《东京物语》:放大镜下的世俗冷暖
我们常感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竟无暇停下来自由地喘口气;常厌恶自己的虚伪却莫名的虚伪着;常讥讽着他人市侩的同时,自己也难免同流合污,既嘲讽了他人,也侮辱了自己。其实,当人类以无限可能的力量驾驭一切时,往往无法把持的是自己,这是怎样的一个畸形的怪圈!然而总有那么一种人是例外的,他处在喧嚣中却独把一方清净,天真固执地把人性的残缺和生活的缺憾呈现,以人性普存的虚伪市侩警世醒人,如一剂温良苦涩的汤药,泼洒在人们毫无知觉却日渐溃烂的伤口上。他就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一生孑然一身,早期托人介绍在当时名气鼎盛的松竹映画公司蒲田摄影厂就职,后又入伍参加了二战,在新加坡沦为战俘半年才被遣送回国。回国后又重操旧业,直到最后一部影片《秋刀鱼之味》,一共拍摄了50多部电影。前期黑白默片居多,受好莱坞诸多影片影响,质量和风格良莠不齐,《晚春》算是小津艺术之路的分水岭,自此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多以家庭琐事,世俗冷暖为题材,缓慢的叙事节奏如水轻淌,在极其自尊并克制压抑的镜头语言中,婉转温柔的铺陈人世苍凉,并在这苍凉中埋下希望的火种。正是小津这种失望但不绝望、灰暗中仍有光亮的创作心态,使他的作品透着一种俗世哲人的洞彻与智慧。试想,若是没有这抹天真固执的光亮,若是没有小津安二郎对电影艺术固执的坚守,在如今纷纭扰攘的影坛怪现象层出不穷之余,在光怪陆离的画面闪回之后,那颗渴望宁静、悸动的心,该多么寂寞。
《东京物语》就是在小津风格已成,艺术感觉尚处巅峰之际拍摄的作品之一。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在日 本战败以后,当时社会混乱不堪,由于战争中的死亡和战后迫于生计人们纷纷背井离乡,日 本传统家庭面临分崩离析的困境,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津将镜头对准日常忽略的生活,以简约自然的影像风格,将平时忽视的人伦亲情,孤独、死亡等以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来展现,如一面放大镜,把细碎的生活放大后,我们看到的是心酸的无奈和人性的自私。
影片以一对老夫妇因生活闲暇,遂去东京看望儿女为线索,讲述了两位老人去东京后备受冷落的故事。大儿子幸一是一位社区的医生,父母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家带来久别重逢的惊喜,麻烦倒是添了不少,先是孙子因给祖父母腾出空间致使书桌无处安放而大发牢骚,后又因幸一工作忙碌取消了周日出游的计划而让孩子们怨声载道。父母的到来让这个四口之家陡然拥挤了许多,儿子的忙碌和少言寡语,孙子们牢骚满腹,让老两口徒生唐突之感。当母亲对着蹦跳着采摘野花的孙子说:“你长大了成了医生,我也就不在了”。一句话道出了老人家心里无可言说的落寞之情。
女儿志夏是一位美发师,两位老人的到来给她的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当顾客问起两位老人是谁时,她竟轻描淡写的说是老乡,还斥责丈夫买贵重的糕点给老人吃。为了摆脱父母给自己提供方便,志夏与幸一共同出资把父母支开,并美其名曰“去热海旅游”。热海的噪杂让两位老人很不适应,夜晚因噪音过大造成的失眠,也给老人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当画面中,两位老人一前一后走在夕阳下的堤坝上时,渺茫无边的大海荡漾着碎金,远景中两个苍老的身影踽踽而行,伤感凄婉的气氛把影片的疏离孤寂之美阐释的淋漓尽致。
对于儿女的冷淡,老人没有丝毫抱怨,父亲也只是以一句“志夏以前对人很好,现在女儿大了,倒像陌生人”道出了心中的困惑与无奈。在与儿女的疏离感相比之下,两位老人的知冷知暖、相依为命的生活片段是影片冷漠氛围中的一抹亮色。年轻时放浪醉酒惹人恼,终老时惺惺相惜最堪怜。世事就是这样难料,一如这次东京之行,本想从亲生儿女身上获得快乐慰籍,不料却从寡居多年的儿媳那里得到温情。当老人微笑着说:“多么盛情的款待啊,让我睡在自己死去儿子的床上”。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却饱含真情,不仅拉近了生与死的距离,也让婆媳之间的心贴的更近。小津这种于无声处响惊雷的台词效果在片中处处可见,在对白中尽显深意也是该片最大的特色之一。
小津在处理人物性格时,并非把人性单一的归属于善恶,而是多角度的去阐释,使人物更丰满鲜活。儿子虽冷淡父母却敬业有加;女儿虽势利刻薄,在母亲死去的霎那也是恸哭失声真情流露;儿媳虽待人真诚热心,但也承认自己有孤独脆弱的一面。每个人都有人所厌弃的一面,都极平凡,平凡的如同我们身边的人,如同我们自己。而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物,平淡的琐事,使影片更具说服力,因为在他们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影片始终以舒缓温柔的基调来铺陈故事,无论是父母安详的微笑,还是小格局内的肢体动作,都使影片有一种豁达和从容之气,在完美展现了日 本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智者的优雅也尽显其中。
故事结束了,老人独坐阳光中跟路人说:“早知如此,我应该对她好点”。然而,岁月无情,物是人非。如果有“早知”,哪还会有“如此”呢?当老人孤独的度过漫长的日子时,细数过往该是他最大的乐趣了吧, 即便是那些“麻烦、失落、”,也在回忆中变得美好无比。就像儿媳纪子所说:“真怀念那些麻烦啊”。珍惜眼前人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