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1945年1月,中印公路胜利打通,在贯通仪式上,蒋介石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并将这条公路以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以及修筑公路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鲜为人知的是,在修建公路的同时,筑路大军还铺设了3条与公路并行的油管。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印油管从联结完成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曾在一个月时间里就向中国输送成品油18000吨,不到半年时间,就向我国输送成品油10万余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时浏《忆中印油管的测设:这世上只剩下我一人了》,地图杂志,2009年 第6期;李洪文《孙立人传》,团结出版社,2016年)。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01.没有中印公路就没有中印油管

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经缅甸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全长1700—1800公里,在印度境内长60多公里,在缅甸长1000多公里,在我国境内长600多公里。起于印度东北部的雷多,穿越缅北广大区域,终点为我国昆明。

中印公路从雷多经密支那后,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八莫、南坎,至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腾冲、龙陵与滇缅公路相接。所以,南北两线的长度也不尽相同。主体是由9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和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组合而成的。因为起于雷多,所以,又被美国人称为“雷多公路”。

中印公路能够得以修建,缘于史迪威将军的提议。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1942年5月滇缅公路中断后,为了打破中国被封锁的局面,史迪威提出从印度雷多修筑公路至缅甸密支那,并接通滇缅公路;同时,架设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这个计划最终获得了批准。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当时,史迪威将军的考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陆地方面,可以用中印公路代替被切断的滇缅公路,将国际援助的战备物资由印度运入我国。二是空中方面,当时的“驼峰航线”虽然损失巨大,但仍然无法满足中国国内抗战的需要。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它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C-46、C-47)最大爬行高度,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因为气候寒冷、气流多变、空气稀薄等原因,让“驼峰航线”变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根据资料记载,从1942年至1945年,有5000多架飞机在飞越“驼峰航线”时失事,损失人员约1600人。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1938年,滇西民众修建的滇缅公路

在此之前的1941年和1942年,国民党政府也曾有过两次修建中印公路的想法,但都没有得到实施。前一次是英国人不愿意;后一次是因为第一次缅战失败后,政府无暇顾及以及驻守西康的军队不愿意配合,只能以搁浅而告终。

史迪威将军提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后,在进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驻印军,为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随着这支军队进攻北缅,公路会随着军队的推进一路拓展,不但使援军可以到达战场,也可以使公路畅通,战略物资到达前线。

另一方面,中印公路也可以绕开滇缅公路,相当于给极度“贫血”的重庆政府做了一个高超的“搭桥”手术。而这也注定了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要在中国驻印军炮声里开道,用中国军人的热血和生命铸就。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血肉铸成的滇缅公路

02.劳工修路死亡达3000多人,工伤致残达12000余人

中国驻印军最初由远征军新22师(师长廖耀湘,原隶属第5军)和新38师(师长孙立人,原隶属第66军)组成。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入缅作战失利后,新38师因掩护英军撤退与主力分离,随英军退入印度因帕尔;第5军军部及新22师在军长杜聿明率领下由缅甸的打洛、新平洋经野人山撤到印度雷多(也译利多)地区。后两支部队前往印度兰姆伽集结。

兰姆伽是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的一座偏僻小镇,小镇四周除了干旱的河滩和荒凉的山谷,还有一座第一次大战时期遗留的战俘营,关押过2万多名意大利战俘。1942年7月,新编第三十八师从阿萨姆邦的列多一带移防兰姆伽,接着远征军长官部和新编第二十二师也移驻于此,改作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当时,由英国租借物资为中国军队提供膳食、薪饷,美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教官,负责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和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技能。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孙立人

本来,国民党政府想把驻印的两个师编为炮兵部队,接受美国装备训练后空运回国,所以,将新编第三十八师编为十个炮兵营。但史迪威力主将这两个师由美国装备训练后,从印度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于是,撤销远征军长官部,令罗卓英、杜聿明回国,而后成立驻印军总指挥部,由史迪威任总指挥,接受美军的训练。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担负修筑雷多公路的掩护任务。不久,改编为新1军,为方便修路和反攻缅北,总指挥部由兰姆伽前移至雷多。10月,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先后进行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南坎等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是缅北反攻战的第一次重大战役。位于缅甸北部、南北走向的那加山脉将印度、缅甸两国分隔在南亚东西两地。胡康河谷紧靠那加山脉东麓缅甸一侧,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日本称为“富昆溪”,在中国历史典籍中称之为“野人山”。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

胡康河谷内有大龙、塔奈、大宛、大洛四条大河和无数溪流纵横交错流经其间,奔腾咆哮,流速甚急。该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地面泥泞湿热,瘴气弥漫,毒虫孳生,人烟稀少。一年只有雨、旱两季,雨季时山洪暴发,平原低地尽成泽国;旱季时河水较浅,有些河段可以徒涉。河谷两岸都是群山峻岭,山势陡峭,悬崖绝壁,难以攀登。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国远征军

印度的雷多只有一条蜿蜒于那加山脉峭壁悬崖之间的羊肠小道可以通往胡康河谷,战役开始后,孙立人指挥新38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这里,在新平洋盆地首战告捷,干净利落地消灭了300名日军,并以他们祭旗,使缅北反攻战在头阵胜利的光芒里真正开始了。

与中国军队交手的是日军18师团,该师团从1937年11月在杭州湾登陆到1941年11月成为横扫马来半岛、攻陷新加坡的急先锋,以及在同年的侵缅之战中成为日军中路进攻的主力,因入侵国家多、作战地域广,被称为所犯罪行最大的“常胜师团”。

为了守住缅北,日军18师团从适应丛林作战的需要出发,精简了步兵联队、增加了炮兵编队,增强了丛林作战的能力,自号“丛林作战之王”。同时,还在缅北各个战略要地修建了犬牙交错、坚固异常的堡垒。但他们在缅北反攻战的首战中却打懵了——中国军队在复仇之路上,一路凯歌,将他们身上的武士道精神打成了一个传说,他们几乎被全部歼灭。

路,就这样在开路的枪炮声里延伸,中国军队知道,只有将拦路的日军统统消灭,路过可能修成。于是,射向敌阵的枪炮,也成了修筑路基的礼炮。最早执行修路任务的是,中国驻印军工兵第十团(约2500人),他们的工作开始于1942年12月25日,那时并没有“礼炮”开道,用的都是最原始的工具——十字镐、铁锹、簸箕和抬筐。在最笨的办法里,让路一点点地延伸。中国驻印军移驻雷多后,有美国的两个工兵团(约6000人)也加入了筑路的队伍,负责人是皮克准将。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国远征军真实影像

反攻开始后,筑路大军的人数越来越多,除原有的8500名工兵之外,还动员了1万多名来自印度的劳工。随着中国驻印军在前方一次次鼓舞人心的胜利,中美两国都再次成建制地投入工兵团,并先后动员了中、印、缅三国近20万劳工加入筑路大军。据滇缅抗战史专家戈亚叔考证,为修这条路,仅美国就投入工兵15000人,死亡1133人。而筑路劳工死亡达3000多人,工伤致残达12000余人。

在前方部队轰鸣的“礼炮”声里,当年的筑路大军用生命铺就了这条路。1942年圣诞节至1945年1月通车,他们仅仅用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修通“天路”的奇迹。与“天路”相伴的中印油管,也在“天路”建成后,开始向中国抗日战场不断输送成品汽油。

03.中印油管全长3218公里,是全长1700多公里的中印公路的近两倍

中印油管也被称为ABC油管,A代表印度的阿萨姆邦,B代表缅甸,C代表中国,是三者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这道油管全长3218公里,是全长1724公里的中印公路的近两倍。起点设在印度加尔各答,经阿萨姆邦,沿史迪威公路过缅甸,一直到中国云南昆明。油管最低处在阿萨姆邦,海拔只有91米;最高处在缅甸,海拔2800米;在我国境内的海拔大部分都超过了2100米。

高时浏当年参加了中印油管建设工程,也是我国测绘界知名的学者。他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忆中印油管的测设:这世上只剩下我一人了》,发表在2009年第6期地图杂志上。老人说——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1943—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危急、最紧张的时刻。日本侵略军攻陷了缅甸仰光,从利多(雷多)、密支那长驱直入龙陵,占领松山,威胁保山及昆明。日寇叫嚣要在三个月内攻占重庆,我国援缅远征军不得不炸掉惠通桥……盟军不得已启动驼峰计划,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飞越驼峰押(运)送援华物资。驼峰计划既不经济,又延误时间,有人说,运送一吨汽油到中国就要消耗一吨汽油,人员伤亡极其惨烈。故消灭滇缅路段上的日军,抢修公路,架设通讯线杆,铺设和联通中印油管成为当时西南后方最迫切的军事行动。

又说,据美军官方统计,在铺设输油管的施工中国、美国工兵,英属印度军队、中缅印劳工的出工量达到300万个工作日。另据李洪文《孙立人传》一书记述,中印油管从联结完成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曾在一个月时间里就向中国输送成品油18000吨,不到半年时间,就向我国输送成品油10万余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输油管,全长超过3000公里

中印公路

高时浏2009年时,已经94岁,他在自己的回忆文章里还说:“60多年后,昔日埋于地下或平行于公路的油管早被用作他途,印度人和缅甸人拆毁了油管作电线杆、旗杆甚至栅栏,而云南境内的油管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大会战时运到了新疆。”同时告诉人们:“2008年,国内调查和研究滇缅抗战史的知名学者戈叔亚先生重走中印油管线,沿途拍下了不少油管的遗迹。”

今天,虽说长达3000多公里的中印油管已不复存在,但无论如何,它都会和当年勇士们打通的中印公路一起被书写在史册里、镌刻在人们的心里。既可以回答人们在历史上遇到的一些疑惑,比如汉代之前,中国与印度之间是否有路的存在等等,也可以给中国、缅甸、印度三国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比如,加快这一区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共享因路而存在的市场潜力等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上一篇新闻

德国赛第2日:国羽9胜1负,桃田骆建佑爆冷一轮游

下一篇新闻

骆建佑vs安东森|全英1/16决赛对阵名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