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解局 | 业绩录最大增幅“被遗忘”的万科海外定位窥探

解局 | 业绩录最大增幅“被遗忘”的万科海外定位窥探

观点地产网 在借壳上市的第9个年头,万科海外半年净利润才达到2亿港元以上的水平。

根据万科海外8月16日发布的盈喜公告,该公司预期2021年上半年将录得股东应占盈利上升不少于390%,而去年同期的综合管理账目录得股东应占盈利约5490万港元。

万科海外前身即“万科置业(海外)”,它的过往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12年5月,万科旗下全资子公司万科置业(香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万科香港”),以大约10.79亿港元收购港股南联地产73.91%股份。

这或许也是万科最早获取的港股壳平台,按万科管理层的说法,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国际化尝试”。而随着2014年万科完成B转H,万科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珠玉在前,万科置业(海外)距离部分投资者所预期的“万科境外主要上市平台”越来越远。

以致于在2019年前,万科置业(海外)的雇员都在2-6人左右,主要物业发展项目也仅有与新世界合作的香港荃湾西站柏傲湾。2019年注入英国、美国及香港若干项资产并更名“万科海外”后,该公司才被万科管理层誉为“未来海外的主要平台”。

但实际上,在万科境外投资业务架构中,万科香港、万科地产(香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万科地产(香港)”)至今仍是主要投资平台。其中,香港地区目前在售的项目几乎都由万科香港持有,作为子公司,万科海外主要充当提供资管、销售及开发服务的角色。

受制于资金实力及集团内部分工等因素,万科海外正被塑造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轻资产平台。

借壳9年

在8月16日发布盈喜公告后,万科海外当日盘中出现大幅上涨,最高涨幅逾37%,触及52周新高3.49港元;至收盘时报3.08港元,涨幅21.26%。

资本市场对万科海外的半年度业绩给予了肯定,毕竟390%的现象级增长在过去9年间尚属首次。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由于缺乏持续稳定的项目供应,万科海外自借壳以来半年度净利润大多处于1亿港元以下,且业绩出现较大的波动。

解局 | 业绩录最大增幅“被遗忘”的万科海外定位窥探

2012年借壳之初,万科海外前身万科置业(海外)拥有的项目,仅有位于香港葵涌的丽晶中心项目若干单位及停车场,建面65.7万平方呎,相当于总建面的64%。当时,该物业公允值为12.6亿港元。

次年5月16日,万科置业(海外)才以7.22亿港元的代价,从母公司万科香港手中收购西铁荃湾西站六区物业发展项目(TW6项目)共计20%权益,首次实现进军香港房地产开发市场。

TW6项目剩余80%权益由新世界持有,该项目计划提供983个住宅单位,实用面积介乎306-1366平方呎。同时,项目毗邻荃湾西港铁站,大部分单位坐拥无敌海景,但需要到2018年才有望竣工,也意味着有大约5年时间项目才能实现结转。

郁亮在万科2013年度业绩会上也表达了谨慎的态度:公司“走出去”一是为了学习,二是为了“请进来”,三则是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一个海外置业渠道。因此,包括新加坡、纽约、香港等地项目均是与当地企业合作。

2015年,万科置业(海外)曾计划通过供股融资10.32亿港元,并用于向万科收购一项位于香港湾仔的发展中物业。但此后双方并未达成协议,交易进入搁置状态。万科置业(海外)转而寻求透过参与拍卖或投标收购市场上其他物业项目,收效甚微。

2017年1月,万科、新世界合作的“柏傲湾”首次推出发售并获得破纪录认购,至同年2月20日已售出755个单位,对应销售总额70亿港元。至2019年初,该项目已售出逾99%单位,销售总额约100亿港元。

由于柏傲湾于2018年四季度逐步交付,万科置业(海外)2018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77亿港元,同比增336.25%,创下借壳以来最高纪录。此后由于结转货值匮乏,该公司净利润又跌回不足两亿的水平。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万科置业(海外)先是收购万科位于英国伦敦,美国三藩市及纽约的若干物业,此后收购万科香港旗下北角春秧街物业重建项目,累计斥资16.82亿港元。同年,该公司更名“万科海外”。

同时,万科海外与万科香港签订管理服务框架协议,雇用万科负责监察及管理美国、英国、香港项目的投资及管理业务的前任雇员,以此在这些地区向万科提供资管业务。

自此,“资产管理”开始逐步成为主要利润来源。在具体收费标准上,上述协议约定,万科海外将就万科香港订约各方于相关项目投资资本总额每年按1.25%计算的资管服务费。

据万科海外2020年财报,期内公司收入为4.75亿港元,同比增89%,其中资管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贡献约2.37亿港元。

今年8月16日最新半年预告中,万科海外解释净利润增长逾390%的第一条原因也是:公司提供的资产管理服务产生纯利增加。

境外平台定位

观点地产新媒体注意到,万科在香港的项目,确实较少有注入到上市平台万科海外。至于万科海外的定位,万科方面人士并未予以明确回复。

这样的结果与过往万科管理层的表态似乎有所出入。

在万科2018年度业绩会上,时任万科首席运营官兼万科海外董事会主席的张旭,曾解释将英美及香港的项目注入万科海外的原因。他表示,未来会把万科海外作为海外的主要平台,目的是想把平台做好,把海外业务做好。

但张旭转而声称,万科海外能做多大,取决于这个平台的团队做怎么样的努力。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过往报道,不同于万科海外在香港发展物业层面的捉襟见肘,其母公司万科香港2015年便以逾38亿港元中标新界屯门扫管笏项目。项目此后开发为在香港首个独资销售住宅“Le Pont上源”,总投资额90亿港元,于2018年上半年宣布计划推售。

此后三年间,万科香港陆续推出香港西环15 Western Street、长沙湾the Campton、何文田VAU RESIDENCE等发展物业;其中上源项目截止2020年9月录得销售额约70亿港元,The Campton截止今年7月则累计销售36亿港元。

推售项目之余,万科香港亦有意寻求投资机会,包括去年7月联合青建国际37.05亿港元中标新界大埔宅地,去年12月以5.76亿港元底价投得九龙深水埗旧楼项目,今年4月以2.76亿港元投得深水埗医局街项目等。

需要指出的是,万科香港屯门、长沙湾、何文田等项目的资产管理、销售及项目开发的服务工作,均主要由万科海外的控股子公司“万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负责。因此,万科香港、万科海外之间,实际上是母公司拿地、上市公司提供后端服务的合作模式。

市场人士对观点地产新媒体表示,之所以不通过上市平台拿地,客观原因或主要是万科海外在投融资两端受到限制,“最后只能负责销售等工作”。

其中,万科海外借壳至今规模仍旧不大,截止2020年底公司总资产仅55.01亿港元,银行结余及现金6.11亿港元,并不具备大量投资扩储的实力。相比之下,由母公司万科香港承担拿地成本,则可节约上市公司大量成本。

融资方面,2012-2020年间,万科海外仅有2013年、2014年、2019年及2020年存在负债情况,其中有息负债比率最高为2013年的46%;2020年仅为17.7%,负债水平较低。

从估值层面看,截止8月16日收盘该公司总市值仅12亿港元,静态市盈率6.46,处于较低估水平,这同样使得股权融资存在挑战。

从基本面看,通过万科海外实现融资功能的难度较大,实际上万科是通过另一个境外平台补充资金需求。

资料显示,2004年,万科经商务部批准,首次设立境外融资平台--万科地产(香港)。2013年,标普曾在报告中指,万科地产(香港)一直获得母公司高级管理层提供支持的有力且持续承诺,是万科的主要海外控股公司和融资平台,是万科的“核心”子公司。

去年7月,万科通过万科地产(香港)向港交所申请规模达95亿美元的中期票据计划上市。对此标普也表示,此次发行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存续债务的再融资,所以预计此次发行不会对万科的财务杠杆造成显著影响。

而除了万科香港、万科地产(香港)及万科海外,万科在2020年年报中还披露,涉及到香港的主要经营子公司包括万科置业地产 (香港) 有限公司。

万科在香港发布的项目新闻稿也明确提及,万科海外是万科的“其中一个主要海外地产投资平台”,于香港、英国及美国持有项目。

解局 | 从局外到局内,观察和解读行业、企业与市场的真实一面。

上一篇新闻

香港新增48例,创单日新高

下一篇新闻

安平镇杨家菜园规范化种植精品蔬菜远销“广深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