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新时代 歌唱新生活
原标题:
歌唱新时代 歌唱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我区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覃伟立 巫美桥红 卿要林 通讯员 王学政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给老艺术家黄婉秋的回信中说,你主演的电影《刘三姐》家喻户晓,让无数观众领略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总书记的回信,在我区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强烈共鸣。文艺工作者、普通群众表示,优秀的文艺作品传承千年,培育了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品格。
“柳州有座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一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传说在唐朝,刘三姐在柳州的鱼峰山下和乡亲们对歌、传歌,后来在此成仙飞天。此后,鱼峰山下就成为广西最著名的民间歌舞场所。在上世纪60年代初,刘三姐的故事被搬上电影,刘三姐的山歌由此传遍世界50多个国家。
除了柳州,与刘三姐有深厚渊源的,还有桂林、河池等地。这些地方,同样是“一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根植生活才有生命力
“唱歌莫给歌声断,吃酒莫给酒壶干;酒壶干了有钱买,歌声断了无人还。”
电影《刘三姐》的山歌,每一句歌词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唱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艺工作者们表示,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创作出生命力长久的作品。“电影《刘三姐》最受观众喜爱的就是民歌,这些民歌是经过作者在原生态民歌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因此,我们的作家更应该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受群众喜爱的新民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柳州市艺术研究所原所长符又仁说。
文艺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刘三姐》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美丽的广西山水和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桂林美术馆副馆长、广西著名山水画家韦广寿说,这说明了民族的、地方的文化,只要表达出真善美的意蕴和精神,就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就是全国的、世界的。
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艺人传承,千百年来,广西的地方文艺作品流传不断。今年70岁的河池市群众艺术馆退休干部蒋晓文,是中国民间文艺者协会会员、广西戏剧家协会会员,他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广西的地方戏曲,把刘三姐歌谣传承好并发扬光大,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你拿竹竿我拿网,随你撑到哪条河。”
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优秀的文艺作品,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激昂的歌声八方传唱。“作为柳州市文明形象大使,一名年轻的主持人,近年来我在大量的文旅融合推介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了新时代广西的发展,柳州的腾飞!”柳州市艺术研究所主持人许诗琳表示,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一定要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以演出为中心,以最好的形象,展现新时代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新时代,新传人。刘三姐的歌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旋律,最突出的共同点,是讴歌火热向上的生活。河池市宜州区文化馆副馆长潘锡堂是一名80后文艺工作者,他说:“2018年,受新加坡邀请,我很荣幸和黄婉秋老师同台演出。在黄婉秋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精益求精。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继续把刘三姐文化传承下去。”
优秀的文艺作品感化人,引导人。桂林市平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琥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宣传部门做好文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大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艺单位和民间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以人民为中心,扎根基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真正做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传唱不歇讴歌新生活
“上河涨水水推沙,下河鱼儿摇尾巴;打得鱼来街前卖,换得油盐换得茶。”
一句山歌,就是一个生活场景。文化艺术的魅力,让无数人沉醉其中。“我的父亲生前是位音乐爱好者,弹得一手好秦琴。”柳州市民谢生杰说,“现在,我把8岁的儿子送去学吉他,他也显露出学音乐的天分来。他参加的一些演出,都是主唱。我没想过他要站上多大的舞台,只希望他有更多的艺术气息,有更多的美好理想与未来。”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涵养当代优秀品格。28岁的桂林市民李昌健,酷爱看电影。“只要有新片上影,我都赶着去看,中外大片看了很多。”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给《刘三姐》电影主演黄婉秋回信,引起很大反响,我又特意在网上找了《刘三姐》来看,太精彩了,特别是山歌,句句入人心,比流行歌曲更能感动人!”
文艺作品有了群众基础,就会传唱不歇。“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男女老少都在唱山歌。”河池市宜州区市民韦耀华说,黄婉秋老师在电影《刘三姐》里把山歌传遍全球,现在我们要唱更多新的山歌,歌唱新时代,歌唱新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