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荷兰人专做中国生意,九成“中国制造”从荷兰速达欧洲
斯特瑞夫兰德(Bram Jan Streefland)没有中文名字,也不会说中文,却在荷兰为中国的跨境电商成立了一家名叫“ViaEurope”的公司,专门做中国生意。
用他的话来说,这家企业99%以上的业务来自于中国,因中国而生,也为中国而生。为了向中国致敬,他甚至在荷兰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句翻译自《孙子兵法》里的话,借这位中国古代军事家之口来强调“物流”的重要性。
而物流,正是这家企业的主要业务——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并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清关和物流运输等服务。
不过,这个视马云为偶像的荷兰创业者并不喜欢把自己的公司归类为物流企业,而以“科技公司”自居。这家公司如今每月处理约200万个来自中国的包裹,经过“基于数据分析”的报关和分拣后, 98%的包裹从荷兰发往欧洲其他国家,仅2%留在荷兰。
不管是机场还是港口,或是铁路和公路,荷兰相当成熟的物流网络和开放的市场,让这个面积只有2.5个北京市那么大的国家成为了欧洲门户,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和商品抵达欧洲市场的重要枢纽。以荷兰为圆心的500公里范围内,可覆盖伦敦、巴黎等主要欧洲城市的1.7亿人的消费大市场。
这样的条件催生了大量像ViaEurope这样利用荷兰物流优势,又瞄准中国制造的企业。它们的故事和生意经,是中荷乃至中欧双方经贸互动的缩影。
九成以上“中国制造”
荷兰地处欧洲西北部的中心地带,坐拥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和欧洲主要货物机场——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即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以海、陆、空三种方式形成的庞大运输网络而快速辐射向全欧洲。这个西欧小国因其实施的转口贸易战略而长期保持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
“有些商品通过荷兰运往德国,比直接运到德国还要快,也更便宜。”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货运业务负责人安特(Ferry van der Ent)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原因就是荷兰拥有高效且完善的物流体系,货物从飞机转铁路或公路,或转欧洲的境内航班,各个环节的连接成本和转换效率比很多欧洲很多城市都要高。这也是为什么超过1000家国际企业选择在荷兰建立欧洲的物流或分销中心。
全球物流巨头DHL发布的2016全球连通性指数显示,荷兰排名第一,新加坡和爱尔兰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根据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物流绩效指数排名,荷兰一直排在欧洲前五位。
斯特瑞夫兰德说,所有从中国来的商品落地荷兰后,2天内就可以抵达欧洲的消费者。“早上7点飞机抵达史基浦机场,11点前卸货完成并送到我们的仓库,下午1点搞定分拣,就可以运往其他欧洲国家。”他表示,希望可以打造高效的电商,实现在24小时内把商品从机场送抵欧洲企业或个人手中。
于2016年成立的ViaEurope目前和20多家中国物流公司有业务合作。斯特瑞夫兰德预计,今年的营收将达2000万欧元,是去年300万欧元的近7倍。
紧抓荷兰物流优势和中国机遇的不只有斯特瑞夫兰德。
成立于2012年的荷兰物流企业Fulfillment Solutions(下称“FS公司”)并不执意给自己贴上智能的标签,但在它的仓库里,一套完全由机器人操作的分拣系统让它显得科技感十足。该分拣机器人可以用3~4秒就完成单项货物的分拣工作,和传统利用人工分拣所需的23秒左右,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
分拣由机器完成,包装仍由人工完成,以便对寄出的货物进行再次确认和检查。由此,该仓库整体拥有70%左右的自动化率。
FS公司负责人科斯伯格(Steven Kersbergen)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为想要开拓欧洲市场的电商企业提供仓库和分销平台,在过去一年里就新增了12家企业客户,占目前客户总数的30%左右。这些销往欧洲的商品90%都是中国制造。该公司日出货量最高时可达10万件,“当新款苹果手机出来时,来自中国的手机壳生意就会异常火爆”。
和一般的物流企业有所不同,为了提高物流的效率,FS公司专门建立了欧洲海外仓,并为被退回或无法送达的包裹提供解决方案。“我们会重新检查退回的包裹,一般来说,60%的包裹是因为收件信息出了问题,我们就会重新确认、包装并再次运送,而不用退回到原产地,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科斯伯格说,如果包裹内的产品受损或消费者不想要了,则会送回供应商。
欧洲跨境电商的火热让中国这一端也忙碌不已。堡森三通物流(欧洲)有限公司(下称“堡森三通”)负责人杨慧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之前专注做传统贸易,从2014年开始做跨境电商。深圳公司的团队每周7天都得加班加点地工作,以保持中转率,“一旦休息,仓库就会爆仓。”
总部位于深圳的堡森三通专门在荷兰设立了欧洲公司,为国内客户进入欧洲市场提供物流、仓储、清关和报关等服务。这些客户包括环球易购(跨境通的全资子公司)、任天堂和摩拜单车等。
目前,堡森三通欧洲公司的电商业务已占整体业务的50%。“以前从国内来的柜子(指集装箱)一周1~2个,现在每天都有。”杨慧说,公司在荷兰中转仓还希望能成为中国产品在欧洲的存储和展示平台,而英国和德国的海外仓也在洽谈之中。
经贸合作因物流提速
在荷兰国际物流协会供应链解决方案高级主管艾格比恩(Jasper Eggebeen)看来,中国是荷兰物流界公认的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就在今年,艾格比恩带了30多家荷兰物流企业到访中国,去了广州、重庆和深圳等地,试图进一步增加双方的物流合作和交流。他说自己每年都会访问中国3~4次,明年计划把上海和杭州作为荷兰企业团新增的访问目的地。
与此同时,上海、重庆等地的政府团队也开启了更为频繁的访荷之旅。今年11月,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团队专程来到鹿特丹交流取经。
作为欧洲的第一大港,鹿特丹港每年超过22%的货运量来自于亚洲,其中80%来自于中国,体量与美国相当。鹿特丹港信息和传播官员欧斯特(Maarten van Oosten)表示,中欧班列的运行和逐渐增加的班次,也为港口新增了货运量。大量来自中国的货物还会通过鹿特丹港口运往爱尔兰等欧洲的其他国家。
“鹿特丹甚至把自己称为‘中国港’,因为四分之一的集装箱进出口都和中国有关。”鹿特丹发展促进署国际贸易投资部中国事务部主任张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鹿特丹不仅仅是进入欧洲的门户,中国商品通过鹿特丹港去美国,也可以把整个物流时间缩减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欧盟统计局网站今年5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欧盟自中国进口占其从区外进口总额的20%。在欧盟国家中,2017年荷兰从中国进口最多,为830亿欧元。
在产品种类上,机器和车辆、化学品和其他制成品分别占欧盟出口的85%和从中国进口的97%。汽车是欧盟对华出口最多的产品,而电信设备则是欧盟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01211.HK)在荷兰设立了欧洲的总部,目前共在欧洲市场售出600多台电动大巴。除了电动大巴,电动叉车也占比亚迪欧洲整体业务的30%左右。欧洲叉车业务负责人冯洎桦表示,团队自2012年开始,花费了3年的时间筹备并打造符合欧洲标准的叉车。自第一辆比亚迪电动叉车2015年进入荷兰,打开了欧洲市场,叉车业务呈现出100%的年增长势头。
之所以选择在荷兰建立总部,冯洎桦说,荷兰的航班在3小时内就可覆盖整个欧洲,24小时内就可以把备件送到欧洲的客户手中。
作为比亚迪在荷兰的仓储和物流合作伙伴,荷兰博特门(Broekman)物流公司可以帮比亚迪实现收到订单后1小时内就发货。通过对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该公司还能帮助比亚迪检测和改装存放在荷兰仓库的产品。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欧盟对区外出口总额的11%,仅次于以20%份额占据第一位的美国。随着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提速,中国从荷兰乃至欧洲进口的商品也在迅速增加。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下称“中检”)荷兰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李方表示,中国境外农副产品的进口量每年增长20%~30%,而中检荷兰已经具备了为欧洲产品做检测的技术能力,可以及时为欧洲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并出具进入中国市场所需要的资质。
据樊李方说,进入中检欧洲海外仓的产品经过检验和溯源后,都将被贴上“中检追溯”的防伪二维码标签,出仓的邮包上也会附上包含这一二维码的物流面单,以更好保障跨境直邮的安全性。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上,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002183.SZ)在现场与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进行了签约,达成超过10亿元的快消品和食品等采购意向,成为荷兰参展商收获的一项大单。
此外,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也在进博会上与北京团医药分团签下了2亿元的订单。
今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荷兰期间与荷兰企业家进行了交流。阿克苏诺贝尔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成员范迪睿(Thierry Vanlancker)提起了当时的谈话:“总理问了我关于在中国做业务的看法,我的回答是,中国是很关键的市场。”
作为成长于荷兰的国际油漆、涂料企业,阿克苏诺贝尔在中国的业务占全球业务的约16%,为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范迪睿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公司在中国常州投资4000万欧元(约合3.15亿元人民币)的新工厂已经正式运营,也是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粉末涂料工厂。(文中图片均由第一财经记者缪琦拍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