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来源:募格学术整理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博、济南时报、东方online、全球宽柔校友会、新加坡国立大学


据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韩克利研究员,于2022年3月17日7时30分在大连不幸因病逝世。享年59岁。


而这,是近一周时间内,离去的第四位中青年学者。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简历显示,韩克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山东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主要从事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方向包括:(1)复杂体系激发态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2)能源材料动力学机理研究;(3)时间分辨光谱仪器的研发。在JACS、Angew. Chem.、PRL、Nat. Protoc.、Acc. Chem.Re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四百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多次入选汤森路透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主编了多部中英文专著。主持完成20多项国家基金项目。曾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韩克利研究员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


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都将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韩克利研究员的逝世是国家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对此我们表示沉痛的悼念和深切的缅怀!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2月18日,大连化物所微博还报道了韩克利研究员的最新成果。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中青年学者接连逝世


令人悲痛的是,这已经是一周时间内,第四位离我们而去的中青年学者了。


3月18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原党委副书记程朋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48岁。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程朋同志于199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99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毕业后留系任教。程朋同志长期工作在自动化系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有力支持了我国大客机和大运输机专项的工程研究和实践。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教育背景


1989年9月-1994年7月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自动控制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4年9月-1999年12月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履历


1999年12月-2002年12月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讲师

2002年12月-至今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

2003年11月-2005年2月 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学院, 访问学者

2005年2月-2006年8月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智能交通系统实验室、工业与系统工程系,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IEEE 会员、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INFORMS)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

学术期刊评阅人:

IEEE Tra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航空学报》、 《控制理论及应用》等

会议分会场主持人:INFORMS 2007, IEEE ICSOLI 2005

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 ICMA2005, IEEE ICAL 2008, WCICA 2010, WCICA 2012


研究领域


[1]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

[2]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规划、飞行管理系统

[3]决策支持系统与数据挖掘

[4]无线通信、 web 和 GIS 等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


3月17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东方学者李裕火跑步后返家,冲完凉突感不适,晕倒送院途中过世,得年53岁。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回家后他就说有点不舒服,怎料冲凉出来后突然晕倒,送院途中就不行了……”。李裕火女儿李涵(21岁)表示,父亲的死因为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父亲常运动,平时健康没问题,突然过世让家人也难以接受。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李裕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学院(Industrial Systems Engineering & Management)教授,也专研海事相关课题,担任该校下一代港口建模与仿真卓越中心(C4NGP)联合主任、下一代物流中心主任、海事研究中心主任。


此外,李裕火教授还受聘于上海海事大学,也一直被列入该校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近年来,爱思唯尔公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名单中,上海海事大学的李裕火教授接连入选。


据校方介绍,李裕火教授于1997年取得博士学位(哈佛大学),1994年取得硕士学位(哈佛大学),1992年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 副系主任、工学院助理院长、IBM-新加坡国立大学供应链一体化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新加坡东方海皇集团-新加坡国立大学(NOL-NUS)”运筹学科学基金评委会委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海事研究所项目协调主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George Mason University)、国际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 会员、国际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仿真分会,INFORMS Simulation Society) 理事、IEEE 高级会员、曾任新加坡运筹学学会副会长等职。


3月20日6时45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青年泰山学者、山东省援威专家组病毒检验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白晓卉医生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抗疫殉职,临床专家初步诊断系心源性猝死,时年42岁。


白晓卉出生于1980年,生前系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据济南时报报道,白晓卉从医10余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白晓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200余分,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 26篇,单篇论文的最高他引次数达70余次,在国际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研究摘要1篇。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青年泰山学者白晓卉带领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马不停蹄的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各个疫情一线战场。他们不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与病毒魔鬼正面交锋。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也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


痛心!又一国家杰青因病逝世,一周内已相继离去4位中青年学者


3月8日晚,山东省疫情爆发,接到省卫健委支援命令,白晓卉再一次作为领队,与赵胜梅、吴晓本、路超、许瑞、张倡誌共6名具备丰富核酸检测工作经验的同事组成山东省立医院支援威海疫情处置检测队,此前,白晓卉已其中四位队员是在刚结束支援河南核酸检测工作不久后,再次与家人分别踏上抗疫征程。


白晓卉作为支援威海疫情处置省直检测队领队,带队于3月8日22时赴威海支援核酸检测工作,3月9日凌晨4时抵达威海后随即前往威高诺润检验所查看实验室条件,指挥所有运抵的仪器设备试剂装配调试工作,14时即作为第一组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为了尽快遏制新冠疫情发展,核酸检队每天四个班次不分昼夜不间断工作提高标本检测速度。9日至12日连续四个夜班高强度工作,截至3月19日共连续工作11天其中7天为夜班。为了减少穿脱全程防护服次数避免浪费时间,工作6小时全程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常常是一个班次结束后回到房间已经精疲力尽,一觉醒来又再次投入到下个班次的“战疫”中。


19日凌晨3时,白晓卉结束夜班后返回威海铂丽斯国际酒店休息,午餐时与同事共同就餐,16时48分与同事微信联系后即再无回复。23时同事发现一直无回复即前往其入住的房间查看,敲门无人应答手机在屋内无人接听。同事便请酒店工作人员打开房门发现白晓卉在卫生间内俯卧位摔倒在地,无脉搏心跳,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120急救人员到达后随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救治,并前往威海市立三院急诊科进行抢救,20日经抢救无效牺牲。


“作为医生,我愿意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用心守护患者健康。”白晓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要关注身体健康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都觉得十分痛心。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教授离世。且他们都正处于学术成果的爆发期,本应在科研上有更大的建树。而往往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与科研的劳累脱不开关系。


为了个人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做到:


树立健康的工作观和价值观


读书读到博士,大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承载着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伴随着同样优秀的“同侪压力”,再加上现实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对成功的宣扬,有很多科研人都习惯性地透支身体只为赶上自己心中那些目标。可是要知道,科研和学术是一项终身事业,不该废寝忘食,而应当循序渐进。


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201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研究生物钟及其内在原理的三位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都有很大的关联。


因此,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好好睡觉对我们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工作持续一段时间后做一下拉伸,每天坚持一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既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能缓解工作压力,何乐而不为。


希望奋斗在路上的科研人们可以呵护好自己的身体。祝福我们健康工作到退休,幸福生活一辈子。

上一篇新闻

曲线大魔头的旷世奇作,每个都让人大受震撼

下一篇新闻

印俄贸易在“西方制裁”下继续,俄印推进卢布卢比支付机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