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学苏州、佛山、东莞、昆山,省会之邻的株洲怎么办

株洲日报 记者/廖喜张

新一轮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强省与强省会互为支撑,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已有10多个省份正在全力打造强省会。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我省也鲜明地提出将实施“强省会战略”。

全力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省会城市的虹吸现象短时间内在所难免。这在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上得到了更充分体现。目前,国内“双万”城市中,上海属于直辖市,深圳是特区城市,广州为省会城市。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今天,我们抬高坐标体系,和拥有上海、深圳、广州等“双万”城市邻居的江苏苏州、广东佛山、广东东莞、江苏昆山等城市“比一比”“看一看”“学一学”。

这几座城市,大都与株洲一样,以制造业起家,且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量大体相当,站在同一起跑线。但40多年后的现在,他们已远远将我们甩在身后。

他们的成功之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动向临近的“双万”城市靠拢。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能否借来东风,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苏州、佛山、东莞、昆山,省会之邻的株洲怎么办

关键词1:比一比

近年来,我市在经济总量上位居全省第五,但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出现了下滑。“左邻右舍”强势崛起,同类型城市越跑越远。工业重镇株洲,怎么办?

辉煌!

株洲是名扬全国的工业重镇,常年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前列,还曾被评为“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

今年4月,21数据新闻实验室发布“2020年城市GDP百强榜”,株洲位居榜单第85位。看到这份榜单,不少人觉得欣慰,因为排名相比2019年前进了2个位次,相比2018年提升了5个位次。

但细看名单,却让人五味杂陈。除株洲外,我省还有长沙、岳阳、常德、衡阳上榜,分别位居第15、59、62、69位。株洲虽然排名逐年提升,排在全省第5位。但和30年前相比,株洲GDP总量“五阿哥”的地位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在全国的排名也大体相当。

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

作为传统老工业城市,株洲是名扬全国的工业重镇,常年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前列,还曾被评为“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一五”“二五”期间,作为建国初期重点扶持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331厂、601厂等4项重点工程和冶炼厂等9个限额以上项目相继布点株洲。

那时,株洲工厂林立、机器轰鸣,极其辉煌!

依托于雄厚的工业基础,株洲人凭借着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先后创造了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等中国工业史上300多个第一,培育了轨道交通产业、服饰产业两个千亿产业集群,涌现了中车株机、时代电气等5家百亿企业,旗滨集团、天桥起重等12家上市公司。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更是被列入湖南省重点打造的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株洲制造,不但走出全省、走向全国,还跨洋出海,为中国制造增添了无数荣光。

尴尬!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州、株洲还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40多年过去,苏州的GDP已突破2万亿元,而株洲才跨过3000亿元门槛。

透过这些过往的成绩和辉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差距和不足。

事实上,市委、市政府对此早有清晰认识。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水平与株洲在全省的地位还不完全相称,综合实力、创新要素集聚力和城市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投资效益、招商引资落地效率、营商环境、产业生态还有较大优化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县域经济实力、民营经济影响力、园区承载力等还不强。

这是对昨天的深刻剖析,也是对今天的精准把脉。

以前,我们很喜欢拿苏州来做对比。两个相隔千山万水的城市,同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扶植建设的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40多年过去,苏州的GDP已突破2万亿元,而株洲才跨过3000亿元门槛,两市经济总量的差距已扩大至6倍。

再来看看佛山和东莞。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当时株洲的GDP总量为13.49亿元,佛山为12.96亿元,东莞仅6.11亿元。但是,去年佛山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东莞距离万亿元也仅一步之遥。

GDP等经济指标不能代表一切,但仍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社会活力、公共服务完善程度,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左邻右舍”强势崛起,同类型城市越跑越远,这样的对比,触动了

学苏州、佛山、东莞、昆山,省会之邻的株洲怎么办

▲ 像碧玉一样澄澈的神农湖。记者 谢慧 摄


关键词2:看一看

改革开放后,拥有经济发达城市邻居的苏州、昆山、佛山、东莞等城市发展迅猛,他们是如何借势借力,放大近邻一线城市优势的?

借势!

昆山到欧美去招商,总说自己在上海边上;上海嘉定、青浦到台湾去招商,却要介绍自己在昆山边上。

借势上海、广州、深圳,实现错位发展,是苏州、佛山、东莞、昆山等城市在长三角、珠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上强势崛起的重要秘诀。

由于距离上海足够近,苏州有机会承接上海的产业溢出。但渴望同步发展的苏州人,不愿意等到上海发展起来后再接受辐射,他们嫌太慢了。

1984年底,国务院批准在沿海设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当时排名苏州最末位的昆山市并不在列。但他们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自费建起了工业开发区,并跑到上海去招商。在浦东、虹桥机场,昆山的招商干部看到商务人士就递名片,拉着人就往昆山走。浦东开发后,昆山人甚至坐到了官方接待酒店大堂“挖墙脚”,让浦东同行既无奈又佩服。

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园区经验”,更是苏州人敢想敢干的实践结晶。1992年,他们成功引进了新加坡工业园区,打破国内开发区“边建设边规划”的惯例,一次性拿出70平方公里的新城进行统筹布局。同时,还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全球设置招商办事处,逐个“敲门”招商。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GDP总量已达到2907.1亿元,占整个苏州GDP的14%。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连续五年位列第一,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四。

上海招商引资,盯住世界500强,盯住欧美企业;苏州人则把目光投在台商身上。1990年,江苏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昆山开发区,引发了台企投资昆山的“葡萄串效应”,沪士电子、捷安特自行车、统一食品等以台资电子企业为主的行业大鳄纷至沓来,昆山开发区迅速崛起为全国台资企业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有人讲述过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昆山到欧美去招商,总说自己在上海边上,因为昆山到上海虹桥机场仅35分钟路程。但上海嘉定、青浦到台湾去招商,却要介绍自己在昆山边上。为什么?因为昆山是大陆最受台商青睐的城市。目前,有10万台胞生活在昆山,撑起了当地三分之一的GDP,遍地开花的奶茶、章鱼小丸子更令这里有了“小台北”之称。

昆山人主要盯着台资,东莞人却主要盯着港资。改革开放初期,临近香港的东莞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大力招徕莞籍香港同胞回乡投资。招商干部背上装满材料的麻袋,或坐船或开拖拉机赶到罗湖口岸,看到像港商模样的就立即冲上去推荐。这种全力以赴招商的劲头,同样成就了东莞。目前,东莞的外资经济中有55%的贡献来自香港,港资企业占了半壁江山。

借智!

通过“星期六工程师”“星期日工程师”,佛山、苏州探索出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雏形,更进行了借智广州、上海人才和技术的最初尝试。

在佛山、苏州的发展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值得铭记。

在佛山,他们被叫做“星期六工程师”。在苏州,他们被叫做“星期日工程师”。改革开放之初,思路开放的佛山人、苏州人利用毗邻广州、上海的优势,以灵活的方式引进技术人才,成为乡镇企业柔性引才的创新之举。

一时间,大批的“星期六工程师”“星期日工程师”穿梭在广州和佛山、上海和苏州之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佛山企业美的集团内部编印的《何享健与美的》一书中记载,1980年,美的开始做风扇,但因为企业规模小,技术人才短缺,风扇问题不断。美的盛情从广州邀请了技术人员,利用晚上或者星期日的时间前来“把脉开方”。

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徐枫回忆,刚兴起的乡镇企业一没有技术,二没有人才,就想方设法到上海请人指导。“当时是单休,每周只有星期日一天休息,这些乡村的小厂子就会在周六晚上把上海的技术人才接过来,周日下午再送回去。”

通过“星期六工程师”“星期日工程师”,佛山、苏州探索出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雏形,更进行了借智广州、上海人才和技术的最初尝试。据《佛山日报》报道,广东省科委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广州的一些科研单位,约有8%-10%的科技人员在从事“星期六工程师”活动。《中国组织人事报》也曾报道,20世纪80年代,苏州仅从上海引进的“星期日工程师”就成千上万。

作为内源式增长典范的佛山,更是在“星期六工程师”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下,从制造业的低端一步步往上走,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陶瓷建材、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集群。目前,佛山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数量达九成,民营经济对全市的贡献超过八成,包括美的、碧桂园等世界500强在内的一大批民营企业支撑起了佛山的四梁八柱。

2019年,佛山市委宣传部、市委改革办与南方日报社成立联合调研组,总结了佛山改革开放40年的十大核心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草根的蓬勃生长”,他们认为佛山改革开放就是一部民营经济的成长史,而在这背后,“星期六工程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苏州、佛山、东莞、昆山,省会之邻的株洲怎么办

▲ 荷塘区上空,白云朵朵。记者 谢慧


关键词3:学一学

苏州、昆山紧挨着上海,佛山紧挨着广州,东莞更是夹在广州、深圳之间。位处这个坐标体系,苏州、佛山等城市,不仅消解了所谓的“虹吸效应”,还借势化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株洲近邻长沙,怎样做好借势这篇大文章?

北上!

“强省会战略”,意味着长沙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一个实力更为强劲的省会,也必是一个能量更强的“火车头”。

特大城市外溢能量与辐射半径相关,距离高能量级城市越近,接受辐射越强。

地理位置上,苏州是离上海最近的城市,因此接受上海的辐射最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就主动拥抱上海,主动到上海的各种展会推销自己。所以,很多外商在长三角地区投资,第一站都是上海,第二站基本在苏州。

昆山同样受益于近邻优势。苏州市台办一位负责人曾欣喜地表示:“昆山的发展首先要感谢上海。上海浦东迎来开发开放热潮,一下子涌入大量资金,但很多台资项目因为规模较小,只有几百万的规模,上海看不上。昆山离上海仅55公里路程,台资拐一拐就到了昆山。”

被深圳、广州夹在中间的东莞,同时还有临近的香港、澳门资源的加持,优越的地缘优势为其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商就通过香港、深圳绕道进入东莞。近年来,东莞更是享受到了深圳的强烈外溢,众多深圳企业纷纷转投东莞。

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郭勇在《佛山改革开放的几点经验与启示》一文中指出,如果说佛山有什么先天优势,那么位居珠三角腹地与广州共建“广佛”,就是佛山最大的先天优势。

株洲也有着同样的近邻优势。虽然目前长沙的体量和上海、深圳、广州尚有差距,但也已进入特大城市、新一线城市行列,经济体量突破1.2万亿元,人口总量突破千万,拥有5个国家级园区、七大千亿产业,聚集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湖南湘江新区等众多国家级战略平台。

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强省会战略”,这也意味着省会长沙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一个实力更为强劲的省会城市,也必是一个能量更强的“火车头”。

“火车头”的疾行,会形成漩涡般的磁场,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资源要素聚集,这对其他城市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着地理位置优势的株洲,更应不等不靠、乘势而上,直面挑战、抢抓机遇,主动开拓新的发展格局。

学苏州、佛山、东莞、昆山,省会之邻的株洲怎么办

▲ 株洲一桥,碧水蓝天美如画。记者 谢慧

共赢!

主动迎战,是每个株洲人应有的担当。株洲应直面“虹吸效应”,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 “干”的作风,将区位、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

解码苏州、佛山、东莞、昆山等一批城市的发展经验,我们很明显地发现:拥有一个强大的邻居,可以获得大量的发展机会。

例如,华为将终端生产基地从深圳迁到东莞松山湖,广州将部分产业转移到邻近的清远,北京将非首都功能相关的产业疏解到天津、雄安以及河北其他地区。三一株洲基地也从长沙来到株洲,种下两个千亿级产业生态链。

但同时,随着我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地不断发酵,“虹吸效应”也是客观事实。例如,地处广深之间的东莞,就面临着“挤压”和“虹吸”的双重尴尬。紧挨着广州的佛山,紧挨着上海的苏州、昆山同样存在这种压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是选择抱怨、躺平,还是主动出击、寻求共赢?

东莞的做法是加强与广州、深圳的合作,深入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建设,努力率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转变。

苏州则深化与上海间的产业合作,与上海错位发展,由上海负责研发设计环节,苏州负责生产制造环节,二者形成了良好的竞合关系。

佛山的思路也很清晰——借助广州的国际贸易优势、省会城市优势、科教资源集中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主动迎战,是每个株洲人应有的担当。在长株潭都市圈、“强省会”战略等大背景下,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应直面“虹吸效应”,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 “干”的作风,将区位、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

唱好互利共赢“双城计”,株洲高质量发展的足音将更加铿锵有力!

来源:株洲日报

审核:罗小玲

编辑:陈辰

上一篇新闻

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下一篇新闻

湖南为何痛失5大超级央企,对原驻地株洲衡阳长沙等意味着什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