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6日 星期五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春天是播种的时机,孕育着新一年的希望。清明假期,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依然没有休息。趁着晴天,他们又一次奔波在村里各个角落。

去年以来,广东省帮扶机制推陈出新,由原来的脱贫攻坚驻村扶村机制转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已然奔赴在南粤的田间地头。

据介绍,深圳对口帮扶汕头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去年已正式展开。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指挥部、4支驻区县工作组、13支驻镇帮扶队伍和74名来自深圳各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已进驻到汕头市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及所属的13个镇街道展开工作。

乡村振兴工作如何结合当地实际予以落地?4月以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实地走访了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上华镇和隆都镇,探寻侨乡汕头乡村振兴的“秘密”。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团汕头市委开展“党建互联互动、共促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合影。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粤东地区首个潮汕方言文化展示馆带动乡村游

穿梭在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东光村弯曲的乡道,路过建于明天启四年的“张氏长房祠”,以及明崇祯十五年建的“张氏大宗祠”,在指示牌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原谢易初中学校长张卓伦早已备茶等候多时。

为了纪念他家族的先人张世珍先生,张卓伦先生将老厝改造成展示馆,这里也成了粤东地区首个潮汕方言文化展示馆,成为莲华镇挖掘古村落历史,带动乡村振兴的其中一个生动注脚。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原谢易初中学校长张卓伦向记者介绍《潮声十五音》故事。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漫步在展示馆内,记者看到十五音系列字典,足足有25种之多。据张卓伦介绍,自第一本《潮声十五音》字典面世,之后此类字典便被统称为“十五音”字典。展示馆还精心设计,将使用字典指南予以展示,让未曾接触过字典的人也能进行一番体验。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潮声十五音展示馆是粤东地区首个潮汕方言文化展示馆。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内部。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张世珍老先生亲自编写首本《潮声十五音》,从1913年正式出版发行至今,已历时百余年。别小看一本《潮声十五音》字典,这是华侨当年过番谋生,随身带走的必备品之一,地位仅次于一捧故乡的黄土。

在张世珍老先生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迨入商场,始知不识字之为误也,于是逢人求教,不耻下问,累年积月,博览旁通”。

据张卓伦介绍,张世珍老先生原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22岁的时候,他随族人赴泰国,从事商船业务,工作中走南闯北、四海奔波,足迹北至天津、烟台,南至越南、新加坡。他在从商之余,求学不辍,博览群书。

回乡后,1895年,有友人口授十五音,张世珍即“潜心讲求,未越一月,颇能通晓”。 此后他精心汇成《潮声十五音》一书,希望 “不识字之人”“熟习此编,自能识字”,“于市肆场中有所补益”。

据不完全统计,自1913年后,直到本世纪还在陆续出版的一系列潮汕各地方音的“十五音”字典,版本有30多种,重印版本过百,发行量估计超过100万。

“隆城乡也是一个侨乡。在国外的侨胞、港澳台同胞比本土的隆城人还多。”莲华镇委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华侨积极捐资修建祠堂、修桥铺路,例如1986年,由华侨捐赠的隆城报本学校落成,结束了隆城乡在祠堂办学的历史;1988年,华侨又捐建隆城自来水厂。”

莲华镇委、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道,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未来希望在镇上开辟与侨有关的旅游线路,串联起一系列华侨文化、红色文化景点,继续推广隆城潮声十五音展示馆等特色文旅场所。

挖掘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打造乡村振兴品牌

每逢春日明朗,挺立在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下陈渡口的三株百年木棉,便又依次绽放出绚烂的红色花朵,犹如热烈的火苗跳跃,引来各方游客驻足拍照留念。

红棉自有傲骨。木棉花也被称为英雄花。木棉花名字的由来,与海南岛五指山一位名为吉贝的英雄有关。

“这么多年来,从上华镇走出的英雄也是不少。”上华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员说。

据介绍,张健和黄赤便是其中两位英雄代表。他们都是上华镇菊池村人。

张健以村里的“后书斋”为党的秘密活动地点,日间以教书为掩护,夜间则给新青年传播新思想。黄赤则在他17岁那年,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韩江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担任地下党交通员,从事情报收集和传递等工作。

上华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员告诉记者,上华镇不仅拥有红色革命历史,还走出了泰国国王——郑信。

如今,在澄海上华镇华富村的韩江边上,一座气势恢宏的郑王墓仍然在向世人默默诉说着那段过去。泰国公主诗琳通还曾经到这里拜谒,并赠送一顶绢致皇冠。

“郑信的衣冠冢寄托着的更多是家乡人民对他的敬重。”上华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说。

作为汕头市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帮扶的上华镇,位于澄海区西北部,三面环江,北邻潮州江东镇,南接澄海城区,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城市后花园的美称,冲积平原为该镇带来了十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坐拥一级水资源保护区,这使得上华镇具备了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种植产业的潜力。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如今还保留多个渡口。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上华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经过调研后认为,该区域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应该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在镇域内展开农业生产数字化的统筹建设,服务各村各单位的农业生产,打造智慧新农村。

今年,在驻上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汕头农行澄海支行的积极协商之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立了搭建金融平台助力产业振兴这一工作方案。

上华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表示,未来工作队充分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力量,一起寻找上华的“美”,发掘上华的“物”,讲好上华镇的故事,写好上华镇的侨的文章。

青年志愿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

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下称“汕头亚青会”)将于今年12月在汕头举行。

由中建八局南方公司承建的汕头亚青会主场馆,将承办亚青会开幕式,并承担田径、体操两个大项的比赛和训练任务,赛后将作为汕头大学的体育设施。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汕头亚青会主场馆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汕头亚青会主场馆项目总工、党支部书记谢元勋告诉记者,此次场馆建设离不开青年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主场馆以“飞舞的浪花”流线造型屋面作为主要支撑,建筑整体造型结合汕头滨海地域特色,将海洋浪花、沙滩的特点引入场地及建筑,令人眼前一亮。

团汕头市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志愿者作为亚青会的重要保障之一,招募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自2021年3月5日启动定向招募以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等高(职)院校积极动员,广泛参与。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汕头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取得的硕果累累。

在3月5日上午,2022年汕头市学雷锋广场志愿服务展示交流的活动现场,获评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称号的黄艳华、陈舜娟、林焕忠;获评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的汕头市潮普慈善会和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志愿者协会;获评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的“‘医梦为马 伴爱童行’——特殊儿童、贫困儿童伴学助长行动项目”;获评“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汕头市濠江区礐石街道珠浦社区等个人和单位代表都拿到了获奖牌匾。

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因素,青年群体应该更多参与其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年群体当大有可为。

澄海区隆都镇便是工作队的其中一个驻点。隆都镇前美村作为著名的“侨村”,这里有着“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房屋建筑特色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既有潮汕传统“驷马拖车”的建筑布局,又增加很多国外建筑的元素。

这么多年来,积累了大量财富的陈慈黉事迹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因为他情系桑梓,乐善好施,仅先后为村里及隆都修桥造路、筑堤通渠就有数十处。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陈慈黉故居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汕头乡村振兴打“侨”牌,青年志愿者注入新能量

陈慈黉故居 南方+ 沈丛升 拍摄

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挖掘当地华侨故事,是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工作队已积极牵手本地农产品企业参加深圳消费帮扶好产品评选活动,协调特色农产品金涛鹅王丸顺利上架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平台。

“目前前美村已经开设了像颐禾园等的农家乐休闲场所,为当地带动青年投身旅游业创造更多岗位空缺。”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

【南方日报记者】沈丛升

【作者】 沈丛升

镇里来了工作队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上一篇新闻

人少还免费!郑州西南地区的生态广场,解锁春日周末新去处

下一篇新闻

龙舟竞渡迎新春——记第二届“新春杯”尼罗河国际龙舟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