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远离大陆的偏远小县城,竟出了200多位将军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有“十大将军县”,分别为:湖北红安、江西兴国、安徽金寨、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
最多的湖北红安,共出过61位开国将军,最少的湖南浏阳也有30人,都为新中国的建立立功无数。
不过,要是加上国民党的将军,这十个县都不如另一个县多,就是海南文昌县(现在是县级市)。
文昌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建制,称为珠崖郡紫贝县,后来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改成了文昌县,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文昌有多少位将军呢?答案是200位左右,具体数字有很多种说法,有说196位的,也有说204位、206位的,总之都比十大将军县多得多。
当然,这些将军大多数都是国军方面的,我军只有三位:大将张云逸、少将符确坚、少将张光东(张云逸之子),国军方面出了两位上将:郑介民、郑庭烽,还有40位中将,比如郑庭笈、陈策、叶佩高等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
在开国将帅中,张云逸的革命资历是最早的,比朱老总都早。早在1909年10月,张云逸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而朱老总则在当年年底才加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象征着辛亥革命走向高潮,在广州的张云逸也响应起义,率军攻打两广总督府,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险些成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而同时期的朱老总,刚刚在滇军见习期满,担任司务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张云逸已是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参谋长;而朱老总入党时,职务是滇军旅长。
因此,当1955年授衔时,张云逸虽然授的是大将军衔,但待遇按元帅的级别走。
在国军方面,郑介民同样大名鼎鼎,历任军统局局长、保密局局长,是国民党情报系统跟戴笠齐名的大佬,1959年病逝后,被蒋介石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请注意,在国军系统中,一级上将仅次于特级上将(相当于大元帅,只有蒋介石一个人),相当于我军中的元帅军衔,在大陆时期只授予过17人,都是像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陈诚这些大佬,连战神薛岳,都是在1952年才授予的。
郑介民还有个弟弟,叫郑庭烽,黄埔四期高材生,1961年去世后,被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
另外,郑介民还有一位堂弟,名叫郑庭笈,在抗战时期立功无数,官拜中将,可惜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了俘虏。
还有陈策,抗战时期,因中日两国的海军实力太悬殊,中国的海军基本上没打几次好仗,但陈策,算得上是其中一个不多的亮点,曾在虎门重创日军,自己也被炸断一条腿,被称为“独腿将军”。
在日军入侵香港时,陈策因救了几十个英国军官,被英国女王授予“帝国骑士司令勋章”。这枚勋章只有两个中国人得过,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孙立人。
除了这些名将,文昌还出过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就是宋氏家族。
宋氏家族原本祖籍中原,到了清朝初期,搬到了海南文昌,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大户,19世纪末,宋家相继出生了三个女孩儿,不仅改变了宋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走向。
另外,文昌还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从文昌走出去的国外政要也很多,比如泰国副总理黄闻波、老挝副总理凌绪光、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等等,都是文昌的优秀代表。
一个远离大陆的偏远小县城,为什么会突然涌现出这么多名人?这就要从近代革命开始说起了。
在近代,广东一直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第一重镇,这里的人思想开放,对晚清政府僵化、腐败的现状极度不满,因此革命氛围非常活跃,出现了大量的革命家。而文昌,在那个时候就属于广东管辖,出现这么多将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