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经观讲堂第11期」常荣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现状和展望

「经观讲堂第11期」常荣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现状和展望

【经观讲堂】系经济观察报社年度培训项目,邀请来自经济、传媒、科学、文化、法律、商业等领域知名人士讲授常识与新知,分享经典和创新,是助力提升经观内容品质和传播影响的开放型课堂。

本文为经观讲堂第11期,根据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经观讲堂】上的发言整理。常荣山长期关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及相关疫苗研发进展。

感谢经济观察报的邀请,让我有机会为大家讲讲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以及疫苗的研发进展。此外,我还会分享一下有关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性等内容,在当前国内部分城市正处于疫情高位流行的这个阶段,这些问题应该也是很多公众所关心的。

欧美疫情

我先介绍一下全球疫情情况。先来看看欧洲国家的情况,目前欧洲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欧洲北部的德国现在处于第六波疫情中,它的第五波和第六波是连在一起的,死亡率是0.015%,是比较低的。德国新冠疫苗接种率比较高,接种了1.7亿人次,也跟德国国民比较自觉有关系,自觉限制出行、社交隔离等。

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它属于是欧洲疫情非常严重的国家,死亡率大概是0.22%,也就是相当于流感的2.2倍,它的疫苗接种人次是1.34亿次。

我们再看看一直很有争议的实行过自然免疫的瑞典,它最初实行自愿的模式,遵循公民的意愿,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没有像其他国家进行管控。瑞典在2020年、2021年并没有出现很严重的疫情,即使2021年的德尔塔疫情,它的感染人数也并不高,但因为采取了所谓的自然免疫,相当于是不管不顾的模式,出现了大量的死亡,死亡率是0.18%,也是欧洲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而且它也没有躲过这一轮的奥密克戎疫情。说明瑞典的群体免疫是错误的。2021年瑞典开始放弃自然免疫,接种疫苗了,所以尽管奥密克戎感染率很高,但死亡人数比前两波要低。

再看看美国疫情,两年以来它总体的死亡率是0.2%,稍低于意大利和英国。它第五波总的死亡人数接近100万了,疫苗接种超5.5亿剂次,老年人群的第三针接种率超过了60%,老人接种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美国全员接种率只有66%。美国也大量地使用抗原检测卡,抗原检测最早大规模使用是在英国,然后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美国从去年年底奥密克戎疫情后也大量使用。快检卡大量使用,此波疫情中,美国感染者主要是居家隔离。

总的来说,我们看到奥密克戎形成的北美第五波疫情,到2022年1月中旬最高峰后,呈现了快升快降的态势,到2月底已经下降到了2021年12月初的水平,大约下降了九成。在欧洲,3-5月是第六波疫情,但是住院人数、死亡人数都低于刚刚结束的第五波,我认为,很可能是全球大流行的最后一波,将转为地方流行。

东南亚感染率低 但需警惕

我们再看看亚洲,目前亚洲主要流行的是奥密克戎BA.2,比较严重是北亚,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韩国目前还处于爆发流行期,确诊人数超过了1500万,死亡是19600人,28天内的病死率达到0.99%了,那是非常高了。韩国早期防护得比较好,疫苗接种率也算是比较高的,但是从死亡人数看,这一波由奥密克戎引起的死亡人数远远高于了去年的德尔塔疫情,是3-4月份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近一周来的朝鲜疫情,通过自然免疫加封控,快升快降,预计6月20日-30日结束。日本处于第五波疫情中,与欧美同步,日本的死亡人数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了,但是总的来看,第五波疫情的死亡人数是近两年来最多的。

俄罗斯总的病死率是2.05%,死亡高峰发生在去年五六月份,就是德尔塔流行期间,当前它的数据可能不太真实,因为目前处于战争状态,数据统计不是很精确。它这么高的病死率我个人认为可能跟疫苗有一些关系,另外就是俄罗斯人大量饮酒,有基础病,人群本身健康状况不太好。

东南亚目前的感染率是偏低的。比如越南,早期没什么疫情,可能是跟人口比较年轻有些关系。另外,越南刚开始时也进行了封控,对外的人流物流也下降了很多,所以说越南的死亡率只有0.043%,疫情造成的影响还不如流感。目前越南的疫情处于下降期,事实上越南大概在三四月份时已经放弃了防范,它的疫苗接种也是成问题的,它的死亡人数最近也在走低,但是,他们人口的平均年龄比中国人口年轻很多。我想说,从疫情渗透的角度,越南对我国来讲,特别对广西省来讲是有威胁的,因为他们采取了主动放弃的措施,上半年我们看不出来,有可能在下半年对中国疫情影响比较大。据我了解,越南在疫情前,一直有冷冻牛肉走私到中国,是防控面临的潜在风险。

咱们国家的防控政策主要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那么外防输入来看,正是因为韩国、日本和俄罗斯这些地区的疫情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北方城市的疫情受到影响。目前我们周边的东南亚地区感染率是偏低的,未来东南亚的疫情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什么情况呢,用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词,叫“补课”。

中国今年的疫情,最早从北方开始,比如说山东、吉林。趋势是从北方往南方移动,估计未来有风险的在云南、广东、广西等靠近东南亚的省份。

我们再看看全球防疫优等生——新加坡,尽管已经用了有效的mRNA疫苗,但是从感染人数来讲,新加坡的感染人数是两年以来最高的,死亡人数相当于去年德尔塔疫情期间的大概80%左右,下降也是很有限的,但是新加坡防控做得很好,它感染总人数是114万,但死亡人数非常低,是1303人。

此前亚洲防控最好的是中国台湾,台湾人口是新加坡的三倍多,感染人数很少,到4月初时只2万多人,最重要的是,死亡人数只有853人,它疫苗接种是4806万剂次。防得比较好,台湾跟新加坡的情况也类似,经济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疫情的防控难度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或者省份的难度都更大。最重要的,它的经济增长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也没有出现失业率增高、收入下降等。不过最近台湾疫情反弹,单日新增最高已超6万,有点类似我的“补课”式的假设,但是,时间来的有点早。

我们看看南亚的印度,印度是目前为止全球死亡人数第二的国家,实际上据我们预测,印度的死亡人数大概在400万-600万人之间,远远超过美国。从感染人数上,有三个峰,2021年是德尔塔峰,造成的感染人数比较高,死亡人数是最高峰,用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词语,它的易感人群已经在德尔塔疫情中被收割掉了,所以现在尽管出现了奥密克戎,但是它的死亡率非常低。

再简单讲一讲非洲和南美洲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讲过,目前为止非洲78%的人口已经感染了新冠,是全世界感染比例最高的,死亡人数目前为止也是比较少的,只有累计死亡25万人,在全球来讲,它的死亡率是偏低的。

南非是比较特别的,它的流行病学研究手段和基因测序在全球都可以排到前10名。南非的新冠死亡人数比较高,它的人口其实有一个比较严重的威胁,人口里面有20%左右是有艾滋病的,需要大量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所以很多变异株最先在南非发现也不是个偶然现象。南非周边的一些国家,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达到百分之四五十,这些国家因为大量人群处于免疫抑制状况,所以可以长期携带新冠病毒,很难发现它。奥密克戎就是最早在南非被流行病研究者们发现的,当时造成大量的感染,但是住院人数非常少,不过我们看到在1月份的时候还是形成了一个死亡的小峰,南非目前流行的也是BA.2。

接下来讲讲巴西的情况,巴西第五波疫情感染人数是比较高的,巴西的接种疫苗也是比较多的,第五波疫情的死亡人数比以前要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奥密克戎的致病性还是有所下降的。

总结一下:亚洲的疫情,到2022年秋季估计住院率是不高的,香港是个特例,因为早期的防控没有做得很好。东南亚目前的感染率不高,但到了秋冬季节感染人数可能还会反弹,最典型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等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估计他们的住院率都不会太高。从流行角度讲,目前奥密克戎疫情的致病率确实是降低了,但从死亡人数上还是比较严重的。

亚洲疫情总的态势是从北往南,我个人预计大概在6-10月份左右,可能有4个月的空窗期,就是说它的流行强度会非常低;要到下半年再看,下半年态势还需要看看南半球的情况。可能会从10月开始,没有被疫情肆虐过的超大型城市(超1000万人口),仍然需要未雨绸缪,首先是给老年人接种疫苗,其次我认为需要预先贮备尽量多的N95口罩,更多的防范,相信各地专家都己经在讨论中了。

另外,亚洲疫情未来我估计可能要转入地方性流行,流行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为什么这么判断?因为这个中东地区的沙特的冠状病毒,已经流行了10年了,目前还在流行,只是每年流行的力度比较低。

未来2-5年 变异株主要是奥密克戎亚型

新冠病毒,从遗传学角度看,它的变异株的病毒基因里面A+U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病毒,这是它目前变异比较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它的变异速率远远高于流感病毒,但是我们在公共媒体上很少讲,因为普通人对A+U含量偏高很难理解。

另外,新冠新的变异株频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三个不连续的高度可变的基因,跟SARS一样(SARS-like),它“连续进化”的可能性比较大。新变异株就是通过连续进化产生的,那么连续进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通过“跨种传播”。

新冠潜在的这些中间宿主,目前来看至少有15种动物可以感染新冠,这就给新冠造就了连续进化的土壤,它可以跨种。关于新冠怎么产生的,学术界已发表大量论文,肯定是从自然界到人的跨种产生的,基本上认为蝙蝠、穿山甲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它们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一起造成了跨种。

奥密克戎就是通过跨种得来的,大概在鼠里面跨种传播了有一年半,然后再回传给人类,这样造成了连续进化,而不是仅仅通过基因重组。

我们看变异株中的重组体,目前我们流行的是奥密克戎BA.2,比BA.1的传播力增加了30%左右,不过致病率并没有大幅度下降。新发现的BA.5可能是BA.2和BA.1之间一个新的内部重组。奥密克戎XE是在英国发现的,它事实上2/3来自BA.2,1/3来自BA.1。以前报道过一种德尔塔克戎,但是这种变异株并没有形成广泛的传播。

从进化角度来讲,奥密克戎取得了巨大的进化优势,它偏离原来的进化速率主轴比较远了,所以说未来2-5年出现更新的变异株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了,变异株大概率是在奥密克戎内部进行基因重组而产生,我把它叫做奥密克戎-奥密克戎重组体。

为什么呢?因为奥密克戎通过跨种以后达到一个减毒的效果,所以有人说奥密克戎是一种减毒的活疫苗,从科学意义上看这种说法有50%的正确率。正是因为它传播率这么高,然后毒力又降低到流感这样的水平,它有巨大的优势。

它的传播力在增强,未来还会继续增强,不过我个人认为它的传播率不太有可能超过麻疹病毒,麻疹病毒的RO值达到15-18左右。现在就是对于重组产生的奥密克戎亚变异株的传播率究竟是多少,是有争议的,但是最少也不低于9,最高不高于13.7。不排除今年下半年还会有更强传播力的新变异株出现,这种可能性我认为有7成左右。

第二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在增强。所谓免疫逃逸,是指它以往的自然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保护你免遭新变异株的感染,同时此前接种的疫苗有效性也在减弱,如果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越强,我们以往接种的疫苗产生的作用就越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戴口罩、社交隔离、封控的方式就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还有一点是关于致病力。根据以往的关于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跨种传播有三种模式,分别对应着毒力增加、不变和降低三种进化模式。目前新冠走的是毒力降低这条路,既然走了这条路,它就不会再回头去选择走别的路,有些专家说新冠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毒力增强的变异株,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是它不会成为一个全球流行株,只要不形成全球流行株,中国采取比较好的外防输入措施,对我们就没有很大的威胁。

目前为止对于变异株的致病率究竟减弱了多少?美国和东北亚地区是不一样的,但是从致死率上来讲肯定是下降了,不过老年人群等最易感人群它的致病率下降有多少?我个人认为只下降了20%-30%,所以说,未来疫情对老年人群还是影响比较大的。比如日本,它的人均预期寿命是83岁左右,韩国大概在80岁左右,他们人口老龄化也是目前为止他们死亡绝对人数上升的重要原因。不过他们的病死率(CFR)没有升高,因为大量人群被感染,基数比较大,分母大了很多(CFR=总死亡人数/ 总感染人数)。

关于致病率的未来趋势,我跟很多专家也讨论过,未来出现比奥密克戎致病率更强的全球流行毒株,我们认为只有10%-20%的可能性,可能性非常小。对我们18-60岁的人群而言,它的致病性可能就相当于流感造成的症状,不需要住院,但是对老人来讲,它的致病率在短短几年内不会下降太多。

我们如果要控制死亡人数的绝对值,首先就应该使用疫苗,另外就是及早地进行严格封控,尽管在低水平流行的时候是不能恢复到常态,还是得处于绷紧弦的状态,那么怎么来取得一种平衡?这是摆在我们国内各界面前的一个问题。作为个人来讲,我建议尽量减少远途旅行,把社交活动压低到最低限度,我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再介绍一下Re值与群体免疫的关系。Re值是指病毒的有效传染数,如果在1.0以下,它就不会造成扩散和流行,如果在1.0以上它就会造成传染。现在的情况是,即使Re值下降到很低时,它的群体免疫力也没有升高,什么意思?这说明,对新冠病毒流行来说,群体免疫是不可能达到的,不管是通过自然感染达到还是通过接种疫苗达到,比如新加坡的群体免疫率已经超过80%了,但是它的Re值并没有一直低于1.0(断断续续低于1.0)。新加坡的Re值经常是在0.9-1.1之间,只要在1.0以上它就发生流行。所以从这个情况来讲,咱们不要指望通过群体免疫来防控了,自然免疫和接种疫苗能减少传染,但并不能完全阻断再感染,什么意思?你上一次感染过德尔塔了,还会被奥密克戎感染,奥密克戎BA.1感染过了,还会感染奥密克戎bA.2,在海外大概有10%的比例,这个比例很高了。

再看看群体免疫门槛,群体免疫门槛与R0值(基本传播系数)很有关系。R0值简单讲就是一个人传给几个人,如果传给6-7个人,R0值就是6-7,相当于白喉,而麻疹的R0值是15-18。现在新冠实际上已经12-13之间,它已经位列呼吸道病毒最高传播力的序列中了,成为R0值的第一集团军,即使未来它的传播系数继续增强,它也就是在17-18,实际上应该没有这么高,可能在15左右,现在快接近天花板了。

那么不同的传播系数下,群体免疫门槛是多少?麻疹是83%-94%,实际上目前北京、广州等城市疫苗接种率已经达到92%-93%了,群体免疫门槛已经达到了,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了突破性感染,所以我们不要指望群体免疫,在现在的政策下还是需要做好封控,限制出行,一系列的物理防控措施,在疫区时必要的。

西方现在很多国家放松了防控,我估计2022年冬天可能要吃苦头的,大量人员会再感染,可能还是造成很多老人死亡,所以我对欧美国家的老人在今年冬季的命运表示担忧。

老人接种第二代疫苗是未来防控之重

大量的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对于0-49岁的致死率是很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未来产生的变异株致病性不增强也不减弱,我个人认为在0-49岁可以不打疫苗了。当然我不是说中国,中国还是要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还是要用疫苗做防控。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他们可能就不打疫苗了,因为他们人口整体比较年轻,死亡率是很低的。不过从50-59岁开始死亡率就急剧上升,到了80岁以上死亡率特别高了,到16%左右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最重要的防控工作,的确是要给老人打疫苗,这个叫未雨绸缪,要保护他们。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有没有必要?因为疫苗是有保护时间的,基本上是4个月,现在打了,到9月、10月估计还得重打。可是疫苗打多了会产生免疫疲劳,即使是目前效果比较好的mRNA疫苗,第四针防感染的有效性也在下降。疫苗也不宜打得太多,不过对老人来说,因为风险比较大,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其实,现在第一代疫苗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因为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疫苗对防感染起的作用不大了,不管什么疫苗照样会感染,突破感染率非常高。第二代疫苗,就是易感人群使用的疫苗,需要季节性接种,根据今年的情况来讲,应该在9、10月份,如果东南亚疫情对中国没有特殊影响,中国应该在9、10月份开始接种,预计二代疫苗的上市时间是8-11月份,也可能更早。

第二代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目前美国莫德纳公司在做临床试验了,据说已经到三期了。下一代mRNA疫苗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国内有10多家都在做mRNA疫苗,有三四家上了临床,但是据他们已发表的临床试验报告来看效果都不是那么理想,可能在工艺方面火候还不那么够,情况还不明朗。

针对奥密克戎新的亚型变异株的疫苗目前还没有,我估计最有可能做的还是莫德纳、辉瑞等公司,做疫苗是需要预测的,要进行抗原数据的重构,叫结构化疫苗设计。理论上疫苗不是针对现在的毒株,要针对未来变异后的毒株,才有可能战胜它,这就是mRNA疫苗可以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灭活疫苗和蛋白疫苗是做不到的。

不过我还是比较看好重组蛋白疫苗,从有效性来说,比mRNA疫苗是要差一点点,不会太多,关键是在很多国家mRNA疫苗不太容易大规模使用。而重组蛋白疫苗就跟我们经常使用的胰岛素、生长激素等类似,最有名的乙肝疫苗、宫颈癌疫苗都是重组蛋白疫苗,而且它能是九价的,所以未来重组蛋白疫苗对于我们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经济的选择。

未来防控最重要一点就是老人要接种更新的疫苗、迭代的疫苗。第一代疫苗应该要退出历史舞台,如果要做灭活疫苗,就要针对未来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而不是仅仅针对现在的BA.2。

还有黏膜疫苗,就是鼻喷的,国内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病毒疫苗实验室在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他们就做了以流感病毒为框架的鼻喷疫苗,已经做了一期、二期临床,不过试验结果怎么样,我还没有跟他们交流过。如果黏膜疫苗能够成功,它的效果是最快的,有疫情的时候直接喷鼻子,喷了以后马上就不容易感染,立竿见影。因为鼻腔黏膜酶它是3-5天就产生了黏膜抗体,这样就不用热火朝天去搞核酸检测了。而且鼻喷疫苗也比较经济,可以做到5块到10块钱,成本也就两三块钱以下。不过它的保护效果大概维持不了一个月,不过一个月也就够了,下次疫情再来时,就再喷一次。如果在没有更新的疫苗的时候怎么办?还是世卫组织推广的3W,即: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

新冠转为地方流行病需要5年以上

现在我们还处于全球大流行的时代,那么未来什么时候新冠变成一个地方病呢?我认为可能要5年以上。现在国内基本上都是属于一个区域性流行的,要保持好的防控态势,因为这个日子还长,只要发现火苗就立即扑灭,采取动态防控,不可能出现全国性的大流行。

新冠病毒本身,未来最有可能的结局,有三种预测。第一种是理想状况,就是弱化成第5种常留人间的冠状病毒,就像普通感冒病毒,我们现在目前普通感冒里有4种弱冠状病毒,目前学术界有60%人认为是这样子的。还有一种不好不坏的结局,类似季节性流感,就是每到季节性到来以前都要打一次疫苗。

最可怕的结局是它分化为多种流行的血清型,如果有多种血清型,那就不停地打疫苗,这个还是比较麻烦的。这个里面有个叫ibv这种禽类的γ冠状病毒,就是多种血清型。如果有多种血清很容易发生ADE(抗体增强效应)现象,目前为止新冠没有发生ADE现象。还有就是新冠病毒S蛋白的序列变异,尽管发生了很多变异,但目前为止自然感染和疫苗产生的抗体还是有效的,这就说明它S蛋白这个序列差异还没有那么大。我认为未来出现这种可怕结局的可能性只有10%左右,如果到今年年底,致病率下降不是那么多,传播力继续增强,老人的死亡还没有显著的下降,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再感染一次,那么第三种结局的可能性会增加到20%。

我坚持认为最可能的结局是第一种,因为所有的冠状病毒进入人体都经过一个自然减毒的过程,只不过是我们现在因为大量使用疫苗把这个时间压短了,目前这些疫苗是一个急就章性质的,不是那么好的疫苗,它驱使着冠状病毒往传播力增强和致病力减弱的方向进化,只不过流行不能终止。基本上来讲,第一种假说跟真实的情况已经80%相近了。

呼吸道传染病肯定是未来传染病的主流了,不管是流感病毒还是冠状病毒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个均质的疫病,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新的爆发增长点。冷冻食品检测和流调还是比较重要的,新冠病毒在冷冻食品(-20度)表面最长可以保持80%活性达20天、奥密克戎在塑料的表面可以存活最长3天左右,的确存在有物传人的可能性,但是我想跟大家强调一点,通过国际邮件这种物传人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表明,病人呼出的病毒掉落到物品表面后,只有四百分之一发现有活性。这方面我们国内媒体方面宣传有点多了,我认为不要过多宣传,主要还是人传人。

不过在疫区,物传人的可能性就比较高,比如核酸采样时大白的衣服、面屏、手套,我曾经在采样时被采样员的手指碰到嘴唇,这是非常危险的。一般情况下物传人概率不高,大家不必要恐慌,另外如果邻居有阳性患者,通过下水道、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美国FDA做过很多调研,也有论文发表。

每次病毒性流行病的爆发都是生态系统共同重要的结果,比如野生蝙蝠和啮齿类的野生动物携带大量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这些野生动物是从栖息地逼迫走出来的,是人侵犯了它们的自然领地,让原本非常罕见的传染病有了传播给人类的可能。艾滋病是这样,埃博拉、SARS、MERS、COVID19(新冠肺炎)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人类尽量要尊重自然,不要破坏自然,这样才有可能不再发生各种各样的新发传染病。

交流环节

提问:刚听您说新冠病毒未来的三种可能性,您认为有80%的可能性会异化为普通的流感病毒,我想请问对于动态清零的政策,您觉得未来是否可能做出调整?以及未来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有可能做出调整?

常荣山:什么时候能逐步放开,要根据海外疫情的情况,目前我们周边的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疫情都是比较严重的。我们国内目前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防护?我刚才也解释了,因为群体免疫已经很难防止再感染了,日本、韩国也都完成了比较高水平的疫苗接种,也造成了比较多的死亡(韩国疫情高峰期单日新增感染者超60万,单日新增死亡病例超400例),如果换作国内与日本、韩国人口规模及人均预期寿命差不多的城市,造成死亡人数也会类似。如果未来病毒变异到大量人感染但没有多少人住院和死亡,那个时候就可以放开了。

提问:现在新冠传染病的全称是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一种声音认为目前奥密克戎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不怎么进攻肺部了,那么它是不是还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名称?

常荣山:还是适用的。不是说不攻击肺部了,绝大部分人只是在肺部一过性感染,从上呼吸道转到下呼吸道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为什么?因为被人体的免疫力给kill掉了,所以它在短期之内还没有完成一个感染周期时,就开始了感染下一个人了,就没必要进入这个宿主的肺部了,但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它一定会侵入到这个人的肺里去,造成肺炎。到目前为止,它的基因组,在病毒分类上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连一个新的血清型都没产生,基因测序没有任何变化,它只是位点突比较多,性状变异比较大而已。未来不排除这种可能。

提问:刚才您也提到在死亡病例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整体预期寿命的影响是怎样的,是大幅度拉低了人的预期寿命还是什么?评判一个传染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是可以把它对人类整个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作为一个标准,谈具体的个案是一个角度,死亡的绝对数字是一个角度,但是一些数据也说香港疫情其实没有影响它人均预期寿命的数值。

常荣山:急性传染病跟慢性病相比,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力要小多了。举个例子,糖尿病的病人在美国大概是10%左右,在我们中国有1.1亿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要比正常人少了15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流行病对人的预期寿命影响要小得多。

另外,不是所有流行病的死亡高风险人群都是老龄人群,我举个例子,SARS的死亡病例中位数大概在36-4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死亡肯定会拉低整体预期寿命。可是新冠不一样,新冠造成的死亡集中在75岁以上,有关数据显示80岁以上是16%,75岁以上大概在10%左右,但是全球人均预期寿命高于75岁的国家并不是那么多,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达不到的。新冠的死亡年龄中位数接近于人群的预期寿命,所以整体来说对预期寿命影响不大,不过对美国其实是有影响的,美国有统计2021年比2020年降低了一岁左右。这里要额外说一句,美国的新冠数据我认为有一点失真,美国统计的死亡是die with ,不是die by,只要是死者检测出了新冠阳性就进入统计。

提问:动态清零到底是一定要在短时间立刻清零,还是说有一定容错的,可以在一个更长的周期里用一些更缓和的政策,但最终导向是清零的?

常荣山:在概念上没有变化,但是在措施上我们有一些新工具。比如说大量使用的抗原卡,像吉林、上海疫情,人感染新冠以后3、4、5三天之内,抗原检测是一定会检查到的,它虽然没有核酸那么灵敏,但已经足够了。用抗原自检,避免了大量人员的聚集。一发现第一例感染者,立刻在该人居住地、流调发现的途径场所,发放用抗原检查卡,初筛,如果发现了3-5个阳性,确认以后,就可以把这1栋楼(就是这几个抗原阳性的居住地)给框起来,设定为临时性的封控区、管控区;然后对这2区的全员做核酸检测,最好做单人采样。如果按照现在的做法,一发现,马上,排队做全员核酸,这样的排队聚集性动作(刚开始发现三五个就全区几十万人没日没夜的天天搞核酸检测),其实起到了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容易造成聚集性的传播,事实上就造成了一些城市的疫情从刚开始的几百到一两千、三四千,到了三四千就很难了。

以后我们还有尽量使用IgM,成本低、效果好,它就像一个雷达。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肺炎、支原体、百日咳、肺炎球菌等,到医院去检测都是抽血查IgM的,武汉早期确诊都是查IgM。IgM可以查出来你过去7-10天之内有没有感染过,这个很重要,如果查过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再用抗原查,居家查3天,如果感染了第3天基本就能查出来。到第3天的时候上门做核酸检测,如果症状不重,不一定需要送到方舱医院去,因为整个病程差不多就5-7天。

深圳大规模地做核酸检测,我的同学跟我抱怨说他所在区之前做了十几轮核酸,一个阳性也没有,但是你看看上海现在的情况,也可以说深圳当时那样做是值得的,但我不是说深圳这个做法是科学、理性、经济的。

提问:可以这么理解吗?在完全封闭和完全放开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光谱,我们不一定要二选一。

常荣山:我认为,特别是要把大城市防控住,不把它防控住,下面中小城市就有风险。怎么做?入境防控就是严防死守,一定要把入境隔离点建到远郊去,靠近机场,不要建到主城区去。入境隔离是重中之重,我认为这个可能就是你说的中间道路,做到精细化,动态清零里面有很多可以细化的措施。

大水漫灌地搞核酸检测,风险增大了,奥密克戎很难防,做核酸时一定要戴双层口罩,隔两米。今天人家跟我讲一个小区封了25天后检测出阳性,那问题是从哪来的?有人说是快递,这个可能性不大的,主要还是人传人。全静态管理就意味着不要有任何聚集,包括核酸检测。

提问:您刚才提到说疫情可能演变的路径,我们能不能这么理解如果恢复到2019年的生活,很有可能意味着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至少要感染一次,才有可能达到那个程度。还是说如果通过充分的疫苗或者药物,我们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感染,可能用两三年的时间也可以恢复到一个正常状态。

常荣山:我个人意见是尽量地避免自己被感染,虽然疫苗防感染的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但口罩加疫苗再加上社交距离,我认为感染的可能性很小。我去过很多次高危场所,2020年1月15日我去武汉三医院,我有10分钟没戴口罩,跟病人乘电梯上过检验科,还去过病房,我都没感染上,因为我跑马拉松,我身体很好,我后来陆陆续续也去过各种高危场所,也都没有感染,我也打了疫苗。每个人做好保护,自己尽量不要被感染。感染以后,美国的数据是感染过后有2%的人有长期新冠(Long Covid),有一些后遗症。

像新冠这样规模的流行病,历史上可能也就是1918大流行了,1918年大概死了5000万到1亿人,现在不会死那么多人,但是大家都很痛苦,正常的生活被打乱了,看不到尽头,不过任何痛苦都是值得的,尽量避免死亡。

提问:现在大规模的动态清零,包括一些城市的封城,实际上是有巨大的经济代价的,包括好多底层百姓的收入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装修、建筑、服装店、饭店、司机等。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一些具体措施上放松一些,比如隔离21天能不能减少到14天?14天能不能减少到7天,这样的话去减轻疫情给生活带来的一些困难。

常荣山:这个是可以的,未来还可以有更精细化的措施。比如说打了疫苗以后要做抗体检测,如果没有产生达到保护水平的抗体,再继续去打,保证有了抗体就不容易被感染,这是精细化的东西。第二,未来如果开发出那种鼻喷疫苗,鼻喷后三五天就好了,其实就没有必要再送去方舱集中隔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英 整理)

上一篇新闻

美国:要么听我的,要么去找华为!结果

下一篇新闻

外媒述评: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步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