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大湾区建设来了 惠州提升城市能级路径清晰否?

大湾区建设来了 惠州提升城市能级路径清晰否?

厦深高铁穿过惠东金色的稻田。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近期先后率团访问惠州,沟通探讨加强交流合作。这引发外界对于惠州以何种方式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关注。

时间回到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6个平台“入列”,惠州则没有被直接提及。

由于此前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开放平台,惠州在国家、省涉及开放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划中的“存在感”似乎与经济总量的排位不相匹配。大湾区的机遇之光未必会平等均照城市群中的每个成员,一座城市想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有所突破,需要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富有策略性的参与方式。

与此同时,一组数据却显示出惠州融入大湾区的“加速度”。被赋予“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的惠州机场,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15.4%;惠州港口上半年吞吐量同比增长15.4%。到2021年惠州将形成“3线9站”的高铁布局,预计半小时左右可达广州、深圳、香港、东莞等周边6个城市。

今年6月,广东省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大湾区内最主要的腹地,惠州能否像万里之外旧金山湾区中的费利蒙市一样,凭借紧邻中心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宜居的环境,找准自身定位,迎来城市能级的爆发期?

从湾区机遇寻定位

惠州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11城,无论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还是创新能力、公共服务、城市能级,惠州虽不是最低,但也不拔尖,算是“中等生”,特质不鲜明,辨识度不高。

一个开放的惠州,参与大湾区建设需要有更清晰而精准的定位。

“要弄清楚粤港澳大湾区要做什么大文章,自己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要先抢占这个高地。”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参与大湾区建设,惠州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清楚自己的优势,量身定做、琢磨一个角色。

每个城市都在抢抓大湾区机遇,惠州能否抓出自己的烙印?面对区域竞合提速,惠州的核心竞争力和短板分别在哪?

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学院教授、惠州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瑞卿认为,惠州的发展仍面临不少短板,如高校少、高端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营商环境有待提升等,需要想办法解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惠州还要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的短板。惠州尽管有不错的产业基础,但没有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放在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来推进。

其实,细数家底可发现,惠州在大湾区中也有可以傲视群“城”的“王牌”,那就是土地空间和生态环境。

今年2月,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任广禹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之所以看好惠州,是因为惠州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好,很多高新企业和高技术产业也都陆续来到惠州。

从土地面积来看,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第2位,占整个大湾区面积的1/5,是广州、深圳、东莞面积之和。其中,仅惠东一个县的土地面积就是深圳市的1.77倍,东京都的1.61倍,纽约市的4.47倍,旧金山市的29倍。且惠州的土地开发强度仅约为9%,深圳、东莞则已逼近50%。

从海域和岸线来看,惠州的海岸线长达281.4公里,超过新加坡、三亚、厦门。惠州的海域面积更是多达4520平方公里,数倍于周边的深圳市。

从生态环境来看,集山江湖海泉瀑岛于一身的惠州,森林覆盖率达62.42%,是广东仅有的两个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一,绿色发展指数更是位居全省第一。

正是凭借土地空间、生态环境和综合成本等优势,加上陆海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惠州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创新资源落户。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认为,在珠三角东岸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深圳和东莞加快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背景下,惠州有条件利用后发优势成为产业合作的前沿地带。

抢抓大湾区机遇,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考验这座城市主政者的战略高度和智慧。

从开放力度找空间

中韩(惠州)产业园离自贸区有多远?

今年6月,中韩(惠州)产业园正式启动。借助这个广东省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共建产业园,惠州迎来开放层次最高的平台,惠韩合作也进入2.0时代。

从设想之初,惠州就希望按照自贸试验区的高标准打造这一平台。但在全国3个中韩产业园中,惠州起步最晚,需奋起直追。

前不久,惠州明确市财政安排3亿元成立中韩(惠州)产业园发展母基金。然而,对比山东烟台首期规模10亿元的中韩(烟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首期规模10亿元的中韩(烟台)产业园发展基金以及江苏盐城规模20亿元的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基金,数额差距不小。

而对比广东已有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3个自贸片区,惠州要吸引更多优质外资,无论是金融开放创新,还是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在南沙,企业足不出户1天内可领取营业执照、3天内完成刻章备案和银行开户。这种速度,惠州难以比肩。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2016年,惠州开办企业便利度在广东21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2位,2017年虽提升至第10位,但对比居前两名的深圳、广州,仍差距明显。企业投资需要更多的程序环节、更长的耗时,意味着更多的门槛和限制。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表示,虽然同处珠三角,但惠州与深圳相比,在对外开放、国际化水平以及理念、政策和制度上还有差距。

近年来,惠州不断扩大开放,但力度仍低于珠三角很多城市。同样是今年刚出台的吸引外资政策,惠州对新引进外资项目奖励的门槛是年实际外资金额超过3000万美元,且最高奖励不超过1000万元;而珠海的要求是实缴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最高奖励5000万元。相比之下,惠州的申请门槛更高、奖励标准却更低,对外资的开放度、吸引力也可见一斑。

在广东睿立宝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汉强看来,相比周边一些城市,惠州对于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需要更多融资平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合作中心副主任杜国臣认为,中韩(惠州)产业园要加快复制推广探索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按照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要求,大胆进行改革与制度创新,成为推进自贸区战略的重要改革点。

借助中韩(惠州)产业园,惠州能否对接到包括韩国在内的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并内化为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强劲能量,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1992年,韩国三星电子落户惠州,开启惠韩合作1.0时代。正是这个国际巨头,带动惠州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的崛起,也成为韩国三星集团在华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以及惠州历史上首家产值超千亿元的企业。遗憾的是,惠州所承担的更多是生产制造角色。整个三星电子每年上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所形成的强大创新DNA,并没有成为根植于这座城市的基因。随着其产能逐渐向越南转移,惠州曾经过度依赖所导致的缺口正待重新填补。

今天,中韩产业园这一“国字号”平台将惠州再次推向开放新风口。这一次,惠州不仅应使之成为面向全球开放创新的平台,更要思考如何让它为这座城市留下些什么。

从对外连接看差距

惠州距门户城市真的指日可待?

纵观世界湾区发展史可发现,从最初因港而兴,到通过公路、铁路快速串起城市群,再到拥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对外连接构筑的开放优势,是国际三大湾区站上全球化开放前沿的重要前提。

在惠州,由于山区较多,加上历史上交通不便,导致相对偏远封闭,社会开放度有所不足。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对70个地级城市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惠州的对外开放指数综合排名虽然仅次于苏州、珠海、东莞,但社会开放排名分别比佛山、中山落后9名、7名。

随着近几年先后进入“高铁时代”“航空时代”“城轨时代”,特别是加快“3线9站”高铁布局以及规划建设千万级干线机场,惠州对内对外的交通连接日渐多元。

“湾区城市群一体化需要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陆海空交通以及信息化等。”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毛艳华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的大背景下,惠州应该抓住内外连通的大开放格局,打造成为湾区与粤东地区联系的枢纽和通道。

2016年,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赋予惠州建设“珠三角向粤东及赣南、闽西地区辐射的物流中心”;2017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惠州市建设成为珠三角连接粤东及闽赣的门户城市”……从物流中心到门户城市,惠州在链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的潜力越来越凸显。

正因为这样,近年来,不少惠州人的微信朋友圈,经常流传着类似《广东又一座城市被划为“交通枢纽”,经济腾飞指日可待》《惠州迈入“高铁大市”指日可待!》《14号线惠州站点全“浮出水面” 深惠双城生活指日可待》等吸引眼球的新媒体文章。

真的“指日可待”吗?在专家看来,要真正打造成为门户城市,惠州在提升陆海空交通的枢纽性以及城市能级上,还任重道远。

所谓“门户城市”,是一个地区出入与内外交往的区域重点城市。从区位交通上看,门户城市须是某一较大区域内的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就经济发展来说,门户城市要能对外部产生吸引力、辐射力。

从轨道交通来看,惠州的高铁站点布局“多而不强”、过于分散,特别是连接几大城市组团的大通道没有打通。一个城市拥有高铁站的数量多少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在于规模大小和等级高低。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惠州虽然规划有两个大型铁路客运枢纽(惠城南站、惠州北站),但全省8个特大型铁路客运枢纽分布在广州(4个)、深圳(3个)、佛山(1个),惠州没有。而在铁路货运枢纽上,惠州也无一入选。

从空港来看,由于起步晚,惠州机场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仍属中小规模,吞吐量在广东省内排在第6位。就通达度而言,惠州机场目前通达24个城市、日均起降航班几十架次,相比珠海金湾机场(60个,超200架次)和揭阳潮汕机场(51个,近140架次)还有较大差距。要真正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惠州机场仍须加速改扩建。

从海港来看,欲跻身“亿吨大港”的惠州港,目前吞吐量和航线数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中也排名靠后。

如何解决现有交通格局与区域一体化需求还不相匹配的局面?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陈璟认为,惠州要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惠州港的铁路运输业务,把城轨和高铁的站点设置与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域结合起来,建设客运综合枢纽。

■声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打破行政藩篱

促进深惠与粤东融合发展

在《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被列为第一个合作重点领域。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加快高铁、地铁、城际轨道等交通对接。其中,惠州规划8条轨道交通对接深圳,还计划打通与深圳、东莞、河源、汕尾之间的34条快速通道。

对此,林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融合发展,经济要一体化,轨道交通连接是重要的抓手,也是起码要求。但大型基础设施的对接还只是融合的开始,距离真正的一体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惠州的战略布局还是弱了一点。”在林江看来,深莞惠推进一体化有较好的基础,三地历史渊源很深,原来都属于惠阳地区。但相比东莞,惠州与深圳的一体化对接更慢些。深莞惠融合发展,关键要打破行政藩篱,真正放下心结、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林江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如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也不错,且最近几年在产业融合方面加快对接深圳。不过,惠州也存在着自身的短板,如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他建议,惠州要在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惠州其实可以把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外溢的文章做得更好。”林江表示,深圳有很多创新资源,惠州应该更多承接和盘活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林江表示,惠州处于深圳和粤东之间,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的过程中,要放宽视野,与周边城市联动。惠州应当扮演好深圳与深汕特别合作区之间的“中介”和“二传手”的角色,先吸纳深圳的创新资源进行融合发展,然后再传递、辐射到周边的汕尾、河源甚至潮州、汕头等粤东城市。“这样的话,惠州发展的机会就很多了。”

■观察眼

破解“中等生”困境

谨防“马太效应”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惠州已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3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惠州投资了60多个项目。

然而,在外界不少人看来,惠州这座较为安逸的城市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忧患和竞争意识,进取心和闯劲不足,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惠州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迫在眉睫,而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势在必行。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对大湾区内的城市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利好。但受制于基础条件差异、发展水平不同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真正获得完全均等的机会。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跨境基础设施的连通,沿线城市将直接受益。对于惠州这样相距较远的城市,如果不能未雨绸缪,不主动精准对接融入,恐怕很难摆脱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发展距离非但不能缩小反而可能继续拉大,从而难以走出目前所处的“中等生”困境。

虽然近期惠州加强与香港、澳门等城市的交流与联系,并在一些领域有所布局,但目前惠州参与大湾区建设还没有一个特别系统清晰而精准的定位与目标,也还没有真正找到特别有效的路径与抓手。

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在这方面,惠州应围绕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生态优势、产业格局、创新特点,全面审视自身的基础与现状、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系统谋划如何发挥长处、补齐短板,从而最终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分析美国硅谷给中国城市的启发时,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提到,气候环境对吸引高端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地区均衡化的时候,气候环境往往会成为地方争夺人才最大的筹码。另外,空间形态对城市的创新体系建设没那么重要,即便是大农村,只要基础设施做到位,也仍然能够通过成本优势、环境优势吸引到高端人才与高端产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中,惠州更多还是要依托土地空间、生态环境、综合成本等优势,“傍着”香港、深圳、广州,并充分利用中韩(惠州)产业园这一“国字号”开放平台,推出更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吸引海内外创新资源,进而谋求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先进位。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区位、空间、资源等多重优势的惠东稔平半岛及周边地区,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多得的可供大面积连片开发的滨海区域。如果能做好稔平半岛的大文章,将很有可能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策划:陶然 周欢 统筹:罗锐 叶石界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上一篇新闻

惠州拟投300亿元建设大交通!打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

下一篇新闻

菲律宾棉兰老岛遭6.3级地震 死亡人数已上升至5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