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个展,了解新加坡华文报章历史发展
图为本次展览开幕式上的节目表演
《新加坡早期中文报业与中国革命(1881-1942)》专题展览开幕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刘峻希摄影报道: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2周年。当天,《无限江山笔底收——新加坡早期中文报业与中国革命(1881-1942)》专题展览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纪念馆联合主办。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其华人数量占据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188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加坡是“南洋”(今东南亚)地区的中文报章中心。而中文报纸是当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群了解中国局势的主要渠道,它对于海外华人保留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以及引导民意、教育公众和提高华人社群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主要通过新加坡晚晴园提供的百余幅历史照片、报刊复制品,以及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的珍贵文物,重点回顾1880年代初至1942年间新加坡华文报章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中反映的有关中国国内革命的部分情况,揭示出早期中文报纸对于东南亚华人社群的重要意义。
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包括:早期《叻报》的头版(1887年8月19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提供)、《星报》(1890年2月17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提供)、《天南新报》(1899年8月2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提供)、保皇会出具的股票凭证(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伪《民报》检举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陈威涛致中兴报函(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等。读者可从展览中了解到,《叻报》发行于1881年至1932年期间,它追踪报道中国政局的动荡起伏,如王朝统治的终结、中华民国的成立及日本入侵满洲等重大事件。与此同时,它的发展也是新加坡当地中文报纸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的缩影——它们从最初读者有限的报刊,逐渐发展成为本地一份重要的中文主流报章。尤其到了后期,其形式无论是从报道形式还是版面设计,都与今日的报纸更加接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