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7日,第16届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移师陕西延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瑞典、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39名营员在这里体验扭秧歌、打腰鼓等陕北民俗,感受梁家河新农村,走访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友人与中国共产党在此结缘的故事。
看新农村 打淤地坝
对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农村和农活陌生又新奇。在梁家河,中外营员体验了一把打淤地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15位北京知青正是在梁家河度过了艰苦而难忘的知青岁月。
中外营员走过梁家河知青旧址
梁家河培训学院培训部一部部长亢婉红介绍说,六七十年代的梁家河村地无三尺平,有河不见水,有山不见树,四野不见农田。而今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教育等大为改善,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17岁的日本少年Tomonari说,在这里好开心,久违地亲近了自然。13岁的乌克兰女孩Lisa也有同感:“我喜欢这里有山、有水,有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的生活来自努力的实干。梁家河所在的陕西省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打淤地坝就是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各级沟道中,修建以拦泥蓄水为目的的坝工建筑物,缓冲洪水冲击,促进土地灌溉。在老师的指导下,营员们分成四组,分别负责铲土、运输、铺平及夯实泥土。
日本营员Tomonari(右)与印度营员Aryan合作铲土
夯实泥土
“留给我们动手的时间太少了!”14岁的马来西亚男生Emmanuel与伙伴们负责夯实泥土,没过足瘾的他期待下次再有机会体验农活。
马来西亚营员Emmanuel(右二)和伙伴们展示他们刚包好的饺子
回眸历史 结交新友
“我们是山东的大学生,你们从哪里来的呀?”“我们是中学生,有美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巴西人、西班牙人,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我们从上海到延安来”……7月17日,中外营员们走访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与宝塔山。在杨家岭,他们与偶遇的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聊了起来。
聊天、合影、拥抱、加微信……这群中外大中学生已经交上了朋友
杨家岭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旧址。1946年,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正是在这里访问了毛泽东。
事实上,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人士曾在延安留下了足迹,比如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德国医生汉斯·米勒、韩国作曲家郑律成等,他们客观地介绍中国国情,帮助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赢得解放,并倡导中外友好合作。一路上,中外营员一边听讲,一边拍照留念。
中外营员在杨家岭聆听白求恩的故事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展示的国际友人
“延安很棒,这是目前我在互动营中最喜欢的一段旅程”,瑞典女孩Isabel说,延安之行让她对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历史有了更多认识,“我觉得,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十分重要,尤其是,它们是如何与国际社会打交道的。”
瑞典营员Isabel(前排右一)与伙伴们学唱陕北民歌《南泥湾》
俄罗斯女孩Liza从1岁起就在上海生活,她说:“在延安,住了窑洞、吃了米糕、包了饺子,感觉自己更像中国人了。”这是Liza第一次来到也是第一次听说延安,“但我知道习近平和普京是好朋友。在梁家河,我了解了他参加劳动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只要你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俄罗斯营员Liza(前排右一)、Maria(前排左一)与伙伴们学习扭秧歌
这个金秋,Liza即将上大学,学习视觉传达设计,“未来我想从事广告设计,也想过当歌手。昨天我们学唱的《南泥湾》,今天我在纪念馆里听到了。”
同样来自俄罗斯的营员Maria说,这几天,她和伙伴们每天都给家人、好朋友发延安的照片和视频。“他们觉得这里很美,也想来中国”,Liza补充道。
中外营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观看“实事求是”思想石碑
印度营员Aryan和家人在上海生活已有5年。他从学校了解到互动营后主动报名参加。在他看来,延安的城市化发展很好,并不全是此前他想象中的山区。“这里的人很守纪律,尊重先烈,也注重传统。”
中外营员在宝塔山上俯瞰今日延安
美国营员Andrew和弟弟Anthony一同参加了本届互动营。他觉得,互动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成为朋友,而延安之行让他了解了这里的历史与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今年6月,这个喜欢运动和唱歌的男孩还参演了由上海美国学校学生自己创排的音乐剧《上海奇缘》(Shanghaied)。
美国营员Andrew(前排右一)和伙伴们展示刚学的安塞腰鼓
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创办于2005年,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迄今已有来自五大洲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青少年参加。考虑到疫情防控,本届营员均为居住在上海的青少年。
中外营员在延安宝塔山前合影
(摄影:林春跃、王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