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师”:不随波逐流 成就“最美建筑”
又一代大师与我们告辞,他让全世界见识到华人的才华可以有多高。
2019年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逝世。
一代华人巨星就此陨落,享年102岁。
贝聿铭先生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的一生,正如他对建筑与生命的感悟一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在狮子林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赴重洋,他没有依照父亲期望的那样学习金融,而是就读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但他自认绘图技术不及同学,故转投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工程。二战爆发,贝聿铭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后,出于对德国包豪斯学派先驱格罗皮乌斯(Groupius)的敬仰及对哈佛大学的兴趣,贝聿铭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成为格罗皮乌斯的研究生,因成绩优秀,未毕业就被聘为讲师。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肯尼迪图书馆
1979年,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北京香山饭店
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设计的东馆只跟其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他把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提交给当时的“历史文物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对方直接对他进行了羞辱:“贝先生,你这个东西是什么破玩意儿?它看上去很丑,像一颗很便宜的钻石。”身边的翻译噙着眼泪,甚至无法完整地传递对方的意思。几乎所有的法国主流媒体都在讽刺这个中国人为卢浮宫带来了“一个毁灭性的巨大装置”。幸运的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对他表示了完全的信任和支持。他明白,只要这个人支持自己,方案最终就能存活。
2019年3月18日,卢浮宫金字塔亮起灯光,庆祝其建成30周年
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完成,金字塔用了13年。开幕后,参观新卢浮宫的人绕着拿破仑庭院整整盘了两圈。
为了让人们从金字塔内向外望时景色不会变形,他几乎找遍了全世界的玻璃材料,工匠说“没有那种材料”,他总是说“再找找”。在建造美国国家美术馆东楼的时候,工人们从未造过尖角型锋利的楼体,建议他削掉锐角,保持墙体稳固,他笑眯眯地说:“我想试试。”
在后来回到卢浮宫进行一场讲座时,他说:“建筑师要坚持自己,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试一次。”说完从容地笑了,眼睛在圆圆的镜片后面眯成一条缝。
在承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项目时,选址四周是棕红色的落基山脉。 气研究中心虽然是个科研机构,可是极富远见的中心主任沃尔特·奥尔·罗伯茨决定,这座建筑既要充满艺术感,还要和四周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了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贝聿铭日夜在外考察,通宵进行设计。但前15张手稿都不尽如人意。
有一次,行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佛得角的一座顶部平整的山上,他意外发现了13世纪印第安人的建筑遗址,这些建筑的形状和颜色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整个环境就是建筑物的一部分。
回到项目工地,他马上安排工人把附近山中开采的石头压碎,加入混凝土中。然后手工敲琢墙面,暴露其中的沙石,使其与周围山色和谐一致。从远处看,这座建筑已经与背后的山脉融为一体。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实验室
从那以后,他再次从现代主义的故乡出走,并且脚步坚定。“我不属于任何流派,也没有投入任何建筑运动。”贝聿铭说。曾与贝聿铭共事过的中国建筑师林兵回忆,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他曾经让大家在一大片灰白色的模型中寻找已经设计完成的博物馆,如果没找到,就证明他的设计成功了。
“建筑风格的国际化是有限制的。世界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得很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人原本就很不一样。”贝聿铭说,“建筑就是真正的生活。”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继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总部等项目之后,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故乡中国的又一件作品。在贝聿铭所有的作品中,苏州博物馆可能是规模最小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选址在苏州的历史城区,紧邻拙政园,规划上有诸多限制。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认识是“它是个文脉主义建筑”。他说,“在中国,大宅子都是用有几进庭院来丈量的。家庭是基本的单位,中国人不爱张扬财富,故而筑以高墙。我们祖上的宅子,花园是用来游玩的,有非常简单的黑或红色的后门和灰瓦白墙。”
贝聿铭为博物馆选定了灰泥、石材或者瓦片,而颜色则是灰白结合,这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但是建材却没用传统的木料,而是以钢材和玻璃相替代。在博物馆的顶棚和山墙上大量运用了玻璃,不仅使得展区更加明亮,而且也使博物馆显得通透,当游客从不同角度看过去,就会体会到“步移景换”的苏州园林趣味。
在苏州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大池塘。“水是非常重要的。”贝聿铭说,“中式园林包括三个主要元素——水、石和植物。人们习惯在园林里闲庭信步,流连忘返。小孩子可以在里面探险玩耍,我就很喜欢在园子里玩捉迷藏。作为博物馆,我不想让人们游荡在园外,我想把他们留在园中。”
叠石垒山是苏州园林的传统,贝聿铭有些惋惜现今已没有当年画家的眼光和匠人做石艺的能力。他的叔祖父贝润之买下狮子林时,从太湖找来石头,开始“种石”——将石灰岩放在水中15-20年,让它被水侵蚀,之后在石头上挖出洞,继续被侵蚀,直到呈现美丽的造型。
苏州博物馆原馆长张欣回忆,为了找到色泽和材质都符合贝聿铭要求的石头,贝聿铭曾六上山东,去过福建,也到过广东,最后在山东泰山余脉找到120多吨大石头。运到苏州后,用钢线切割,升降机根据他的设计将石头搬上搬下,贝聿铭坐在池塘空地旁,以墙为纸,重塑了宋代著名画家、定居江苏的米芾的“米氏云山”。
“这个石头有一个好处,天好的时候,它是淡灰色的,下小雨的时候,它是深灰色的,下大雨的时候,它是黑色的。这样的话,就有一个山水的意境在里面。”2017年初,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在一次对话中回忆起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时说,“在设计之前,他把我们单位所有库藏文物都看了个遍,在库房里面待了一个多星期。一直到现在,我还觉得,这个建筑从各个地方看,包括细节方面的处理,都非常得当。”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在开罗贝聿铭在图伦清真寺得到了启示,图伦清真寺对他的作品的影响最大:用于洗礼的喷泉外有三条双层的走廊;主体建筑的外延式几何图形的演进,从八角形到四边形再到圆形。贝聿铭最终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从而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在过去的100年里,他的建筑承载了太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生活。从二战结束、种族暴动、冷战,到城市复兴、商用航空业兴起、现代大气科学诞生,再到新中国崛起、新加坡建国、肯尼迪遇刺、中国香港回归、德国统一……他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生活了,100年来,他被不同的生活裹挟、感染、浸润,然后用玻璃、钢筋、线条、艺术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
他用了一个世纪,让自己的建筑遍布4个大洲、10个国家。
他曾说:“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
这位华裔老人不忘初心,他是真正的大师风骨,是令人尊敬的人生赢家!
贝老,一路走好!
贝聿铭设计负责的主要项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