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1日 星期六

新加坡天主教掠影

新加坡初叫“蒲罗中国”与“单马锡”,至十四世纪末,改称梵文的“狮城”(Singha-pura)。1867年4月1日,新加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2年沦为日本殖民地,二战后,新加坡再次为英国所统治,至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独立。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华人占了全部人口的74.2%。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文化的影响下,新加坡华人长期浸润其中的儒家文化与英国殖民带来的西方文化,在相遇、相撞、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亚、欧文化特征的社会。新加坡天主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葡萄牙殖民时代的1558年,当时新加坡隶属于马六甲教区。1953年马六甲升格为总主教区,1972年,分为新加坡总教区和马六甲-柔佛教区。新家坡总教区到目前为止共历四任主教,第一任总主教是奥尔科曼迪(ArchbishopMichel Olçomendy, 1901-1977),现任总主教是吴成才(William Goh Seng Chye,1957-)。

一、完整有序的教会管理模式新加坡总教区分为5个总铎区,27个堂区、30座教堂、1座修道院;司铎143位、修女138位,教友303,133位(包括外籍及移民教友);慈善机构18所、教育机构52所,安微尼亚山教会医院(Mount AlverniaHospital)1所;其中23个堂区设有华文团体。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天主教占总人口7.1%,其中71.%为华人天主教徒。

秉承梵二教导,新加坡教会立足于本地教会的实际情况,在做了整体的考量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场结构性的体制改革,逐步探索并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由教区统筹规划下的每个堂区的管理模式基本相似,主要有堂区理事会(教务委员会)和牧灵委员会;每个委员会有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堂区委员会的负责人,每两年一次选举换届;委员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堂区会议。

有两位秘书协助神父负责和处理堂区的日常行政事务。依照新加坡教会的规定,堂区要给秘书付全额工资,为使其能全身心、高效率地为教会服务。从事秘书工作的人,须提前在教区接受特殊的训练,知道如何协助本堂司铎应对堂区的日常事务。堂区秘书具体负责安排堂区日常教务:如安排平日弥撒、婚礼弥撒、殡葬弥撒、周年弥撒,接受弥撒献仪等。两位秘书每天上午从九点到晚上十点换班工作,给不同时间来教堂办理牧灵事务的教友提供随时可供咨询和解决问题的服务。堂区办公室备有不同弥撒意向的信封,教友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填写弥撒意向,然后将弥撒献仪放入信封,交给堂区秘书,秘书根据求弥撒者意向安排做弥撒的时间。由于在堂区服务的神父少,无法应对庞大的牧灵需求,堂区秘书因此常需要邀请其它堂区或者修会的神父前来协助举行弥撒。 二、堂区礼仪与爱德的服务在新加坡,堂区礼仪服务包括歌咏团、读经班、弥撒服务员。每个堂区都有一个以青中年为主的歌咏团,在主日弥撒中咏唱赞美诗。读经人员事前要经过认真训练,按照堂区的安排履行其职责。弥撒服务员主要工作包括:圣道礼仪后收取献仪并整理呈交堂区经济委员会;送圣体员协助神父分送圣体,并帮助教友有条不紊领圣体;以及去家庭或者医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病人分送圣体;负责主日及平日的辅祭。新加坡教会特别注重对穷人的服务。为实践耶稣基督于玛窦福音(玛25:31-46)的教导,教会关心弱势群体,并对他们的生存处境给予照顾。堂区每月第一主日在弥撒中有两次奉献,第二次特别为穷人奉献。在每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教会为无生计来源的穷人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除此之外,本地教会每月也为在新加坡工作的“客工”(打工族群体)提供一次免费的晚餐和无线网络的使用,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与家人联系。同时,他们也为“客工”补习英文、免费理发,组织节假日聚餐与文艺娱乐活动,以丰富客工们的生活。因此之故,打工族多以教会作为“客工之家”。由于教会秉承天主爱人如己的教导,每年都有许多客工感于教会爱的精神而领洗奉教。

新加坡教友慷慨热情奉献教会,好多教友在主日参与几台弥撒就奉献几次。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主日弥撒中,堂区举行两次奉献,一次是为堂区开支费用,另一次是特别为了穷人的奉献。每一个堂区的主日奉献,足以让堂区自负盈亏,且绰绰有余。堂区的奉献成为新加坡教会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按照规定堂区每个月要把所接受奉献的百分之十五上缴给教区,成为教区固定的收入。教区用这些钱开办帮助穷人与支援外地教会福传的基金会;教区每年举办大型信仰培育活动;同时,也要为主教公署工作的职员付工资。 三、充满活力的平信徒团体新加坡教会意识到天主子民在教会生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鼓励教友积极参与教会的行政管理和福传工作,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由于不同教育背景的平信徒,在不同领域里学有所长,他们在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科研教育等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平信徒在教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于是他们以主人公的身份群策群力,将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奉献于教会的福传工作。

平信徒积极参与各善会团体,如圣文生会、善祷团、圣母军、新慕道团、临终祝祷会等。这些团体借着祈祷、读经与分享圣言,呈现出信仰生命的活力。不同善会团体有不同的神恩与使徒工作:圣文生会,主要致力于关心和帮助贫穷家庭,向穷苦人传福音。圣神同祷会,每周一次祈祷,敬拜、赞美、光荣、感谢天主,借着与圣神合作和与其他弟兄姐妹的共融来服务教会。圣母军,效法圣母的谦逊和服从精神,以祈祷与共同合作,在圣母和教会踏碎蛇头(魔鬼)及拓展基督神国的工作中,彰显天主的光荣,具体工作主要是拜访那些年长的、生病的、独居老人,以及行动不方便的人,了解他们的急需,及时向神父反映问题,然后堂区对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相应的援助。圣母军是新加坡教会一个极为普遍而又重要的善会团体,几乎每个堂区都有,该团体在堂区的信仰生活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堂区的信仰小团体透过学习天主圣言、分享圣经,借由灵性生命的互动,深化与提升自己的信仰生活,为堂区的基督徒生活带来信仰的活力,而这些不同信仰小团体拥有不同的神恩与见证,呈现出多元而一体的特点。

四、丰富而持续的信仰生活为提升和丰富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新加坡教会为不同年龄段的平信徒提供持续的信仰培育。除了参与主日弥撒,他们每周举行两次聚会,其中有圣经学习班、玫瑰经组、代祷团、新慕道团、神恩复兴运动团、成人慕道班等。同时,还邀请学有专长的神职人员或平信徒举办信仰专题讲座,以丰富和开阔教友们基督宗教的文化视野等。此外,还有婚前辅导学习与婚后的夫妇恳谈会,以及学习对临终者的牧灵关怀。为加强和充实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吴成才主教坚持每天写福音的分享,他以清新的语言,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搭建起一座将古老的福音教导援引进现实生活的桥梁,为教友们提供了道德方向的指引与灵性生活的滋养。主日早餐是新加坡教会的特色活动,堂区不同团体轮班准备早餐,弥撒结束后教友们购买早餐,在堂区活动室边用早餐边分享主日弥撒讲道;借着彼此的互动,增进情感的交流,同时也借机商讨团体的活动安排。主日所卖早餐赚的钱,将成为补充团体活动的经费,如有富裕将会奉献堂区。早餐后,有许多教友继续留在教堂练习弥撒歌曲,有的参加圣经学习、信仰讲座,也有的去参与圣母军、善祷团、青少年信仰培育等活动。总之,教友们在主日天会奉献很多的时间去照顾和滋养自己灵性的生命。主日学是每个堂区必不可少的信仰陶成的课程,主要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持续性的信仰培育。每主日上午弥撒后有两个小时的主日学课程。通常儿童由其父母陪伴前来学习,借此机会使其父母得以重新温习教理。此外,还有协助父母教育子女的家庭推动小组、亲子讲座与圣召夏令营等,都成为培育青少年信仰的主要园地。新加坡教会于1955年创办了华文双周刊《海星报》,该刊致力于向华人传福音,使教友从中获得信仰的滋润与启迪。在创刊五十周年之际,该刊根据当下社会结构、文化发展、新科技传媒等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迅速调整福传方法,大力推动福传的脚步。 五、教会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新加坡教会是亚洲天主教一个极具活力与代表的地方教会。在新加坡经历中西方文化的相遇、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新加坡天主教对国家的建设和持续性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新加坡人普遍认为神的启示对一个人有道德教化作用,人们可以从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得到精神上的力量和道德上的指引。李光耀曾说:“新加坡的天主教在教育科学和福利方面贡献很大。”李光耀高度赞誉新加坡天主教为“社会有力支柱”,这个评价代表了新加坡政府对天主教长期以来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所做贡献的肯定与欣赏。新加坡教会与普世教会保持高度统一。梵二大公会议后,新加坡教会迅速回应与实践大公会议的改革法令,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性的结构变革,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为日后教会的发展增添了极大的活力。教会促使平信徒积极参与社会及教会的发展;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士表达基督爱的情怀;如此使得教会在新加坡社会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塑造了一个易于接受福音的良好环境。如此使公民与基督徒的双重身份没有丝毫的冲突,反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加坡教会成功发展的经验,对于当下中国教会的发展,无疑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譬如:教会的管理体制,基督徒的信仰培育,建立堂区信仰小团体,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以及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END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印象(上)——繁华都市

下一篇新闻

深扒新加坡最新感染群!新电信有一名员工确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