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发布2021中国县域9个小变化 数字经济已成新风口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许维娜)村里人越睡越晚、县城红灯变短、“县城大牌”爆发、“冠军县城”越来越多……这些出人意料的变化,正在中国中西部县域发生。
1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发布“2021数字生态县域年终观察报告”,将其过去一年赴山西、贵州、江西、云南、西藏等地的十几个县域的走访调研,总结出九个小变化。
“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县域,共同富裕的硬骨头在县域。”中国社科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吕鹏向记者表示,这九个小变化能否引发更大的潮流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这些变化昭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带动就业机会下沉
九个小变化中的四个,“导航里的村子多了”“县城重新热闹起来了”“村里人睡得越来越晚了”“农村女性化妆的变多了”,和数字就业机会下沉有关。
报告指出,中西部县域出现年轻人回流趋势,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数字化新职业下沉到县域。
过去一年,中西部县域竞相“抢”互联网企业,引入在线客服、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数字化就业机会。如贵州、陕西等地县域引入支付宝数据标注项目,吸引上千名年轻人回家工作。
直播带货的风口也下沉到了村镇。江苏薛埠村、义乌江北下朱村、山东临沂的主播,都见过凌晨两点的月亮。
淘宝主播正在直播。(来源:社科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报告指出,大多数“不夜村”并非GDP百强县,这意味着后发地区在数字时代有了弯道超车的新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数字新职业因强调耐心、责任心、沟通力,因而更倾向于招女性。数据显示,支付宝招募的人工智能训练师,蚂蚁云客服平台招募的在线客服,村淘主播的女性比例分别为62.3%,72%,53%。
调研数据显示,60.9%的农村就业女性出门会化妆,78.2%的人说开始懂得对自己好了,80.1%的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数字治理模式在加速下沉
另三个变化,“村里人靠卫星种地了”“县城老师少用粉笔了”“县城的红灯变短了”,折射了数字金融服务、数字公共服务,数字治理在加速下沉。
在江西、湖北、福建等地乡村,种粮大户在卫星影像的帮助下,在手机上借钱,从申请到放款,仅用几分钟。
江西宜春的种粮大户刘迎锋通过网商银行的卫星贷款,将承包的土地翻了一倍。(来源:社科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印尼、新加坡、印度、越南等多国学者发布的2021全球农村金融科技创新报告指出,中国的普惠金融是过去20年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例子。
记者了解到,社科院报告组还走访了几个“极值县城”。在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城墨脱,中学教室也换上了电子屏。在最后接入国家电网的阿里地区,当地人在2020年入网前,就已经能用手机缴电费了。
墨脱的菜市场。(来源:社科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报告组还关注了数字治理的下沉。报告指出,县城的公共设施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越来越多县城的交通灯实现了上云,可实时调整红绿灯的长短。
报告指出,数字公共服务和设施不仅意味着便捷。世界经济论坛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至0.62%。
“县城大牌”“冠军县城”越来越多
最后两个小变化,“‘县城大牌’爆发了”和“‘冠军县城’越来越多了”,折射了县域的消费力和产业带的爆发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21.1%,高于城镇居民的15.7%。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认为,县域青年进城务工,人在城市工作,钱寄回家,工作和消费是分开的。但一旦回本地,工作稳定下来,他们就会在县城安家置业,消费,购房买车,持续拉动县城消费升级和经济活力。
报告还分析了今年的现象级县城曹县。曹县青年底气大,是因为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加持下,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贫困县,如今已是三个单品的冠军:它生产了日本90%的棺材,线上销量70%的演出服,全国30%以上的汉服。
像这样的“冠军县城”还有很多。河南许昌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假发;山东潍坊鄌郚镇生产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吉他;湖南邵东生产了全球70%以上的打火机……
此外,报告指出,“冠军县城”不光电商做得好,线下产业优势也很明显,两者结合,延长了既有产业链和价值链,把产业价值留在县域内,带动更多就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