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以成近现代新闻出版业发源地?这批面向市民开放的史料里藏着答案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和出版业的发源地,1912至1949年间,全国80%以上共300余家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近现代学术名著近95%为上海出版。为充分利用并发挥上海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新闻出版博物馆自2003年起筹建,并将筹建过程中征集、整理的史料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包括出版物、电视片、展览等。
今天开始,这批珍贵的史料文献将面向更多市民读者开放。新闻出版博物馆(筹)向闵行区图书馆捐赠了其历年出版的 “出版博物馆文库”丛书、全套馆刊《新闻出版博物馆》等,这些书籍将设专柜保存在闵行区图书馆5楼地方文献阅览室,该阅览室还藏有影印本民国文献近万册,与文库、馆刊内容天然契合,一起长期开架阅览,并不断更新,方便读者阅取。
在业内看来,历史的记忆不应尘封于库中,而需为出版历史的深入研究发挥作用,此次捐赠进一步促成博物馆和图书馆两大专业机构强强联手合作,从讲座普及、阅读推广、二次文献开发整理等方面加速文献资源的梳理出版应用,推进出版文化史研究。
■“出版博物馆文库”丛书
文库选题涵盖了中外新闻史、出版史、印刷史,新闻出版人物、编辑方法、新闻理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近现代新闻出版名家的文集;稀见近现代新闻出版史料的整理;能够体现国际学术发展水平的最经典和最前沿的境外学术著作。
文库下分专集、研究、史料三个系列,自2005年起至今共出版图书20种36本。有介绍出版轶事、披露出版史料的《连坛回首录》《郭沫若与群益出版社》《书简情——欧阳文彬藏信集》《出版家黄洛峰》(史料系列);有披露最新研究成果的《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出版文化的新世界》《孙毓修评传》《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研究系列);有耗时多年收集整理、精心编校的出版名家文集《胡道静文集》《金性尧全集》《曹辛之集》(专集系列)。
系列中还有出版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含《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出版文化的新世界》《印刷出版与知识的环流》《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和环流》《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5册,结集了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日本关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等高校一流学者的最新论文。
■《新闻出版博物馆》期刊
2007年6月创刊,以披露出版史料为特色,至今出版33期。主要栏目有“书业史话”“书林刊苑”“书报故人”“史档揽真”“口述历史”“馆藏赏阅”等,其中一些特色栏目依托馆藏资源,如封二封三、卷首、馆藏赏阅等都是围绕馆藏藏品做文章,有馆藏珍品介绍、捐赠故事等。口述历史栏目则依托口述历史采访项目,目前已采访二三百人,馆刊已刊载的有许觉民、郑重、邹逸麟、钱谷融、丁景唐、屠岸、徐庆凯等口述实录。
许多出版名家及知名学者均为馆刊撰稿,如曾彦修《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一个典范——关于〈辞海〉插图》、苏精《上海美华书馆迁至北京路18号始末》、丁景唐《我与王楚良、萧岱合办〈 谷音〉》、邹振环《祁天锡与〈英文格致读本〉》、陈正宏《江户本与江南本》、刘绪源《我与〈 文汇月刊〉编辑部》。
馆刊还根据时间节点适时推出一些专题栏目,如:追忆赵家璧、追忆胡道静、辞海纪事、“三联”后人谈、土山湾人物志、《青年一代》三十年、“上海人民”六十载、《科学画报》八十载、“先生与我”“上海出版改革40年”等。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