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甘肃谱写富民兴陇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指示要求,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治理大见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良好局面,如期实现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培育产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姚东利家住甘肃通渭县李家店乡姚川村,2017年之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李家店乡因地制宜发展以金银花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姚东利观望2年后,将自家6.5亩地全种上了金银花,一年平均收入3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在甘肃,数百万贫困群众像姚东利一样实现脱贫增收。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甘肃篇章。

  随着“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甘肃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15元增加到2020年的8539元,年均增长19.8%。甘肃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面建立,88.63万户群众通过危房改造住上安全住房,106.9万农村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家,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甘肃将5年过渡期作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新起点,在巩固成果上持续用力,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为进一步稳定农民增收渠道,甘肃启动实施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3年倍增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等短板,巩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良好势头。2021年,甘肃脱贫人口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079元。

  去年5月28日,周鹏超被中国石化集团派驻到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担任第一书记。“脱贫之后要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培育持续造血功能。”周鹏超告诉记者,一年多来,他们设计注册了“崖端云上”商标,打造布楞沟木耳品牌,2021年实现销售额130.35万元。2013年以来,中国石化累计在东乡县投入帮扶资金超6亿元,帮助东乡县3102户、16952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甘肃携手天津、山东两省市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启动“一县一园”和“百村振兴”计划,共建产业园区73个,协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71个,引进了一批联农带农、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帮助脱贫群众就业24.1万人(次),消费帮扶金额达79.8亿元。

  守护绿水青山铺就发展底色

  盛夏时节,甘肃天祝县炭山岭镇原千马龙煤矿绿意盎然。千马龙煤矿于1991年建成投产,曾是天祝县重点企业之一,99.4%的矿区面积处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

  “2017年8月份,我们按照‘边拆除、边清运、边覆土绿化’的治理方案,对千马龙煤矿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天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有宗说,通过关闭煤矿、植树造林,昔日的矿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山川。

  近几年,甘肃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按期完成阶段性整改任务,实现“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闫子江介绍,评估结果显示,祁连山保护区生态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植被生长状况明显改善,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

  甘肃不断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通过加大南部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陇南长江生态林建设和天水南北两山绿色生态长廊初具规模。统筹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河西走廊、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仅2021年就完成营造林343.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212.2万亩、草地改良治理411万亩。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肩负着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为此,甘肃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一张网”,将沿黄流域划定为513个环境管控单元,与相邻4省份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6年达到Ⅱ类。2021年,甘肃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68%。

  立足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的省情实际,甘肃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要求,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现实路径。“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共压减生铁产能160万吨、粗钢产能174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00处、化解过剩产能1400万吨。同时,甘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021年装机容量达1285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并网装机740万千瓦,建设规模达到3355万千瓦,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7%;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14.5亿千瓦时。

  “一带一路”引领外贸提质增量

  7月中旬,天水大洲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申报的15吨秦安蜜桃通过跨境电商B2B模式顺利出口新加坡,这是甘肃跨境电商发展驶入兰州、天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双轮驱动“快车道”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甘肃出台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制订配套实施方案,谋划具体实施路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随着兰州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和敦煌航空口岸建成运营,以及武威保税物流中心(B型)、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分别封关运营,甘肃依托开放口岸,建成运营进境植物种苗、肉类、冰鲜水产品、水果、粮食、木材、整车、活体动物8类10个指定口岸,境外货物可直达甘肃再分销,集散效应不断扩大。此外,甘肃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个商务代表处,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

  甘肃致力于建设四通八达的外运通道。今年2月4日,75011次中欧班列“天马号”在甘肃武威南站驶出,发往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此次班列的开行,开辟了甘肃省中欧班列跨里海、黑海发运的跨境陆海联运新通道,助力甘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

  近年来,甘肃围绕“畅通道、聚物流、兴产业”,以通达国际的外运通道为支撑打造枢纽制高点,带动甘肃优势产业融入国际大循环。5年来开通了21条国际贸易线路,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等方式通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多式联运常态化运营。

  随着开放平台和外运通道建设不断完善,甘肃对外贸易不断提质增量。近年来,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实现贸易额909亿元,年均增长11.5%,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达46%。

  借力“一带一路”东风,甘肃外贸主体规模由“十三五”时期末的4500家增加到7100多家,全省进出口1亿元以上外贸企业达41家;跨境电商交易额达23.8亿元,连年保持倍速增长。此外,甘肃累计建成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6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8个。甘肃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国际营销网点121个,带动甘肃省特色优势产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赵 梅)

经济日报

上一篇新闻

唐仁健会见新加坡太平船务集团董事会主席张松声

下一篇新闻

2021海博会 | 中集海工:引领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