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高考必备——高中地理知识整理3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

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二)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

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加工厂——原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接近市场——饮料厂、家俱

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市场影响在加强

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动力影响在减弱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纺织厂、电

子装配厂、服装厂——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

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飞机制造、核

电、精密仪器仪表厂人才和知识的影响力在加强。

(三)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㈡、举例:

例: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

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②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

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③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④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

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

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

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四)工业区位答题规范

1.自然因素

[答题要点] 原料、能源、水源、土地。

[答题思路](1)原料:临近原料地,原料充足。

(2)能源:临近煤(石油、天然气、水能)产地、能源充足

(3)水源:临近河湖,水源充足。

(4)土地: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2.经济因素

[答题要点]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农业基础等。

[答题思路](1)市场:靠近××地区、市场广阔。

(2)交通:靠近铁路(公路、海港等),水陆交通便利。

(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4)科技: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5)农业基础:临近××农业区,农业基础雄厚,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

3.社会因素

[答题要点] 政策、个人偏好 [答题思路](1)政策:优惠的政策。

(2)个人偏好:华侨回侨乡建厂。

4.环境因素

[答题要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题思路](1)大气污染:工业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水污染:工业应远离河流上游或水源地。

(3)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应远离农田和居民

(五)工业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

① 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

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

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

染。

② 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

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六)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日本工业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

①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②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

③ 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

④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七)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

③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 点:① 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 轻工业为主;

③ 生产过程分散; ④ 资本集中程度低;

⑤ 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 : ①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

② 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 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②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③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④ 形成规模生产;

⑤ 树立品牌意识;

⑥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⑦ 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因素: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

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

③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八)工业发展

[答题要点] 节能、减排、产业结构、生产工艺、清洁生产.

[答题思路]①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②减少废弃物排放;③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④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⑤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

十、交通

(一)运输线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答题要点]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答题思路] 地形平坦(崎岖),施工难度小(大),工程量小(大);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气候条件好(差),受××灾害影响小(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答题要点] 经济、社会、技术、人口。

[答题思路] 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脱贫致富;科技实力强(差),有(不)利于线路的修建;经过的居民点多(少)。

(二)、交通运输点(港口)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答题要点] 水域、陆域、避风、冰期

[答题思路] 水域面积广阔(狭窄),有(不)利于停泊;航道较深(浅),有(不)利于船舶的航行;地形平坦(崎岖)、开阔(狭窄),有(不)利于港口的修建;避风条件好(差);无(有)冰期,通航时间长(短)。

2.社会经济条件

[答题要点] 经济腹地、交通。

[答题思路] 经济腹地广阔(狭窄),客货运输量大(小);交通运输便利(不便)。

(三)、水运条件评价

1.自然条件

[答题要点] 地形、气候、水文。

[答题思路]①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航行);②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冬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③水文(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

2.社会经济条件

[答题要点] 人口、经济、货运量。 [答题思路]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货运量大。

十一、河流的治理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下面我们从成因和治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角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分析。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3、举例:以长江为例

①自然原因:A、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B、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C、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区位优势的分析

①自然条件:

水:水源。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洋流等方面。

土:土地。土地类型、土壤肥度、疏松度等。

资:资源。能源、矿产、森林、粮食、海洋等

生:生态。动物、植被、生态环境等

地:地形、地势、海拔、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

气:气候。降水、光照、气温(温差)、热量、气压、盛行风(季风)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

工:工业。基础、结构、布局等

农:农业。基础、结构、布局、机械化、专门化、商品化水平等

城:城镇。历史、布局、辐射带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等

交:交通。航运、海运、空运、铁路、公路、港口等

商:市场、劳动力、资金(即资本主义三要素)、地价、集群效应等

人:人口。人群类别、数量、密度、文化水平、就业机会等

③其他:

政治:政策等

科技:高新技术区、研究所等

教育:高等院校、人才等

【例】: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水:珠江。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无结冰期,航运价值高。

土:多水田

资:大亚湾核电能源丰富;粮食资源丰富;海洋资源丰富。

生:无。

地: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位于热带亚热带交汇处;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

气:亚热带季风季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丰富。

工: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农:农业发达;基础好

城: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带动;基础设施较完善。

交:铁路、公路、航运发达。

商: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资金雄厚;产业集群效应强。

人:人口稠密;文化水平高;就业机会多

政治:政策优惠。 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发达。 历史:开发早,“侨乡”

十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背景:

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2、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重点):

⑴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

③大风吹杨

⑵人为原因:

①过渡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渡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重点):

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十三、水土流失问题——以黄土高原为例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2、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3、治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补充*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十四、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定义及分布

①、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②、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 6米的浅海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渔塘、人工河、人工湖

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

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砍伐时遇铁变成红色而得名。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2、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

(2)地形和土壤: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水源:河湖密布,灌溉便利,水产养殖业发达

3、洞庭湖的功能:

(1)产出功能:产生人类需要的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动植物、矿产、水产)、生活资源

(2)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3)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4)降解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5)其他功能:美化环境、旅游、航运、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4、保护措施:

A、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

B、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少泥沙淤积

C、防止水污染,保护水体

D、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

E、建立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增强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

5、保护湿地的意义(好处及作用):

(1)生态效益:a、维持生态多样性;b、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c、降解污染物

(2)经济效益:a、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b、提供矿物资源;c、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a、观光与旅游;b、教育与科研价值

十五、3S系统

1、RS 是遥感,是传感器接受地面或其他信息将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它所拍摄的画面是静态的,有颜色分层,一般碰到像告诉你所拍摄的对象所发射的波段是不一样的,则是需要用RS,或者是像人口居民分布,什么什么分布之类的,也要用到RS,只要记得它所得到的图象是简单并且是静态的就可以了.(关键词:快速)

2、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应是多张RS图层的合成,你能够从图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并且它具备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碰到选择题它一般会给你提示,比如多张图层合成的,或者告诉你将居民分布同交通线路图一起组合的图之类,则是GIS.

3、GPS 是全球定位系统 ,顾名思义是定位用的,你只要看到题目是说要定位,动态跟踪的,那就是需要GPS了.但考GPS 还有种考法是问 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平面上空需要(4)颗GPS卫星,一颗(经度)(纬度)(高程)(时间)

4、小结:

①GIS是大脑,是负责处理、分析的

②GPS是提供定位等数据的

③RS主要是提供遥感影像等数据,是眼睛;

④GPS和RS为GIS提供了数据源

十六、区域工业和农业(重点)

1、分析其有利条件:

①自然区位因素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资源、气候、地形、能源、地理位置

②人文区位主要考虑 :政策、交通、劳动力、技术、市场、人才(详见四)

注:评价区位条件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说。

2、建设工厂,发展农业等等影响(好处):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

十七、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

1、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或者蒸发量较弱,水转化成气态的较少。

2、地势低洼,形成的地表径流较少。

3、下渗较弱,往往与纬度高或者海拔高,冻土有关。

4、地表植被丰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5河流有凌汛现象也容易滞留水分。

简单的说就是如下几点: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河流形成凌汛,洪涝泛滥

4、植被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

5、地下冻土广布,下渗能力差

6、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十八、土壤盐渍化(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常见)

1、含义: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2、成因:

(1)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2)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渍化;

(3)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如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4)一些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在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3、危害:①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②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4、次生盐渍化的治理

(1)改良灌溉技术,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改良灌溉技术,由原来的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变为喷灌、滴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

(2)排灌结合,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3)化学改良。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化学改良尽管成本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看是有益的。

(4)引淡淋盐。通过地表客水灌溉,在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的同时,也可稀释和淋溶土壤中的盐分。

(5)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绿肥)植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例1】分析华北地区春季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

②长期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

十九、分析水库、水电站修建的条件

1、条件:

①水量: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②河流落差: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③工程量大小:地处峡谷,有适宜建坝的条件,工程量较小

④技术条件: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力量成熟

⑤能源需求:城市众多,靠近市场,能源需求量大

2、有利影响:参考九中第二点及湿地的好处。

二十、区位分析(重点)

Ⅰ、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②气候:气候类型 + 特点 + 对农业的影响

③地形、土壤:地形以××为主,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

②交通:A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

B临近铁路或多条铁路交汇,交通通达度好

C图示中有机场图标,则指出有机场,海陆空交通便利

③劳动力:A数量: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B质量:a劳动力素质高(例如上海,北京,硅谷)

b劳动力廉价(经济落后的地区,例如新疆等西北地区,发展中国家)

④政策:政府政策支持(考生容易忽略,往往成为一个得分点,任何题都是用)

⑤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典例](1)东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照充足,;

②地形、土壤: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③水源: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④市场: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

⑤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交通便利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⑦其他:地广人稀,土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机械化生产;

[典例](2)秦淮—线以南(即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组合好

②地形、土壤: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

③水源: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④市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⑤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⑦交通:水陆交通便利

⑧其他(历史因素):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典例](3)新疆盛产长绒棉(葡萄和哈密瓜)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a睛天多,光照充足;b夏季高温,热量充足;c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效成分(指瓜果时换为糖份)的积累;(气候为重点可分开作答)

②地形、土壤:多位于绿洲附近(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③水源:有冰雪融水和丰富的地下水,灌溉便利

④市场:棉花(瓜果)品质好,且位于边境地区,便于发展边境贸易,国内外市场广阔

⑤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⑥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廉价

⑦交通不做重点

[典例](4)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如福建省)盛产茶叶的自然条件(此处生产茶叶以自然条件为主,社会经济条件可参考以上例题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等方面作答):

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湿润多雾

②地形: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适宜,排水条件良好

③土壤:红壤(酸性土壤)广布,适合茶树生长

[典例](5)西欧发展乳蓄业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土壤: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③市场:西欧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④科技:西欧科技发达,实现乳畜业自动化发展,冷藏保鲜技术的不断进步;

⑤其他(历史):西欧有喜食乳制品的习惯,历史悠久;

Ⅱ、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①地理位置

②原料和燃料(动力)

③土地

④市场

⑤交通

⑥水源

⑦劳动力

⑧政策

⑨科技

二十一、资源跨流域调配

1、原因:①资源地区分布差异(资源因素)

②资源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经济、市场因素)

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①开源:a、跨流域调配 b、寻找替代资源

②节流:a、提高资源利用率 b、防治浪费

3、※影响:

对调入地:

①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

对调出地: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③ 可能造成环境问题

二十二、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影响因素:①劳动力②市场③内部交易成本④其他因素

4、※影响:

(1)对转入地: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③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④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2)对转出地:

①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有利于缓解城市(资源环境、交通)压力,减轻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③不利: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问题增加

二十三、<旅游地理>答题思路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①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②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二)、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

(1)旅游景区的吸引物: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2)旅游者:主体地位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

(2)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

(3)维护生态平衡

(4)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

3.旅游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1)景区形象:景观特色是决定性因素。

(2)功能分区: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

(3)空间布局:交通线、服务设施等要布局合理。

(五)、旅游景区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线路设计原则

1.突出特色。

2.讲究韵律—保持兴奋度。

3.“冷热”兼顾—以“热”带“冷”。

4.发展创新—适应需求,安全可靠

(七)、选择旅游线路要注意的问题

1.突出主题

2.尽可能使景区串联,避免形成重复;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

4.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八)、旅游安全防范措施

1.增强安全意识2.消除不安全因素。3.控制不安全行为:限定游客活动范围,设置安全警告标志;加强巡视;及时获得天气预报,预防自然灾害;加强游客安全教育;4.加强救援。

二十三、《环境保护》答题思路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

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

(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

(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

(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

(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

(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

(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三)、草地的保护

1、草地的价值

(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3、治理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4)建立饲草料基地

(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

(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湿地的保护

1、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2、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

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4、几个案例

(1)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2)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4)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5、保护湿地的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6、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有凌汛现象,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1)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2)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禁止滥砍乱杀野生生物

(2)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法规

(4)建立自然保护区

(六)、土壤次生盐碱化

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七)、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3、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跨流域调水

(八)、赤潮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水温较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多发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3、多发时间:5—10月

4、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上;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九)、咸潮

1、多发区域与时间: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2、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②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③天文——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2)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3、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4、措施:

(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3)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4)节约用水

(十)、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1、西北:荒漠化、盐碱化问题 2、西南: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

3、东北:黑土肥力保持、湿地保护问题

4、江南: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5、近海: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十一)、各种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归纳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如:①植树造林;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③缓坡修筑梯田;④沟谷:打坝建库;⑤塬地平整土地;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⑦限制载畜量;⑧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2)南方丘陵:①走立体农业道路地;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封山育林

(3)东北地区:①植树造林;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

2、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①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力发展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开发小水电;⑥利用新能源

3、土壤盐碱化治理的措施: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溉井排;④覆盖;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4、荒漠化的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建设人工草场;④限制载畜量;⑤合理利用水资源;⑥设置沙障

5、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

6、水污染的治理措施: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④农业污染防治

7、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考必备——高中地理知识整理1

高考必备——高中地理知识整理2

上一篇新闻

中国惠世界|中国全面小康增进世界包容发展

下一篇新闻

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行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