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 星期六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写于《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之日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写于《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之日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拍摄的海滨景色。新华社记者隋先凯摄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和“退潮”的巨大冲击,中国政府此时正式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方案,是我国继续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区域开发新高地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展示了中国按照既定目标继续推进扩大改革开放进程的坚定决心。

《总体方案》可谓字字珠玑。目标设定清晰具体、政策含金量高、制度设计相互配套、操作步骤环环相扣。对中国而言,自贸港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其开创意义将永载史册。对海南而言,此举史无前例、机遇千载难逢

但兴奋之余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面临的压力难言轻松,其挑战也 将异常艰巨。按照《总体方案》设定的2025年、2035年再到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海南别无选择、亦无捷径可走,唯有铆足劲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埋头苦干方能抵达终点。

历史再次眷顾和垂青海南

“沧海何尝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回顾海南岛的两千余年发展史,海南发展史,是世代海南人民艰苦探索、不断开拓,一步步将海南从孤悬海外的边陲海岛和蛮荒之地建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一个缩影。

秦代“遥领”海南,西汉“初入版图”,旋又被认为“珠崖不足贪,弃之不足惜”而“弃置珠崖”。到唐宋时期,中央王朝虽加强对海南的开发,但仍被视为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是被罢黜者和贬官的流放到。至明清时期,海南受到朝廷的重视,一度被誉为“南溟奇甸”,但仍被视为“天涯海角”和“荒远瘴疠”,鲜有开发。民国时期,海南建省曾被提上议事日程,一度设立了海南特别行政区和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但随着民国政权的垮台,此事也寿终正寝。

新中国成立前,历代政府对海南的经营和开发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海南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海南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才真正迎来大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由边陲地带、国防前线到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吹响了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冲锋号。此次发布的《总体方案》,再次描绘了将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的宏伟蓝图。在政策设计上,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通行做法,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数据流动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大开放举措,以及“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财税制度安排,并结合海南发展实际明确了阶段性、渐进性的实施步骤。其政策制度之新、之特、之宽远超预期,其描绘的海南自贸港建设蓝图目标明确、令人憧憬。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不容小觑

(一)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秩序加速演变与重组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从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港的产生、演变历程来看,其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产物。而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并充满不确定性,“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遭遇巨大冲击,世界经济进入巨大的不确定性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起步阶段的海南自贸港建设能否勇立潮头,变“危”为“机”,压力巨大。

(二)保持“领头羊”地位绝非易事。

海南自贸港建设既“前有标兵”,又“后有追兵”,面临着国内其他地区的“追赶”压力。我国已设立包括海南在内的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各自贸区在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制度创新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各类对外开放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入场券”也有“时效性”,若不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不排除被赶超的可能性。如何取得更多早期收获,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确保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标杆和旗帜,是海南面临的一大挑战与考验。

(三)短板效应或会拖海南的后腿。

自由贸易港建设涵盖了贸易、投资、金融、人员往来、货物流通、数据流动等领域的高标准开放举措,是制度性、区域性的全面开放,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对海南的经济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政府管制能力、监管模式、风险防控、公务人员素质和行政效能等均提出了超乎寻常的要求。海南能否“接得住”这只“球”,并将其准确无误地投进“篮筐”?

《总体方案》包含了最开放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在国内独一无二。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海南不可能坐享其成,一夜之间就成为国际知名“自由港”,也不会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成为我国开放新高地。

毋庸置疑,海南未经全面工业化洗礼,人的社会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加之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经历的三次“大起大落”更是殷鉴不远,令人深思。如今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海南是否做好了从公务人员精神状态、组织保障,以及根据《总体方案》设定的目标制定出时间表和线路图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须弘扬新时代“海南精神”,以此引领海南自贸港建设

(一)惟敢干方能铸就新时代自贸港建设不可或缺的“海南精神”。

一个地区的发展史,也是其精神和文化的锻造史。纵观世界上成功的自贸港,新加坡从马来半岛的“孤儿”,崛起为世界强国、国际大都市香港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享有盛誉的“东方明珠”。迪拜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贫瘠的沙漠渔港,如今一座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一跃成为国际物流和旅游中心,都市繁荣、人才荟萃。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要有符合实际的战略目标和制度设计,其次是要始终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沿着既定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崛起,也是其精神和文化的崛起。

从历史上看,海南人民创造了诸多精神文化资源。这里既有漫长历史中积淀而成的海南人民的“椰树精神”、以及在数百年南海的惊涛骇浪中磨砺出的海南渔民的“闯海精神”,也有在长期武装革命斗争中生死不屈用鲜血和生命凝固而成的“琼崖精神”。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人民更是凭着一股“敢拼敢干”的精神,创造了诸多“第一”,使海南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海南应从这些成功实践和精神财富中汲取养分,内化为“敢教日月换新天”“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宏大气魄和必胜信念,提炼、凝炼新时代的“海南精神”,并外化为“拼命三郎”式的行动能力,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惟有大力解放思想、鼓励“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海南方能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深圳蛇口等地正是依靠思想的大解放,凭借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创造了“浦东速度”、“蛇口精神”。海南建省以来,也正是有赖于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比如,率先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最先提出和践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率先推进公路规费征收制度改革“一脚油门踩到底”,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等。

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进程中,海南仍要“思想再解放、大解放”,对标、对表国际最高开放标准,瞄准世界发达经济体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勇于尝试,敢于试错,打破一切不适应自由贸易港发展需要的政策、制度桎梏和壁垒,力争在涉及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管理和标准等制度性开放领域取得新突破。

(三)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方能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海南按照世界最高开放形态打造自由贸易港,已然是“择高处立”,但也要求所有海南的决策者和建设参与者“就平处坐”,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方能“向宽处行”,最终为海南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体方案》描绘了海南发展的蓝图,确立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框架,但贸易、产业、金融等领域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落地,仍有待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操作规程、落实清单,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还要及时跟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自贸港建设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应立足各自岗位,争当实干家、争当实践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建设者,更应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力争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切忌空谈、纸上谈兵、好高骛远,真正做到既有责任担当之勇气、又有前瞻规划之智慧,既有统筹兼顾之谋略,又有组织实施之才能。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为实现2025年前海南自贸港顺利封关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惟有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方能形成势不可挡的劳动与职业伦理的文化力量。

能否紧紧抓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机遇,核心是靠“人”,关键在人才。惟有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人尽其技”,才能吸引和汇聚一流的人才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干出一流的业绩。

一是充分发挥全体公务员的主观能动性建设自贸港必须大力倡导“大胆试、大胆闯”的敢冒风险精神,但由于缺乏宽松宽容容错纠错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部分干部都担心因工作“走偏”而畏首畏尾。因此,建立常态化、法治化的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给实干者护航,让干部“轻装上阵”乃当务之急。

二是厚植人才发展的沃土。落实好《总体方案》中关于税收、人才居留、营商环境等方面吸引人才集聚的优惠政策,营造“想做事、能做事、能成事”的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豪迈情怀,确保引进的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再现“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实现“百万人才聚海南”的既定目标。

三是提升全体海南人民的参与度、获得感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力争让自贸港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享受到更多“红利”,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针对海南80%的土地、60%以上的户籍人口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20%的发展难点,积极开展土地利用政策、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探索破解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融入自贸港建设的难题,取得具有全局性首创意义的突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时刻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以“拼命三郎”的实干精神,以愚公移山的雄心壮志,脚踏实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自贸港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方能交出一份不负使命重托、不负时代要求、不负全国人民期待的合格答卷。(编辑:文艳琼)

上一篇新闻

这一夜,很多新加坡老板献出了"第1次"

下一篇新闻

钦!聚!英!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