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 星期一

狮城DNA | 新加坡的“语言实验”

前言

语言,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单一或是多元,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主流语言,能推动文化、思想的传播,能打破合作的基本壁垒。新加坡就是现成的例子。

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由多样性的族裔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新移民,语言曾一度成为阻碍社会融合的鸿沟。为体现公平包容,新加坡政府认定4种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华语以及淡米尔语。虽然占据七成人口的华人在数量上保持着绝对优势,但华语一直无法撼动英语的地位成为新加坡社会的主流语言。

为在多元语言间做好平衡,新加坡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里曾大胆尝试,开始了一场持久的“语言实验”。

一切的开端

1785年,英国势力席卷马来半岛,新加坡被迫打开了对外贸易窗口。英语作为贸易沟通语言引入新加坡,为转运港口的运作提供便利,同时也令本土的巴刹马来语受到挑战。然而英国殖民政府想要的不仅是经济利益。为扩大疆域、征服新领地,语言是弱化地方认同与归属感最好的武器。逐渐,英语成为新加坡内部行政、法律、商贸等领域的通用语言。

不仅如此,英国殖民政府还在教育方面加以渗透,在采取“分而治之”政策的同时推行英式教育。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造成早期的新加坡教育分流,各类文化和语言并行发展却不真正融合。

无论是迫于生计,还是由于国内政局波动、内乱纷争,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两次移民浪潮,为新加坡输入了大量华人血液。伴随闽粤移民进入新加坡的,还有闽南、潮州、广府、客家、海南等各类华南方言。“方言群认同”成为约定俗成的社群分类法则,使华族内部逐渐形成以乡音、祖籍地缘划分的社团形态。

不同族裔之间不融合,族裔内部又分化小团体,多元文化的社会形态在新加坡独立前后尤其显露弊端。李光耀曾表示,新加坡多元种族的人民就像是水族馆里不同种类的鱼,虽然近在眼前,却是被分开来。这种情况直到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提出双语教育政策,才开始有所改善。

双语之路

李光耀虽从小成长在英语夹杂马来语的家庭环境中,但外祖母坚持对其进行华文教育。在辗转两所华文学校都因无法融入而退学后,李光耀终于恳求母亲将其送至一所英语学校。相比中文教学,英语环境令他如鱼得水,并开始在学习上崭露头角。李光耀曾称自己是英国殖民地教育制度培育的千分之一最优秀的、受英文教育的学生之一,多亏了良好的英文基础,他得以有机会远赴重洋到英国学习法律。

在欧洲留学期间,李光耀清楚地感受到身份认同差异。英国人不把他当作新加坡人或马来人,反而认定他是中国人,而他本身又没有华族文化认同感,这种青黄不接使他迷失在两种身份之间。这段经历对他日后成立人民行动党,及对后代的教育理念都产生影响。

早在1959年,人民行动党就提出了教育政策,其中包括:平等对待四种语文源流,四种语文都是官方语文;推广双语教育;四语文源流学校合流,以英文作为主导的共通语等内容。而1965年新加坡独立,才真正成为双语教育政策的重要开端。

国土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华人占七成的多种族国家,新加坡如何凝聚国人力量、统一国人身份认同,成为李光耀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道阻且长的“双语之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启。对此,李光耀有充足的考虑:“我们的双语政策,制定之初,就是一以英文为谋生工具,二通过母语以保留传统文化价值。”

双语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学生必修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各族裔学校需教授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数学、科学等理科科目以英语教授,而公民学、历史等文科科目则以各族裔母语教授。1979年,双语教育基础之上的新体制开始实施,主要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语言天赋高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多种语言,而语言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则集中学习一种语言。

1987年起,双语政策再次改革。所有学校都必须采用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同时保留母语学习;统一源流,不再分华校、马来学校、印度学校等。语言的统一,是塑造国家凝聚力的基础;而帮助新加坡人建立身份认同感,是新加坡存在的基础。

讲华语运动

李光耀曾公开表示:“华语是精神力量的语言(A language of psychic force),我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英语为母语。”由李光耀在1979年发起的“讲华语运动”与其推行的双语政策并不完全冲突,但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的确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这也难怪有人将新加坡称为“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语言实验室之一”。

“讲华语运动”起初是以广大华族社群为诉求对象,目的是促进华族社群间的沟通理解,营造利于实施双语教育政策的大环境。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英语逐渐普及,“讲华语运动”开始走进职场,走近受英语教育的新加坡华人,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华文华语。

李光耀坚信,华语和英语成为现代人必要的沟通工具,“懂得英语,可在英语系社会及发达国家挥洒自如,懂得华语则可以和崛起的中国联系”。关于推行哪种华语方言,一度在相关决策部门形成激烈讨论。最终李光耀定板“北京官话”作为新加坡官方华语,正好与当时中国推广的普通话无缝对接。

“讲华语运动”标语的演变

2019年10月22日,新加坡推广华语理事会举办“讲华语运动”40周年庆典,李显龙在会上发表长篇华语致辞。他提到,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一半以上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用华语沟通,而如今71%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讲英语。新加坡的双语优势正在相对减弱,讲华语运动必须与时俱进,去适应时代的改变。同时呼吁国人积极参与活动,多讲华语,保留本地的多元文化。

结语

新加坡的“语言实验”仍在继续。如何扩大双语优势,如何利用语言增强各族裔凝聚力,是一份要新加坡不断去完善答案的考卷。目前,就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这场实验无疑是成功的。

往期回顾:

狮城DNA | 新加坡申遗的国民食堂,吃它!

狮城DNA | 并非空谷幽兰,它凭什么是新加坡国花?

狮城DNA | 新加坡如何做到“居者有其屋”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800武当门诊是怎么来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