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座谈中,总书记同大家讲起了山西右玉县委一任接着一任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扎根还是搬离?

这是60多年前摆在中共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面前的一张考卷。

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向来是大风口,解放初期林木覆盖率不到0.3%,可谓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曾有到此饱受其苦的外国专家断言,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建议举县搬迁。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张荣怀和当地干部群众经过深入调研后如此作答。

自张荣怀起,右玉县二十任县委书记展开绿色接力,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一干就是60多年,林木覆盖率如今已达54%,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变成了绿色海洋。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半流动沙丘(资料照片);下图为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治理后的荒沙地,如今已郁郁葱葱(7月24日)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执政为民,绿色发展,这是一种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怀;

艰苦奋斗,久久为功,这是一份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在干旱寒冷的塞上,变绿并非终点。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循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右玉干部群众如今奔着建设“富而美的右玉”这一目标,正围绕绿色发展进行“二次创业”,作答着又一张新时代的考卷。

1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任连着一任干

题记

狂风肆虐,黄沙漫卷。右玉人就是那一棵棵小老杨,耐寒抗旱,代代扎根,筑起锁住风沙的绿色长城。

小老杨,我们一行到了右玉才知道这种树的名字。

一片片,一层层,漫山遍野……小老杨单棵看上去,不够高大粗壮,但树冠独立倔强。在高地上放眼望去,一棵一棵紧紧相连,层层叠叠铺展开来,蔚为壮观。

学名小叶杨的这种乡土树,右玉人亲切称之为“小老杨”,是因为它根系深长,耐寒耐旱,栽植于干旱沙丘地里也能顽强生长。

正是有了这一棵棵小老杨,右玉才挡住了从年头刮到年尾的大风沙。

提起当年的风,95岁的伊小秃打开了话匣子:从有记忆起,这里的“大黄风”就是他最大的敌人。

这种风常刮起于沙漠地带,自西北向东南席卷而来,能迅速在平地积起沙丘,甚至将行人掩埋。

以前,右玉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朝里拉,而不是往外推,否则第二天风沙过后,门就被沙堵得打不开了;学校的学生,每人都备着一盏小煤油灯,一旦大风吹来,黄沙漫天,白天便和黑夜一样,他们就点煤油灯继续上课。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老城北城墙一带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现在山西省右玉县右卫老城北城墙一带的景象(7月22日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据《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催,牲畜亦伤。”

来过这里的人都感叹:右玉真穷、真苦、真荒凉!

“当年清明前后种扁豆,前面得有一个人挡住大风,否则种子就会被吹走。”伊小秃说。

1949年,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行走在右玉的荒山秃岭间,他看到的是“十山九秃头”的荒凉,听到的是老百姓“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的哀叹。一家一家走西口逃荒的情景更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百姓生存,成为摆在这位县委书记面前的第一要务。

在一个长满小老杨的偏僻山沟,张荣怀找到了答案:农民说,有了树的保护,粮食收成比别处高几成。

“人要想在右玉生存,树就要在右玉扎根!”

在结束近4个月全县徒步考察后,张荣怀在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

会后,他立即带着全县干部,前往右玉苍头河边,挥锹挖坑种下了第一棵小老杨……

从1950年春到次年秋天,全县成片造林2.4万多亩,各处栽树5万棵,由此拉开了右玉人6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绿化的序幕,展开了一场豪气壮阔的二十任县委书记绿色接力。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半流动沙丘(资料照片);下图为山西省右玉县牛心山周围治理后的荒沙地,如今已经草木繁茂(7月29日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为了植树,他们殚精竭虑,调动起一切力量——

1953年,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面对的是一场罕见春荒,国家给右玉下拨了40万公斤玉米。

王矩坤和班子成员商量:村民每种一亩树,发给8.5公斤玉米作为劳动报酬,让“救灾粮”变成“植树粮”。

在他号召下,群众一呼百应,家家户户、男女老幼,纷纷上山植树。仅一个春天,右玉全县就造林3万余亩。

对于植树,很多人想到的是春秋两季栽植,但在右玉这个干旱寒冷之地,却能“三季植树”。

这正是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在1977年的发明。植树需要大量车马人力驮、挑、拉水爬坡上岭,在有些沙地,一担水浇下去,瞬间就不见了踪影。他想到:如果能在七八月份的雨季造林,不仅省时省力,还有可能提高成活率!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县群众在荒山荒坡植树(翻拍照片)。

经过试栽,一举成功。改为三季植树后,右玉植树造林进度大大加快,仅1977年就完成大片造林18.8万亩,零星植树97.8万棵,这是右玉造林史上力度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

第十四任县委书记师发,在省里主动立下绿化军令状,如不能率先在山西实现绿化达标,愿就地免职。他这样动员干部:“我先自降一级,大家如完不成任务,也要降职。”

为了植树,他们忘我投入,一张蓝图干到底——

“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的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就是“永久牌”的事,这成为历任县委书记的座右铭。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县群众在荒山植树(翻拍照片)。

位于煤都山西的右玉,探明的煤炭储量高达34亿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很多兄弟县市大干快上搞煤炭开发。第十二任右玉县委书记袁浩基却没有盲目跟风,他疾呼:“绿色不进,风沙就进。耽误植树就是罪人!”

多年来右玉财政收入在山西排倒数,县里干部去省、市开会都得靠后坐。

“当时全县财政收入才1500万元,没压力是假的,坐在后排也难受。”2001年开始担任代县长、之后又担任县委书记的赵向东说,“看到右玉还没完全绿起来,风沙仍然很大,就觉得要种树,继续干!”

73岁的右玉县原政协主席王德功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家日本企业和当地合建压板厂,右玉有了历史上第一家合资企业。但这个企业像吃木材的怪兽,全年收的原料仅够它吃半个月。为防止乱砍滥伐,县里痛下决心,将这个压板厂关门。

“在右玉,植树是第一位的事,谁也不能挡!”他说。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71岁的护林员黄金富在山西省右玉县松涛园生态园区巡山,多年来的荒山植树造林把这里打造得郁郁葱葱(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换干劲。”在这场传承接力中,右玉出了一个个爱树如子、惜树如命的“树书记”“林书记”——

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在右玉工作12年,1991年即将调到另一个县。临上车前,他又返回办公室,拿上那把已被磨短了一寸的铁锹,摘上几片右玉的树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第十七任县委书记赵向东,离任时最后一件事是参加干部义务植树;在植树现场与第十八任县委书记陈小洪进行工作交接,谈的是下一步怎么干……

“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州。年年立业是公仆,久久为功尚风流。”

正如这首诗中所写:右玉,历史上曾叫“善无”,现在变成了“善有”,这得益于右玉县委书记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持之以恒的绿色接力,更得益于他们“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政绩导向。

拥有近百公里古长城的右玉边塞,又拥有了一道锁定风沙的绿色长城——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山西省右玉县小五台高地上的古长城(2011年5月29日摄)。(辛泰摄)

经过近70年不懈努力,右玉林木覆盖率从不到0.3%扩大到现在的54%,森林覆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硬是将一个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树种从过去的区区几种变成30多种,药用植物达到45种,野生动物50多种。

如今的右玉,已拥有150万亩绿化面积,相当于近一个半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估算有1亿棵树,按照一米一棵的距离测算,排起来相当于10万公里,可绕赤道两圈半。

绿色带来了良好生态,区域小气候已经形成:平均风速降低29.2%,年平均降水量较周边地区多三四十毫米。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全县年均气温已从解放初的3.6摄氏度上升至5.2摄氏度,无霜期从不足100天增长到123天。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这是7月22日航拍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自2005年以来的12年时间里,右玉再没有出现沙尘暴天气。伊小秃老人过去担心的“大黄风”已几乎绝迹。由于林草植被增加,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较以前减少60%。

苍头河,是右玉最大的一条河。它不像其他河那样东流或南奔,而是倔强地掉头北上。“河水能倒流,荒漠变绿洲”——这就是右玉人的精神气概。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车辆行驶在山西省右玉县苍头河生态走廊(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苍头河畔,当年张荣怀带头种下第一棵树的地方早已郁郁葱葱,成为风光旖旎的湿地公园。他种下的那棵小老杨已有一搂多粗、高二十多米,如卫士般守护着塞上绿洲。

2

干群团结如一人,咬定青山根连根

题记

绿进一尺,沙退一寸,右玉人就是有股“莜面愣子”劲,朴实坚韧,百折不挠。

行走在右玉的绿色森林,望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树木,我们总是禁不住问当地干部群众,这些树是你们一棵棵栽出来的吗?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当年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这是山西省右玉县小南山森林公园一角(2016年5月23日摄)。(辛泰摄)

在右玉种树,太难,太苦!当地人有言:“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哩!”

这里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栽上死了,死了再栽,一块地要反复栽上好几年。

由于气候寒冷,春季土地解冻晚,树坑要提前在秋季挖好。右玉人就靠一把铁锨两只手,挖了一个坑又一个坑,栽出了150万亩的绿色面积。

站在右玉老县城城墙上放眼望去,天似穹庐,绿色缭绕,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

谁能想到,正是我们站立的这个地方,在60多年前,险些被风沙吞噬。

“黄沙洼呵黄沙洼,吞了山丘吞人马。”

右玉老县城东北向这道长40里、宽8里的黄沙梁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老县城移动,西北面三丈六尺高的城墙几被沙土掩埋,变成了一面斜坡。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现在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一带的景象(7月22日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向黄沙洼开战!”1956年的誓师大会上,29岁的县委书记马禄元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人们挑起水桶,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向黄沙洼进发。

没钱买树苗,他们就裁剪杨树枝插种;植树累了,便席地而坐,喝着凉水吃莜面……

然而,几千人栽了两年的树,却被一场持续多日的大风刮死,没剩几根苗。

“干!继续干!!”马禄元红着眼睛吼道。

几年中,他们连续展开二战、三战黄沙洼,到了1964年,黄沙洼实现人工造林15435亩。如今,那个吞天吃人的“大狼嘴”变成了绿山岗。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县群众在荒山植树(翻拍照片)。

紧接着,铁山堡、老虎坪、杀场洼、盘石岭、滚石沟……一个个听上去充满肃杀荒凉之气的地方,一一被右玉人用绿色征服。

右玉人这股不服输的“莜面愣子”劲儿到底从哪里来?

或许是他们身上流淌的戍边后人的血液,或许是漫漫西口古道磨砺出的不屈与抗争……

但右玉百姓说,干部在前面带头,群众再苦也会跟上。

过去在右玉,每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门后都放把铁锹。到了植树期,干部职工就自带干粮,自买树苗上阵了。几十年来,仅机关干部就义务造林30多万亩。直到现在,右玉干部每年还要捐义务植树款。

有人算过一笔账:右玉5000名干部,按照20多年前的标准,每人每天15元人工费,一年干20天,一年仅人工投入就省150多万元。

小南山公园,右玉机关干部造林基地,历时数十年种树,这里林木面积已达2万亩。这片林,也被百姓叫做干部林、作风林。

在持续近70年的绿化长征中,人们总能看到干部身先士卒的身影,有人甚至付出生命。

95岁的伊小秃只要伸出手,所有人都会被震撼。那双饱经风霜的大手干枯如树枝,十个手指关节因拿镐头刨土被震得粗大变形,难以屈伸。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伊小秃的手指关节由于长期用镐头刨土被震得粗大变形(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当年担任北辛窑村支书的伊小秃带着村民硬是种起了4000多亩树,建成了三道防风林。

树绿了,风清了,家门口那一排排的杨树已有二三十米高了。“村里都栽满了,没地了。”见到树就笑得合不拢嘴的伊小秃对我们说。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在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北辛窑村,伊小秃(右)和老伴王二凤聊天(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县农业局局长王旭东,为了治理滨河公园,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毅然抵押自家房产,贷款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困难面前怎么办?不干,就是稀泥软蛋,干了,就是英雄好汉!”王旭东这样劝家里人。

张一,杨千河乡党委副书记,群众心中“同吃同住农家院,山药丝丝蒸莜面,走时留下吃住钱”的好干部。2005年4月11日凌晨三点,张一和乡亲们开车从忻州拉树苗往回赶。他下车检查时,被迎面开来的车撞倒,不幸离世。追悼会那天,全乡3000多名群众涕泪成行,十里相送。

威远堡村党支部书记毛永宽,每次带村民植树前,总先自己干,不顾头疼发烧、身体劳累坚持挖坑植树,一次昏倒后再也没醒来。送葬时,媳妇糊了个纸铁锹要放进棺材,村民哗啦啦跪下一片,哭着说:“还带啥铁锹啊?不能让他再累了!”毛永宽媳妇却说:“他一辈子就惦记铁锹。”

……

近70载耕耘,植绿半壁江山,更植绿了右玉百姓心田,植出了干部群众鱼水情,植出了风清气正好生态。

“政策归心,人民奋战;党员带头,干部当先”“艰苦奋斗,有子规之诚;无私奉献,比精卫之坚……”《右玉绿化赋》写出了这片土地绿色奇迹的秘诀。

从小看着当村干部的父亲带领乡亲们上山植树,一种绿色情结植根李云生心中。最难的时候,也是右玉干部的支持才激励他走了下去。

2002年,马头山村的李云生拿着承包驾校挣的几十万元,包下了1万多亩荒山,但“走进去才发现是个无底洞”。

在山西省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李云生在查看松树的生长情况(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为了种树,他陆续从银行和亲戚朋友处借了近百万元。有几年春节,结完工人工钱、还完债,他身无分文,只能和妻子躲到山里吃干粮。

难走的,还有路。李云生找到县交通局,拿出1万元,希望局长帮着走动修路。交通局长王建了解情况后,坚决地说:“给我钱,就不帮你办,把钱拿回去,我尽力帮你!”

没多久,交通局为此打的报告被批准了,路要修了!李云生流泪了:“右玉真是有一批好干部!”

这些年,李云生陆续投入400多万元,植绿1.2万亩荒山。

他相信,苦日子快过去了。“现在年收入有10多万元,两年后1000亩杏树就挂果了,收入会可观。”

眼前的李云生,气色红润、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是62岁的老人。他就像山坡上挺拔的樟子松,青春不老,乐观顽强。

万绿丛中,余晓兰是那一点红。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在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余晓兰在查看苹果的生长情况(7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她是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的女子。1989年,23岁的云南姑娘余晓兰跟着退伍的丈夫来到右玉县南崔家窑村时吃了一惊。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这里却是光秃秃的。”她觉得自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想到还有这么偏僻荒凉的地方。”

她也想过要回去,但“他喝汤,给我吃面”,丈夫的好让她走不了。

“我喜欢绿色,做梦都想把家乡的绿色带到这里来。”1992年,余晓兰和丈夫承包了村里4000多亩荒山。

没有水,就到山下挑。一个不到1.6米的女子,每天要在山路上担水五十来次。

为省钱,她吃了10年土豆稀饭。有一次,她心跳变慢,躺下后站不起来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造成了严重的低血糖。

远在云南的父亲、姐姐多次让她回去,她不走。

“你看,这些树都是我种的,又长高了;这些小红果一串一串,红红的,可好看了。”说起钟爱的树,51岁的余晓兰陶醉地眯起眼睛,神情还像当初那个云南少女。

事实上,与李云生一样,余晓兰的坚持,也源自当地干部的关爱。

2001年,余晓兰担水上山摔倒,扭坏了腰椎,回云南治疗。知道这一情况后,右玉县委、县政府寄去了慰问金,县领导赵向东给她打电话问候病情。

“接到电话,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我一个外地人,他们却把我当亲人。”余晓兰说,“咋也不能让支持我的人失望!”

就是这样,右玉干部为群众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所感动,群众被干部的艰苦奋斗、关怀呵护所鼓舞。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道路,如柠条般铺满右玉大地。

民营造林大户王占峰就有着柠条一样的脾气。为了种树,他在石炮沟搭了个窝棚,一住就是18年,被称为“野人”。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在山西省右玉县牛心乡石炮沟,王占峰准备去苗圃给树苗松土除草(7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有一年发山洪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是拽住一根树枝才没被冲走。“是树救了我的命!”他种树的脚步更不停歇了。

树离不开人,人离不了树,他们的生命早已融为一体。

人们说,在右玉,一棵树就有一个故事,一片林就是一部传奇。

有英雄早逝、有鱼水情深、有逐梦不止……近70年来,右玉干部群众携手写就了这部史诗般巨作,右玉的人和事也被编成话剧、道情戏等广为传颂。

3

为民初心不改,奋斗未有穷期

题记

林涛翻卷,繁花遍野。右玉人再次跃上马背,策马奔腾。

初秋时节,右玉古朴悠然、壮美如画。

在矗立了数百年的威远堡上,三五个外地画家正在挥毫写生。

右玉风景在油画界富有盛名。2016年,中国油画院在右玉开设了国内唯一的写生基地。右玉也开始建起玉林书画院和“右玉艺术粮仓”,吸引八方艺术人士。

“虽然很多人知道右玉造林事迹突出,却不知道右玉这么有魅力。去年中央美院有四百名学生想来写生,但写生基地没接待能力。”右玉县文联主席郭虎遗憾地说,右玉还是“地偏无人知”,发展底子薄。

如今,右玉绿了,也美了,新的困惑却接踵而来:至今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依然面临着县穷民贫等挑战。“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欠发达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右玉县长王志坚坦诚告诉记者。

杀虎口,雄关巍峨;西口古道,青石痕深。在两千年的浩荡历史进程中,这里曾金戈铁马,也曾商贾熙攘。如今,右玉又迎来“由绿到富”的新挑战。

这是一张时不我待的考卷——

2016年,右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2.8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尚显薄弱。

这更是一张满载期盼的考卷——

树种满了,前些年农民大量发展的8万亩苗木价跌滞销,存在着“去库存”难题;多年培育的肉羊养殖业,饱受市场波动困扰,养殖农户信心受挫;一些民营造林大户急于寻找“绿里淘金”的门路。

绿起来之后的路怎么走?一道饱含时代特征的命题,期待右玉人回答。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

翻开右玉的历史,我们发现,如何让群众致富一直是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牵挂。

立足于特殊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右玉县就成立了燕麦、胡麻等农作物研究机构,力争提升全县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八十年代,县里制订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16字方针,并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

到了九十年代,县里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进入新世纪后,右玉县已建成“塞上绿洲”,更加意识到“由绿到富”的重要。

近70载绿色耕耘,右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政治情怀,更是“右玉精神”的核心要义。

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右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如此迫切。新时期的右玉如何坚持、弘扬和发展“右玉精神”,秉持为民初心,继续带领群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万众期盼。

记者刚到右玉采访时,县长王志坚不在县里。他在山西朔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下,奔赴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学习——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这次调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丰富内涵,也意识到我们绿色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王志坚归来后深有体会地说,要通过努力,让绿色产业、绿色生活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

2016年初,以第二十任县委书记吴秀玲为班长的新一届右玉县委,从前任手中接过绿色接力棒。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指引下,右玉全县人民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提档升级的同时,不断追求“彩化”“财化”——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这是航拍的山西省右玉县牛心山(7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盛夏时节,右玉最高峰牛心山上仍是一派忙碌施工景象。沿着初步完工的木栈道,登上半山腰观景台,周围丘陵土坡上的1.2万亩油菜花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类似这样以观赏为主的油菜花基地,右玉县今年种植了6万亩。在右玉县高速路和主干道两侧,除了传统的松树,还种上了连翘、丁香、玫瑰等彩色植物。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这是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的油菜花(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在绿色已近饱和的右玉,不再是一味地简单种树,而是要将绿化延伸到“彩色观赏化”,从“彩化”变“财化”,让植物成为吸引游客、强县富民的“美丽”资本。

2016年6月底,当地干部到东北考察林下经济,但跑了十几个地方,却没有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产业。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建议,发挥土壤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右玉选择了中药材种植,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效益。

当年,全县种植板蓝根、党参、黄芩、黄芪等中药材4.7万亩,县里联系两家大型药企进行保底价收购,并拿出四五千万元补贴。

“这既是彩化种植的一种模式,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经实地测收,每亩板蓝根纯收入能达到1000元以上,每亩党参年均纯收益2500元,远高于种植杂粮的收益。”王志坚说。

右玉还决定引进500亩适宜在寒冷地区种植的寒富苹果、5000亩俄罗斯大果沙棘、1500亩大接杏、1500亩枸杞等经济树种进行试种。

变生态资本为经济资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全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在山西省右玉县玉龙马园,观众们在欣赏2017年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7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四周绿树环绕、标准速度赛道……10余匹载着骑手的骏马在奔驰,看台上数千名观众呐喊加油。今年6月24日至9月底,每逢周六,右玉玉龙马园都会举行国际赛马公开赛。

右玉赛马已在业内知名,并成为2岁马速度比赛的标准赛事,每到周末就有数千名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右玉玉龙投资集团董事长张月胜说,右玉生态环境与赛马相得益彰,是比赛的良地,吸引着新加坡、德国等马业发达国家的关注目光。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在山西省右玉县玉龙马园马匹亮相区,工作人员向观众展示马匹(7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经过近十年发展,右玉县正朝着打造中国赛马界知名的繁育中心、训练中心、交易中心和赛事中心努力。张月胜说,他们集团将大力发展马业,5年内赛马收入在集团内部将超过传统的能源板块。“今年已有500匹马,今后将增加到2000匹。”

绿色是右玉立县之本,这里是夏季避暑胜地,夏季气温约在20摄氏度。在前些年基础上,新一届右玉县委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全县努力的方向。

2016年2月,右玉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山西省政府今年又决定在右玉设立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目前,杀虎口-右卫文化创意园、环县城生态产业园、苍头河湿地体验带等三大功能区正在加紧布局。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这是7月21日拍摄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古城北门。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数据显示,去年右玉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9.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2亿元。在今年7月底举行的招商引资会上,右玉签约50多亿元,其中约10亿元的项目将深度发掘地热资源,打造高寒温泉度假胜地。预计到2025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67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文化产业也将做大做强。右玉正在和中央美术学院洽谈设立学院分院,打响油画写生基地这一品牌。同时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全国各地更多画家、摄影家可以在此创作、休息、布展。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筑牢脱贫攻坚之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场小雨过后,正是新一茬小米葱的收割良机。右玉威远镇刘家窑村的1000亩小米葱地上,三四十名农民正在埋头挥镰。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在山西省右玉县右玉图远实业有限公司的刘家窑村千亩小米葱种植基地,村民在收获小米葱(7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右玉图远实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打造了3500亩小米葱种植基地。董事长刘军说,农户每亩每年纯收益有五六千元。基地带动农户300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户。

特色农业产业是右玉之长,也是脱贫之基。去年以来,全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中药材、沙棘等产业,提升优质土豆、燕麦等传统种植业水平,并对每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5000元,发展肉羊、驴、肉牛等畜牧养殖业,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民稳定增收。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图为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种植的沙棘(2007年12月11日摄)。(辛泰摄)

“百姓日子更加红火,脱贫攻坚一定能实现!”右玉县扶贫办主任张立平说。

“莜麦花开绿油油,胡麻花开蓝莹莹,荞麦花开粉嘟嘟,油菜花开黄澄澄,沙棘圣果红丢丢……”跨越了绿色这一底色的右玉,如今正变得愈发生动多彩。

时序轮转,又一个清晨来临,朝阳在右玉县城南端的小南山公园洒下一片金辉。

道路两旁的沙棘、柠条仍在执拗地向沙土深处延伸根茎。60多年前种植的小老杨依然茂盛,周边已种满了樟子松、油松,新一轮的“绿水青山”正在接续——

这座塞上小城,为什么得到总书记点赞?

山西省右玉县小五台风力发电场一架架风车正源源不断输出“绿色电能”(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清风拂来,林涛阵阵,仿佛是对“右玉精神”无言的宣示:

执政为民,这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怀;

绿色发展,这是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创新理念;

迎难而上,这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胸襟气概;

艰苦奋斗,这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本色体现;

久久为功,这是不计名利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

利在长远,这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价值追求。

右玉精神,就是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

公园山顶,由人字形树根托起、象征春夏秋冬的四棵大树雕塑组成的南山绿化丰碑,在朝霞中愈显巍峨。

丰碑基座正面、西面、北面依次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右玉绿化100多位功臣名字和描述右玉干部群众植树造林事迹的《右玉绿化赋》。

基座东面,留出空白——右玉人说,这里期待后来者把绿色发展事业书写得更加精彩……

上一篇新闻

重磅发布!2018年国内国际十大经济新闻出炉

下一篇新闻

姓氏|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大致有5个起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