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中新社西安10月3日电 题: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专访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

中新社记者 边峰 阿琳娜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文物保护修复是人类共同责任。面对共同的“考卷”,中西方有何不同“解题思路”,又如何学习互鉴?中国文物保护修复如何为文明交流贡献中国智慧?

作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成果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是中国首个文物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多年来为国际文物保护贡献了不少“中国方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作出解析。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中意合作宝鸡戴家湾考古工地。受访者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长安和罗马的交流曾对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也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果。我们的文物保护修复从“借鉴”到“互鉴”,走过了哪些阶段?

赵强:1989年,我们在意大利的帮助下,建立了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当时意大利有个罗马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西安就对应叫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2010年更名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意大利方面提供资金和仪器设备,选拔57名专家来华授课,将系统完整的国际文物修复技术和方法理念首次引入中国,对中国文物修复技术方法和理论发展以及人才培训影响深远。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发展成就,同国际合作、交流互鉴密不可分。我们同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合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从九十年代开始,陕西文物保护中外合作也是经历了早期的引进借鉴,学习探索,消化吸收;中期的结合国情,融合发展,实践提升;到目前东西方的交流互鉴、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三个阶段。这也是西方主导的国际保护原则理念与中国文物保护原则理念在陕西实践中相互碰撞、结合发展的过程。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维修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外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有何区别,在合作中如何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和借鉴?

赵强:中西方文化遗产类型类别有差异。西方文物文化遗产以砖石质为主,而东方文化遗产以土木建筑为主,这决定了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差异。

西方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早,如1931年《雅典宪章》、1964年《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原则和理念系统,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二是最小干预原则;三是修复的可识别和协调性。最少干预原则,有点像治病,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住院,这样才能尽量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可识别原则就是在修复过程中,新添补的东西,要跟原物有区别,在未来若干年甚至几百年后,大家仍然能知道哪部分是新加的,哪部分是原物。这些原则逐步被全世界认可,成为共识。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工作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国的文物保护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是一个宏观概念,因为中国文物类型多样,在实践中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把握好。如2002至2013年,我们在陕西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保护研究中,率先将传统保护方法与现代文保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更为科学系统的保护方法。

当然,各国的文物种类有差异,如欧洲国家石质文物和馆藏油画等较多,他们在这方面保护经验丰富。而木质建筑、彩绘泥塑等在西方国家比较少见,中国在这些方面会更有经验。双方在合作中互相“取经”,也是两种理念的探讨。如中德合作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修复保护项目,中方专家在修复壁画时,主张对缺失部分修补后做颜色协调,以免整体上有突兀或缺失感。德国专家则认为修补部分应有明显区别,不必协调处理,甚至缺失部分可以是白色的。在合作中,我们会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确定最合适有效的方法。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中德技术人员现场工作。受访者供图

又如中法合作的公输堂项目。公输堂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全国仅存的小木作天宫楼阁式古建筑。法国专家并不擅长木质构建保护,但他们对材料、木材糟朽机理等有研究基础。我们在木质结构和传统彩绘的保护上有经验,双方在这个项目上学习互鉴。中国的文物保护基础、保护材料的研究等起步较晚,将文物保护技术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保护手段的科学性是合作重点。借助科技手段来进行文物风化机理、保护效果评估,是国外遗产保护的领先领域。中国传统的文物保护,以传统技术,甚至工匠经验为主。在合作中,我们引进了检测分析这一科学方法。传统技术结合现代科学,会让修复保护更加科学合理。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法国代表团到访文保院并进行专题座谈。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国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智慧和经验,如何“走出去”为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方案?

赵强:中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们的保护理念、保护技术方法已与文物保护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对中国传统特色文物如泥塑、古建彩绘、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中国也逐步展现责任担当,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柬埔寨吴哥窟保护项目以及尼泊尔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陕西文物工作者走出国门,圆满完成蒙古国博格达汗宫博物馆门前区保护项目。2016年,陕西又与新加坡国家文物保管中心签署协议,合作修复彩绘泥塑、木胎造像以及石刻文物。2016年缅甸发生地震,造成423座佛塔不同程度损害,著名的他冰瑜寺塔的上部主体结构也在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坏。根据中缅政府合作协议,中方工作组在当地现场勘察,完成了他冰瑜寺塔临时抢险和加固工作,赢得缅方高度肯定。我们只要遵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准则和当地文物保护原则,同时尊重当地宗教文化风俗,就能“走出去,走得好”。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赴缅专业人员为缅甸佛塔做临时加固。受访者供图

每个国家和地区文物都有工艺材料的差别。同样是砖石古塔或寺庙石窟,南方北方也有不同保护方法。并不是所有技术和保护材料都通用,专业人员会经过前期研究才制定保护方案和试验,以保证修复过程中文物不受破坏,最大程度保存历史文化信息和原有风貌。

中新社记者:未来中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交流合作?

赵强:近年中国文物保护行业快速发展,首先依托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客观条件。另外,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核心动力。未来我们不仅应该在文物保护技术和理论等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应聚焦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加强考古、历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物保护专家人才,通过合作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明和中华民族历史根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开展交流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应该在其中体现大国担当,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由此推动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增进文化认同。(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 | 赵强:从罗马到西安,中外文物保护如何实现交流互鉴?

赵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会员,中国古迹保护协会理事,中国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常务执行主席,陕西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现任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长期从事古代建筑和遗址保护与管理工作,先后承担、组织完成了五十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和设计项目。在遗址保护、古建维修及文物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准和丰富的保护经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新闻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寒假预习必备

下一篇新闻

一路向南,到东盟去遇见充满活力的夏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