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编者:陈雄耀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 影响最深远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称为客家人。 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其年代当在宋代。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充满血和泪的迁徙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运动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州、浙江、台湾、海南等省。其中,密集聚居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粤赣闽交界地区(这里有二十九个纯客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据统计,全世界约有一亿客家人(其中海外约500万人)。汀江是客家母亲河。客家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可概括为:根系中州,成于汀赣州,发迹梅州。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义门客家是随着客家人的形成而形成的,随着客家人的大迁徙而播迁全国乃至全世界。义门客家人的定位,一是义门陈氏后裔;二是客家人;三是认同义门陈文化与客家文化。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称为义门客家人。两种列入义门客家行列视同义门客家人情形:有些义门陈支脉后裔,为图生存谋发展,融入当地主流语系,已经不操客家话,但他们始终认同义门陈文化与客家文化,认为自己是客家人或客家后裔,我们可以将之列入义门客家行列。例如汀州庄广东清远阳满公支脉。有些不是义门陈支脉的客家陈氏,以及找不到上祖源流的客家陈氏支脉,由于身处客家大本营,与义门客家人同居共处,长期受义门陈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认同义门陈文化,我们也可以将之列入义门客家行列。例如义门客家祖地的永定、上杭、长汀、武平、宁化等地的贡川陈雍公一脉后裔。据初步统计,客家陈氏后裔约有一千多万,其中由福建汀州直接或间接播迁全国各地的义门客家籍后裔约500万人。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义门客家的源流与客家源流一脉相承,完全一致。根据全国各地族谱记载,义门客家汀州庄陈魁公“五山”支脉后裔地域分布及繁衍发展可概括为:一、“扎根闽西南”: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武平、新罗、宁化、沙县、建宁,闽南漳州市区、南靖、平和、漳浦、诏安等地;二、“播迁南中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诸省;三、“发迹百越地”: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总之,汀州庄裔孙已遍布华夏诸省包括闽、粤、赣、湘、鄂、桂、浙、苏、沪、琼、云、贵、川、渝、冀、陕、津、京、台、港、澳等20多个省(区、市)及越南、缅甸、韩国、泰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其中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台湾最为集中,繁衍总人口在300万人以上。义门客家东陂庄始祖陈群公后裔遍布闽粤赣川浙台等省,繁衍后裔数十万。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西晋末年: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末年,于永康元年引发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遂形成以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南迁潮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了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吴兴陈氏在江淮以南地区的繁衍发展。颍川始祖陈实四子谌公一脉、第49世达字廷忠,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他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里。达公历官丞相椽、太子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后任长城令,生子康。他迁家太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同时,颍川始祖陈实长子纪公一脉的后代迫于隋乱,也从颍川迁来吴兴郡。使吴兴成为颍川陈实裔孙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吴兴陈氏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达公第十一代,出了个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经三代历五帝33年。陈氏在江淮以南地区大播种大发展进入显赫时期。谱称长城世系。

唐朝末年: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他们互相攻略、纵兵残民,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镇)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人则由赣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盘、雷、钟、蓝等姓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福建是中华义门陈的福地和重要祖籍地。62世南朝宜都王叔明公于隋大业中(611年)为鸿胪少卿,后避隋乱,匿闽中莆田仙游,传至71世瓖(环)公,唐朝时以明经擢第官为临海令,后因避乱回居福建仙游。从叔明公到环公历经10代,《中华陈氏联宗族谱》称此段世系为莆田仙游世系。环公第五子伯宣公(讳阔),避唐武则天之乱,从仙游迁江西庐山,伯宣公为江州义门始祖。伯宣公之孙旺公移居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今车桥镇义门陈村),为义门陈开基始祖。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两宋之际: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形成了义门客家人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怯懦无能的南宋帝室, 仓皇逃往福建、广东。北宋末至南宋迁入该地区的北方移民,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们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里素质。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奥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 “男执干 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转战于闽奥各地。元代初期,在元朝统治者的高压下,客家聚居区人口大减,经济、文化也受到摧残。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复宋斗争失败后,致使汀赣地区客家人开始向广东大批迁移的时期。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奥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皇封“天下第一家”— 江州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出生在义门世家的83世祖陈元公因家族庞大,以致“九子分九州,七子魁公迁汀州”。84世魁公名庭璋,号参琉,别号再兴,宋进士,宋末因官任宁化县令,汀州提举事官后晋升汀州太守,遂于1125-1129年间带家眷97人随任入汀州,魁公被奉为宋末义门客家入闽之始祖。魁公生五子:崑、崙、嵩、嶽、峯。号称五山。“五山”及其后裔因避元乱迁居被世人称为“世外桃源”的宁化石壁,整整呆了100余年,繁衍生息足足有五代人之久。陈魁堂弟陈群(讳才仁,义门陈第12任家长陈旭第三子)随后也从江州义门辗转迁福建汀州,成为宋末义门客家又一个重要始祖。南宋末,昆、仑两公的后裔在“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感召牵引下,迁闽南、闽东南、浙江沿海一带发展。元初,后裔随文天祥举义抗元,由东南沿海转迁台湾及东南亚各国,海外华侨华人中漳泉陈氏有很多是昆仑两公的后裔。嵩公传至87世俭寿爵寿衍孟仲八兄弟,再传衍89世“五山文梅派”兄弟40多个,分迁闽粤赣川渝湘桂台等地。岳公后裔主要分布在粤桂两省。峰公留居汀州祖地,因历代显贵为官,家眷在汀州祖地上杭、永定、宁化呆的时间较长约200余年。宋末元初,峰公一脉传至95世豪公生德兴、中兴、旺兴,96世中兴公生有十八子,号称“十八郎公派”,后裔分迁闽粤赣川桂台等地。南宋末年,义门客家东陂庄才仁公第八代孙三十四郎,从长汀陈屋村迁上杭珊瑚乡千家村开基,即今珊瑚乡陈氏。娶石十五娘为妻,生七子:千三郎、五三郎、四五郎、五七郎、四八郎、五二郎、四九郎,后裔分迁闽粤赣浙川台等地,繁衍十万人以上。明朝时期,义门客家陈氏在汀州客家祖地得到了空前大发展,部分外迁支脉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如:汀州庄峰公派后裔、上杭珠玑巷人陈猛颜率宗室子侄参加元末农民起义,龙颜公长子阳满公因明初奉召入粤平剿抚瑶之乱立功,被封为军民都督府事,后裔在广东清远,现繁衍人口十万以上。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瘟疫过去,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官府实行移民开发政策,念邦公和兄念文公携带家口,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辗转迁徙,念文公迁广西博白沙河独石角开基创业。念邦公来到广东省廉州府合浦县兴中里六湖垌九塘下村开基创业(今曲樟乡)为六湖陈氏始祖。念文、念邦公在广西繁衍后裔约30万人。孟二郎后裔九郎讳何九,号远来,明嘉靖初年从上杭象栏村迁廉州府钦州辛立乡二图八甲村,万历初年移业屯陈村今那蒙镇竹山村委屯陈塘尾,妣周氏生六子:盛、鉴、董、继、庚歌、晚,六大房后裔繁衍一万三千多人口。汀州庄孟三郎后裔、96世景旺公于1449年从上杭南山迁五华县横陂约大亨洞(大坑洞、杨恩水库),景旺公生五子:贵海、贵山、贵隆、贵兴、贵旺。等等。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清初:客家第四次大迁徙,义门客家后裔迁粤迁川迁台史实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起来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清初,放松海禁,听任闽粤沿海人民移台。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历经明末“三番之乱”后,清政府为恢复生产发展,于康雍乾三朝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义门客家后裔迁粤史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汀州庄五华陈秀甫的第十一代裔孙陈文烈、陈文盛带侄子陈正君,从五华县万塘大河背村迁广州长湴村定居,现已繁衍后裔2000多人。广东始兴净花祠迁雄先祖陈祖虞原居福建上杭瓦子街,明洪武间卒,妣戴氏携九子发强、发兴、发洪、发杰、发开、发宣、发明,迁广州五仙街。永定黄田念九郎后裔102世如龙公携四子:继英、继华、继兰、继惠于康熙元年迁广东省丰顺县八乡镇大竹园村开基,繁衍至今13代1800余人。汀州庄五华景旺公传至106世振芹公、振韭公、振莘公昆仲清代迁深圳宝安区观澜牛湖(新围、老围)、深圳河一带,振能公迁观澜松元厦,繁衍后裔二万余人。等等。(详情见专论)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义门客家后裔迁川史实。清初“康乾盛世时期”,汀州义门客家永定、上杭、长汀、武平、宁化及赣州各县、梅州各县义门客家有很多支脉入迁四川、重庆,四川成都龙泉驿、宜宾、重庆江津等地成了客家后裔的重要聚居地。例如,汀州庄峰公派淑兴公第十三世文玉公于康熙末“移湖广填四川”运动时迁至四川叙州府宜宾县落业,在宜宾创“承闽堂”。原居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岩前里六甲大布坊维举公(仕振公之四子),妣王氏生三子怀荣、怀华、怀科。于清雍正丁未年(1727年)迁入四川省叙州府(今宜宾市)南溪县西教场,勤俭兴家,后创业于南溪河对门江南映南塔反背江家沟,为入川始祖。维敏公(士章公次子),任汀州府千总之职,因其四弟(即维举公四弟兄)被抽入川,要官员押送,维敏公为此请求护送。返里后,又动员四弟兄迁蜀。维敏公于雍正五年入川,在南溪县大柏树下龙君坝落户。妣罗氏生九子:圣龙、圣忠、圣刚、圣德、圣道、圣富、圣贵、圣通、圣明。现已经传至十世。又如:福建南靖县五经寮陈氏入川支脉:五世千八郎公后裔入四川;六世守浩公后裔入四川;六世守善公后裔入四川;九世有南公入四川;九世宗祐公入四川;九世士聪公入四川成都府彭县;九世朝义公乾隆丙子年入四川;九世士相公乾隆丙子年入四川;九世士圭公乾隆丙子年入四川彭县;十世元清公乾隆元年入四川金堂县;九世瑞彩公乾隆年间入四川金堂县。五华秀甫公第十五世陈必凤在清康熙年间(1700年左右)从长乐(五华)万塘堡迁入四川成都市双流县正兴镇回龙寺村,今已繁衍了十代1000多人。永定老富垅文玠公后裔、第100世箕畴、仲裔公昆仲共带家口18口于清康熙54年(1715年)正月27日迁四川江津县(今属重庆市江津区)邑城小什子买田造屋;102世孝先、文同昆仲于雍正4年(1726年)迁四川江津县(今属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刁家坝陈家湾、五子沱上码头官坝子等处,二支脉建“仰溪祖祠”,繁衍后裔数千人。中兴公念十郎后裔、108世炳文又名凤来,妣韩氏生六子:虞堃、虞壎、虞均、虞坦、虞垣、虞垲。第六子虞垲,15岁时独自一人到重庆巴县冷水场(今重庆华岩镇)立业,公元1758年,凤来公又带在江西的四个儿子入川。等等。(详情见专论)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义门客家后裔迁台史实。德兴公从宁化石壁迁梅县古塘坪,德兴公六世孙念十六郎裕公从古塘坪迁蕉岭三圳镇横龙村,后裔于清代迁台湾新竹、苗栗。广东饶平陈百九后裔陈明显、陈明光、陈钦耀、陈钦扬等兄弟七 人,于清乾隆二年(1737)迁台,居诸罗叻罗国(嘉义),清乾隆十五年(1750)迁台北淡水桃涧堡仑口广福庄,后裔居台北、新竹、桃园。 在台湾创颍川德裕堂。汀州庄文满公后裔于清代分迁台湾:陈英吾,平和县芦溪镇秀芦村下村,迁台湾。陈玉居,芦溪镇东山村,迁台湾嘉义县。余妈,芦溪镇东山村,迁台湾嘉义县。陈文彬,芦溪镇大坑村,迁台湾南路淡水阿里港水流庄。陈严敏,芦溪镇东槐村八角楼,迁台湾。陈琴,芦溪镇东槐村土楼,迁台湾冷水坑。陈棋,芦溪镇东槐村土楼,迁台湾冷水坑。等等。以上支脉在台湾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溪派陈氏”。汀州庄五华秀甫公第14世振韶公与兄弟粤韶公、添韶公、明韶公、其韶、恩秀公等,于1724年从五华县半径横流渡青龙寨迁台湾桃园中坜,衍李凤、燕灏两大房在新竹州下四处分散。等等。(详情见专论)

近代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义门客家第五次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骟、招雇的“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海外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义门客家后裔、近代中国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华侨外交家陈友仁,祖籍广东顺德,父亲曾参加过太平天国,后逃至香港,再迁居到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 陈友仁的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个是追随孙中山,另一个就是他的外交成就,被称为革命外交家,有“铁腕外交”之誉。

历史揭开新篇章:全球客家人第六次"迁徙浪潮"正在形成

"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在中国历史上,客家人是一个在不断迁徙中以动态方式形成的民系,在两晋、唐代、两宋、清末、近代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迁徙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止对大陆"家"的渴望与怀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已将根的意识如同血液一般地渗透在整个民族的肌体里,产生了无可抗拒的凝聚力,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敬祖意识,更深刻、更生动地体现在曾经饱尝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之苦的客家人心中。"随着祖国的稳定与发展,随着中国日益开放的形象确立,以前由于种种原因较少与内地联系的客家人纷组团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籍寻根问祖或旅游观光。早在1982年,从境外回国的客家人就有约3000个团队约10万余人次,随后逐年增加。现在客家人回流大陆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第六次“回迁浪潮”正在形成。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有着强烈"崇先报本,和衷共济"意识的世界各地客家人,于1971年9月28日在香港举办了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目前,恳亲大会由原来每两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广泛影响的华人盛会之一,也是全球客属团体参与人数最多、规格最高、联系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平台与载体。截止2014年10月,已经举办了27届世界客属大会,其中近年来先后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梅州、福建龙岩、河南郑州、江西赣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广东河源、广西北海、福建三明、河南开封举办了十届。每届大会都盛况空前,参会人数、层次和社团规模屡创客家恳亲大会历史之最。中国大陆这个客家人的"精神家园",由此也成为举办世界客属大会最为成功的地方之一。伴随着海外客家人的情感回归-寻根问祖的热潮,大批客家人也回到祖国大陆投资兴业。祖国在强大,民族在振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崛起已为世界所瞩目,这不仅让旅居海外的华人倍感自豪,也为大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不仅在客家圈中产生,也涵盖了全球的华人世界。世界华人正在形成内外发展合力,必将对中国的未来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史

历史揭开新的篇章,全球客家人第六次迁徙浪潮正在形成。作为义门客家人,历史赋予我们双重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振兴义门,弘扬义门客家的先进文化,为中华义门陈伟大复兴的家族梦而奋斗!振兴中华,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上一篇新闻

从阿里山走出来的一代佳人,曾错嫁渣男替夫还巨额债务

下一篇新闻

请查收母亲节最强攻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