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9日 星期四

新闻热点

如何解决猕猴扰民问题?国家公园局征创新方案

新加坡多个住宅区长期受到猕猴侵扰的困扰,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公园局近期推出了一项创新挑战,悬赏8万元,邀请业界提出利用科技手段探测和预防猕猴在林地外活动的方案。然而,也有专家指出,解决问题未必需要依赖高科技,改善日常设施如垃圾桶设计或能带来显著效果。

据国家公园局透露,此次名为“智能探测和预防长尾猕猴”的挑战已于今年4月21日截止,优胜者将获得奖金,并有机会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发和测试方案。征集内容包括利用科技精准追踪猕猴位置、记录活动范围,并在必要时实时报警,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干预。此外,方案还需提出非侵入性的方式引导猕猴返回自然栖息地,例如使用驱逐无人机或机器护卫犬等设备。

猕猴问题在新加坡部分地区尤为严重,特别是在麦里芝蓄水池、中央集水区和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住宅区,猕猴频繁出没,甚至有入屋觅食和攻击行为,引发居民担忧。关爱动物研究协会(ACRES)联合首席执行长卡莱表示,去年协会接到226起猕猴出没的报告及75起人猴冲突案例,尽管相比2023年的284起和104起有所下降,但猕猴活动的区域似乎在扩大,除汤申路上段和武吉知马外,榜鹅地区自去年9月以来也有增加,今年头三个月便有11起相关通报。

榜鹅北岸通道的居民翁少雄(57岁,自雇者)分享了他的经历。他表示,搬到该区一年半以来,屋外至少有五六次猕猴出没,有一次猕猴甚至试图进屋,被他大喊吓走。他强调,居民需提高防范意识,关好窗户、不乱放食物,但他也注意到部分居民缺乏这方面知识,例如近期有猕猴闯入四楼单位,造成恐慌。他希望当局能采取措施,保障公众安全,尤其是在附近有幼儿园、食肆和数码园区的情况下。

为应对猕猴问题,国家公园局已尝试多种方法,包括使用凝胶珠、空气喇叭、含油性成分的喷雾剂和辣椒基化学药物等,以不伤害猕猴为原则,让其感到不适而退回林地。此外,当局还通过执法打击非法喂养野生动物、加强垃圾管理和防猴巡逻等方式减少人猴接触,并针对具攻击性的个体猕猴进行移除,采取长期数量控制措施,如从早期的捕杀转向如今的绝育计划。今年2月,当局还表示正在科尼岛及榜鹅等地推行猕猴绝育,同时种植果树改善栖息环境,减少猕猴进入住宅区觅食的动机。

尽管当局多管齐下,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为此,创新挑战旨在集思广益,寻找更有效的解决之道。然而,新加坡珍·古道尔研究会的洪慧芳博士认为,高科技方案成本较高,不如从日常设施入手。她在榜鹅实地考察时发现,许多靠近树林的垃圾桶无盖设计,食物残渣暴露在外,吸引猕猴翻找,导致其繁殖加剧。她建议设计防猴垃圾桶,同时兼顾儿童、年长者及残障人士的使用便利性,并以经济效益为考量,推广至全岛自然区域附近。

此外,洪慧芳强调宣导活动的重要性。由多个保育机构组成的长尾猕猴工作小组定期在热点地区巡逻,协助居民驱赶猕猴,并分享防范知识。她举例称,曾有帮佣试图用丢橙子驱赶猕猴,却反引来更多猴子,通过解释误区,帮助居民正确应对。她呼吁相关机构持续举办类似活动,提升公众意识。

上一篇新闻

德国选择党被列为极右翼组织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储蓄债券6月回报率跌至2.56%是为何?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