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科学院近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同济大学中欧纳米声子学联合实验室主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冠名教授李保文、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东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周志华等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保文,中组部第七批千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2014/2015 Russell Severance Springer访问教授。2005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获得者,2005新加坡国家科学奖获得者。 发表论文295篇,包括30篇Phys Rev. Lett.和一篇Rev Mod Phys. H-因子64,论文被引用近14300多次。作全体大会报告、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达220多次。培养博士生,博士后70多名。对微纳米尺度声子/热能输运方面作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声子二极管,热/声子三极管,热/声子逻辑门,热/声子存储器等概念,改变了人们对热/声子的认识,促进了声子学的诞生和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声子学,热美特材料,拓扑声子学,热电材料,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系统,经典和量子混沌,复杂网络及其在生物学,金融和经济中的应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声波在随机,湍流介质中的传播和散射,反散射问题。(来源: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子学与热能科学中心)
李学龙,男,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1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长期)。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学观测和光学监控等。(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王东明,男,1961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副院长。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师从吴文俊院士学习数学机械化,1987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获指导研究资格学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1988)、奥地利开普勒大学助理教授(1988-1992)、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管研究员(1992-2005)。在符号计算、自动推理、微分方程和生物网络等领域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出版专著3部、编译著15部、教材1本,发表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科技文献中被称为“王方法 ”、“王简单系统 ”、“王 -胡方法 ”、“王定理 ”等。是多项式消元与分解、几何学自动推理和微分方程符号分析方面的国际知名专家,多个欧共体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的学术骨干,参与发起和组织了40多项国际学术活动。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周志华,男,1973年11月生。分别于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11月被聘任为教授,2004年4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长、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11项。(来源: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欧洲科学院(The Academy of Europe,亦称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是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立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欧洲科学院分20个学部,其学科领域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欧洲科学院现有3700余位院士(其中100余位外籍院士),主要来自欧洲国家,其中有130多人曾获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夫奖和图灵奖,其外籍院士不足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