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的报应:无条件投降后日本海军的残存舰艇(下)
(接上期)日本战败后,沿海港口和水道大量的水雷对美军进驻和战后重建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除了“饥饿作战”投下的水雷,日军为了“本土决战”也在重要地区大量布置水雷预防美军登陆——后来日本估算的双方布雷总数超过5万枚!总之,扫除水雷成为美日双方的当务之急,港口和航道要尽早恢复运作。
日本残余兵力很快与美军携手扫雷
从日本投降之日起,美国海军扫雷部队就与日本海军残部展开了合作,优先开辟了美军舰队进驻日本各港口的通道。美国人发现,日本军队虽然在作战时相当凶残,但投降后却显得毕恭毕敬,十分配合。如在8月28日—9月3日,协同美军扫雷部队执行任务的日军扫雷艇就在东京湾处理了12枚感应水雷,有效保障了受降仪式的顺利举行。在佐世保港,美军出动50艘舰艇扫雷,日军则出动15艘舰艇配合。美军扫除水雷近400枚,日军扫除水雷58枚。在长崎,日军出动10艘舰艇,在9月10—16日处理了278枚水雷。9月底—10月底,美军出动32艘扫雷艇在丰后水道扫除1680余枚水雷,日方33艘舰艇进行配合,扫除222枚水雷。1945年底—1946年初,美日联合在吴和广岛海域扫雷,因为大量美军士兵复员,扫雷行动更加依靠日方力量。有12枚水雷被清除。总的说来,日方因为在扫雷装备上落后,效率比美军同行要低不少,但胜在熟悉海域,而且人多船多。
扫海部下属的旧海军扫雷艇
类似的扫雷行动十分费事,而且相当危险。打了胜仗的美国人自然不想继续蹚浑水,着急让日本人全盘接手。美国驻日本海军司令部向日方下令,必须使用一切能用上的舰艇尽快进行更大规模的扫雷任务,并组建专门的扫雷部队。美方还十分“康概”地把大量收缴的海防舰、扫雷艇、特务艇等船只交还给日方。
1945年9月,日本海军省军务局组建新的扫海部,以极高的效率重组了扫雷部队。横须贺、吴、佐世保、舞鹤镇守府和大阪、大凑警备府均建立了地方扫海部,下辖大量舰艇和人员。1945年12月海军省解散,改称第二复员省,这个部门继续领导扫除水雷工作。各地镇守府也宣布解散,在其基础上组建新的地方复员局。地方扫海部也继续在这些新部门的管理之下运转。
到1946年4月,日本各扫海部总计拥有包括21艘海防舰、70艘驱潜特务艇、15艘哨戒特务舰、27艘杂役船、9艘扫海特务艇在内的上百艘船只。这些船只基本都是美军交还的原日军装备,扫雷部队的大部分成员也是原来的海军官兵。他们或是迫于生计,或是希望回到熟悉的海军生活,参与到了危险的扫雷任务中。在所有水雷中,美军新式的磁力水压起爆水雷是最难排除的,日方通过水压板、音响扫雷具等传统方式都无法有效排除。后来美军向日本增援了被称为“鸟笼”或者“试航筏”的大型漂浮式拖拽扫雷具,又传授新的扫雷船改造技术,日本人终于可以有效清除磁力水压水雷了。后来日方历史研究者还很尴尬地发现,战时德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扫除磁力水压水雷的技术,但很是小气,直到投降都不原意同日本盟友分享。日本人这“高科技扫雷”,只能等到输得精光了由布雷的美国人手把手教。
扫雷部队引爆水雷
大规模的扫雷行动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但针对残余水雷的清除工作则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截止1975年,有161艘商船被残余水雷炸伤炸沉(总计20万吨)。参与扫雷任务的日方舰艇有15艘被炸沉,131人死伤。而以扫雷部队为契机,在铁幕落下之际,日本海上军事力量的再武装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了。
六.曲终人散——复员运输任务中的旧日本海军残余舰艇
无条件投降后,日本在亚洲各地的原占领区仍有超过百万的军队和平民。盟军司令部要求日本尽快将这些人运回本土。与清理沿海水雷并行的所谓“复员输送”任务就此拉开序幕。
充当输送舰的宵月号驱逐舰,已经拆除了全部武器
“复员输送”任务由海军省负责,海军省解散后则由其继承机构——第二复员省负责。日方集结尚能航行的大部分商船和军舰进行跨海运输。到1946年4月,所谓“特别输送舰”包括2艘航母、3艘轻巡洋舰、1艘潜水母舰、28艘驱逐舰、61艘海防舰、10艘运输舰、8艘特设运输船等150余艘军用舰艇,以及多艘货轮、客轮。为了加快运输速度,美军还向日方提供了自由轮(排水量7000吨的量产型运输轮)、LST坦克登陆舰100余艘用于“复员输送”。
被选为“特别输送舰船”的军舰被要求拆掉全部武器,原有的弹药库、机库等作战舱室也被全部腾空,用来容纳人员和物资。在许多舰艇的甲板上,还用木头、钢铁、帆布建造了临时居住所,不仅可以塞上更多的人,还可以增设额外的厨房、诊所等等。葛城号、龙凤号航母,雪风号、冬月号、花月号驱逐舰等残存可动的大、中型军舰,基本都被改造成了运输船。一般而言,海防舰、特务艇等小型船只用于中近距离海运,航母、巡洋舰、驱逐舰等大中型舰艇则开赴遥远的南洋地区执行远洋运输。
充当遣返输送舰的葛城号航母
散布海外的日本军队和平民在投降后就陷入了秩序混乱、物资匮乏的局面,增加了“复员输送”任务的难度。为了加快运输速度,运输船只往往被塞了个满满当当。比如一艘驱逐舰被塞进了上千人,航母葛城号光是机库就被塞了三千多人。许多人营养不良,南洋地区又十分酷热,造成一些船只疾病盛行。遥远的回国航程被后来的日本作家称为“苦难之旅”。不过这些军人和平民是去占领其他国家,又不是被邀请做客,战败后被允许疏散回国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比起日本给被占领区造成的巨大灾难,“复员输送”的苦实在是不值一提。
到1947年,“复员输送”任务已经基本结束。日本人靠着军舰横行霸道,肆意侵略,最终又被塞上军舰、灰头土脸地运回了国,侵略战争最终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七.日本残存军舰的最终结局
“复员输送”任务完成后,盟军司令部决定对日军残存舰艇进行最终的处理。它们的结局主要有5种:赔偿移交给战胜国;拆解或凿沉;转为民用船只;当做武器试验靶舰被击沉;移交复原省和后来的海上保安厅。
(一)赔偿移交
日本投降后,残余舰艇中船况较好、可以正常航行的部分被盟国编入“特别保管舰”群,在各港口系留保管。后来为执行复员遣返任务,从“特别保管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特别输送舰”使用。完成运输任务后,这些舰船再次被纳入“特别保管舰”的编制。
从“特别保管舰”当中,美国远东海军司令部挑选了135艘(总吨位13.9万吨)驱逐舰和驱逐舰以下吨位的中、小型舰艇,用抽签的方式赔偿给中、美、英、苏四个战胜国。战列舰、巡洋舰、航母等大型军舰,不分配给任何国家,而是直接销毁。
移交给战胜国的秋月级防空驱逐舰
1947年4月,赔偿移交工作在远东海军司令部的协助下开始。被选中的“特殊保管舰”分为3个批次,每个批次内分为4组,由4国代表抽签决定归属。分配过程十分顺利,没有出现大的争执。1947年7月1日,第一批赔偿舰艇在旧日本海军官兵的操纵下离开佐世保港,分别开向各中转港口,随后正式向战胜国移交。到10月,全部赔偿舰艇已经移交完毕。
已经拆除武器的雪风号等待移交
这里可以拿一些相对有名的舰艇举例。历经整场太平洋战争幸存的雪风号驱逐舰一开始被美国抽中,但美军自己在复员裁军浪潮中都已经军舰严重过剩,实在不想要这类鸡肋的战利品,遂将其移交中国,后改名丹阳号。春月号防空驱逐舰被移交给苏军太平洋舰队,换了个俄国名字叫做波斯佩彻尼号继续服役。响号驱逐舰同样被移交给苏军太平洋舰队,改名为可信号,有资料称苏军还为其换装了130毫米主炮、85毫米高炮、37毫米高炮等苏制武器加强火力。20世纪40年代末退出一线战备转为训练舰,又改名为十二月党人号。20世纪50年代退役,后被苏军航空兵当做靶舰击沉。
各国对日本赔偿舰的态度不尽相同。美军对这些战利品很不在乎,除了前述的装备过剩以外,日军水面舰艇的技术水平也乏善可陈,缺乏参考学习价值。美军将不少赔偿舰都转赠给其他国家,剩下的基本都当做测试武器威力的靶舰击沉。只有花月号驱逐舰被短暂地编入美军,赋予DD-934的序号,拿来与缴获的德军驱逐舰作对比测试。完成这一使命后,花月号很快沦为了靶舰。
英军对待赔偿舰的态度和美军差不多,对日本人的作战舰艇不太看得上。不过因为手头拮据,还是暂时把一些后勤舰艇编为己用。如敷设舰若鹰号就被皇家海军当做训练舰使用。
移交给苏军的响号驱逐舰
中苏两国因为当时的海军实力相对弱小,对日本舰船比较看重。如丹阳号曾被当做旗舰使用。苏军虽然陆地上有横扫千军的坦克兵团,但海军却是短板,尤其是作为偏师的太平洋舰队更是如此。响号、春月号这样两千多吨的驱逐舰对于俄国来说完全算是个大家伙了,日本舰船的设计构造、武器系统,也值得苏方借鉴。
美军对伊400号潜水航母进行技术考察
比较有意思的是伊400和伊401两艘大型潜水航母。美军少见地对其技术性能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决心独吞,缴获后不久就私下把两舰开回了夏威夷。美方人员对罕见的潜水航母进行了仔细的勘察。不过俄国人也闻到了风声,说自己是和美国一样的战胜国,同样有考察这批战利品的权利,要求美方允许苏军人员登船。战后美苏两国的关系已经逐步产生了裂痕,美军不愿意苏军得到有关潜水航母的技术,匆忙将两舰拉到夏威夷外海凿沉。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移交战胜国的舰艇都被留守的旧海军士兵修饰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接收仪式上,不少英美军人都对日军舰艇优良的舰况大加称赞。
(二)拆解和凿沉
大部分残存日本海军舰船的命运是拆船厂。有197艘舰艇在战败后的几年时间内被拆解,总吨位达到67.8万吨。如榛名号战列舰在1946年5月—7月于吴的播磨造船厂被解体,日向号战列舰、伊势号战列舰、天城号航母、阿苏号航母等舰也在此地走向了生命终点。伊吹号航母、隼鹰号航母、笠置号航母在1946—1947年间于佐世保船舶工厂解体。
拆解的葛城号航母
一些舰艇的舰体被当做港口的防波堤使用。如防空驱逐舰冬月号、凉月号,驱逐舰春风号、莲号、汐风号等等。航母天城号拆解下来的钢材被拿来修桥,还被用作建造连接北海道和本州岛海峡的铁道联络船。
拆解中的伊吹号航母
有相当多的日本潜艇被直接在近海凿沉或爆破。美军在1946年4月1日一天时间里,就用爆破沉海的方式在佐世保海域销毁了24艘日本潜艇,4月5日又炸沉了9艘。日本方面在2017年于相关海域发现了20余艘垂直插入海底的潜艇残骸。一些在海外被战胜国接收的舰艇也被直接沉到了海里。如妙高号重巡洋舰在新加坡被英军缴获后,于1946年7月2日拖到外海凿沉。丧失操舵能力和动力的高雄号在1946年10月被拖拽到马六甲海峡水深处凿沉。
日本海军大量的微型潜艇和特攻兵器技术含量极低,战败后被迅速拆解,不少还被成批扔入海中销毁。
(三)转为民用舰只
战时日本海军征收了许多民用船只,改为运输船或军用后勤、杂役舰艇。战后有部分得以改回民用身份继续使用。日本方面还设想把军舰改为客船或者货船,弥补战后初期民用船舶的巨大缺口。海防舰丙型被认为是最适宜改造的军用舰艇。其航速较慢、经济性好,舰体内部空间大,完全可以承担日本近海的运输任务。
根据改造计划,由海防舰改装的客船可以搭载44名船员和420余名乘客外加随身行李,舰体内的弹药库和其他军用舱室将全部拆空并重新规划为客舱。舰艇还将增加厕所、餐厅等设备。因为海防舰在战争期间建造量大,保存到战后还可开行的数量相当多,而且在船厂的船台上还有不少半成品,继续开工的话就可以直接按照民船标准建造,更加省事。
不过全部的军舰改造计划都被盟军最高司令部给否决了,当时驻日美军的重要目标就是尽快推动日本的非军事化。军舰改造计划从经济上来说是很划得来的,但对非军事化以及清算日本战争罪行却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十字路口”核爆试验
鉴于核武器在战争中展现的巨大威力,美军决定进行一次海上核爆,测试原子弹对水面舰艇的杀伤能力。另一方面,在美国空军与海军的军种之争愈演愈烈之际,这样的核试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需要的:从陆军航空兵独立出来的、新兴的美国空军想要证明,他们的战略轰炸机不仅可以用核弹抹平日本城市,还可以炸翻海军舰队。而海军则认为核爆在海上效率很低,无法奈何万吨巨舰,未来打仗自己还是主力。
“十字路口”行动的水下核爆,可见蘑菇云和巨浪旁的舰艇
代号为“十字路口”的核爆试验在中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展开了。1946年3月,大量货真价实的水面舰艇开赴这片海域充当试验的靶标。按照对日本残余舰艇分配的规定,大型军舰必须拆解、不能继续使用,美军遂决定将尚能开行的长门号战列舰和酒匂号轻巡洋舰用于“十字路口”行动,用核爆将其摧毁,这样又能获得试验数据、又不用费力地拆船了。其他战胜国没有表示异议。“十字路口”试验是公开进行的,不仅邀请各方记者前来报道,也邀请战胜国的军人到场,恐怕苏、英等国也很想看看美国人核弹海上爆炸对军舰的杀伤力如何。
有些黑色幽默意味的是,德日两大轴心国的主力水面战舰在比基尼环礁终于实现了“会师”——不过是以被缴获战利品的身份。德军在二战中几乎打满全场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也出现在了试验场。不知军舰会思考的话,此时会不会相当尴尬。
更尴尬的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和日军浴血奋战的不少美军功勋舰艇也被当成了靶子,比如萨拉托加号航母、独立号轻型航母、内华达号战列舰、阿肯色号战列舰等等。一年多前还杀个你死我活,现在统统殊途同归。
“十字路口”将包括三次核爆:常规空爆、海底爆炸和深海核爆。集结靶舰达90余艘,呈环状阵列展开,酒匂号和长门号均位于内环,前者编号为9,后者编号为7。长门号附近是编号为27的美军内华达号战列舰。在5年前的珍珠港事件中,内华达号遭到日军舰载机猛烈空袭最终被重创搁浅,而山本五十六正是在广岛湾停泊的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上接收到“我军奇袭成功”的电报的。
第一次核爆中的舰艇,最左边的就是长门号
1946年7月1日上午,一架B-29轰炸机——正是用核弹摧毁了广岛和长崎的那种型号——在舰队上空投掷了一枚钚装药的原子弹。内华达号作为投弹瞄准点,也是预定的核爆中心,顶部被刷上了显眼的橘黄色方便识别。不过自由落地的核弹最终偏向西北方向,在吉列姆号运输舰上空爆炸。事实证明空爆的原子弹对水面舰艇杀伤力有限,只有靠近爆心的一些舰艇被摧毁。酒匂号就是沉没舰艇之一。长门号和内华达号本来应该处在核爆中心位置,但投弹偏差让它们与爆心拉开了距离,再加上战列舰坚固的防御,爆炸后只是受到了轻伤。日本人的“轴心国伙伴”欧根亲王号在第一次核爆中同样存活了下来。
空爆产生的辐射尘埃较少而且会很快飘散,所以美军人员在第二天就可以安全地登上靶舰查看情况。酒匂号虽然沉没了,但美军意外地发现了酒匂号搭载的一只用于实验的小猪正在水面挣扎,求生欲的确是够强的。众人将其捞起带回,检查后发现它基本没受到辐射的影响,十分健康。这只大难不死的猪最终没有被宰掉,而是移居动物园渡过余生。
美军对舰艇进行洗消作业,可见人员缺乏防护,会损害士兵的健康
7月26日,第二轮核试验开始,一枚原子弹在27米深的水下被引爆。核爆掀起的冲天巨浪对靶舰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第一次。位于爆心的登陆舰被直接气化,3万吨的阿肯色号战列舰被抛出海面掀翻沉没。距离爆炸心700米长门号在这次核爆中被重创,舰体进水发生倾斜。仿佛一头老迈的巨象不愿意被众人见证死亡一般,长门号一直在海面挺到了7月29日深夜才悄然沉没。因为水下核爆造成了大量的辐射污染,远远超过了安全标准,对士兵的健康和检测船队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三次核爆被取消,全部人员也随之撤退。
(五)移交复原省和海上保安厅
正如前文所述,战后日本组织了扫雷部队清理沿岸的大量水雷。旧日军遗留的海防舰、特务艇等总计40余艘军用舰艇被移交给第二复原省和后来的海上保安厅使用。
八. 后记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积累的海军力量,在大战中基本被扫灭一空,残余舰艇也被拆的拆、炸的炸。日本军国主义者挑起的非正义战争给被侵略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其最终遭到的结局和惩罚,完全是罪恶的报应。那些被原子弹试验炸翻或是在拆船厂里被大卸八块的日本军舰说明了一个事实:侵略扩张的道路是注定要失败的。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重新装备了美制驱逐舰
但必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事实上,借助战后扫雷,刚刚失败的日本就重新或者了海上武装力量。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铁幕完全落下,美国出于遏制战略的需要更是全面着手日本的再武装化。当装备驱逐舰的海上保安厅摇身变为海上自卫队之时,距离旧日本海军残存舰艇在港口内迎来无条件投降只过去了10年。如今,许多海上自卫队的舰艇都沿用了旧日本海军舰艇的名字。如伊势号、日向号直升机驱逐舰,它们的同名前辈在在1945年美军的吴港空袭中被炸沉,残骸后来在拆船厂里被拆成废铁。(全文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