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看个电视剧,为什么就不能是现实又美好的结局呢
这个夏天最温情、治愈的青春成长剧《以家人之名》热播完了,结局却一再被网友嫌弃。“几乎全员恶人都被洗白,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俗套结局挑战着网友们对于快意恩仇的渴望和需求。
“情感商人”赵华光最后与贺子秋从此两清,再也不必见面,这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
“情感绑架大师”陈婷以爱为名自始至终都在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凌霄进行情感索取和绑架:先是把女儿的死全部推到凌霄的头上,接着离婚抛弃儿子10年,出车祸瘫痪后又把凌霄绑在身边9年。这样自私到极致的母亲,最终却因为李尖尖写的树洞文幡然悔悟,自杀被救后重回新加坡,远离凌霄的生活。
很多人说陈婷的结局实在无法接受,因为这样的恶人就应该恶有恶报。
生活已经很苦了,看个电视剧为什么就不能以欢喜结局呢?况且这样的欢喜才是最为现实的。观众期盼着陈婷最终消失,但现实生活中能与家人做到快意恩仇才是不现实吧?
1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恶,尤其是血缘、家庭中产生的恶,终其一生这些恶的结局都不是真正消失,而是远离。
凌霄被困在新加坡陈婷身边9年,焦虑和抑郁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回到他心中真正的家,回到那些疼爱他的人身边,他才开始慢慢被治愈。
陈婷和小橙子对于凌霄来说是身心的负担,但是他真的希望陈婷消失吗?不见得,他唯一期盼的是各过各的,互不打扰。我们都过好自己的生活,知道彼此还好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就是对彼此最好的爱护和交代了。
世界上唯一不能选择,也不能抛弃的就是血缘亲情。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缺少这种被家人一味索取的孩子。
我第一次听说她的时候,是在一次酒宴上,那时候她已经6岁了,是表姐的第一个孩子。酒席上,有个亲戚说起她,认识她的人都忍不住附和,赞不绝口:这个孩子实在太懂事了,小小年纪就一大早起来给全家做早餐,白天带弟弟,晚上洗全家衣服。
我当时就懵了,6岁不应该是赖在爸妈怀里撒娇,享受宠爱的年龄吗?是怎样的遭遇让一个6岁的孩子就懂得了早起给全家做早餐、带弟弟、洗衣服?这不是一件让人惊悚的、不幸的事情吗?
可是所有人都在夸口赞叹不已,认为有这样的孩子真是一种福气。
后来我终于见到她,很乖巧地坐在一边,安静地观察着身边爸妈的表情,随时伸手照顾坐在妈妈怀里的弟弟,给他递吃的,擦嘴巴,像个细心的保姆一样。
我不知道她在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但一个没有笑容、学会了随时观言察色的孩子又能幸福到哪呢?
后来我从亲戚的口中得知,她从来不跟爸妈吵架,只是读中专时挑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毕业后也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很少回家。
失踪二十年的北大博士王永强,面对母亲重病在床,期盼见儿子一面的请求,他的回复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坚决拒绝了这个请求。他在这个家到底遭遇了什么,我们并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绝不是美好的经历。
血缘的羁绊、原生家庭的的伤痛不是武林江湖中的恩怨情仇,能挥剑而断,最不伤人又最有效的往往是远离。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陈婷最后是不是真心悔悟,她能重回新加坡,远离凌霄的生活就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2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简·爱》一书中,男主角罗切斯特性格乖张,喜怒无常,有着上流社会阶级高高在上的臭毛病,隐瞒了自己有一个精神病妻子的事实骗取女主角的婚姻。
从这些显而易见的减分项来看,罗切斯特绝对是一个让人喜爱不起来的男主角。
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简·爱》的时候,英国已经是世界上头号的工业大国,但是女人的地位依然十分低下,始终处于依附、从属的地位。有主见、勇敢与外界的一切不公作斗争的简是作者对女人从属地位的一种抗争表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创作主旨下,《简·爱》的结局或许会让人觉得俗套且不切实际:
简继承了叔父一半的遗产,成为了在经济上可以和罗切斯特比肩的富人。简最后回到因大火致残的罗切斯特身边,过起了理想中幸福的生活。
简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庭教师,罗切斯特是一个拥有庄园的富人,无论是物质经济上,还是外在条件上,简本来和罗切斯特都有着天壤之别。但最后,作者让他们在各方面都处于平等的位置。
如果要细究,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落了俗套吗?本来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最后通过各种天降“喜事”或“灾难”达到了平等的地位。
如果把《简·爱》拍成一部连续剧,会不会有很多人说罗切斯特被强行洗白了?这样的结局是不是要被喷被谩骂?
只要认真阅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会明白,每一个人都不是单一色彩的,这样的结局也并不是强行皆大欢喜的。
简从小就桀骜不驯,在困苦的生活中始终敢于昂起头与外界的一切不公作斗争,打破世俗的束缚对她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最后简依然能正视自己的心和爱情,最后做出让自己幸福的选择。
罗切斯特年轻时因为被父兄迫害娶了荒淫无度的妻子,在她疯了之后也没有抛弃她,寻寻觅觅多年终于找到自己的真爱,想尽一切办法娶自己心爱的女人。
正视人物的复杂经历和内心世界,那么这种带着人们美好愿望的结局即使是俗套的皆大欢喜,那就不是突兀的、难以让人接受的。
3
看剧也需要理智,不要着急做键盘侠,更不要着急去评判和下定论。
一个完整的故事总是像一把绘着风景画的扇子一样,扇片一根根张开,只要没有张开最后一根,我们看到的都有可能是不完整的。
像读一本书,读了三分之一,其中某一个角色让人无比反感,就招致读者的谩骂,甚至弃书而去。这是一种很幼稚的行为。
一本书的高潮往往在中间靠后的部分,而它最重要的总结启示只有在临近终结才能见全貌。为了一个人物暂时呈现的行为或者片面的性格谩骂或者弃书,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还有可能错过这本好书。
人都是多面性的,事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这才是人性和人世间的常态。
电视剧作为一个娱乐项目,不同于以前的盲目接受,现在更多人更希望从中看到它呈现出来的是生活中没有的或者稀有的,但又是贴近生活的、美好的、有启示的故事。
就像夜行人的动力,往往是追逐着远处朦胧的一点灯光;夜航的船的引路标是茫茫大海中彼岸中的灯塔,而不是天上那遥不可及的星光一样。我们渴望在忙碌没有尽头的生活中,在娱乐休闲的时光中,保持一点清醒的思考,还有一点做美梦的幼稚。
一个你独自一人做的梦,就只是梦;一个大家一起做的梦,那就是真实的。 ——约翰•列侬
我们希望,电视剧里的故事既要有生活的气息,也要有期冀的、值得追逐的影子。
一味的苦情或者一味的爽剧,都太过虚假。在这个人与人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的现实生活中,虚假是我们最不想要的东西。
有烟火气的美好,镶着梦幻金边的平常才是我们期盼的生活的样子。
因此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跟着品尝了一遍剧中人的苦和乐之后,最终接受一个现实又不失美好、理智又带着希冀的结局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