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历史上的今天 5月20日

世界历史长河中,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事情,今天开始,我将持续为大家分享历史上的今天,国内外所发生的事情,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喜欢。

一、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去世

历史上的今天 5月20日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 ,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

在哥伦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巴哈马群岛的一个他叫作"圣萨尔瓦多"的地方登陆,而不是计划中的日本。

在后来的三次航行中,哥伦布到达过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并宣布它们为西班牙帝国的领地。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逝世。

尽管哥伦布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但他的航海带来了第一次欧洲与美洲的持续接触,并且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这些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

二、1799年5月20日--法国著名作家诞辰

历史上的今天 5月20日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

巴尔扎克是个天主教徒。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他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代表作有《人间喜剧》、《驴皮记》、《高老头》、《朱安党人》《欧也妮·葛朗台》、《高利贷者》等。 巴尔扎克是个写作狂人,为保证写作时清醒,他嗜浓咖啡如命,他于1850年8月18日辞世,慢性咖啡中毒成为他死因之一。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

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的《人间喜剧》洞悉了人性的贪婪与野心。

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有“文学上的拿破仑”之称。他是文坛国王,他说过: “拿破仑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

“当今的世界上,将会有四个伟人:第一个是拿破仑,第二个是居维叶,第三个是奥康瑙尔,第四个是我。拿破仑与长枪大炮为伍,居维叶娶下了整个地球,奥康瑙尔与他的人民溶为一体,而我,要把整个社会装进我的脑袋。”

三、1905年5月20日--我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奠基人曹诒孙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 5月20日

曹诒孙,1905年5月20日出生在江苏省蚕桑重点产区的吴江县震泽镇。

震泽四周是"七里丝"产地,蚕丝业十分发达。18世纪前,世界主要养蚕国家都沿用中国传统养蚕技术。

产业革命以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大力兴办蚕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在遗传育种、蚕病、科学养蚕和机械缫丝各方面均有重大进展。

鸦片战争冲破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英、法、美、德、日资本家相继在上海开办机械缫丝厂。土法生产的"七里丝"质量不及厂丝,对外滞销,价格下跌。农村养蚕则由于蚕种质量低劣,蚕病蔓延,直接影响到蚕农收益。

日本在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时代,曾把发展蚕业和鼓励丝绸出口作为富国强兵的国策,重视科学养蚕制丝,出口生丝已超过我国,占世界首位,而我国墨守成规,技术落后保守,导致生产不振,蚕丝业面临衰落危机。

当时还在小学读书的曹诒孙,受到亲友和老师的影响,萌发出学习蚕桑先进生产技术,振兴家乡蚕丝事业的愿望。16岁高中毕业即考入江苏省第二农校(今苏州农校),1925年毕业后,获得庚子赔款学费补助考入日本国立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现鹿儿岛大学前身)蚕科学习。留学期间,常得悉家乡蚕农因蚕病蔓延而歉收;又读到孙中山先生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有"今年拟有法国之行,从游其国之蚕桑名家,考究蚕桑新法,医治蚕病,并拟顺道往游环球各邦,观其农事"等语,激发了曹诒孙攻读蚕病防治,报效祖国的决心。

1928年毕业后,他立即赴东京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跟随立岩亨先生专门研究蚕体病理学。在此期间,淮阴农校唐荃荪先生屡屡来函促曹归国任该校蚕科主任,共同为开发蚕桑培养人才。

曹诒孙遂于1930年回国赴淮阴任教。当时淮阴一带蚕农栽植的是野桑,饲养的是土种蚕,产茧量很低,质量也差。曹诒孙在任教期间,利用教余和假日走访学生家庭,宣传发展蚕桑生产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鼓励农家推广湖桑,劝养改良蚕种,还亲自传授科学养蚕技术和防病知识,为发展淮阴地方蚕桑生产不辞辛苦地奔波。如今淮阴蚕桑生产已很兴盛,曹诒孙在30年代播下的技术种子起了先行作用。

四、1931年5月20日--周逸群遭伏击牺牲

历史上的今天 5月20日

周逸群,1896年生于贵州省铜仁县(现为铜仁市)城关镇,祖籍湖北省蒲圻(今赤壁市)新店镇益阳桥。家境富裕,父母早亡。

在族叔周自炳的照料下,自幼用功学习,1914年考入贵阳南明中学。他爱读中外史书,有自己的见解,写有《诸葛亮辅汉于蜀论》、《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登在校刊《南明杂志》上,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誉为"有抱负的青年"。

1919年春,周逸群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期间,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刊,向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任,同右翼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坚决斗争,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被称为"黄埔岛上的一颗新星"。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贺龙部任师、军政治部主任。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后任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曾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军在广州潮汕地区失利后辗转到上海。

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地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

1928年3月上旬到达湘西桑植洪家关,与贺龙一起组织工农革命军,举行桑植起义。起义受挫后转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书记。他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块游击根据地。

1929年春,他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武装整编成鄂西游击大队,后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兼任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提出"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和"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游击战术,运用这一战术挫败了国民党军及地主武装的多次"清剿"。

1929年12月,主持召开鄂西地区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关于鄂西党目前的政治任务与方针》、《关于军事问题》等项决议案,推动了鄂西地区革命斗争的继续发展。

1930年2月,周逸群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兼任政治委员,与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调弦口等城镇。

1930年4月主持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

1930年7月率红6军与红4军在公安县会师组成红2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

1930年9月,调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

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周逸群(1896年—1931年5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三大革命根据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

五、1965年5月20日--飞机坠毁不幸遇难飞机设计师黄志千

历史上的今天 5月20日

黄志千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在修理、仿制飞机的基础上,主持参与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歼教-1(喷气式)飞机,开辟了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他严谨求实,在飞机设计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飞机设计研制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

黄志千先后在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沈阳飞机制造厂、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沈阳飞机设计室工作。历任工程师、设计科代理科长、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师等职 。后任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并被任命为歼-8战斗机总设计师 。

黄志千,原名黄永埙。父亲,黄津香系江北陆军学堂毕业,曾在军队和政府中供职,任上校视察员,194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辞退返里养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镇江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

1919年,黄志千入小学读书。

1926年,高小毕业后考取袁江中学(教会学校)就读

1927年春,因父亲一度失业,家庭生活困难,辍学在家自学 。

1933年7月,于镇江师范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 。

193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就读 。

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专业 。

1937年7月,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怀着抗日救国的志愿参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在航空机械学校受训。

1938年4月结业后,他辗转于云南垒允、昆明,缅甸八莫,四川新津等飞机制造厂,负责并参加了Hawk-Ⅲ、И-15、И-16等飞机的修理及机场的服务工作。

1943年10月,他赴美国康维尔(CONVAIR)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参加了B-24轰炸机的设计、制造和240型双发运输机--"空中行宫"的应力分析工作。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他进入密歇根(Michigan)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力学。

1946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格洛斯特(GLOSTER)飞机制造公司签订了合作设计喷气式战斗机的协议,黄志千等一行遂转赴英国参加设计工作。在此期间他认真研究了英国的"流星"(Meteor)型先进战斗机和EI44型喷气式战斗机的技术资料,直接参加了机身后段的结构设计。通过这次设计工作使他受益匪浅,并为他后来设计歼击机提供了技术借鉴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

1948年初,即开始学习俄文,为回归祖国参加建设作准备。

1949年初,他接到父亲从镇江的来信,说扬州已经解放、人民安居乐业,市面稳定,家眷已经决定留居镇江,这使黄志千更加坚定了回国服务的决心。他当时不顾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当局要他到广州报到而后转赴台湾的指令,毅然于1949年4月乘船离英,途经孟买、新加坡、香港,并经朝鲜仁川,于1949年6月回到天津 。

1949~1961年,先后在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沈阳飞机制造厂、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沈阳飞机设计室工作。历任工程师、设计科代理科长、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师等职 。

1961~1965年,任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 。黄志千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学会设计及强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强度专业副组长 。

1965年5月20日,乘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班机前往欧洲购买试飞测试设备途经开罗上空时,因飞机坠毁不幸遇难,终年51岁 。

六、1987年5月20日-中国音乐学家马思聪在美国病逝

历史上的今天 5月20日

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马思聪

1912年5月7日,马思聪作为马家的第五个儿子,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小名艾。马思聪的父亲马育航同广东的风云人物陈炯明是总角之交,后来当上了广东省的财政厅长,这才得以维持9个儿女的一大家的生活。马思聪的父母都不懂音乐,但广东的戏剧之乡海陆丰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深深地影响着童年的马思聪。

1923年,11岁的马思聪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随大哥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后1930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aum)学作曲。

1931年,广东省政府官费资助,马思聪再次赴法留学,第二年归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

1932年马思聪与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结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马思聪、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

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由于文革原因,1967年1月经香港出逃,赴美国定居,从事作曲、教学工作。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从北京返回美国,周恩来托其向马思聪转达:"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987年5月20日于美国费城逝世。

朋友们还知道在历史上的今天,都发生过什么事情呢?

请在平均区留言品论。谢谢大家。

上一篇新闻

如何看盘--接上篇

下一篇新闻

需求不断增长 助眠原料新生代迎千亿市场新风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