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与“后浪”谈谈心:如何克服焦虑?

前天是五四青年节。一夜之间,何冰的“奔涌吧后浪”B站视频已席卷网络世界…… 而这部恢宏大气之“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五四宣传视频,以激昂的时代感、充满多元的活力元素,用安全的“多样性”语词,令很多青年人热血沸腾!

与“后浪”谈谈心:如何克服焦虑?

在2020年突发危机事件下,人们的心态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疫情突发,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疫情期间,全国共有近160万95后骑手坚守配送一线。青年骑手群体不但有着这个年龄常见的热血与耿直,也有着这个年龄少见的成熟与靠谱,每天收获着来自用户的四万句感谢!

与“后浪”谈谈心:如何克服焦虑?

身为当时困守江城一员的小编,也非常感谢骑手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热忱、真诚、快捷的服务,应给这些青年骑手送上感谢之辞!

不过,小编却想和青年们聊聊一个词,也许比“热血”更贴近这个时代:焦虑。

1

面对疫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青年人选择了美团、饿了吗骑手的工作,显示出他们担当、热忱的同时,也隐隐透出难以言喻的焦虑!

“一代不如一代”固然是荒谬的辞令,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前浪”的谜之自信。不过,面对突发危机事件,同样也有一些青年人也在网络空间中怒怼他人,告密、举报有“不当言论”的教授,也是不太妥当的行为。

对于这些,鲁迅先生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个”。

与“后浪”谈谈心:如何克服焦虑?

在人类发展的链条上,各代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他们都是按照当时历史对他们的要求,在历史提供的范围内,做出这一代人生存方式的历史选择,从而获得自己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因此,各代人的既具有历史合理性,又具有历史局限性的选择,均应受到尊重、敬意和理解。

年长一代固然没有权利倚老卖老、好为人师,或基于现有地位,而轻易“抹杀”青年;年轻”后浪“也同样没有权利轻易“抹杀”老一代,自大傲骄、目空一切。

鲁迅先生在收入《华盖集》的“导师”一文中写道,“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不少年青人满怀希冀和梦想,却缺乏勇气和担当;满怀憧憬和希冀,却不愿与“前浪”为伍,语词间颇带讥嘲、讽刺、谩骂者,亦不在少数。这样的人,在诸如微博、知乎等sns网站平台,所见多有……

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后浪”逐渐走向台前,甚至其中很多人已走在创业、企业管理层的“尖端”,小编似乎没资格说上面的话。但波纹还是想奉劝某些青年,不要倚仗、凭借自己“年青”的资本,就可以睥睨众生、唯我独尊。这世上,还有很多你没见识到的事物、没看过的书、没经历过的事、没遭遇到的人…… 一切,都还是未定之数!

年青不是可以骄傲的资本,我们要怵惕激情泛滥带来的恶果。

美国作家安·兰德认为,“价值”是一个人行动所要保持的东西,“价值”这一概念预设了两个答案:对谁有价值和为何有价值。个体价值是个体私域追求的价值范畴,而所谓自我实现、个人成就、自我满足都是其表征,只有灵魂的底色和个人志趣、个体行动的追寻历程方是真正的个体价值。而个体价值并不体现在集体虚拟的想像共同体行为之中,仅仅是个体创造力在倏忽而至的灵感中的闪现,是人由个体行动将其贯穿实现的过程。

与“后浪”谈谈心:如何克服焦虑?

安·兰德对个体生命的幸福有这样的阐释:维持生命和追求幸福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把自己的生命作为终极价值,把自己的幸福作为最高目标,是同一成就的两个方面。

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说,追求理性的目标就是维持生命的行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行为的结果、酬劳和伴随物是幸福的情感状态。而一个人出生、生活直至死亡,归根结底,是孤独的。但这种“追求理性的目标”正是人类异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核心要素。个体的生存过程,从结果上看,就是不间断的理性抉择的过程。

2

在无数的世代,有无数的人,陷溺於心灵的焦灼,生命在倦怠与痛苦间徘徊... 比如归鸿君最近在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颇有感悟……

与“后浪”谈谈心:如何克服焦虑?

茨威格以他的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和他富於情感经验的“意识流”写作手法,通过展现一战前夕奥匈帝国一個轻骑兵团少尉霍夫米勒的内心焦灼与“同情心”,来揭示人类这一深刻的主题。

茨威格在全书开首就已书写了他对两种同情的区分:“同情(sympathy)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 另一种同情才是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前者是“看到别人的不幸, 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

为了避免触及心灵,欲急切地摆脱这种“心灵的焦灼”,斯蒂芬·茨威格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同情;而另一种“同情”毫无感伤的色彩,富有积极的色彩,我却觉得颇有些“飞蛾扑火”的冲动...

霍夫米勒少尉对于开克斯法尔伐家的艾迪特之同情,始于艾迪特残障的双腿... 而在他并不知晓艾迪特残障的事实,向她邀舞的瞬间,已决定了他和艾迪特之间的悲剧。霍夫米勒带有愧疚的道歉举动,以及基于同情的“补偿”,频频造访开克斯法尔伐庄园的温柔行为,不经意触发了艾迪特的爱意... 而霍夫米勒由开克斯法尔伐私人医生康多尔处了解到,冯·开克斯法尔伐的贵族头衔其实并不“真实”,开克斯法尔伐庄园也是由犹太人卡尼兹从一位可怜的“侥幸”继承大笔财富的使女狄称荷夫小姐处哄骗而来,出于愧疚卡尼兹娶了她;康多尔自己也出于“心灵的焦灼”,娶了许以承诺治愈而最终手术失败导致失明的女士... 加上霍夫米勒出于“同情”而陷溺其间,被倏忽而至的爱情打懵,深陷“心灵的焦灼”...

这部小说以多方位的灵魂焦灼心理冲突,揭示人性的弱点,以及当时欧洲蔓延的反犹主义氛围,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惊叹!

正如茨威格所言,“人的心灵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懂得感情的本质。”同情,或者换种说法,恻隐之心,实质上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不身处其间,若不是被“飞蛾扑火”的情感经验攫住心灵,同情是不会转化为仁慈的,更不会成为坚贞不渝的爱情。

心灵的焦灼,是良知尚存之人才有的心理状态。若是全无焦灼之心,不是麻木不仁的键盘侠、愤青,就是毫无同情心的平庸之恶所盘踞灵魂的庸人... 茨威格正是通过《心灵的焦灼》,揭示了一战前后各种人内心普遍存在的“心灵的焦灼”,以及反犹主义的蔓延,预感到二战的“山雨欲来风满楼”...

与“后浪”谈谈心:如何克服焦虑?

然而,茨威格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能移民、隐遁英国,辗转移居巴西... 并在生命火焰将尽之时写出《昨日的世界》,以告别他深爱的古典主义欧洲... 在1942年新加坡陷落之时,茨威格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在他的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

个人觉得,正是由于茨威格对光荣欧洲的眷念及“心灵的焦灼”,才使得他用写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最终将这些令人铭刻于心的文字传诸后世、影响弥远... 茨威格用他充满哲思的文字,以及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剖析人性的弱点,展现人类的同情心,更正视了同情心背后的心灵焦灼...

生命中的痛苦、倦怠、欢愉、焦灼,都是层叠递进的生命体验的重要部分,只有正视这些,才能使人文之微光从天幕罅隙倾泻而出... 人性的高尚与卑微,在心间,徘徊踯躅...

言尽于此,意犹未尽。联合同济心理专家依然觉得,只要有人认清现实,用怀疑而冷静清醒的态度看待人生、世界与现实,那就还有扭转的希望。人生在世,沿途的风景有无数的断章,时而暴风骤雨,时而风景迤逦,时而晦暗不明,时而峰回路转…… 面对不测的风云,在危机事件后,无论“前浪”、“后浪”,都应从中寻得、汲取经验教训,这样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与君共勉!

上一篇新闻

泰国、新加坡、日本美食袭来 “舌尖上的亚洲”美食文化旅游主题日15日开启

下一篇新闻

各国最有实力的机床企业大全,一文带你览尽世界机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