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施甸县党史简述
施甸籍第一个共产党员 段古秋
施甸第一个党小组成员 常竑恩
革命志士 李定
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
善洲墓园
施甸第一党小组成立遗址(原甸阳中学)
小学生缅怀革命烈士李成文
优秀共产党员段定华同志事迹陈列室
施甸脱贫攻坚誓师大会
姚关清平洞
施甸县位于云南西部,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布朗、佤、回、傣、白、傈僳、景颇等22个世居民族。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34.83万人。
施甸是一片英雄辈出之地,也是杨善洲精神的发祥地。历史以来,施甸各族人民在抵御外侮、巩固国防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施甸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涌现出革命志士李定,“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段定华等,诠释了施甸人民碧血丹心的崇高品质。
一
1911年10月,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施甸籍爱国青年吴有义、祝鸿基等人直接参加了云南的辛亥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以段古秋、李定(原名杨邦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施甸青年投身共产主义运动,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大批施甸有志青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
1928年,施甸县甸阳镇永平村人段古秋开始接触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1929年春,经王思科(保山籍人)介绍,秘密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组织。入党后,在缅甸基层工人中从事地下党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1934年,段古秋接密函,参加新加坡马共党代会。因泄密被拘捕,引渡回仰光被缅政府驱逐出境。回国后,段古秋仍继续革命,拯救民众。
1942年,施甸县姚关人李定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1943年,回乡给姚关清平洞小学师生做报告,教唱抗日歌曲,向家乡和亲友宣传革命进步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施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定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青年同盟。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按组织安排,以天津大公报记者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二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侵入滇西,怒江以西国土沦陷。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施甸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他们修筑江防工事,为中国远征军提供情报,踊跃捐献军用粮草,运输军用物资,抬送伤员,成功将侵华日军阻于怒江西岸。怒江西岸沦陷期间,施甸人民协助中国远征军取得了惠通桥阻击战、孩婆山、营盘山反击战的胜利。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第11集团军十万大军云集施甸。施甸人民全民动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全力支援滇西大反攻,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了国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共云南省工委、中共滇西地委的领导下,大批共产党员奔赴施甸,点燃革命火种,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壮大组织,与国民党统治势力展开斗争,最终建立了人民政权。
三
1950年1月5日,中共保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接管(施甸)旧政权。1953年,中共保山县委在4区(由旺)9个乡、5区(施甸)7个乡开始第三批建党工作,共发展134名党员,建立16个临时党支部。1954年11月,原有5个区工作委员会改建为区委员会,正式建立党支部27个,有党员240名。1958年10月,撤销施甸大区委员会,建立太平、由旺、施甸、姚关4个人民公社党委会。
1962年12月1日,成立施甸县。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办公。县委办公地点在文昌宫(今县电影院址),杨善洲任县委书记,杨嘉宾任县委副书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委、共青团、妇联、工会、统战部、党校9个单位。
施甸人民政权建立后,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重建家园,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施甸和全国全省各地一样,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从此,施甸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胜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顺利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施甸党组织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打开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立足国际国内新形势,以“不忘初心”为根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施甸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我国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激荡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铭记历史、万众一心、共克时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砥砺前行,共同谱写“十四五”时期发展绚丽华章。
杨光启 杨丽娟 整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