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频频退群,为何积极加入了《新加坡调解公约》?
邢戎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8月7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签署了《新加坡调解公约》(全称为《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后简称《公约》)。目前已有中国、美国、韩国、印度、新加坡、哈萨克斯坦、伊朗、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在内的4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公约。调解的理念源于东方,有助于保持和谐的商业关系。该公约是第一个在法律体系之间架起桥梁的公约,反映了超越文化差异的全球共识。
回归:国际贸易需要“缺失的第三方”
调解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国内争端中,当事各方通常利用充当调解人的中立第三方来协助解决争端,避免诉诸仲裁和诉讼。这一机制成功的核心在于一个可靠的第三方背书,以及强有力的执行保障。
《新加坡调解公约》被称为国际争端解决的强制执行框架中那个“缺失的第三方”。传统上,当企业之间发生跨境贸易争端,企业要么依赖通过《纽约公约》执行的仲裁,要么选择诉讼。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机制,是因为法律判决和仲裁裁决肯定可以在国际上得到执行。目前,虽然调解是涉及跨境贸易争端的国家的一种选择,但执行情况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顾虑重重。可以说,执行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可以保证一种调解机制的效能发挥。利用一个强有力的调解公约来解决此类争端,可以避免冲突升级或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公约》正是为了赋予调解这一争端解决方式以可信、可靠的国际效力,为解决商业争端提供上佳路径,从而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并且维护企业间的长期关系。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项目中,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很大,这些项目本身也很复杂,相关协议通常牵涉的数额巨大、年限较长,涉及多个党派,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广泛。除了项目开始前的计划安排,一个良好的争端解决机制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同样重要。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工程就曾遇到许多挫折,调解是解决此类争端的好方法,它试图以一种保持关系并允许项目继续进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企业更容易与跨境同行达成和解协议。
信心:多边主义仍是时代的选择
《公约》不仅仅加强了国际争端的解决机制,还见证了各国继续致力于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开放包容的国际秩序的不懈努力。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称,新条约是“支持多边主义的有力声明”。在多边主义面临压力之际,该条约将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多边主义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多边机制在实现目标的方式选择和制度构建过程中的复杂矛盾无法得以有效解决。虽然目前许多国际机制和多边组织或面临改革,或使人们丧失信心,或其做法背离了最初的目标,但解决办法不是放弃多边主义,而是改进它。
一个平等开放的世界经济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以规则和法治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秩序,允许根据商定的原则对各种贸易问题进行规范和管理,也保证了国家无论大小,他们的利益都将得到考虑。当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横悬在多个国家上空的今天,许多国家仍然聚集在一起,做出有约束力的承诺:奉行多边主义,对商业和经贸活动保持开放,致力于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平等自由贸易。
担忧:美国退群的阴霾将持续笼罩
中国、美国、韩国、印度等国的积极参与增强了《公约》的影响力。同样是具有贸易协调功能的多边机制,美国对《公约》和WTO截然相反的态度却令人玩味。《公约》只适用于个人、企业间的国际商事争端,而不涉及政府间贸易争端,所以美国并未表示反对,美国对待国际贸易的双面做法凸显其实用主义的一贯作风。但众所周知,近年来美国奉行“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动辄挥舞贸易大棒,以私利为度量、以权势为筹码,对多个国家发动制裁。以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为由,美国相继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条约,在全球治理的立场上频频后退。
美国进群了,他离退群还会远吗?至少可以预见的是,虽然《公约》规定只要有三个签署方落地生效,公约即可生效,但《公约》未来要持续发挥效力,仍有一条漫长而叵测的路要走。(责任编辑:毅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