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外之苗”之六:泰人南迁,八百媳妇入中国始末,苗族迁入泰国
接续前文《“苗外之苗”之五:骠人立国,孟族夺国,缅族居上,苗族迁入缅甸》。
泰国曾经拍过一部电影,讲述他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大陆北方,但受到秦始皇的压迫,被迫逃离大陆,来到今天泰国所在的地方。我从网上找到这部片子的预告片,里面确实出现了中国和泰国的地图,也出现有汉字。这说明,泰国人普遍认为他们的先祖来自大陆。过去泰国人认为他们来自川北、陕南甚至阿尔泰山,因受汉人压迫7次南迁,甚至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也是他们的祖先。事实上,元明时期,泰国北部也曾经是中国的领土。
有人说,在泰语里,泰国的“泰”,有“自由人、不为奴、人、族称”4种意思。其实,这里的“泰”表示该族群摆脱了高棉人(柬埔寨主体民族)的控制而获得自由,说明泰人与高棉人之间有过历史恩怨。
需要指出,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泰族来自大陆北方的说法不准确,是英法殖民者觊觎中国云南编造的历史谣言。他们认为南诏国并不是泰族人所建,而是白族和彝族所建。但我国学者也普遍认为,泰族人是百越的一个分支,与老挝的佬族同源,出自我国的滇越。还有人认为泰族与源自骆越的壮族同源,只不过壮族与汉族的融合程度较早较高。
一、 泰族人先祖三次进入东南亚。
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并不是古代唯一生活在泰国地区的民族。1973年,在泰国东北乌隆府,班菩附近的蒲潘山脉中的山岩上发现一批史前岩画。班菩的史前岩画分为四类:人、兽、手掌印和几何纹,用赤铁矿石粉作颜料绘制,也可能加了动物的血,呈赭红色。岩画中的人像共8人,作行走状,与云南沧源佤族的史前岩画相像,人的身体都画成三角形。据研究,泰国东北地区古时住着腊瓦族,与云南佤族同源。
泰国和中国的史前岩画比较
云南永仁县灰坝地区的史前岩画,有10余个手掌印,手掌印下方有两个一大一小的舞者。与班菩岩画相似的是,都是赭红色的手掌印,说明他们信奉同一种原始宗教。永仁自古是傣族聚居区,与泰国泰族同源,这说明其先民曾沿澜沧江向南迁徙。
泰国境内还发现过40多面史前铜鼓。1976年,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了5面2700年前的铜鼓,万家坝铜鼓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铜鼓。比万家坝铜鼓稍晚一点的是滇池石寨山铜鼓。学术界公认中国云南是铜鼓的起源地。公元前400年,滇西地区的铜鼓顺红河而下,与越南红河流域的青铜文化相结合,出现了东山铜鼓。
一件泰国发现的铜鼓及鼓面上的蹲蛙
泰国皇家科学院编纂的佛历2525年(1982年)版《泰文大词典》“铜鼓”词条说:“铜鼓是中国南部各民族用来敲击发出信号或音乐的鼓。这种鼓是用铜、锡、铅之合金冶炼的,不同地区的使用者对它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泰国北部和缅甸称之为青蛙锣,因为在鼓边四周通常有青蛙塑像作装饰。”铜鼓上的青蛙装饰反映了古人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自然界青蛙出现,往往预示天要降雨,故青蛙锣常用于抗旱祈雨的宗教活动。青蛙是生殖能力很强的动物,蛙鸣求偶,用青蛙装饰铜鼓,寓意人丁兴旺。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铜鼓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说明东南亚最早的人口迁徙、文化和经济交流,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今天的泰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
泰人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哀牢国。哀牢国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傣族政权,也是形成当今傣族的重要载体。公元1世纪,哀牢人吸收华夏文化,融合周边众多民族,初步形成现代傣人的雏形,现代泰人则是古代哀牢人的一支后裔。古哀牢人生活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公元前5世纪中期,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闽濮人邦国以“勐掌(象国)”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后逐渐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大,在疆域最大时期东起云岭山脉、西到伊洛瓦底江流域、北抵青藏高原南麓、南达掸邦高原中南部。闽濮即缅濮,始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是今孟高棉语系的国内的彝、布朗、佤、德昂与国外的高棉、泰等民族的先民。这是泰族人先祖第一次到达东南亚。
公元前2世纪末,汉朝向西南扩张,试图与“勐掌”接触。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勐掌”记作“乘象国”。《史记》载:“……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四岁余皆闭昆明(今楚雄),终莫能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滇国在今滇池一带,从滇池往西千余里,就是今保山盆地,即哀牢国,“乘象国”即“哀牢国”。公元前1世纪,汉朝征服云南高原中部的蛮族,开始与“勐掌”接触,自此将“勐掌”称作“哀牢国”,以闽濮为主体的哀牢国居民被称作“哀牢夷”。“哀牢”在傣语中意为“大哥”或“老大”,也可引申为“中央”或“中心”。“哀牢国”就是“中央国”或“中心国”。也有传说第一个接触汉朝的“哀牢国王”就叫“哀牢”,故汉朝以人名指代该国为“哀牢国。”
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属国、5万余户、55万人归附汉朝,汉朝于其地设永昌郡。为表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帝给他颁赐“哀牢王章”,并举行盛大的宫廷庆典。“绥哀牢,开永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事。
建初元年(76年),哀牢王与汉朝派驻官员产生矛盾,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次年,汉朝从云南高原中部调蛮族武装反攻哀牢武装,哀牢王类牢被斩首,王族残余势力西渡怒江。数年后,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国在伊洛瓦底江东岸渡口“达光”重组联盟国家,《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此国记作“掸国”。这是泰族人先祖第二次到达东南亚。这一批人被称为掸人,有学者认为泰族人和佬族人都是掸族人的分支。掸国后为骠国所灭,骠国后为缅甸蒲甘王朝所灭。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哀牢夷再次崛起。为遏制吐蕃崛起,唐朝扶持位于礼社江上游的哀牢夷小邦“蒙舍”征服周边小邦,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南诏国。《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后来由于元朝征服云南,一部分南诏后人被迫南迁,这是泰族人先祖第三次进入东南亚。这一说法曾被长期写入泰国官方教科书。自这次迁徙后,泰国境内才出现明确的泰人王朝。
二、泰国清迈地区,曾经是元朝和明朝时期的中国领土。
说这个,只为准确讲述泰国历史。具体内容不在这里展开,参看我写的文章:《元朝收服的“八百媳妇”,到了明末为何飘忽而去(上)》《元朝收服的“八百媳妇”,到了明末为何飘忽而去(下)》。
三、泰国统一王朝出现前后的诸多小国家,多与中国有往来。
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汉书》卷82:“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风俗与珠崖(海南岛)相类。”汉朝使节从中国广西徐闻及海南岛合浦乘船出发,船行5个月,到都元国,当在越南境内;又行4个月,有邑卢没国,大概在柬埔寨境内;又船行20余日,到达谌离国,在马来半岛东岸,泰国境内;然后弃船登陆,步行10余日,到夫甘都卢国,即马来半岛西岸,泰国境内;又从夫甘都卢国上船,船行2个月,到印度的黄支国,那里的风俗与海南岛相似。
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是公元1世纪存在于泰国境内的两个古国,位于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东侧和西侧。这两个国家仅见于《汉书》的汉使行程,其余没有更多记录,我们对它们的情况知之甚微。
金邻国,又名金陈国,最早见于三国朱应《扶南异物志》和康泰《吴时外国传》。231—245年间,吴国官员朱应、康泰奉命出使中南半岛地区,归国后根据亲身见闻写了上述两书,其中谈到位于今泰国中部靠近暹罗湾的地区存在一个金邻国。《太平御览》卷790“金邻国”条引《异物志》说:“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则取其牙齿。”扶南是公元1-7世纪东南亚的一个大国,其政治中心在今柬埔寨境内,其本土包括柬埔寨及泰国东北部地区。《太平御览》同条又说:“金阵(陈)国,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这条记载说明金邻国的气候特征与今泰国的气候特征一样,一年之中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金邻国在泰国文献中称为“萨旺那普米”,意即黄金地,在今泰国素攀府一带,自古以产金闻名。金邻国是孟族建立的国家,地处交通要冲,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一度十分发达。这里曾经出土公元2世纪制作的小铜佛,还出士了罗马式铜灯,考古学家断定来自地中海地区。可见金邻国强盛之时曾与海外进行贸易。到6世纪下半叶,金邻国逐渐走向衰败,最终被堕罗钵底国取代。
盘盘国,在今泰国南部的马来半岛上。根据中国古籍记载,公元424-464年间,盘盘国曾遣使访问中国刘宋政权。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大通三年(529年)和中大通六年(534年)又3次派遣使节来到中国梁朝,送来象牙、宝塔和香料等礼物。直到唐贞观年间,盘盘国还遣使来中国。杜佑《通典》卷188“盘盘”条说:“盘盘……在南海大洲中,北与林邑隔小海,自交州船行四十日,至其国。”《新唐书》卷222下“盘盘”条说:“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小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船行四十日乃至。”林邑就是环王,在今越南中南部。盘盘国与狼牙修国接壤,狼牙修国的政治中心在吉打、北大年一带,因此盘盘国的统治范围大约在泰国的素叻它尼府。《太平御览》卷788引宋起居注说:“孝建二年(455年)七月二十日,盘盘国王遣长史竺伽蓝婆,奉献金、银、琉璃、诸香药等物。”竺伽蓝婆可能是印度人。杜佑《通典》卷188“盘盘”条说:“其国多有婆罗门,自天竺来,就王乞财物,王甚重之。”可见,盘盘国是印度与东南亚联系的枢纽。盘盘国跟中国的联系十分密切,从5世纪初叶,它就直接与中国建立起朝贡关系,具体流程是海外诸国派使节到中国朝贡,中国政府派官员到海外抚谕。唐朝义净和尚于咸亨二年(671年)从广州乘船前往印度,他在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提到盆盆洲,有学者认为盆盆就是盘盘。盘盘国的地理位置就在克拉地峡。从中国行船沿南海,渡暹罗湾,在万伦港登岸,陆行穿过克拉地峡,再到大瓜巴下船,经安达曼海至印度,这是中西海上交通的一条最便捷通道。早在公元1-5年,汉朝使臣就走过这条通道,因此被称为汉使通道。
泰国发现的古孟文
堕罗钵底国。大约在6-11世纪,中国隋唐时期,在今泰国佛统府一带存在一个堕罗钵底国。中国文献记载为堕罗钵底、杜和钵底、隆和罗、投和等。唐朝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3“摩咀托国”条就提到堕罗钵底国。唐朝义净和尚于咸亨二年(671年)从广州出发,经海路到达印度,在那烂陀寺学习了10年,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返回洛阳。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也提到杜和钵底国,该书卷1东裔国注说:“从那烂陀东行五百驿,皆名东裔,乃至穷尽,有大黑山,计当吐蕃南畔。传云:蜀川西行可一月余,便达此岭,此次南畔逼近海涯,有室利察咀罗国,次东南有朗迦戍国,次东有杜和钵底国,以东极至林邑国。”由此可见,堕罗钵底国无论从海路或陆路都可与印度、中国相连,深受中国和印度两种文化的影响。根据佛统地区发现的用巴利文和孟文镌刻的简短碑铭,证明堕罗钵底国是由孟人建立的。该国与中国正式交往始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通典》卷188《投和传》说:“大唐贞观,遣使奉表,以金函盛之。又献金榼、金锁、宝带、犀、象、海物等数十品。”《新唐书》卷222说:“贞观时,并遣使者再入朝,又献婆律膏,白鹦鹉,首有红毛齐于翅。因乞马、铜钟,帝与之。”证明贞观年间堕罗钵底国两度派使者来中国,使者还向中国要马等物品。这个国家到宋代淡出中国文献,大约此时已经灭国了。
赤土国。6世纪泰国南部宋卡一带出现一个赤土国,《隋书》卷82《赤土传》说:“赤土国,扶南之别称也,在南海中,水行百日而达,所都土色赤土传多赤,因以为号。”古代聚居在宋卡一带的都是孟-吉蔑人,也就是所谓“扶南别种”。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常骏、王政君出使赤土。常骏一行从南海郡出发,乘船走了一个多月到达赤土界,“其王遣婆罗门鸠摩罗以舶三十艘来迎,吹蠡击鼓,以乐隋使,进金缫以缆骏船”。到达王都后,赤土国王又举行盛大宴会欢迎。“王前设有两床,床上设草叶盘,方一丈五尺,上有黄、白、紫、赤四色之饼,牛、羊、鱼、鳖、猪、玳瑁之肉百余品,延骏升床,从者坐于地席,各以金钟置酒,女乐选奏,礼遣甚厚”。赤土国王还命王子那邪迦同常骏回访中国,于大业六年(610年)春到达弘农(今河南灵宝),受到隋炀帝接见和封赏。大概在唐朝后期赤土国便灭亡了。
南朝梁萧绎《职贡图》中的狼牙修国使节
狼牙修国,又作狼牙须、凌牙斯加、狼加戍、狼西加等。《隋书》卷82说:从赤土国“西望见狼牙须国之山”,可见狼牙修国位于赤土国西面,其政治中心大约在吉打。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年),狼牙修国曾派使节阿彻多来中国,今中国历史博物馆还保存一张这位使节的画像。《梁书》卷54说:“狼牙修国在南海中,其界东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距广州二万四千里。”据说此时这个国家已经建立400余年,说明2世纪就已经有狼牙修国了。大约10世纪时,狼牙修国兼并了一些原属赤土国的地盘,直到14世纪灭亡。明张燮《东西洋考》卷3“大泥”条说:“大泥……本者婆属国,今隶暹罗。”说明狼牙修国所在的北大年已经属于大泥国,臣属暹罗阿瑜陀耶王朝了。
单马令国,也就是六坤。宋代赵汝适《诸蕃志》说:“单马令国,地主呼为相公。以大栅为城,广六七尺,高二丈余,上堪征战。……本国以所得金银器,纠集日罗亭等国,类聚献入三佛齐国。”说明10-13世纪,单马令国臣属于三佛齐国,统治者不敢使用国王称号,而是叫作地主,当地百姓称他为相公。三佛齐国,又称室利佛逝,是7-14世纪存在于巽他群岛的一个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起源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其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管辖到今天泰国的一部分,唐宋时期多次来华朝贡。单马令国地处海上交通要冲,是马来半岛上一个重要的商品转运站,依靠贸易和税收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经济收入比较宽裕。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是单马令国极盛时期,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马来半岛南端。《大德南海志》说:“单马令国管小西洋,日罗亭、达剌希、崧古罗、凌牙苏家、沙里、佛罗安、吉兰丹、晏头、丁伽芦、迫嘉、朋亨、口兰丹。”郑和七下西洋时,多次到达这一地区。随郑和同行的马欢、费信和巩珍分别写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均没提到单马令国,说明当时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女王国,又称哈利奔猜国;以及后来吞并女王国的八百媳妇国,又称兰那泰国,我在《元朝收服的“八百媳妇”,到了明末为何飘忽而去》一文中已经记述,不再细谈。之后,就进入了统一王朝的时期。
四、 泰族人建立的两大王朝,以及另两大王朝,均为中国藩属国。
嘉熙二年(1238年)泰族人建立了第一个泰族统一王朝——素可泰王朝(泰族建立的八百媳妇国是邦国),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
兰甘亨(素可泰王朝一位统治者)石碑
素可泰王朝通过武力对外进行扩张。从发现的兰甘亨石碑记载可知,素可泰王朝强盛时,其势力最南部达到马来半岛,西部达到缅甸白古和孟加拉湾,东南达到南海,东北达到难府和湄公河西岸,北部达到喃邦府。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元兵终老于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王朝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据《元史》统计,1297-1323年间,素可泰王朝共遣使中国7次,并与元朝建立朝贡关系。素可泰国“地产苏木、花锡、大风子、象牙、翠羽。贸易之货,用硝珠、水银、青布铜铁之属”。
至正十年(1350年),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不久吞并素可泰王国,此后中国称之为暹罗国。乌通王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国王。《岛夷志略》“暹”条说:“(暹)土瘠,不宜耕种,谷米岁仰罗斛……至正已丑(1349年)夏五月,降于罗斛。”罗斛国,其政治中心在湄南河下游华富里。中文史籍自宋以后才有记载,说明罗斛国是宋以后才出现的。此后,素可泰作为罗斛国(阿瑜陀耶王朝)地方政权存在了一段时间,直到永乐十七年(1419年)才最终灭亡。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赠暹罗王金银大印,暹罗王也遣使谢恩。郑和七次下西洋均过暹罗。据《明实录》和《明史》统计,在明朝存在的276年里,暹罗来中国朝贡110次,明朝遣使暹罗19次。暹罗时期大量华人移民过来,给阿瑜陀耶王朝带来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康熙年间,暹罗共有600万人口,其中华侨150万。中国道教信仰和看风水等习俗也在暹罗广泛传播。
清朝颁赐的暹罗国王印玺
阿瑜陀耶王朝是由孟人建立的国家,前身是堕罗钵底国。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4月,缅甸军队攻陷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国灭亡。
当时缅甸正与清朝进行战争,乾隆派出的征缅部队已经打到阿瓦附近,迫使缅王辛标信急令在泰国的缅军撤回援救。缅军主力从泰国撤走,客观上有利于泰国人民的驱缅复国斗争。泰国人民的驱缅复国斗争是在华侨郑信的领导下进行的。郑信祖籍中国广东潮州澄海县华富村,一说祖上是海丰人。大城沦陷七个月后,郑信将军在泰国东部招兵买马,带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征信最初任暹罗御前侍卫,后任达府军政长官,封爵披耶,故人称披耶达信。《清实录》称他为披耶新。
郑王塔
郑信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国家,将首都南迁至吞武里,建立了泰国第三代王朝吞武里王朝,奠定了现代泰国的基本版图。郑信通过战争迫使万象、琅勃拉邦和柬埔寨成为泰国属国。郑信积极发展民生,两广总督李侍尧在给乾隆的奏折中提到:“所有暹罗城池房屋,(披雅新)着令民人修葺。”郑信对华侨免征人头税,吸引了许多中国沿海破产农民移居暹罗。
郑信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2月28日被拥立为吞武里大帝,史称郑皇。这是历史上首位在海外当皇帝的华人。郑信在位15年,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亡故。
吞武里王朝刚一建立,郑信立即委托华侨船商陈美生携带文书,到广州请求与清朝建立正式关系,希望恢复暹罗与中国的传统朝贡关系,通过合法途径从中国购买硫磺、铁和铜等暹罗急需的战略物资,出售暹罗的大米和香料等丰足产品。清朝一开始很冷淡,后来看到原暹罗国王子孙复国无望,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8月开始,清朝官方文件不再蔑称郑信为“暹罗国夷目”,而称他为郑昭,即郑王意思。乾隆一反军火不准出洋的惯例,允许郑信派人来中国购买硫磺、铁锅等军需物资。硫磺用来制火药,铁锅化铁制造炮弹。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7月,郑信派3名使节到广州,用书面方式提出建立正式宗藩关系请求,清朝明确表态:“可以准行。”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郑信派出披耶逊吞那排亚突为贡使,包括王子銮利陀提奈毗罗和诗人摩诃奴婆在内的庞大的外交使团,分乘11艘大船,满载象牙、犀角、苏木和藤黄等货物,5月从暹罗出发,7月抵达广州。可惜在暹罗贡使回国之前,吞武里王朝便灭亡了。
郑信明面上是因病去世,实际上是和其子、其孙同时被杀,当时不许民众议论,具体细节不谈了。郑信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他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
北京故宫清史档案里保存着郑信去世后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呈送清朝的国书原件:“不幸小邦福薄,于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祸延亡父,昭因病身故。临终之际嘱华慎重无改旧制,当以社稷为念,天朝是遵。华自父故任政之后,幸赖皇天福庇,属土皆安,回思旧制,暹罗忝叨属国,理合禀报。兹特遣朗亚排川罗蒂赍文禀赴阶前,并差船商驾船前来护接贡使回国。俟至贡朝,华当虔备方物朝贡,俾亡父被皇恩于不朽,使华永戴圣德而无穷。”拉玛一世是郑信的小学同学,本名通銮,却冒充郑信的儿子郑华,是为求得清朝认可。清朝在回文中要求郑华“将尔父身亡及尔继嗣各情节详细声叙”,说明清朝对这个问题有些怀疑。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郑华的贡使到达广东,送来的国书避而不答清朝在上次檄谕中所问问题。时隔不久他便得到清朝册封。以后拉玛二世、拉玛三世、拉玛四世呈交清朝的国书中都沿称姓郑,并有各自的中文名。曼谷王朝自拉玛一世以来,确实遵循郑信制定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暹罗曼谷王朝与中国清朝的互相往来一直延续到中英鸦片战争后的同治八年(1869年),在西方殖民者干涉下才解除了暹罗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关系。曼谷王朝是泰族人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王朝。
泰国政府建立的郑王纪念碑,还郑信公道,每年4月17日泰国政府和国王在此碑前举行仪式,纪念复国英雄郑信
五、 苗族迁入泰国,平淡无奇的故事。
居住在泰国境内的苗族是在战乱中为寻求安身的处所而离开中国进入越南,然后进入老挝,最后进入泰国的。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的各府,其中以碧差汶府、清迈府、清莱府和达府最多。此外,在南邦、难府、彭世洛、帕府、夜丰颂、黎府以及泰国西部的三塔关、猜纳一带也有苗族分布。在泰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至少有13个府有苗族居住。除克伦族外,苗族是泰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山地民族。
根据法国人调查,苗族通过三条道路进入泰国:第一条最重要,经过老挝的芒塞或会晒和泰国的清孔之间,这是最北线;第二条经过沙耶武里和波纳之间,稍南一些;第三条经由普考和黎府,这条线最靠近越南。苗族选择山地为目的地,他们到达清孔后,分成两支,分别沿着横贯泰国南北的两条平行山脉前进。第一支先沿泰缅边界前进,然后向南转入夜丰颂府和清迈府。第二支沿着泰老边界一线南下,逐步渗入到童仑、布雅、帖府、克内等地区,最后到达碧差汶府。
同治十、十一年(1871~1872年)间,一批被与法国一道镇压太平军的“黄旗军”打败后从黑水河流域逃走的“红旗军”进入老挝北部的清坎和川圹地区。法国人报道说,整个川圹地区都被洗劫了,大多数村寨被烧毁,村民被强征当兵,待遇很差。“红旗军”残部对川圹的入侵导致川圹地区的苗族西迁到湄公河右岸,今泰国的萨耶武里、难府、清迈等地,还使得一些苗族向西南方向迁到黎府和彭士洛府。
泰族人本来生活在平原,与山地生活的苗族一开始并没有矛盾。但是苗族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破坏环境并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苗族甚至改变河流走向,影响平原上的农业生产。苗族有时与叛乱分子有来往,又参与金三角种植鸦片,这导致后来禁烟的泰国政府对苗族采取干预措施,甚至严厉镇压。苗族人在泰国境内山地经常居住几年后被迫继续迁徙,越迁徙越进入深山。目前泰国的苗族生活仍然普遍比较贫困,泰国政府和联合国等组织进行了经济救助,但效果不理想。
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