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5日 星期日

“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何谓“四书”

“四书”的《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的朱熹(1130—1200)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汇编在一起,并加注释,名为《四书集注》,简称四书,于南宋光宗绍兴元年(1190)刊行。

四书是孔孟儒家思想集大成之作,是封建时代读书人必读之书,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统治封建社会的思想达700年之久,影响深远。

《大学》: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称为《大学》?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大人”有别于“小民”,是指国家统治者。

《中庸》:是极具辩证思想的处世之道,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行为标准。为什么称为《中庸》?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不左不右,不变来变去。《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钻研过程和认识方法。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从政、治学、育人的经验总结,简洁明快,富于哲理,妙语连珠,耐人寻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的形成。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语》格言,显示了东方文化的魅力。

《孟子》:是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录。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显示了孟子的人格魅力,更为中国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二、何谓“五经”

五经,是儒家最早的五部经典著作,它是华夏文明的最早记录,是中国文化之根。

在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时,《乐》已不见流传,只余《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有人认为《乐》亡佚于秦始皇的焚书,也有人认为《乐》本来就没有文字,只是配合诗或礼来演奏的乐谱。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500多年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共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它是中华先民的歌唱,是我国优美文学的源头。

《书经》:又称《尚书》,是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件的汇编,主要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讲话。文字艰深,僵硬古板。书中提到的“五常”,唐朝学者孔颖达解释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是中华礼仪之邦的源泉。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谈及儒家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南宋时被朱熹编入“四书”,大力宣扬。

《易经》:是夏商周时期卜筮之术的记录。它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其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想。《易经》在夏代叫“连山”,殷代称“归藏”,周代名“周易”,传承而来就是今天的《易经》。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原文已佚)整理而成,记载了春秋时代中国古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240多年的历史。孔子修订的《春秋》是“经”,是提纲式的,用字简练深刻,“寓褒贬,别善恶”,其“微言大义”的笔法“以一字为褒贬”,成了著名的“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经的书是“传”,有三部:《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三、“四书五经”花絮

1.东亚儒学文化圈关注“四书五经”,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尊孔孟为精神导师。

孔子及其学说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东亚文化圈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四书五经”在这些国家也引起相当的关注。

据孔子77代嫡孙女孔德懋考证,孔子儒家思想在公元3世纪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日本政府规定《论语》《孝经》等儒学经典为全国必读书籍,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许多孔庙,多久孔庙建于1708年,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本明仁天皇1992年曾来这里视察。

新加坡中学的“公民课”,第一页就是《论语》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加坡、日本的“政治教材”讲的都是道德故事,如二十四孝的故事。

据韩国对全国18所高校在2000至2006年考试论文的考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先哲孔子言论的《论语》,在韩国的高考试题中出现过4次。另一部儒学经典《礼记》也在韩国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一次。

出生韩国的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尊孔孟为精神导师。一次,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多年来,在他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特殊的纸片,上面摘录了《论语》中有关年龄与人生阶段的名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他说,他现在64岁,正处于“耳顺”的阶段,应当善于听取各种意见,但同时必须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

当记者询问他对中华文化的爱好,以及这种爱好对他从事联合国的工作是否会有帮助时,潘基文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人”,从来不走极端,儒家的中庸之道“便是我的个人哲学”。

2.朱元璋篡改孔孟“圣经”

在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径找借口,曾经在1939年篡改《圣经》,使欧洲宗教界一片哗然,不久即告失败,传为笑柄。

其实,这并非希特勒首创,早在14世纪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这么干过。古代中国的孔孟之书,就是当时的圣经贤传,而朱元璋看不惯《孟子》书中的一些话,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觉得很刺耳,很不舒服。他作为一个从草根阶层发迹的皇帝,既有高度的自尊,又有强烈的自卑。为了维护他的尊严,便充分动用他手中的皇权对《孟子》一书大砍大删,但终不能禁绝,于是就另编一本《孟子节文》行世,结果不解决问题,反而成为历史笑谈。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哪是你朱元璋皇帝篡改得了的!

3.台湾中学的国文教材解读“四书”有新招

台湾中学的国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例一直很高,达60%。除了《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也是高中生的必修课,而该教材的全部内容就是“四书”——以《论语》《孟子》为主,《大学》《中庸》为辅。

在高中三年里,学生都要持之以恒地诵读“四书”的经典篇章。你大可不必担心学生们会成为一身酸腐气的“孔乙己”。因为教材在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十分注意将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编者将《四书》的内容重新分类,将《论语》细划为“论道德”“论修养”“论仁爱”等单元,而每“论”之后还有别出心裁的“问题与讨论”。比如讲述过“论刚毅”后,讨论题目是“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如果一个人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有困难,是否仍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在讲过“言不及义”后,讨论问题是“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进行专题学习讨论,这就是台湾中学国文教材解读“四书”的新招,也是经验之谈,给人以启示。

4.《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创出版新纪录

据媒体报道,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自2006年11月26日上市以来,到2007年1月已出版260万册,销售量在2月初已超过230万册。在如此短时间内达到如此大的出版量和销售量,几乎是一个奇迹。

原因何在?一是国学热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二是该书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普通大众阅读。本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直就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而本书作者于丹所讲的内容是普通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直接与大众分享经典。一位80多岁的老者拉着于丹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把孔子给中国人找回来了。”

上一篇新闻

甲骨文,发现120年了

下一篇新闻

中国历史上的名驴排行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