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主要强国均倾尽全力在本土作战,无力更多顾及海外殖民地的防务。但另一方面,防卫薄弱的殖民地又成为敌方攻取的绝佳目标,而英国遍布全球的利益和相对脆弱的海上交通线更容易在战时遭受打击,这一点在列强势力纵横交错的远东地区尤为突出。如此一来,身处远东且具有较强海军实力的日本的价值就凸显出来。英国急切需要日本保护其在远东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以及保护英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同时借助日本的力量夺取德国在中国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但另一方面,英国又对日本趁欧战之机在远东进行扩张抱有强烈的戒心,谋求限制日本在战争中发挥作用。不过,随着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后退。

一、战争初期英国对日本参战问题的立场

由于战前持续将海外主力舰调往本土,以集中力量同德国在北海进行一场舰队决战,因此1914年8月一战爆发时,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洋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自治领的海军在内,英国海军在新西兰派驻有4艘巡洋舰,在澳大利亚部署了1艘战列巡洋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潜艇。另外,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有1艘预备役老式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潜艇,东印度分舰队有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相比之下,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日本海军有2艘“无畏”舰、2艘高速战列巡洋舰、14艘“前无畏”舰、13艘巡洋舰、13艘轻巡洋舰、7艘老式巡洋舰、9艘炮艇、50艘驱逐舰、31艘鱼雷艇和13艘潜艇,总计46万吨。德国东亚舰队有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炮艇。另外,法国在远东部署有2艘装甲巡洋舰,俄国有1艘装甲巡洋舰,法俄还各有2艘和1艘老式小型巡洋舰。无论按照何种标准统计,日本海军都是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由于难以分出兵力搜捕对其贸易线进行袭扰的德国舰艇,英国只能依赖实力已大为削弱的海外分舰队和寄希望于盟友提供有力援助。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海军部希望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向日本提出请求,帮助英国保护远东贸易免受德国袭击舰骚扰。但英国外交部担心,日本介入战争可能会引起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的担忧和反对。英国在华外交官认为,日本参战将会削弱战后英国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和在亚洲的威望,给英国带来更多的麻烦。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国自治领也担心日本会利用参战之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范围,从而直接威胁到澳新的安全。而美国和加拿大对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势头忧心忡忡,两国的反日情绪也在持续上升。有鉴于此,英国担心允许日本参战将疏远美国与协约国的关系,并损害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治领对在战争中全力支持英国的热情。另外,战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一直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海军,拒绝依靠日本海军来保护它们的安全。

1914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致电英国驻日大使格林,要求后者向日方阐明英国对日本参战的立场,即一旦英国参战则必将站在法国和俄国一边,而这场战争英国并不需要日本根据英日同盟的约定,或为了维护英日同盟共同利益而参与进来。8月2日,格林回电格雷,表示日本舆论已经在热烈讨论日本获邀在战时保护盟国在远东利益的可能性,而日本政府倾向于接受这一请求。8月3日,格雷致电格林,要求他通知日本政府,一旦对德国的战争爆发且远东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需要日本援助以保卫香港和威海卫等英国领地。8月3日,格林回电格雷,表示日方强调其在欧洲冲突中并无任何利益牵涉其中,不过日本将履行英日同盟的义务,如果德国进攻香港或采取其他攻击性行动致使英国在东亚的利益处于危险之中,英国可以信赖日本一旦收到请求,将立即全力援助盟友,而援助所需的理由和性质则完全由英国政府决定。8月4日,格雷复电格林,告诉他已通过日本驻伦敦大使表达了英方对日方积极援助立场的感谢,并提出尽管英国在必要时将寻求日本帮助,但又特别强调会“尽量避免使日本陷入麻烦之中”。言下之意,英国不到万不得已,仍然不希望日本参战。格雷希望日本只是向英国提供有限的海军援助,即主要负责在东亚水域捕获德国武装商船。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914年8月4日,英国正式向日本提出请求,在战时保护英国在远东的航运。为安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自治领,并获得美国的谅解,英国一方面解释协约国需要日本的优势海军力量驱逐中国和太平洋上的德国势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日本的行动不会超出中国海而远至太平洋,不会进入德国领地之外的外国领土,除非它有必要保护自身在太平洋的航运线。(14)尽管英国的上述保证在现实的军事需要面前很快被证明毫不可靠,但英国在战争初期仍然继续致力于限制日本的行动。英日最后达成的协议规定,在南太平洋夺取德国领地及追捕德国袭击舰的行动中,日本海军在赤道以北海域巡逻,而英帝国海军则负责赤道以南的海域,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

二、英日海军合作的开启:青岛之战

青岛是德国在远东最重要的领地,也是德国东亚舰队的母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青岛落入协约国之手只是时间问题。夺取青岛是日本参战的主要目标之一。除借机剪除亚洲海岸线上对日本安全和利益的一大威胁、扩大在华势力范围外,日本积极进攻青岛也是为了报复德国在1895年联合法俄“三国干涉还辽”给日本造成的所谓“屈辱”。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无力对青岛进行有效的封锁,也需要借助日本的海军力量。日本为获得英国对其进攻青岛的支持,甚至谎称驱逐德军后将把青岛归还给中国,但并不需要英国对青岛之战提供帮助。不过,英国并不希望日本借青岛之战而在中国形成独大之势,为此调派了由巴纳德迪斯顿准将指挥的“南威尔士博勒德尔”团和锡克族部队加入到青岛之战中来。另外,由1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和1艘医院船组成的英国舰队也参加了8月27日开始的对胶州湾的封锁行动。

1914年8月15日,日本根据英日同盟条约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9月15日前交出胶州湾,立即撤退所有在中国和日本水域的德国舰艇和人员,并拆除青岛要塞。此外,日本还要求德国将其分散在太平洋上的各岛屿交给日本。日本要求德国在8月23日前答复日方的最后通牒,但德国对此未予理会。8月23日,日本正式向德国宣战。8月25日,日本向奥匈帝国宣战。

战争爆发前,部署在青岛的德国东亚舰队共有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5艘炮艇、3艘内河炮艇。为避免困守青岛并有效打击协约国的海上交通线,施佩中将率领德国东亚舰队主力在开战前就已离开青岛前往南太平洋,因此战争爆发时德国在青岛的全部海军力量只有4艘炮艇、1艘布雷艇和1艘鱼雷艇。1914年7月22日,奥匈帝国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抵达青岛增援德军。经过多方调集兵力,到战争爆发时,包括水兵在内,青岛守军总计约4000人,装备有120挺机枪和90门大炮。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防御中的德军士兵

为夺取青岛,日本派出了两支舰队。加藤友三郎中将指挥的第一舰队下辖3艘现代化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和1个驱逐舰中队,负责为登陆日军护航并部署在黄海南部以拱卫13本本土,防止施佩舰队偷袭。加藤定吉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有3艘老式战列舰、2艘一等海防舰、3艘装甲巡洋舰、1个驱逐舰中队和1艘轻巡洋舰,它们与英国海军派出的“凯旋”号战列舰和“乌斯克”号驱逐舰共同组成了进攻青岛的海军力量。由于英日掌握了青岛水域的绝对制海权,因此进攻青岛的英日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护送陆军登陆,并对青岛进行海上封锁。8月27日,日本第二舰队正式开始对胶州湾实施海上封锁。日本海军还在朝鲜西海岸部署了主要由巡洋舰和炮艇组成的第三舰队,以保护朝鲜到上海的海上航线。陆军方面,日本派遣以神尾光臣中将指挥的第十八师团为主力,另有大量炮兵、航空兵、工程兵和海军陆战队等增援部队,总计约5万人。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英军和日军在崂山湾登陆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日军炮兵等待炮击的命令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一战亚洲战场: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

9月2日,日军主力在龙口登陆。9月18日,另一路日军在崂山仰口湾登陆。9月23日,由970名官兵、240名中国劳工等组成的英军也抵达战场。9月26日,英日联军向青岛外围发起进攻。德国守军虽然殊死抵抗,但寡不敌众,不得不在11月7日宣布投降。在青岛之战中,德国海军全军覆没,但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海军也损失了1艘防护巡洋舰、1艘驱逐舰、1艘鱼雷艇和3艘扫雷舰,共有317人阵亡,76人受伤。日本陆军有414人阵亡,1441人负伤。英军阵亡12人,63人受伤。德军有199人阵亡,294人负伤,3600人被俘。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对于协约国而言,青岛之战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在军事层面上,英国与日本彻底消除了德国在东亚大陆的最后据点,保证了远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在政治层面上,青岛之战彰显了英日同盟的价值,巩固了两国战时合作关系。英军指挥官巴纳德迪斯顿准将战后抵达东京,受到自日俄战争胜利以来日本民众最为热烈的欢迎。两国海军部在战后互致贺电赞赏对方海军在战斗中的表现,这使得英日接下来的海军合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合作的深化:夺取德属领地与印—太护航

夺取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领地,是英国在太平洋的海军战略的主要内容。同时,日本也积极利用列强在欧洲战场厮杀而无暇东顾之机,图谋占领德国在南太平洋的岛屿。

在日德于青岛激战正酣时,日本海军派出由2艘战列巡洋舰、1艘装甲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一南遣支队开往南太平洋,另组建由1艘战列舰和2艘巡洋舰组成的第二南遣支队前往澳大利亚,为增援欧洲战场的澳大利亚军队护航,并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海军一道夺取德国在南太平洋的属地。10月1日,松村龙雄少将指挥的第二南遣支队攻占新不列颠的拉包尔。10月4日,日本海军攻占了马绍尔群岛的贾卢德岛,10月7日占领雅浦岛,10月12日占领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环礁。此外,日本还攻占了库赛埃岛、波纳佩岛、帛琉岛和昂戈尔岛等德属岛屿。至此,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雅浦岛均落入日本之手。另外,澳大利亚占领了新不列颠、俾斯麦群岛,新西兰军队则夺取了萨摩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等也很快落入英国之手。尽管日本在占领青岛和德属太平洋领地时都表示,日本不会长期占领这些前德国领地,日本出兵主要是出于保护日本及盟国航运和商业利益考虑采取的临时性军事行动,但实际上日本积极攻占德属太平洋岛屿已经引起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西方大国的疑虑,而且日本无疑将在战争结束后寻求永久获得它所占领的前德国领地。

在青岛之战进行的同时,日本也派出舰艇护送英法在远东的部队前往欧洲参战,同时与英、法、澳等协约国海军配合,追击在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广阔地区开展游击战的施佩舰队。其中,“金刚”号战列舰被派往中途岛,“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前往墨西哥海岸,“萨摩”号战列舰、“矢矧”号和“平户”号巡洋舰前往澳大利亚。1914年8月26日,日本海军“马自达”号、“筑摩”号战列巡洋舰奉命前往新加坡增援协约国海军。10月16日,“马自达”号奉命为开往中东的澳新军团护航至红海的亚丁港。此外,日本舰艇还为开往西线的法国远东殖民部队护航。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筑摩”号战列巡洋舰

1914年10月,日本派出由厉内曾次郎中将率领的舰队前往印度洋支援英国海军搜捕德国袭击舰的行动。1914年11月1日,日本同意英国的请求,独自承担在东经90度以东的印度洋上巡逻的任务。在英日的联合施压下,施佩舰队先撤至南太平洋,又撤至南美,最终在1914年12月的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被英国舰队消灭。此前,独自前往印度洋进行游击战的德国“埃姆登”号轻巡洋舰已于11月9日被澳大利亚巡洋舰“悉尼”号在科克斯岛海域击沉。到1914年底,德国不仅在太平洋的大型作战舰艇和殖民地已丧失殆尽,其在欧洲以外海域的水面袭击舰艇也被协约国全部摧毁。一战爆发后,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曾将德国水面舰艇的袭扰战视为英国海军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但英日护航和搜捕德国袭击舰的联合行动迅速而有效地剪除了德国舰艇对英国航运的威胁。英方原本估计,开战之后的两到三个月内,英国将至少损失5%的商船,但实际损失只有1.9%。究其原因,丘吉尔认为除英国海军自身的出色表现外,强有力的盟友协助也至关重要,尤其是法国海军控制了地中海,日本海军有效地掌握了太平洋的制海权。正是英国、俄国、法国、日本四国海军部的通力合作,协约国才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海上交通线。

四、英国争取日本赴欧参战:地中海护航

1916年5月31日,英德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英国虽然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继续将德国公海舰队封锁在基尔港内,但并没有彻底消灭对手,德国海军对英国仍然保持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英国对日本参战的态度从战争初期的怀疑和限制,逐渐转变为积极寻求日本为战争做出更大贡献甚至是强烈要求日本赴欧洲参战。1916年底至1917年初,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英国要求日本向欧洲战场和南大西洋水域提供海军援助。1916年12月,英国内阁同意向日本购买6艘商船,总计7.75万吨。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杰利科甚至建议英国向日本购买两艘战列巡洋舰。不过,日本政府拒绝向英国出售战列舰或派遣主力舰加入到英国大舰队以对德作战。日本这种一直拒绝派主力舰赴欧参战的立场逐渐引发了英方的不满。1916年底,杰利科批评日本为战争做出的贡献还远未令人满意,并指责日本除了出售军火外并未对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全力以赴。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917年2月,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协约国的海上交通线面临的压力空前加大。当月,英国商船损失为25.6万吨,到4月就激增到51.3万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更加迫切需要日本投入更多的护航兵力,甚至出兵地中海和大西洋,而日本提出的条件则是英国承认日本获得中国山东的权利并合法占有在战争中夺取的原德国在南太平洋的领地。1917年2月,日本虽再次坚决拒绝派主力舰前往欧洲参战,但同意将护航范围扩大到荷属东印度群岛、苏禄海和南中国海,印度洋上的护航区域向南延伸至好望角,并增加从澳大利亚东海岸到新西兰的护航兵力。为此,日本总计投入11艘巡洋舰、3个中队的驱逐舰和一支“特务舰队”(special duty flotilla)。如此一来,日本海军实际上成为印度洋地区护航的主力,而且其巡逻范围覆盖了印度洋大部分地区,甚至抵近印度和锡兰这两个英国殖民地。日本此举也有助于英国将大部分印度洋上的护航舰艇调派到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作战。

1917年1月,应英国要求,日本正式组成了3个特遣舰队,在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经印度洋和地中海到英国本土的航线上保护协约国商船,以挽救在德国潜艇打击下岌岌可危的英国海上交通线。第一特遣舰队负责非洲南部和印度洋海域,配合英国海军开普敦分舰队搜捕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袭击舰;第二特遣舰队负责地中海航线,主要进行护航;第三特遣舰队负责澳大利亚、新西兰所在的南太平洋航线。其中,日本第二特遣舰队负责的地中海战区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欧洲西线战场的战局,组织地中海护航成为日本海军赴欧参战的主要形式。

日本第二特遣舰队以马耳他为基地,主要保护由法国马赛、意大利塔兰托至马耳他和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海上交通线。1917年3月11日,佐藤皋藏少将率领由旗舰“明石”号防护巡洋舰和两个驱逐舰中队组成的第二特遣舰队从新加坡启航,4月13日抵达马耳他。这支舰队共由1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此后日本又增派了1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赴地中海护航。尽管赴地中海护航的日本舰队并不听命于任何一个西方大国海军,但它仍然被指派主要同英国进行合作,并提供后者所需的各种帮助。实际上,在地中海的12艘日本驱逐舰都接受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考尔索普中将的指挥。

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在日本第二特遣舰队抵达之前,地中海的形势对协约国相当不利。仅在1917年4月一个月内,协约国在地中海的船只损失就达到21.8万吨,占到协约国在整个一战期间船只损失总量的7%。地中海交通线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得英法一度考虑停止通过地中海从海外殖民地向欧洲战场运送援兵,改为绕道遥远的好望角。因此,日本护航舰队的到来对于刚刚经历了阿拉斯、亚眠和香槟血战,急需大量补充兵力的英法来说意义重大。日本舰队卓有成效的护航行动得到了英法等国的高度称赞。在地中海战场,日本海军的出勤率达到惊人的72%,英国海军是60%,希腊和法国海军则只有45%。英国海军甚至将旗下的两艘驱逐舰转交给日本水兵驾驶。从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日本第二特遣舰队单独执行了350次护航任务,共护送军舰和运输船达787艘次,护送人员共计75万人。日本的地中海护航行动有效遏制了德奥潜艇在地中海的活动,使协约国商船队的损失大大降低,并巩固了协约国从远东、近东向欧洲战场增兵的地中海航线。

五、结语

在1914-1918年的大战中,日本同英国的海军合作对于英国能集中力量在欧洲战场上同德国作战具有重要意义。战前英国部署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力量就已十分薄弱,战争爆发后英国更加无暇东顾,保卫英国远东和太平洋领地安全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日本头上。另一方面,日本也积极利用英、法、美、荷等殖民强国忙于欧洲作战的天赐良机在太平洋地区扩张,建立属于日本的“太平洋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不仅出现在地中海,还出现在了下加利福尼亚海岸,这是日本首次被确认的在西半球的海军存在。日本通过在一战中的贡献进一步巩固了在东亚水域的海上优势地位,进而显著提高了对远东事务的话语权。

不过,英国也始终保持了对日本的这种机会主义立场与扩张主义势头的强烈警惕。一战之后,包括英国前驻华公使朱尔典、前驻日大使格林等在内的一批资深外交官均反对续签英日同盟条约,原因也在于日本虽然在战时保护英国在远东利益、反潜护航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它在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对中国和对俄国远东地区的扩张野心、甚嚣尘上的泛亚洲主义思潮,以及日本拒绝交出其所庇佑的印度革命者与在马来亚和印度安插大批日本宣传分子等行为,都让英国日益怀疑日本的长远目的。更重要的是,随着德国的战败和沙皇俄国的崩溃,日本成为唯一有能力在远东威胁英国利益的强国。所有这些都大大削弱了英日同盟存在的基础,也使得战时短暂的英日海军合作结下的友谊迅速让位于现实的政治考量,日本很快由英国倚重的盟友转变为潜在的棘手敌人。格林用“摇摆不定”、“不真诚”、“傲慢”、“精于算计”、“自私”等贬义词形容战时日本的对外政策,进一步说明了英国对日本扩张势头愈益明显的质疑和警惕。

一战结束后,如何遏制日本借战争之机形成的远东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华独大势头,成为英国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战后形成的英美日海军竞赛局面,尤其是日本坚定地推行“八八舰队”计划,构成了英国重振其远东海上帝国战略的一大威胁。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英日同盟正式终结,而英国在一战后出台的“新加坡战略”也是着眼于未来可能的英日之战。英国与日本迅速由盟友转变为敌人,既同战后远东政治格局的大变动有关,也与英日国力的消长密不可分。战争对英国造成的重创使其无力在远东保持强势,唯有继续借助外力才能在下一场战争中保护其利益,而这一外力从日本转变为美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前者则取代此前的俄国和德国,逐步成为英国在远东新的敌人。

上一篇新闻

盘点全球“怪异”球场:有的像火山有的像船帆 还有球场能开火车

下一篇新闻

未来东方美学科技艺术大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