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海甸岛位于海口市北部,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19.38万,是海口的城中岛,岛中城。岛上拥有商业、房地产、学校、美食……是一个璀璨的小岛,清朝时期被张之洞以“南溟奇甸”予以命名,海口市的名也源于此岛。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近千年来的沧海桑田……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1 海甸岛现在的地图

南渡江是海南第一大河,是海南的母亲河,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流经儋州、琼中、临高、澄迈、定安等市县,汇合诸水,自东南而西北,横贯海口市全境,几经改道而入海。海口市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原为南渡江冲积而成,由于洪潮作用及历代泥沙淤积分布不均,造成该地区港汊、小河、塘沼星罗棋布,4000年来海口陆地年均向大海延伸1.5米。在它奔腾入海的地方,大量泥沙逐渐堆积成滩。

隋唐前,南渡江由博冲河口入海,冲积形成白沙陆地,出现白沙河。

唐朝,白沙门和海田村两个长条型的岛屿出现。

宋代前,先后产生饲马堆、白沙门、过港村、海田村、通津村、胭脂园、关厂村等陆地。北宋,古海口最早的港口——白沙津形成。据多方资料证实,当时的白沙津位于海田园(今过港村)和白沙(今吉安和新安两村)之北。之后,白沙津外出现沙洲,称外沙,发展成为“新埠”,海中岛屿也。海甸溪北岸边一片滩涂,在海潮和洪水的冲积下,海沙不断聚集,开始出现陆地,先民在此打鱼生活,形成了海甸溪边最早的海田村。

南宋(1127~1279)时期,白沙津改称“神应港”,初为水军要寨,后渐成集市,最早的街道称白沙街,长约200米。明正德《琼台志》记载:“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在县北十里氵宜州都,聚舶之地。初,港不通大舟,多风涛之虞。宋熙宁中(1068年),琼帅王光祖曾开未就,淳祐戊申年(1248年)忽飓风大作,自冲成港。人以为神应故名,宋于此置渡达徐闻沓磊港”。聚舶之地”,可见,当时白沙津常有外国货船“光临”,贸易非常繁盛。然则,“港不通大舟”。当时的琼帅王光祖合人力欲将港道拓直,但每次开挖不久,水里的泥沙就会复合。“忽飓风大作,自冲成港,人以为神应故名”。一个神话成就了白沙津多年的繁华。 直到明初,还有合肥诗人王惠作诗《神应港》传颂:“江水奔投海,湍沙障作堤。萦纡盘数里,迢递接双溪。港窄波还漫,潮平岸始低。鲛人频揭水,蕃舶每胶泥。宋将威何赫,王师力并齐。辇沙劳畚锸,堰水跃鲸鲵。既辟俄云合,将通又复迷。海神驱万族,飓母驾群犀。别港开如堑,征帆径若溪。庙坛初建设,祭物盛提携。不独便舟旅,更兼喜旄倪。当时神显应,此日客分题。烂漫离杯劝,娇腾驻马嘶。不堪情缱绻,回首暮云西”。

随着神应港的繁盛,海田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街道,并开设了儒学。后因神应港的港道屡遭浮沙淤塞,大舟常泊白沙口之外,候潮而进。宋熙宁四年(1071年),南渡江出海口称海口铺,海口之名自此始(见《海口市志》)。所以宋末元初,“迁(白沙)津设(海口)浦,自浦渡海称海口港”。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口港在县北十里海口都。水自南渡大江,至此会潮成港。今官渡自此达海北”。在海田村建浦,由于当时的海田村位于南渡江的出海口处,因此起名“海口浦”,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在海口本地人在用海南话说起海甸岛时,往往不说“海甸”,而是“海田”,“海田”可以说是海口一个最为古老的地名。

宋嘉熙年间(1240年),海田村始建仁心寺,慈公上人云游到今海甸溪北岸省船舶工业总公司,发现此处的妈祖庙与鲁班庙地势奇特,站在长堤路那边看就像莲花浮在水面;逢南渡江水位猛涨或刮台风海潮侵袭时,邻近村庄皆被水淹,唯独此处则水绕其周围而不入,于是决定在此地募资建寺。最终在妈祖庙与鲁班庙原址空地上建起大雄宝殿和如来殿,供奉释迦如来佛祖,改名“仁心寺”。后来又在右侧建药师琉璃光如来庙一座。寺庙建成后,香火十分旺盛,当时有南有“南山寺”北有“仁心寺”的说法。在上世纪的文革中,原仁心寺建筑物遭拆毁。如今在造船厂里的仁心寺原址上,还有一座简易的仁心寺佛堂。

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在海口浦设琼州复实司,掌管海外贸易(日·小叶田淳《海南岛史》)。海口浦逐渐取代了白沙津作为琼郡第一大港的地位。当时由于海南的州治、府治所在地琼州府设在现在琼山区的府城,是海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府城向北边由于是多为滩涂之地,且居住的居民都较少,较为荒落,但宋代随着港口业的兴起、海南香料的不断外运以及作为一个远航船只的补给站,海口浦渐渐地繁华起来,从四面八方来居住的人增多,这一带形成了新安村、过港村、海甸一庙至六庙等,同时,这里与其他的村庄开始建起互通的街道,在当时的府城外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区。

白沙门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是海南兴建的第一座妈祖庙,也是海南妈祖文化的起始地,相传是由福建商贾渡海到海口经商而建。以前,天后宫前有个小港口可以停泊船只,据说,那时官员到海南岛赴任,都在此上岸,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入宫祭拜妈祖,而后走马上任;商人渡海到海南,在此登陆,也一定要拜祭这里的妈祖,才可做生意。数百年来,村里的先民过着日出扬帆起,日落满载归,向大海讨生活的日子,在大海的风浪中,期盼丰收平安。因此,祀奉妈祖,祈求平安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2 白沙门天后宫

当时的海口浦是一个码头、居住区、商埠,而且其还有军事的功能。元初,海口浦上陆续设立了“收宋末祥兴败兵”集训防海的“苏民所”和捕掳“占城降兵”所置的“番民所”、“南番所”等。由于地增人多,海口浦不断扩大,港口码头移到通津,水巷口建成官渡。宋末元初,海田村与白沙门之间的海水逐渐被堆积起来的泥沙填平,大约到了明朝,这两个岛屿已经连在一起,统称“海田”。白沙门地名还在,但已不是单独的岛屿。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为防倭寇抢劫骚扰,筑海口所城于现在海口市老城区一带,建成东西、南北十字所路。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3 明代海田周边地图

明代实行海禁防寇政策,南洋番舶甚少往来。为了加强防御,明太祖把海南四州合并为琼州,隶属于广东,并将崖州守护所的官兵抽调一部分到海田,设海口守御,一边训练水兵防海寇,一边屯田满足军需。清宣统《琼山县志》记载,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始设白沙水寨,兵船六十只,官兵一千八百二十二名,把总一员……”可见,海田当时已是琼州北部军事重镇。

明朝中期至清初,有福建闽南、广东潮汕等客商频繁来琼经商,落脚定居,海田村人口越来越多,因而建造庙宇以祈祷赐福,保佑平安。绵延东西十多里;又以庙名来定村名,则又有“一庙村”、“二庙村”等。庙宇供祭的有天后、火雷、南海娘娘、泰和三仙、关圣、三师(张天师、沐师及灵符大法师)等,林林总总有数十之多。海甸岛素有“一半海水一半庙”的说法,海田村民们依溪而建一庙、二庙、三庙、四庙、五庙、六庙,统称“海甸岛六庙”,海田村最终按庙宇所在分成一庙至六庙6个村庄。每个村的庙宇门前,都有一个宽阔的广场,高大茂盛的古榕、枇杷树遮阴挡日,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场所;每个庙宇的对面都有一个戏台,遇有重大的祭祀节庆,大家出资请戏班唱琼剧,村民聚在一起热热闹闹一番。庙,成了海甸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4 海甸四庙上演琼剧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禁海令取消。海口港成为全岛主要贸易港口。乾隆六年(1741)由监生陈国安等倡捐,在白沙村(现新安村)与白沙坊之间,将海甸溪与南渡江疏凿相通,使海甸溪成为南渡江入海支流。海口港也常遭浮沙壅塞,大船只能或待潮而进,或以小艇驳运,或经外沙河从盐灶港进出,极不方便。因此,清乾隆年间,白沙门港又再度繁荣起来,并在白沙门中村建起了东、中、西三条街道。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起,闽粤商会会馆相继在白沙门上村建立。闽粤兴(化)潮(州)会馆和福建漳(州)泉(州)会馆的捐款石碑至今仍在,仅石碑记载的捐款商号就有180多个,估计白沙门附近全部商号不下400家。

1858年,《天津条约》签定后,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各国领事馆相继设立。光绪二年,“琼州海关”正式在海口成立,海口港成为帝国主义掠夺本岛资源、倾销外国产品的门户。港口的繁盛使当时的海田成为海口商业和城市中心。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5 光绪23年海田周边地图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海南岛:“南溟浩瀚中,有奇甸数千里……”;明太祖洪武初曾有《劳海南卫指挥赦》中把海南岛赐封为“南溟奇甸”;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海口时,认为海田雄踞海口门户,海疆辽阔,为历代边防水军的要塞,他认为这里就像“南溟奇甸”,因此,他将“海田”改为“海甸”。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6 海甸一庙前的"南溟奇甸"坊

古长沙坡与市区并不相连,是溪中沙洲,与振东街、三亚街隔一条溪水(海甸溪支流)。履安石桥跨溪而过,使长沙坡得与振东街、三亚街连接,是海甸居民入市通道。该桥“一段三门,长三丈二尺,高七尺”,1913年由众士商捐建。20世纪40年代,垃圾秽物充塞桥畔,水流积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市政建设和治理污染的需要,填小溪为路,同时将桥拆除。

清末民国初期,海甸除了海甸乡之外,还曾建有法国领事馆、美孚石油公司、帆光铸造厂等。民国以后,随着得胜沙、中山路、解放路一带商业的繁盛,海甸逐渐变成了住宅和少量工业的所在地。

但海口港港狭水浅,轮船上下旅客和货物仍需要由帆船驳运,所以海甸溪里仍有大量驳船忙碌的身影,住在河边的居民有幸见证了它的最后繁华。当时许多海南人也从海口浦港口踏上了远赴南洋谋生之路。据记载,清道光年间,由海口至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帆船每年不少于百艘,出洋的大都是三桅帆船。民国以后,往返于海口至南洋的国内外轮船就有十多艘,从这里出洋的海南人逐渐增多。据琼海关资料记载,1918年为1万多人,1927年则达到近5万人。

1926年间,海口平民教育十分活跃,遂成立海口平民教育委员会,领导成员有朱润川、林基、林平、柯嘉予、冯超凡等18人,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市的平民教育工作。委员会制订了整个府海地区的平民教育规划,设有日校二间、夜校三间,校址在得胜沙路中山公学小学部、琼海工人俱乐部、海甸五庙等地,有学生293人。平民学校的宗旨,主要是发动城市、农村特别是农村不识字的男女农民和失学儿童入校扫盲,灌输革命思想。1939~1945年日军侵占时期,海口的教育事业遭到摧残,原有小学普遍被迫停办解散,日军当局先后举办数间培养“顺民”的小学,如在南门的一小、西门外的二小、东门外的三小、海甸的四小等。由日军当局派员任教,强制学生学习日语,向学生灌输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顺民”思想,并动辄打骂凌辱学生,受到广大群众的抵制,不少人宁愿留子女在家自学,或到私塾就读,也不愿送子女上这些学校就读。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7 民国21年海甸周边地图

民国31年(1942年)由日本人开设的福大公司,是当时海南最大的农业机械工场,原厂址在海口市海甸岛。

广东省政府第一造币厂在广州解放前夕迁来海南。民国38年11月19日设办事处在海口市水巷口26号,工场设在海口市海甸。

1948年,私立汇文中学建于海甸岛。

1950年3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127师加强团(以下简称加强团)的3733名指战员接到渡海作战命令,当晚分乘88艘木船,从雷州半岛的博赊港起航,计划次日在海南岛琼山塔市乡的卜创港一带登陆。这是解放军野战部队第四次潜渡琼州海峡。在夜色的掩映下,88艘木船迅速向目的地进发。不料,就在驶近至海口附近海面时,我军与7艘国民党兵舰相遇。国民党兵舰一齐打开了探照灯,并发射照明弹,幽黑的海面顿时亮如白昼,我军的88艘木船一时间暴露无遗,无处躲避。两军相逢,敌军立即开火。霎时间,海面上炮火连天,激起巨大的水浪。加强团迅速拟定作战计划:以一、二营为突击队,在团部指挥船的左侧全速前进;以三营第八连、第九连和机枪连为掩护队,在团部的右侧,负责阻击从秀英方向攻击解放军的兵舰,掩护主力按原计划登陆。两军在海上搏斗数小时,掩护队伤亡惨重,却也牵制了敌军兵力。由于没有电台,掩护队与加强团失去了联络,顺水漂流到了一处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1950年4月1日拂晓之前,掩护队在一片茫茫的滩涂上弃船登陆,消灭了一个排的守敌,抓住了几名俘虏,经过审讯后,才知道这座小岛名叫白沙门岛。白沙门岛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海口市区仅5公里。北面是大海,东面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的出海口河网地带,南面与海口市隔着一道不到百米的海汊子,而西面则是敌舰队停泊的港口。掩护队的意外登陆大为出乎敌军意料。震惊的敌军误以为解放军此举意在截断琼(山)文(昌)公路、海(口)榆(林)公路,攻打海口,顿时阵脚大乱。时任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紧急命令驻守灵山的机动部队暂编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前来增援,海口警备司令部也集中海口市的警察、宪兵投入战斗,准备背城一战。薛岳本人则仓皇乘车逃往文昌。

1950年4月1日早上,敌军对白沙门岛形成包围之势,轮番轰炸、扫射,枪林弹雨,沙土四溅。我军缺乏坚固掩体,处在十分不利的局面。然而,我军战士英勇无畏,硬是穷极各种方法,挡住了敌军的猛烈攻势。到1日傍晚,发动了数十次进攻的敌军仍未能攻上白沙门岛。1日晚,我军临时指挥部根据战况调整策略,认为应该抢船突围。经过几轮拼死搏斗,我军终于夺回几只木船,由八连连长冯开珠带着重伤员乘船返回大陆。4月2日晨,留在白沙门岛上的我军战士再次发起冲锋,却未能成功,大半数人牺牲,最后仅有7人突围成功,被琼崖地下党的同志送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休整,解放后归队。4月3日,枪炮声停息,琼崖地下学联组织部分群众,前往白沙门一带寻找可能失散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以到海边游泳为名,在海滩、灌木丛、小岗处寻找,在有可能掩藏的地方,放下馒头、饭团等食物,希望这样或许能帮助失散的战士坚持下去。

1952年建起木板桥,连接海甸岛和市区,不久被洪水冲垮。1969年建钢筋混凝土桥,1970年竣工通车,称人民大桥。全长353.8米,宽9米,载重标准为汽-13吨。1986年扩建,长不变,加宽至22.2米,其中机动车道为7.7米,两边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最外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结构为:正桥灌注桩工字梁微弯板形式,长83.8米;引桥是“U”形桥台双曲拱形式;引道是混凝土挡手挡土墙形式。灌注桩“T”字形梁微弯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引桥为高架式,引道为混凝土挡手挡土墙。

1958年9月,海口市第二中学创建,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沿江一东路。

1959年秋,海南水产学校迁到海口海甸崩堆村的荒滩上,属海南行政公署水产局领导,陈伯周兼任校长。

1963年,广东省水产学校迁来海南,与海南水产学校合并,撤销海南水产学校,新校名为广东省水产学校。1979年,根据广东省水产局意见,同年11月经中共海南区委会同意,广东省水产学校恢复为副处级建制。1983年2月,广东省水产学校从海口市迁往广州市办学,校址移交海南大学。

1960年末海南渔业公司迁到海口海甸岛,该公司建造6艘渔船,未投入生产,就于1962年5月宣布停办,保留海南渔船修造厂,后与海口渔船厂合并,属于海南行政区农业委员会的地方国营企业,于1963年改为广东省渔船修造八厂,属广东省水产厅直属企业。1968年底,该厂曾下放地方管理,1979年,广东省水产厅又收回为直属企业,更名为广东省海口渔船厂(又称八厂),由广东省船舶工业公司管理。1985年,下放海南行政公署管理。1989年,更名为海南省渔船厂,1990年,职工人数270人。后更名为海南省船舶工业总公司。

1962年创办的海南教育学院位于海甸岛,前身是海南教师进修学校,1969年停办,1980年12月26日复办,并扩建为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6月22日改名为海南教育学院。1963年海南邮电学校创办于海甸岛。

1966~1968年,海甸溪北岸先后筑一庙至六庙段石堤,1970年初,将海军造船厂至一庙段取直砌筑石堤,长1200米。同年两岸开始修建海甸围防洪挡潮堤12800米。1980年遭受7号强台风袭击,冲垮围堤,决口9处,损失严重。1981年起,经4年施工,对挡土围工程进行加固10500米,西起海甸六庙,顺向环岛酒店至新埠大桥附近,堤顶高程3.5米~5.2米,海甸溪北岸石堤高程2.2米。

1970年,海口发动全市军民“围海造田”,将海甸六村、福安三村、白沙门上中下村、过港村等16个村庄及河流、滩涂等围成了面积达6.5平方公里的新海甸。1970年,由于全国动乱的局势刚刚有所平息,抓革命、促生产被提上日程。海口市里成立了拦海指挥部,由市委一名常委挂帅当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工组、施工组、后勤组等。1970年5月12日,拦海造田工程正式动工,按照计划他们准备修建长达11公里的堤坝,以及5个闸口。开工当天,上万人从海口四面八方集结而来。到达人民桥后,人们步行半个多小时,淌水过河投入劳动。1970年7月,仅2个月的时间,“拦海造田”运动1号闸口和附近堤坝修成,为海口增加了第一部分田地。海口20万居民中大部分人轮番投入这场浩瀚工程。当时海口每天投入约1万人次开展声势浩大的拦海造田工程,这场以人海挑战大海的运动,几乎没有工程机械,完全靠人力的劳动,涨潮时,人们毫无怨言地泡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排成一列一列的队伍,一次一次传递着退潮时他们从海中捞起的一筐筐淤泥;堤坝上密密麻麻,人们三两人一组,用手推车推土,耗时3年多,参加者众多,历经千辛万苦。这场运动给海口留下了1.3万亩的海甸岛,实际可用的农田面积为6000多亩。围成的田地因为临近海边,土质偏咸并不适合水稻的生长,必须不断往地里灌入淡水后才能种。据估算,当时每斤水稻的种植成本高达0.4元到0.5元。由于海甸岛白沙门、福安村、新安村、海甸一庙附近村民,世代都以捕渔为生,并不愿意种水稻。为了不让这些稻田丢荒,政府不得不从长流等地动员部分村民迁来组成“拦海大队”,耕种土地。据《长流志》载:“1973年,海口市拦海工程基本完成,荣山、昌德等村庄的村民陈育明、李美宽、蔡家正、王邦建、伍业振、陈承奉、吴名允等500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到海甸岛白沙门一带开荒造田形成拦海村”。

20世纪70年代这场拦海造田运动也彻底地改变了海甸岛一带的地理风貌,使原来与大海循环系统相连的河流系统或截断或消失,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一段段河流被修成排洪通道。比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甸溪的水很深,约有2米深,水也很清,可看到底。每到端午节,溪上就成为人们划龙舟比赛的好地方。上世纪60年代,新埠岛、海甸岛有很多的河道,世纪大桥、海大一带都是鱼塘,70年代围海造地,特别是80年代开发建设后,许多小的河道基本被断开。剩下较大的河道除海甸溪外,还有一条叫鸭尾溪。鸭尾溪是横沟河的一个分叉,一直流到海甸五西路。但在70年代,由于建设修路,即修人民大道,于是鸭尾溪便被断掉,水流没法流到海甸五西路。在90年代初的开发热潮中,海南寰岛公司又在海甸六路以北填了2.4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如今,海甸岛面积是当初面积的十几倍。如今的海甸岛拦海区里,汇集着海南大学、海口市人民医院、金海岸罗顿大酒店等单位、社区,以及白沙门公园等重要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一大批的城市中高档住宅小区也在此建成。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8 日落海甸溪

1971年初,为了开发油源,市粮食局在海甸岛建米糠浸出油厂,厂房约500平方米,生产米糠油9.16万公斤。1973~1976年,生产米糠油分别为7.5万公斤、8.6万公斤、8万公斤和4万公斤。1977年,因各县无米糠调入而停产。

1979年5月,铺设海甸岛大小输水管道3000多米,其中穿过人民大桥200毫米的无缝钢管1670米。从此结束了海甸岛居民饮土井水、河水的历史。

1979年海甸岛西片地区全是水田和水塘,居民住在东片地区,主要是人民桥附近的一路和二路的沿海甸溪一带,其他地方基本上荒无人烟。

1980年10月,海口市结核病防治所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自筹资金,在海甸六庙(现海甸沿江二西路)建新址迁入。该所下设行政办公室、预防科、医疗科和门诊部(两处)等科室。主要设备有X光机、培养箱、干燥箱、分析天平秤等。1986年,将1辆旧救护车改装成海口地区第一辆X光车,为体检和结核病普查工作带来了方便。

1980年海甸岛防洪挡潮堤围遭受7号强台风袭击,决口9处,损失严重。从1981年起,对堤围工程进行加固,按10年一遇潮水位加9级风浪高的标准加固10.5公里。堤顶高程2.98~4.58米。1998年开始,对该岛的防洪潮堤工程重新进行规划,勘测设计,利用国债资金完成海甸溪右岸(北岸)堤围加固改建。

1983年7月5日海南行政区公署关于海南大学申请征用土地问题的请示,于8月1日经省政府批复。该批复称:海南大学经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1年6月成立海南大学筹委会,开始筹备工作,校址选在海口市海甸岛的广东省水产学校为基础,向西北面扩大,设置师范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和财经、政法两个直接系,共24个专业,征用海口市拦海造田指挥部拦海土地2600亩,原省水产学校迁址拨出400亩,共3000亩,符合城市规划,同意征用。并补偿人民币260万元作为土地征用费。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9 海南大学

1984~1985年,先后修筑人民桥至和平北路段石堤,长1200米,和平北路至新埠桥石堤,长约1000米,其堤顶高程均在3米~3.5米,可防常年最高潮位。

海甸港于1986年开始兴建,海甸港位于南渡江支流海甸溪北侧的出口处,海口新港对岸,北背海甸岛,南为海口市区,属民营港口。直通港口的道路有海口海甸二路和海甸三路。1990年全省最大的民营港口海口市海甸港建成投产,总投资1550万元,港口设计吞吐能力50万吨/年。该码头岸线长360米,前沿水深负3.5米,有7个500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50万吨。经省口岸委批准,该码头对航行港澳航线的沿海小轮开放。海甸码头的建成投产,不仅为改善大特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大特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为海南省的水运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局面。1990年12月,省政府批准该港为海口新港装卸点的延伸点,享受二类口岸政策。主要进出口货物有日用百货、建材、化肥、钛矿等。

1987年,海口市仅有6个渡口,即市区3个(六庙渡口、三庙渡口和新埠渡口),郊区3个(见下文)。由于长堤路扩建以及人民大桥、和平南大桥、新埠大桥的建成通车,至1996年,仅有过港、儒房、麻馀等3个渡口。这些渡口共有3个码头,长度总计43米,堤渡船共有8艘机木船和5艘水泥制机船,合计118.33千瓦。其中:过港村渡口 位于白沙堤岸对开至过港村,河面宽70米,水深2.8米,涨潮水深4米~5米。解放前已摆渡,至解放初期,使用木质船由2名船工摆渡。1954年,组成民船互助合作社。1958年由市航运公司接管经营。1984年后,由个体户集资承包。1990年,每天24小时摆渡,每天有1300~1400人次过渡,月收入8000多元。;海甸六庙渡口位于海甸六庙岸边对开至长堤路市水产公司旁(儿童公园西侧)。渡口河面宽60米~70米,水深2米~3.5米,涨潮时5米~6米。渡船为木质船,载客量30人以下,由艄公以竹杆顶渡。该渡口解放前,由民间集资置船摆渡。1954年,渡船由村委会管理。1958年后,由市航运公司统一管理。1970年,人民大桥建成通车后停渡;海甸四庙、五庙渡口 两渡口分别由两庙岸边对开至水巷口溪边。解放后,五庙不摆渡,只有四庙设渡。渡口类似六庙渡口。因长堤路扩建而停渡。海甸二庙、三庙渡口两渡口分别由两庙堤岸对开至三亚上街(市十五小操场下边溪沿)、三亚石灰厂。河面宽110米,水深1.7米。解放后一庙不摆渡,由二庙摆渡对开三亚街溪沿岸两处。1984年后,由个体户6人集资购船3艘(机木船,每艘0.82千瓦,限载40人以下),共核定客位124个。1990年剩下渡船2艘,年底停渡;新安村渡口位于新安村对开至白沙坊堤岸,河面宽500米,水深2.8米。1951年设渡,摆渡情况类似过港村渡口。1989年10月,有机木船2艘摆渡营运,木船可载客155人。1991年7月1日晚9时,因发生沉船死亡3人事故而后被撤销。

海田村临海临溪,是个谋生的好地方,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最旺盛的时候,海甸溪北岸有村落9个,即海甸一庙至六庙、过港村、新安村、人民西里,共有房屋7千多间,居住人口近3万人。在时间的流逝中,海甸溪北岸落后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海口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期,海甸溪北岸周边也不例外,村民们慢慢发现,高速发展的城市与他们古老家园之间变得很不协调。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纵横其间,海甸溪北岸的村落陷入了高楼大厦形成的围城之中,显得那么矮小丑陋。

大概从1984年起,海口市城市建设开始陆陆续续进行,当时政府着力开发海甸岛的西片区,也就是现在的海甸一西路、二西路、三西路,海南大学一带。翻开1986年的航拍照片,今日海甸岛的轮廓已初步显现,主干道人民路往前延伸,海甸二路、三路两边高楼林立,海甸岛开始旧貌换新颜。

1988年3月16日,海南省、海口市两级领导联席会召开,决定海口市海甸岛新区的开发建设将由中国海南石油化学集团公司、海南寰岛旅游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和海口市组成海甸岛联合开发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18日,举行由海南寰岛旅游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和海口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联合开发海口市海甸岛仪式。海甸岛东部开发区一期工程开发800亩,开工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05亿元。

1988年8月,海口市和平北路大桥建设和海甸岛东部开发区先后举行了隆重而又简朴的开工典礼。

和平大桥位于海甸溪上,南接和平北路,北连海甸岛东部开发区,1988年10月动工,1990年10月15日竣工通车。全长296.4米,宽24.5米,中间为14米宽快车道,两侧各设3米宽非机动车道和2.25米宽人行道,在桥两端各有一个行人楼梯。

1988年,中共海口市委党校与南开大学联合举办南开大学海口分校,校址在海甸岛市委党校内。招收国际贸易大专班2个、122人,学制2年,为脱产班。1989年,又招收2个班、70人。两届共毕业192人。

1989年,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海甸岛为文化商住区。省、市政府决定海口水泥厂从1990年12月起停止水泥生产。

1991年12月,刚成立才四个月的土地局,为摸清土地市场行情,大胆向市政府提出了土地拍卖的建议。12月28日,经市政府批准,举行了海南省第一次土地拍卖活动。拍卖是成功的。位于海甸岛人民大道与沿江四路交叉位置一幅地块,面积4706.62平方米,以每平方米450元起价,最后以每平方米1470元成交。拍卖摸清了土地市场行情,为下步地价调整提供了参考。

截止1991年底,海甸岛东部开发区第一期工程建成的项目有:总投资2600万元,长604米、宽25米的和平大桥;总投资1000多万元,具备600立方米储气能力的石油液化气罐站;总投资4000万元的和平桥大道,沿江三路、沿江四路、花园西路计5公里市政干线公路;总投资4000万元的6万平方米商品房;总投资近4000万元的百乐宫娱乐美食中心;投资50万元打出的两眼高质量地下水井。还投资240万元,兴建海甸岛11万伏变电站。开发区内已建成的工程有:联合公司7层住宅楼2栋,北京农工商联合公司7层住宅楼1栋,大通公司别墅9栋等。48家协作单位已在开发区投资7440万元。海甸岛由1990年平均每平方米300元左右涨到1992年每平方米1500元。

1992年3月,召开市天主教代表会议,复称为海口市天主教爱国会,改选爱国会组织,选举谢瑞光神甫为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同年下半年,市天主教会利用政府落实政策补偿的位于海甸岛二东路面积0.13公顷及一间仓库,与海南海联房地产公司联合开发,建成一栋六层的宏海大厦,天主教会分得1903平方米的楼房和人民币50万元。

海甸岛三西路农贸市场是海甸岛最大的菜场,位于海甸岛三西路,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室内封闭式市场。设有固定摊位649个,临时摊位‘38个。1996年,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营业额8000万元,经营品种400多个。199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199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集贸市场。

海南省邮电学校创办于1993年,位于市海甸岛沿江二东路13号,是海南省邮电局直属的集中专、技工、职工培训、函授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该校设有校长室、教育部、培训部、后勤部、技术鉴定站,开设电话交换、通讯电源、经济管理、综合电信等5个专业,技工设有市话机务、邮政业务等4个专业,有程控交换、光纤通讯、电子技术等实验室。在校生最多702人。

1993年,海口市人民医院完成新址搬迁工作,从得胜沙路搬迁到海甸岛沿江五路。新址占地面积11.2公顷,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并购置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

1993年,海南省城市供气开始由罐装液化气向管道供气转变。年内,由海南石化煤气公司、海南先锋管道煤气公司等单位发起,成立了海口管道燃气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集聚了雄厚的资金,加快了海口市管道供气建设的步伐。当年,海甸岛管道供气一次点火成功,区内居民成为全省首批用上管道燃气的用户。

1993年,海口市委、市政府拨款2000万元,在海甸岛新建市老干活动中心——长寿园,并在园里建起32个门球馆,这是全省唯一的室内门球馆。

1994年,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动工兴建,海甸岛污水管网完成工程量95%。

1994年,在海甸岛征地3.67公顷,修建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两座门球馆、两个钓鱼池和两幢约4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体育活动的场馆面积已达5000平方米。

1994年,是海甸岛东部开发区发展较快的一年,寰岛广场、富爵广场等大型建设项目均如期封顶,冠恒商场、赛格超市的开张,增添了开发区的商业活力。海南第一座按照国际五星级标准建造的大酒店——寰岛泰得大酒店于9月全面预营业,距海口市区最近的寰岛海滨娱乐城也增添了大批海上、沙滩娱乐项目和餐饮、居住设施,成为海口市民及中外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随着以建成海口市最大的旅游度假中心为目标的东部开发区第二期工程的全面开工,海甸新城将展现出更加卓约迷人的风姿。1988年3月,海南建省筹备组与海口市政府召开联合办公会议,决定把该区交由中国寰岛集团的前身——海南寰岛旅游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负责开发建设,7年投入10亿元巨资进行全方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开发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埋设了齐全的上水、雨水、污水、煤气、电力、通讯、路灯等市政管网干线;完成了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微机控制的110千伏变电站系统配套工程;打出了6眼高质量地下水井;还协同海口市邮电局开通了海甸岛20000门程控电话,保证了开发区与国内外的通讯畅达:为保护开发区的自然环境,还建成了海南省第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医院、学校、幼托、影院、书店、现代化停车场等配套的公共设施也相继建立起来。截至1994年底,前来投资的中外客商达150家,总报建面积390多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8万平方米,一座以住宅、写字楼、公寓、别墅、酒店、文化娱乐为主,道路宽敞、环境优美、通讯畅达、金融文教体育娱乐设施齐全,具有浓郁南国情调的现代化滨海卫星新城区已初具规模。

金海岸罗顿大酒店于1994年4月8日开业,1997年4月荣膺五星。

人民天桥位于人民路和沿江一路交叉处,建于1995年6月,钢结构X型,长212米,宽4.5米,高5米,面积1229.5平方米。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10 海甸夜色

1997年,海口市政府对全市成片开发的功能小区进行清理和更名。根据市政府决定,各功能小区不能冠以开发区的名称。原海甸岛东部开发区更名为寰岛商住区。一座以住宅、写字楼、公寓、别墅、酒店、文化娱乐为主,道路宽敞、环境优美、通讯畅达、金融文教体育娱乐商业设施齐全,具有浓郁南国风情的现代化滨海卫星新城区已形成规模。寰岛商住区内寰岛泰得大酒店是海南首家五星级大酒店;是海南省高层接待的定点酒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1997年,该酒店荣获国际星级服务顶级荣誉--五星钻石奖。

海口市中心区污水处理工程位于海口市海甸岛西北填海区,占地20.95公顷。处理工艺为高负荷生物处理后深海排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0万吨。计划投资3.45亿元,其中德国政府贷款2180万马克。1997年4月动工,至1998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35亿元,综合楼、机修车间、仓库、厂区护岸堤等建成,设备运抵厂区,工作沉井基本建成,排海管工程已顶进700多米。预计1999年底投入使用。

1998年4月13日庆祝海南建省10周年重大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和开工奠基剪彩仪式在海口体育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汪啸风,建设部副部长李振东,省政协主席陈玉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信田,副省长吴昌元等领导为项目剪彩。当日开工奠基项目4个,其中海口世纪大桥,是海口市中心区与海甸岛之间的第三条南北主干道,全长2664米,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

海甸溪南岸堤防工程(市中心区防洪潮工程组成部分),从新埠桥至海军424医院,长2.8公里。1998年市政府对该堤与道路结合进行改造扩建,路面高程3.18米。

2002年 8月1日 海口世纪大桥暨滨海立交桥通车。海口世纪大桥是省重点工程,位于海口龙昆北路的北延线上,跨越海甸河入海处。大桥全长2663.6米。其中主桥636.6米,是目前海南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工程。工程于1998年5月动工兴建,由海口市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6.67亿元。滨海立交桥是世纪大桥南岸的配套工程,为二层半互通式蝶形立交桥。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11-12 世纪大桥

2005年10月21日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以18亿多元竞得海口市美丽沙的使用权。这是海南省有史以来通过挂牌出让方式出让土地面积最大、成交金额最高的一次。美丽沙位于海口海甸岛西北片,三面环海,东临世纪大桥,是海口市滨海核心区唯一未曾开发的原始滨海土地,也是海口规划用地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区域之一,面积2204895.19平方米,合3307.33亩。规划用地性质主要为旅游度假、商业、居住用地。“新世界”竞得美丽沙地块后,还将投入约80亿元进行防浪堤等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项目总体投资近100亿元,欲将美丽沙建设成为以生态旅游、国际寓居、文化博览等为中心的国际潮流生活地。11月14日,海口市与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签订美丽沙项目用地合同。

2006年,海甸六东路、甸昆路等道路建成通车。

2007年,海甸溪两岸旧城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海甸溪北岸东段、中段的产权及民生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完成海甸溪两岸6万多平方米、长堤路5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物拆迁任务。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13 海甸岛旧城改造中的庙宇都得到保留

2007年 11月28日,连接海甸岛及新埠岛的海新桥动工修建。2007年,为提升海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省委常委会3月2日作出将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剥离后与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的重大决策。8月14日,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9月上旬,第一批搬迁的原热农大1584名师生顺利迁入新海南大学海口海甸校区。省委、省政府重视两校合并工作,省委书记卫留成和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分别于9月到新海南大学调研并现场办公,对学校发展提出要求并给予支持。11 月,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新海南大学的意见。

2008年4月28日,市政府批准。规划范围为海甸溪北岸,东至横沟河、西至海甸三西路,总面积约113.4公顷。该片区规划定位为海甸岛水上门户节点,滨河特色休闲商业带,海甸北岸宜居住区。

2008年6月,省市重点工程海口美丽沙项目的吹填沙工程、防护堤工程和相关的海甸环岛路三大工程,均进展顺利。美丽沙吹填沙工程将于2009年中旬完工,美丽沙房屋工程一期将于2009年3月进入建设阶段。与海上吹填沙工程同步推进的还有两项重点工程。其中一个是美丽沙防护大堤,这一工程2007年4月下旬动工,长约5公里、高5米,投资额约1.5亿元,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6800多万元,现已初具规模,具备了防洪防潮的功能。海甸岛环岛路也是这一项目的重点工程。该路全长13公里、宽40米、双向2车道,投资约4.5亿元。环岛路由美丽沙东部起,向北延伸至海甸岛北海岸,经白沙门公园、宝安江南城至南渡江入海口,沿横沟河左岸南下至海甸二东路,延续至海甸二西路,最后在美丽沙南部完成闭合,建成后将是一条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长廊。目前世纪大桥至白沙门标段正在铺设沥青,本月底该标段可望实现功能性通车。

2008年7月15日下午的海口市政府新闻通报会上,海口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海甸溪北岸改造后,将成为海口市未来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改造后的海甸溪北岸被和平大道、人民大道划分东中西三大片区,东区规划为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水上世界,中区规划为中央绿化廊道及游艇码头为聚集点的娱乐休闲中心,西区规划为文化民俗、零售居住的混合功能区。改造后,海甸溪沿岸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将明显增强,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海甸溪北岸拆迁分四步走,第一步拆迁东、西区区内安置区,第二步拆迁东、西区非安置区,第三步拆迁中区区内安置区,第四步拆迁中区非安置区。结合资金情况,计划2008年底完成东区和西区全部,以及中区区内安置区的拆迁工作,2009年完成中区非安置区的拆迁工作。

2008年10月11日至11月30日肯德基全国三人篮球赛海南赛区比赛在海口、三亚、儋州、东方、琼海举行。全省有104支队伍1200多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1000多场比赛,海甸代表队获海南赛区冠军。

2009年1月白沙门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白沙门公园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北部,北临琼州海峡。公园占地60公顷,北临琼州海峡是一个开放性的市级休闲娱乐公园。白沙门生态公园设计包括:海口年轮、欢乐海洋、夕畔海岸、城市驿站四大旅游主题片区及配套基础设施。以挖掘海口地域、人文精神内核,展现海南历史文化,如白沙津、妈祖神庙、解放战争等,共同营造和谐统一、风情浓郁的海滨休闲大环境。

2009年3月28日上午,住在海口市海甸溪北岸的和平桥与人民桥之间的3500多户居民以及住在海甸溪南岸的800多户居民,开始陆续签订拆迁协议,很快将搬离原来居住的家,未来他们或选择货币补偿到别的地方买房子,或选择实物补偿住进由政府提供的安置房,而原来房屋杂乱、城市功能不齐全、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旧城区将被新城所取代。此次启动的海甸溪北岸拆迁为海甸溪北岸的中段,即和平桥与人民桥之间,主要为一庙到四庙,涉拆户数3585户,涉拆土地面积555.4亩,涉拆建筑面积34.86万平方米,将分两期进行,并将于今年10月1日前完成所有中段的拆迁任务。海甸溪南岸长堤路旧城区改造项目拆迁范围西起龙华路与长堤路交叉口、东至白龙北路、北以长堤路为界等范围内,涉及拆迁户800多户,将于9月30日前全面完成长堤路拆迁土地127.3亩,建筑物8万多平方米的拆迁任务。

2009年4月24日上午9点,海口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中段拆除开始,住在和平桥与人民桥之间的近4000户居民,很快将搬离原来居住的老城区,而这里未来也将成为海口滨水的商住城区。首先拆除的是海甸二东路原美兰区海甸街道办公楼,两台拆迁机械同时作业。在阵阵轰鸣声中,墙体陆续倒下。据美兰区旧改指挥部负责人介绍,今天同时开拆的还有其他4个居民点。中段拆除任务由5家拆迁公司共同承担。此次启动的海甸溪北岸拆迁为海甸溪北岸的中段,即和平桥与人民桥之间,主要为一庙到四庙中段,拆迁涉及近4000户,涉拆土地面积555.4亩,拆迁房屋建筑面积34.86万平方米。中段拆迁工作,从3月17日启动,25个工作队开始进村开展工作,3月28日开始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至4月24日,已签协议约700份。与东段相比,中段具有遗留问题多,改制企业、小区多,商业铺面多、工作强度大的特点。中段整体拆迁任务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于2009年7月1日前完成回迁安置区拆迁,10月1日前完成非安置区拆迁任务。海甸溪北岸旧城区改造是海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9年全市三大片区建设项目之一。海甸溪北岸旧城区改造范围,包括海甸溪以北、海甸二路以南片区,东西全长约2840米,南北纵深约350米。

2009年11月,随着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拆迁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海甸溪北岸第二期18栋回迁安置楼已拔地而起。截至10月底,海甸溪北岸第二期安置楼开始陆续封顶,总体封顶比计划提前50天,计划2010年9月份全部完工。海甸溪两岸回迁安置房分三期建设,目前第一期财银小区、祥安大厦、吉安花园、和安花园1012套安置房已陆续完工,并开始安排被拆迁户入住。正在建设的是第二期安置小区,包括水岸阳光A、水岸听涛、水岸银湾、水岸金都四个小区,总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共建安置房3600多套。其中,海甸溪北岸最大的两片回迁安置区———水岸听涛和水岸阳光A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外部装修,水岸银湾、水岸金都两个小区将于本月中旬封顶。在第二期安置小区正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海甸溪两岸回迁安置房第三期水岸阳光B、水岸星城A、水岸星城B、长堤明珠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计划建设安置房4300多套,预计下月初开工建设。此外,海甸溪北岸拆迁工作也进展顺利,东中西区拆迁已签订拆迁协议7185份,协议拆迁土地864亩,计划拆迁投入19.39亿元,实际完成18.23亿元,完成率94%。

2009年,海南各界人士同心协力,在白沙门战斗遗址建立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渡海作战纪念广场。2010年1月,渡海英雄纪念碑建成。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14 白沙门公园夜景

2010年1月22日上午,随着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宣布2010年项目开工和海新大桥通车,连接海甸岛及新埠岛的海新桥正式服务于两岛片区建设。自此,结束新埠岛只有一座新埠桥相连的历史,新埠岛将成为海口市城市环线的交通枢纽,更好地融入大海口。海新大桥西起海甸五东路福安路口、燕泰国际大酒店北侧,跨越环岛路和横沟河至新埠岛,主桥长415米、桥面宽34.5米,双向6车道,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引桥全长300米、宽25.5米;主跨为多截面预期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大桥建成后将带动两岛片区的开发建设。海新桥、海甸岛环岛路的完工,使海甸岛呈现一个立体式道路交通运输网络。时至今日,世纪大桥、人民桥、和平桥三座大桥把海甸岛和海口市的滨海大道、长堤路连接在一起,使海甸岛成为一个既与市中心交通来往方便又相对独立的地区,轻松抵达国贸、解放、明珠等市中心的各个商圈。

2010年,7月28日上午,位于海口市海甸二东路南侧海甸溪北岸一块面积约180亩的土地,以总价172668.6826万元拍出,均价14440元/平方米,创下海口今年以来土地拍卖的最高价,新“地王”诞生在了海甸岛。除了地王的诞生,海甸岛还有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发展动向:那就是广物地产的新项目———滨江海岸,项目将于9月2日海口房展亮相。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15 滨江海岸和和平桥夜景

2010年9月19日上午,海口市美兰区举行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东段居民回迁交房仪式。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出席回迁交房仪式。上午9时,在一片喜庆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张心鉴等13户被拆迁户代表从海口市有关领导手中接过金灿灿的钥匙。张心鉴说,旧城改造让居民走出低矮破旧的房子,住上漂亮的小区高层楼房。这是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实事。截至9月18日,已有1286户被拆迁户领到回迁房钥匙。9月8日至29日,海甸溪北岸(东段)旧城改造范围内共2389户被拆迁人开始选房。房源是位于海甸二东路的和安花园、水岸听涛和水岸阳光A,共有13种户型,面积最大160平方米,最小45平方米。

2010年,海甸溪北岸东段旧城改造项目建设进展较快,近半数楼房已近完工。海甸溪北岸中段旧城改造项目,已完成拆迁任务。海甸溪北岸西段旧城改造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2011年,市水运公司改制,配合海口市委、市政府做好海甸溪两岸的旧城改造拆迁,指导市水运公司做好改制工作。2011年该公司制定的《企业关闭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已获批准,已有85%职工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并领取安置费,改制工作正依法按序进行。

2011年10月10日,海甸溪北岸中段安置房选房工作启动。在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拆迁范围内,凡选择实物补偿的第三、第四期的被拆迁人均为选房对象。据介绍,选房区域为位于海甸二东路的水岸阳光B座、水岸星城A、水岸星城B、水岸听涛、水岸阳光A小区。此次提供的房源分为45平方米、60平方米、160平方米等11种户型,计划选取3309套安置房。2011年,海甸溪北岸旧改安置房全部竣工交房。

2011年8月30日,海甸岛环岛路一期工程于日前完工并实现通车,该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成为市民漫步、观海、休闲的又一好去处。据了解,海甸岛环岛路是海口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城市次干道,全长12.8公里,为一条环状道路,沿线配套景观绿化、照明、交通工程,建设有道路、排水、桥梁、堤防、照明、交通、景观绿化以及消防工程等。该路分一期、二期工程建设,一期建设起点为世纪大桥桥头,顺时针经美丽沙,终点海甸二东路东端,全长8.8公里;二期正在进行方案设计评审等前期工作,规划顺时针经海甸二西路,终点世纪大桥桥头,全长4.05公里。

2014年,沿江中学与优质名校海口市第九中学正式“联姻”,学校也正式更名为海口九中海甸分校。

2016年1月4日,已经完工通车的海甸岛环岛路(二期)B段道路工程。随着海甸岛环岛路全线贯通,政府兑现了对市民的承诺。据了解,海甸岛环岛路贯通工程为海口市“为民办实事”项目,B段全长1121.7米,双向四车道。

2016年9月10日,海口市首家一站式体验购物中心“海甸城”开业。该项目是由宏氏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海南康大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宏氏集团跨足房地产、农业项目投资、商务信息咨询等多个领域。“海甸城”位于海甸岛二东路十字路口,地处市政公园和规划中的海甸溪风光带,是海甸岛的门户,优势明显。其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8层,成为目前海甸岛商业的有效补给,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于一体,是海口首家公园式综合型购物中心。其中,第五层的五星级巨幕影院,观影体验奢华。

2016年下半年,海口市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理念,启动了鸭尾溪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工程。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了鸭尾溪消除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根据海口市生态环保局监测,鸭尾溪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Ⅴ类标准。鸭尾溪是南渡江的一条支流,流经海口市海甸岛,东连南渡江出海口横沟河,西接五西路排洪沟。近年来,受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河流沿岸居民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已经远超生态承载能力,导致鸭尾溪水质恶化,原本清秀的小溪变成了“臭水沟”,不仅鱼鸟难觅,市民也饱受异味之苦。

2016年12月21日上午,海口市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正式动工。作为2016年海口服务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及市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海口市寰岛实验学校由中国寰岛集团投资建设。早在1995年,该集团就已在海口投资创办了海口寰岛实验小学,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位于海口市海甸五东路以北,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分为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学生公寓区、生活及后勤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该校将提供24个教学班1200个学位,计划学校于2018年初建成,2018年9月正式招生。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委托国际知名建筑师华黎精心设计, 项目将更多从初中生的视角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建筑手段提升校园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将该校打造成为一所领跑海口市初中教育的高质量精品学校。

2018年8月7日,海口市将在海甸岛与市区之间新增3条过江隧道,以进一步缓解海口海甸岛的交通压力。海口市人民政府在答复政协海南省七届第一次会议第0098号提案的答复函中表示:“海甸岛至市区将新增加3条过江隧道,其中由海甸三西路(海大南门)过海甸溪通往新港的隧道、碧海大道过海甸溪通往白龙北路的隧道已委托海口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前期工作,第三条由华邑酒店至市区的隧道也已列入规划。”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换新颜——海甸岛大事记

图16 海甸岛旧城改造项目

2019年4月18日下午,海甸溪北岸,美兰区城管部门联合拆迁队伍对被拆除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3栋9层高的海运公司宿舍楼将彻底“消失”,海口湾畅通工程美兰段首个依法完成征收的建筑将完成拆除。而建筑拆除后的小区地块,将用于慢行休闲系统建设。

2021年1月1日起海口湾畅通工程“三道”(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对外开放。“三道”全长19.6公里,串联万绿园、世纪公园、世纪大桥、钟楼、骑楼老街等城市地标。该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总长6.64公里,美兰区段位于海甸溪北岸(恒大美丽沙天寰湾-世纪大桥),长约2.154公里;龙华区段位于海甸溪南岸(龙珠湾-世纪公园-钟楼公园),长约4.49公里。二期总长7.2公里,位于海口市海甸溪南、北岸(北岸西起世纪大桥、东至横沟河,长约5.2公里,南岸东起横沟河、西至人民桥节点公园西侧,长约2公里)。三期位于海口湾沿岸,西起丽晶路、东至龙珠湾龙珠桥,规划长5.76公里。

后记:2021年的五一假期,作为海甸岛新岛民的我想了解海甸岛的历史,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感觉很零碎,于是想整理一篇海甸岛的历史资料,写了一半向姚老师请教得到很多意见,但终因学识有限写成了海甸岛大事记,试图简单展现海甸岛的主要历史事件。

上一篇新闻

总书记关心的“生态立省”,海南正在这样努力

下一篇新闻

一个个改革开放新故事正在书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