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2019年6月5日(星期三)上午10时,请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唐仁健介绍“抓机遇促改革陇原沧桑巨变、战贫困重生态聚力富民兴陇”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张馨摄)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先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唐仁健先生,请他们围绕“抓机遇促改革陇原沧桑巨变、战贫困重生态聚力富民兴陇”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有请林铎书记做介绍。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

林铎: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也借此机会来介绍甘肃发展的情况。首先,我代表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各位长期以来对甘肃的关注支持表示感谢。有的记者朋友可能去过甘肃,对甘肃有所了解,也有一部分同志没有去过甘肃,借此机会我简单把甘肃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地理区位独特,历来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要地、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中西交流的陆路通道。这里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东西贯穿境内1600多公里,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古文明在敦煌交融交汇,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甘肃也是个自然景观多样的省份,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如果仅去过甘肃一域,不能说真正来过甘肃,因为甘肃东西南北各不相同,地形地貌非常独特。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另外,甘肃也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一片土地,是红军长征的会师地。庆阳市的南梁有一片中央红色根据地,是在红军长征以后硕果仅存的、唯一的一片中央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把它概括成“两点一存”,这也是甘肃的特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甘肃开启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70年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大政方针,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使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放前的甘肃百业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经过“一五”和“三线”建设两个时期的发展,甘肃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诞生了“镍都”金昌、“铜城”白银等工业城市,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些产业至今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而且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全省发展开始从短缺走向富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给予了一系列特殊关怀。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为我们描绘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努力方向。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嘱托,负重自强、顽强拼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甘肃发展同全国一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出现的沧桑巨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8200亿元,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高增速,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了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二是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作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脱贫攻坚进入新的阶段,累计减贫58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5.6%,3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三是扩大开放构建新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面临的最大机遇。我们立足区位优势,积极抢抓这一机遇,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构建了陆路海路贯通联动、文化经贸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对外合作交流逐步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以文化为交流的“一带一路”的一个盛会,每年在甘肃举办一次,已经举办了三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今年把博览会和我们的国际旅游节并在一起,7月31日在甘南举办开幕式,就是藏区大草原,闭幕式在敦煌,希望记者朋友和媒体能来参加我们这次盛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交通、水利、通信等设施条件今非昔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只有4000公里能通汽车的公路,如今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242公里,14个市州全部通高速公路。铁路、民航事业快速发展,高速铁路达到1153公里,通航机场已有10个,基本建立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五是生态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我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70年来,全省上下大抓生态建设,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沙化、荒漠化治理,森林覆盖率由2.6%提高到11.3%。对甘肃来讲,做到这一步是十分不容易的。我们绿化和治理沙化、荒漠化的成本都要做出非常艰苦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在集中整治生态问题的同时,积极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逐步走上绿色发展崛起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六是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1949年,全省人均收入只有90元左右,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29000多元和8000多元,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回顾甘肃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切感到,70年来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变化,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更加坚定了全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现在,甘肃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作出了“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给了全省干部群众极大鼓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和新时代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的政策机遇,坚决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大底线任务,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努力把甘肃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下面,我和唐仁健省长很高兴回答大家的提问。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焦非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甘肃贫困问题在历史上比较突出,长期以来都在同贫困做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更是举全省之力推进脱贫攻坚,请介绍一下甘肃的扶贫脱贫历程,以及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林铎:

感谢你对甘肃脱贫工作的关心。大家知道,甘肃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可以说,甘肃贫困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所以很长以来,人们说到甘肃,首先想到的是偏远、缺水、贫困甚至落后。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上还是温饱不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达1254万,贫困发生率达75%。甘肃有很多地方发展条件很差,尤其是缺水,很多地方是干旱缺水,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1982年底,国家决定开展“三西”建设,开始实施区域性扶贫开发,就包括了我们甘肃的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三西”建设时期,甘肃创造了我国扶贫开发史上的“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行动,第一个集中连片推进的区域性扶贫开发行动,第一个大规模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贫困发起总攻,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去得最多的是贫困地区,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先后在6个地方召开座谈会,专题部署指导脱贫攻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几年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对甘肃来讲,脱贫工作就是我们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工作,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省定插花型贫困县还有17个,扶贫开发任务十分繁重。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就有我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两州一县”,我省自己还摸排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县。这些贫困地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极差,扶贫脱贫难度非常大。

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甘肃的脱贫攻坚。2013年2月视察时,专门强调了扶贫开发工作,明确提出“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要求我们“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专门讲了脱贫攻坚问题,对我们面对面地悉心指导,提出了“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等五个方面要求,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进一步指明前进和努力方向,也是向全党全国再次发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

经过努力,截至去年底,甘肃全省累计减贫58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75个贫困县中有36个实现脱贫摘帽,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具体来讲:

一是抓扎实贯彻精准的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影响脱贫的问题。

二是紧盯脱贫目标标准。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两个确保”,一个是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同时,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在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也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是具体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有限的问题,实现有限的目标。现在看,实现“两不愁”难度不是很大,这几年我们主要集中精力推进“三保障”工作,同时根据省情实际,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和易地搬迁,争取尽快破解瓶颈、补齐短板。

三是聚力解决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则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优先供给政策,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布局项目,还建立省级领导干部包抓深度贫困县制度,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东乡县是我们一个固有少数民族东乡族的所在县,由我联系帮扶,宕昌县也是一个帮扶难度很大的县,由省长来帮扶,这样每个县都有具体的帮扶人。

四是确保稳定持续脱贫。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很多群众之所以贫困,就在于没有增收产业和致富门路。我们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发放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等办法,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还培育引进了一批涉农龙头企业,覆盖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增收产业体系,群众脱贫的稳定性、致富的可持续性更强了。同时,历史性地消除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打赢脱贫攻坚战仍是今后两年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现在正是最吃劲的时候,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盯住目标和标准,扎实组织,冲刺清零,对“两不愁、三保障”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核实,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防止出现返贫,扩大脱贫攻坚的战果,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焦非摄)

光明日报记者: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的问题是,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谢谢。

林铎:

甘肃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地带,总体上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但恰恰又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们省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的涵养区,同时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几个大的沙漠在甘肃交汇,我们要通过努力,让这些沙漠不再汇合。比如,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就是我们武威的民勤县,这个县在挡着这两个沙漠。为此,过去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示,决不能让它们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指示,要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罗布泊”。

甘肃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是我们省的一个底线性任务,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甘肃整体来看自然条件比较差,特别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程度比较深,森林覆盖率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2.6%,现在经过70年的努力达到了11.33%,每一平方米的绿地增长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沙化的面积占到了我们土地面积的28.6%,荒漠化占到了45%,去过甘肃的朋友知道,一些区域坐在飞机上往下看,坐在火车上看,满眼都是荒山土岗、低丘缓坡,有的地方沟壑纵横、荒山土岭,基本看不到绿色。新中国成来以来,甘肃的群众一直在同风沙做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据现在不完全统计,70年来全省完成造林1.56亿亩,“天保”工程实施的面积达到了3.15亿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1.33%,这虽然同其他省份比我们差的很远,但这对甘肃而言十分难得。在甘肃特别是河西的风沙口,种活一棵树、一棵草都非常不容易,要建成一片森林、一片草地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像今年3月份,我们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的称号。就是这三代人用了38年的时间,在沙漠的边沿完成了治沙造林面积21.7万亩,管护风沙育林育草面积37.6万亩。正是有了这种愚公移山、久久为功的韧劲才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包括我们的很多干部、很多的群众,在现在这个时候都奋战在沙漠里,去那儿压草、打格,种梭梭来固沙,同时嫁接一些肉苁蓉等经济作物,取得经济收益,干得很苦,但是我们群众为了保护祖国的政治生态,守住西部这个生态屏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提出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要求,叮嘱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搞好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扛起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崛起之路,使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特别是这两年,我们把解决各类生态破坏问题作为突破口,综合施策,扭转了一些地方生态恶化的趋势,采取有力措施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确定的年度整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涉及祁连山的346个具体问题,已经整改334个,其余12个按规划和要求将于明年底前完成整改。

作为老工业基地,过去甘肃不少城市污染非常严重,过去甘肃省会兰州被称为“在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但是近些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好成效,所谓的“兰州蓝”被国家推广,要学习兰州治理城市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巴黎气象大会就授于兰州“今日变革进步奖”。我相信近几年去过兰州的,会感到兰州大气环境质量还是很好的。同时,为了解决长远的问题,我们专门制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和《规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生态产业,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现在正在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占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对生态改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有广大媒体的监督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建成山川秀美、幸福美好的新甘肃,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屏障。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焦非摄)

中国日报社记者: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了解到甘肃总体在中国所有省份中属于发展比较滞后的。我想请问,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甘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谢谢。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唐仁健。

唐仁健:

确实如你所说,与东中部地区、与部分西部省份相比,甘肃的发展现在还是比较滞后,但是自身比、纵向比,应该说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刚才林铎书记讲到的一些基本情况,好多数字都说了,我再简单举几个例子。一是从综合的发展指标来看,总值现在8200多亿,1952年的时候只有13亿多,增长了600多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是1957年的157倍,年均增长了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那时候增长了159倍。一般说家电、电话,这些在甘肃已经都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超过33辆;住房条件,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3.8平方米和31.4平方米。我感到,这几方面的变化,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

首先是吃饭。古往今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确实是多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后,前段时期,甘肃人民就为吃饱肚子而奋斗。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从食不果腹不能解决温饱到现在解决了温饱,而且还追求富裕,马上到明年年底就能和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00多公斤。总体上吃饭问题现在已经完全解决。至于贫困县贫困状况、脱贫摘帽这些情况,刚才林书记已经讲了,我不再重复。

二是吃水。吃水在别的地方可能不成问题,但是在甘肃现在还是一个问题。古往今来,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基本是甘肃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的自然写照。现在我们还是在为水而奋斗,这些年在中央的关注下,尤其从“九五”开始,我们在解决用水问题上,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一大批工程,包括引洮一期、二期。这件事要特别讲一讲,让甘肃人民特别感动的是,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时,特别关注引洮一期工程推进实施的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问题,这充分展现了总书记对甘肃人民浓浓的情怀,以及对甘肃群众的关心和挂念。贫困地区有3.3万多户,十几万人还要饮窖水,这是我们的条件决定的,但为每户家装一个净水设施,这样饮水安全指标也没有问题,请各位放心。

三是行路。有个段子说,当初甘肃的学生到外地读书,同学问你们那个地方以前是不是上学、上班还要骑骆驼?在别人眼里真认为好像这么落后。早年是这样,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刚才书记也讲了一些数字,现在我们的公路,除了刚才讲到的总数是14万多公里,现在14个市州,每个市州高速公路已经通了,86个县,现在还有30个县高速公路不通,但是其他的已经通了。铁路,尤其是2014年兰新高铁建成后,推动甘肃进入了高铁时代。到2018年,我们省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5000公里,高速公路4000公里。尤其要告诉记者朋友的是,刚才书记提到一句话,从前年开始,甘肃和重庆、贵州、广西和东盟、新加坡打通了“中新南向通道”,现在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这对甘肃来讲,就像当年的蜀道难完全是封闭的,现在突破口已经打开,对甘肃下一步发展,特别是开放发展,效果尤为明显。我们的机场航运,14个市州已经有9个民用机场,开通了国内国际航线200多条,通达的城市100多个。

这三个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国70周年来甘肃人民获得感最明显的三大方面。谢谢。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焦非摄)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提起甘肃,我们很容易想到玉门关、月牙泉、敦煌壁画、大漠驼铃,它是很多人心中的远方。甘肃如何让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民众脱贫的手段呢?如何通过深耕“一带一路”,让这些优秀的旅游资源走向世界?谢谢。

林铎:

你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的问题。刚才讲,甘肃现在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推进绿色发展,是甘肃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业是甘肃目前的支柱产业,未来将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刚才介绍了甘肃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甘肃是一个多样性的省份,非常丰富,地理地貌丰富,三大高原的交汇处,东南西北各不相同。要想了解一个完整的甘肃,就要走遍甘肃,东南西北都要走到。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甘肃,“女娲补天”这些既是历史传说也有历史记载,每年6月22日,在天水要祭祀伏羲,而且是海峡两岸同时祭奠中华人文始祖,文化非常厚重。要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不了解甘肃是了解不全的。你刚才讲到的河西走廊敦煌,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北大季羡林老先生讲,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古伊斯兰四大文明的交汇处非敦煌和新疆莫属,新疆的那一部分也是靠近敦煌的,因为敦煌已经是甘肃的最西部,敦煌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代表。敦煌文化是世界级文化,敦煌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学科。

我刚才讲了三次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引起的反响很好,与会的外国政要、部长、国际大法官,以及人民日报把“一带一路”165家媒体和新闻单位的记者聚集到敦煌,都感受到一种震撼力,在这里了解我们中西交汇的历史,因为“古丝绸之路”陆路主要讲这条通道。当时汉武帝派霍去病、卫青驱逐了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回来以后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这个区域。隋炀帝的时候,在焉支山下,就是现在山丹县附近,召开过所谓的万国博览会,27个国家的使节和外贸人员到这里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石窟文化,比如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这都是我们国家石窟文化最精华的代表。甘肃有世界文化遗产七处,在全国和北京一样并列排在第二位,历史文化非常厚重。刚才说地形地貌独特,我们56个民族都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民族风情在非民族自治地区来讲也是很浓郁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我们总人口的9.82%,255.13万人,所以到各地还有很多的民族风情。

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度,甘肃排在全国第五位。近两年,一些旅游评价体系都把甘肃作为一生要去的地方之一。所以我们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一个主打产业来做。就敦煌来讲,也在构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因为敦煌附近有玉门关,过去古诗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王之涣的诗中提到的玉门等地,离敦煌车程只需一个多小时,现在每年有十几万人踏着《西游记》玄奘到所谓西天取经路线徒步走。

近几年,我们旅游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连续突破20%,去年达到3亿人,旅游收入突破了2000亿。在我们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同时,也注重让农民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现在有很多乡村旅游到甘南去,我们推广的甘南州全域无垃圾旅游模式,使那里变得非常干净。甘南有1千多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像尕秀已经很有名气了,你们今后可以去看一看。

陇南康县的农村旅游搞得如火如荼。产业的构建加上乡村旅游的推动,会把甘肃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旅游真正成为甘肃绿色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脱贫攻坚最助推的重要力量。月牙泉、鸣沙山,包括张掖的丹霞地貌,请媒体多宣传,希望你们也多去走一走,走遍甘肃最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提问。(焦非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我们知道,甘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通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从传统的内陆省份转化为向西开放的前沿要地。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甘肃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成效?接下来如何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谢谢。

唐仁健:

谢谢记者对甘肃这方面问题的关注。甘肃历史上有开放包容的基因,刚才讲古丝绸之路,有很多人物,包括张骞出使西域等。从明代以后,因为海洋文明的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甘肃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所以就慢慢沉寂下来了。1978年,我们的贸易才只有几千万元,现在有400亿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讲,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之后我们就一直研究思考怎么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最大的机遇,提出占领五个制高点:

一是文化。刚才书记对文化旅游的一段话就充分表明了我们在文化方面底蕴深厚。我们经济是个小省,但是文化方面,还真不用谦虚,就是一个大省,旅游应该成为一个强省,但现在还不是,差距就是潜力。

二是枢纽。古往今来,甘肃特别是河西走廊,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黄金路段,现在因为空中、海上,好像地位下降一点,但是陆上的运输特别是火车,比如中欧班列必经河西走廊。随着交通,铁路、公路的发展,甘肃下一步在枢纽方面依然十分重要。有的专家学者讲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甘肃最大的开放增量,寻求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它处在一个十字交汇的地方,所以这个枢纽是我们的制高点。

三是科技。甘肃的经济8000多亿的体量不算大,但是我们的科技在全国能排到第18位,一共四个方阵,在第二方阵。我们一共有2000多家科技单位、科研单位,其中中科院的一院三所、兰州大学,还有中央很多专业水平很高的研究所,包括口蹄疫生产的疫苗,也都在甘肃。经济不行,科技很行,这背后表明我们转移转化没有抓好。所以我们下一步在转移转化上要下很大功夫,我们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直通机制。另外,国家去年还批准了西北第一个科技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是最高层次的自创区。

四是信息。现在每个省都在讲,甘肃也不能不讲,就像当年的蒸汽机、电气化,关键是我们要做出甘肃的特色,特色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再一个是生态产业,围绕生态产业来推进信息化。

五是生态。生态既有保护的方面,也有发展的方面。保护好我们全省56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区全省一共21个,祁连山只是其中一个。我们自己梳理出全省的问题、生态保护区1800多个问题,现在把1700多个问题,93%都解决了。祁连山,中央通报甘肃346个问题,我们现在96%以上已经解决,现在只剩12个问题还没有做完,按计划、按时间结点在明年年底前要做完。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书记讲去年年初省委全会决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我们想,这“五个制高点”其实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有的方面还是我们的绝对优势,只要发挥好了,我们就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讲的最大机遇是“一带一路”,也就能够推动新时代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谢谢。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焦非摄)

经济日报记者:

刚才听了书记介绍的情况,确实特别感动。因为甘肃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家园,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是甘肃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14亿华夏儿女关注的问题,我想请问,在这方面现在进展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安排?谢谢。

林铎: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发展用了“特别关切”,特别是3月7日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了“要不断开创富民兴陇的新局面”的重要指示,同2013年2月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努力把甘肃建成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开创新局面。为此,我们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指示要求,省委专门召开全会,作出了贯彻讲话要求,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以此作为我们省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实际行动,现在全省上下正在努力按照要求全力推进甘肃的发展。

刚才讲到的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是我们两大底线性任务,这个不多讲。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的重要指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这是我们要牢牢抓住的。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讲,甘肃是一个问题和潜力同样明显,优势和劣势同样突出的省份,它是双重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在甘肃特殊的发展阶段就更为明显。所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就是要构建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来调结构。因为甘肃对国企比重依赖性比较大,规上工业56%都是国企,而且对央企的依赖性比较大,因为国家最早在西部产业布局,“一五”时期布局了16个重点项目,当时全国156个重点工程项目,甘肃就有16个,支撑了国家很多领域的发展。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终端产品比较少,产业链不完备,重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给别人生产原料产业特征比较明显,最后没有终端产品,很多的附加值我们拿不到手。农业方面,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产业体系不完备,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们也正在着力构建。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坚持稳中求进,先保证当期经济发展速度在合理区间,然后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另外,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甘肃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3月份两会的时候又讲到,要促进发展新的动能,新旧动能的转换的步伐还不够快。国家对甘肃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批准了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示范区是全国第18个,我们还是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部把我们和上海的张江科技园区结了对子,全省的科技研发投入也在大幅增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三年排在全国第18位。甘肃还是有很好的基础,兰州大学在综合大学中水平也算比较高的,中科院在全国一共有12个分院,就有兰州分院,还有三个重点所,外面的展板中有介绍到重离子治疗癌症,它就是中科院近物所的技术,这都是自己研发的设备。武威和兰州两个重离子治癌症的医疗中心,现在都在进行建设,有的已经接纳病人。我想,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来推动我们高质量发展。

再就是保障改善民生方面,要抓好就业,增收,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每年都跑赢生产总值的增速,就是让老百姓有更好的获得感。总体来说,甘肃欠发达,经济总量不大,贫困程度深,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长期存在,但是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有很好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个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刚才省长讲,在改革开放上我们要形成新的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上,在中央指导下,我们要采取新的举措。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经济发展会迈上新的台阶,改革开放会构建新的格局,生态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城乡面貌会有新的变化,群众生活会得到新的提升。我说这几个“新”,也是我们省委制定意见中,如何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所提出来的,我们将努力地把它变为现实。谢谢。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焦非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注意到在2018年1月,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想请您谈一谈甘肃为什么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又如何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谢谢。

唐仁健:

感谢记者对生态问题的深入关注。刚才我们反复讲到生态问题的延续,林铎书记讲到生态问题时说,甘肃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是又极为脆弱。为什么是这样?我简单概括,这个屏障很重要,就是“三阻一涵养”。“三阻”一是阻止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会合,民勤像一个半岛和叶片,深入两大沙漠中间,我们每年要到那个地方去植树种草,确保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二是阻挡沙漠隔断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一共18片绿洲,占国土面积只有7.1%,如果河西走廊这18片绿洲没有了,河西文明不保,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就断了。三是阻隔整个沙漠向青藏高原南侵。所以是阻止、阻挡、阻隔。

“一涵养”就是涵养长江、黄河和河西走廊三条内陆河的水源。我们为什么要谋划十大生态产业?因为简单保护很难持久,我们就琢磨,毕竟2600万甘肃人民,还要发展,还要过日子,而且还要过好日子,所以把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怎么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就是我们尤为关注、深入思考、反复研究的。所以去年年初,我们在深刻吸取祁连山生态保护教训基础上,提出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做了这个决定。十大生态产业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典型的无污染的,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二是能够去污染的,像信息产业、军民融合。三是少污染,尽量不污染的,甘肃有五大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首先是刚才林铎书记反复讲的文化旅游,其次是中医中药,我们中医中药的面积产量、道地药材产量在全国都是第一。还有循环农业、通道物流。

为此,我们还制定了项目库,规划了265个,涉及8200亿的投资。今后对甘肃来讲,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结构、转方式,转换新旧动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抓手就是推动这十大生态产业的发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我认为才是最持久、最深入、最有效的保护。谢谢。

林铎:

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要结束了。感谢媒体朋友们关心、关注甘肃,能够深入了解甘肃。甘肃是一片热土,甘肃的民风纯朴、甘肃人民热情好客,甘肃的土地多姿多样。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甘肃境内900多公里,穿省会兰州而过,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城市。我们的一本书《读者》,累计发行超过20亿册。我们的一部剧《丝路花雨》,40年常演常新,长盛不衰,已经演出了数千场,40多个国家。我们的一碗面兰州牛肉面,家喻户晓,现在也是遍及世界40多个国家,成为我们一个很好的产业,也是联系各地游客的纽带。一座祁连山,横贯一千公里,靠它的冰川雪水养育着河西走廊绿洲的人民,演绎了很多的历史故事。所以甘肃是大家都向往的地方,但是想了解甘肃就要深入甘肃,深入到甘肃的四面八方,才能了解一个完整的甘肃。我以前写过一段歌词,当时我是这么写的:“天地就是线,山水紧相连。兄弟手拉手,千里共婵娟。祖国就是家,民族大团圆。浓浓民族情,情浓心相连”。我们的心和大家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

新中国7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把我们国家推向了世界,甘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好西部生态的屏障,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省2600多万人民将为之奋斗,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大家。

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林书记,谢谢唐省长,谢谢各位。

H5|沧桑巨变 富民兴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H5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图文实录)

END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刘秀芝

校审:董少斌

上一篇新闻

车市扫描-2022年20期(5月16日-5月22日)

下一篇新闻

昨新增本土1301+3489!上海新增感染者超1600,这些人将赋黄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