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6日 星期三

国家大使②|刘宝莱:我对中东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编者按】

新中国外交70载,许多令人难忘的“高光时刻”历历在目,既有耀眼的亮度,也有十分感人的温度。

在新中国七十华诞到来之际,澎湃新闻专访多位曾经代表中国出使海外的大使。他们曾是新中国外交不同发展阶段的见证者,是祖国实力不断壮大、在国际舞台上愈发“举足轻重”的亲历者,更是在世界多个地区、各个大洲代表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实践者……

今天的“国家大使”系列,刊发我国前驻阿联酋、驻约旦大使刘宝莱的专访。

1990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前往伊朗和伊拉克访问,陪同访问的外交部官员刘宝莱对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印象是“手握百万重兵”、“沾沾自喜”,但让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后,伊拉克出兵攻占了科威特。

现年78岁的刘宝莱至今清晰记得,一个月后的北京亚运会前夕,面对伊拉克的明确反对,中国政府坚决支持科威特派出代表队出席亚运会。“当科威特代表队出席亚运会开幕式的时候,现场的中国观众全体起立,热烈鼓掌,向他们致敬,”他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回忆说。

这成为刘宝莱在中东从事外交工作“几十年”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瞬间,而这感人的一幕背后则是中国外交在实践中以维护国际正义为己任完美的诠释,“这件事情轰动了科威特朝野!”他说道。

国家大使②|刘宝莱:我对中东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刘宝莱接受澎湃新闻采访。实习生 张晨阳 澎湃新闻记者 郑朝渊 图

1991年,刘宝莱出任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特命全权大使。1995年,出任驻约旦哈希姆王国大使。在那之前,他曾先后被派驻摩洛哥、苏丹、科威特大使馆。

刘宝莱上世纪60年代就读于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在1950年代后期中阿建交潮的影响下,被选派赴摩洛哥进修阿拉伯语。

“我对中东这片热土情有独钟。”刘宝莱告诉记者说,言辞中流露出对四十载一线外交岁月的留恋,也饱含着对这片历经战争与变革、承载着苦难与希望的土地的深情。

采访当日,他带着一叠厚厚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多年来对地区局势的所思所感,其中还夹着不少悉心裁剪积攒下来的报纸“豆腐块”文章,“我年纪大了,但还是希望能做点事情。”年近耄耋的这位前大使眯起眼微笑着说道。

亲历海湾战争,斡旋科威特撤侨

澎湃新闻:您上世纪60年代就到摩洛哥去进修了一段时间阿拉伯语,为什么选择学习阿拉伯语呢?

刘宝莱:我是1965年9月到1967年2月在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拉巴特人民学院进修阿拉伯语的。当时去进修阿拉伯语,主要有三点考虑。

一是国家的需要。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会见了埃及总统纳赛尔。纳赛尔当时提出,埃及经济面临困难,主要是埃及出口的拳头产品棉花卖不出去,因为西方国家对埃及进行制裁,抵制买埃及的棉花。当年(周)总理笑着说,这很简单,中国人口众多,每人多穿二寸布,就把你的棉花全部买下来。纳赛尔高兴了,说“好啊,欢迎中国政府派团,洽谈购买棉花”。这样双方就达成了两项原则协议,一是中国去购买埃及的棉花,二是埃及同中国建交。

周总理回来以后,立即指示(时任)贸易部部长叶季壮,赶快派团到埃及去买棉花。在这个情况下,1956年5月,中埃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当年有叙利亚、也门和中国建立了关系。到1950年代末也相继有很多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苏丹、索马里等国家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埃关系、中阿关系的发展,国家需要大批的(懂)外文的干部,尤其是懂阿拉伯文的干部,需要到第一线工作。在这个背景下,服从国家需要,所以(我)学习了阿拉伯语。

第二就是要服从组织分配,响应党的号召。当时领导和我谈话的时候说,因为我在英文系学习还可以,有助于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比较难,所以需要我去学习,当时就表示同意了。

第三就是个人的兴趣。因为那个时候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想着学习阿拉伯语,看看它到底有多难。另外也知道中国同阿拉伯世界(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愿意去学习阿拉伯语。

澎湃新闻:您从事外交工作有40年之久,中东地区在这段时间也经历了很多次历史重大变革,在这些事件当中,您觉得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或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

刘宝莱:(是)海湾战争,有几个重要的事件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1990年5月份,我陪着当时的万里委员长访问伊朗和伊拉克。访问伊拉克的时候,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提出,现在世界多极化,阿拉伯国家也应该有一极。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说伊拉克应该成为阿拉伯国家的“头”,应该成为这一极。因为当时两伊战争刚结束,伊拉克有100万军队,经济恢复得还不错,各方面发展、经济建设都挺好,所以萨达姆沾沾自喜。当然我们并没想到,他在说这话的三个月后,就(攻)打了科威特。

1990年8月,伊拉克占领了科威特。8月22日,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访华。我到机场去接他,一见面大家一见如故,他很感动,我们就谈起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事。他说“我这次来就是要向中国政府说明,科威特的领土主权应该得到维护,我寻求中国政府对科威特的支持”。当时的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同他会谈的时候,明确提出两点,一是支持科威特,科威特是合法政府;二是坚决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此外他还指出,中国人的心和科威特人民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决不会做有损科威特人民的事情。

另外(一个是),8月21号,那时我们在科威特有将近5000名劳务人员需要撤(离)回来,他们经过的路线由科威特到巴格达,由巴格达再到(约旦首都)安曼,然后坐我们的专机回国。在巴格达到安曼这一条线上,人员非常多,不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约旦政府压力很大,决定在那个时候暂时封关,要把在安曼那些滞留的外国人疏散以后再开关。

这种情况下,我们有2000多劳务(人员),经过整整1600公里的跋涉,滞留在了约旦的边界上。所以钱(其琛)副总理要求我约见正在访华的约旦外交大臣马尔旺先生,希望约旦能够赶快(开关)“放人”,使我们的人进关以后乘专机回国。于是我约见了马尔旺外交大臣,要求约旦方面尽快采取措施,他(于是)立即给侯赛因国王打电话,侯赛因国王马上就同意了。所以,很快我们的2000人就进关了,到安曼乘坐专机回国了。

还有(一个重要事件是)1990年9月,在北京举行亚运会前夕,伊拉克政府明确提出反对科威特代表出席。但科威特政府也明确表示,科威特是一个主权国家,要派科威特代表队出席亚运会。最后,我们站到了科威特一边,坚决支持科威特代表队参加亚运会。当科威特代表队出席亚运会开幕式的时候,现场的中国观众全体起立,热烈鼓掌,向他们致敬,这件事情轰动了科威特朝野!

与“传奇总统”、“铁腕君王”的友谊

澎湃新闻:我看过您写的几本书,从驻阿联酋大使卸任后您写过《我所认识的传奇总统扎耶德》,收录在一本很多外交官合著的《外交官历史亲历记》中。您为什么当时想要写扎耶德总统这个人呢?

刘宝莱:扎耶德这个人有战略思想,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愿意为人民做事。他曾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团结就是力量”。他认为阿布扎比酋长国一家太小了,势孤力单,于是他说服了其他六个酋长国,大家团结在一起,建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所以是他创建了阿联酋,是阿联酋的国父。

国家大使②|刘宝莱:我对中东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1991年10月20日,刘宝莱向阿联酋扎耶德总统递交国书。两人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 受访者供图

第二就是发展战略。扎耶德认为一个国家光有了钱还不行,要使国家发展起来,就要有个发展战略,一个完整的规划,所以阿联酋的海陆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很快,而且经济也多样化,不仅搞石油,而且搞石化、农业、旅游等等方面,同时在教育、文化、卫生方面都发展起来。

尤其是他(还)重视绿化。阿联酋是海湾国家最重视绿化的一个国家。扎耶德有一句名言,“即使我没水喝,也要种树”。在阿联酋种一棵树,从育苗到长大要花5000美元。阿布扎比是个花园城市,为了这个花园城市,扎耶德付出了辛劳和代价。当年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阿联酋的时候,他赞叹阿布扎比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当地人用“黑色金子”(指石油——编者按)堆起来的。

澎湃新闻:您刚刚也提到杨尚昆主席去访问阿联酋这件事,之后扎耶德总统访华您也在场,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

刘宝莱:扎耶德总统这个人,对中国的文化很有感情。他特别记住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训》中的一段话:“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扎耶德总统认为,穆罕默德当时提出这个观点,就说明了当时中国已经很发达了。

有关中国文化这一方面,扎耶德总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1990年5月扎伊德总统访华的时候,杨尚昆主席曾赠送他一幅画着扎耶德总统肖像的刺绣,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扎耶德总统都是微笑的。扎耶德总统回赠给杨尚昆主席的是一个金孔雀,两公斤半的纯金,说是嘴巴里、翅膀上和脚上都镶着宝石。扎耶德总统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主席阁下,你送给我的礼品(才)是无价的,我送给你的礼品是有价值的。”

国家大使②|刘宝莱:我对中东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1992年6月,杨尚昆(左六)经停沙迦时,与刘宝莱(左五)和中国驻阿联酋使馆部分馆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澎湃新闻:在阿联酋之后,您又赴约旦任大使。卸任后您写了一些文章回忆在约旦的经历。您写道,和有着“铁腕君王”之称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当时还是亲王)往来较多,说话投机,颇有知己之感。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您是如何做到和阿卜杜拉国王建立如此亲密的这种私人关系的?

刘宝莱:我是1995年到1999年在约旦工作,和阿卜杜拉的私人感情比较深,因为阿卜杜拉王很重视私人感情,愿意交往。我之所以能够和他的私人感情比较深,一是因为我对亲王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读了亲王写的有关的文章,这对我了解亲王的性格非常有帮助。另外,就是加大感情“投资”。他每次请我,我每请必到,这一点增加了他对我的信任。我们还经常深入交谈,亲王每次问我问题,我有问必答。对亲王提出的一些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我尽量抓紧办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所以(时任)阿卜杜拉亲王经常在侯赛因国王面前赞扬我,说中国大使和我关系很好,中国大使是值得信任的,中国当时为约旦的建设做了一些实事。

澎湃新闻:阿卜杜拉亲王,包括他成为国王之后,对中国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吗?

刘宝莱:有一次,阿卜杜拉亲王提出来,在安曼最好的中国餐馆是哪一家?我当即不假思索地告诉他,最好的中国餐馆就是(在)中国大使馆(里面),是开玩笑说的。他说“好,我到你们中国使馆做客”。我把菜单送给他的秘书以后,很快他的秘书来电话,说亲王说再加一个炸麻球。因为他在杭州访问的时候还吃过炸麻球,他很喜欢吃中国饭。

国家大使②|刘宝莱:我对中东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1999年6月9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登基典礼在约旦首都安曼市王宫举行。 受访者供图

阿卜杜拉国王很重视中国的大国地位,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国,他认为中国可以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值得借鉴,给世界人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道路,以及新的发展模式。他曾经内部指示他的下属和内阁成员们认真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的文件。2017年我到约旦去访问的时候,约旦的计划大臣和我说,他已经通读了十九大报告。目的有二,一是看看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二是看看中国今后的政策是否对约旦有借鉴作用,以便约旦能够同中国合作更多的项目。

阿卜杜拉国王2015年同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约旦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卜杜拉国王坚决支持“一带一路”,愿意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

摆脱“丢炸弹和搞恐怖”的固有印象

澎湃新闻:您最近还写了一些文章,有关今年年初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中东之行,您当时在文章评论中说美国在全球“生事”,然后又给中东添乱,但是所获得的成果寥寥。您如何评价特朗普上台以后的中东政策?

刘宝莱:特朗普执政以后,尽管对奥巴马的政策,逢“奥”必反,但是在中东问题上,从战略上来说,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同奥巴马是一致的,而且是已成定局。

他(美国)要减少对中东的投入。特朗普多次说过,他在中东搞了那么些年,花了5万多亿美元,也没有给美国人带来多少好处。特朗普还是要从阿富汗、叙利亚撤军的。

尽管现在特朗普政府对海湾增加投入,但是这个投入是策略性的,不是战略性的。随着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美国人一定会在中东“搞些事情”,目的就是想达到“离岸遥控”,继续保持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另外,也是为了从中东混水摸鱼,捞取实惠。所以特朗普政府现在在中东大搞单边主义,为所欲为,霸凌行径,不惜搅乱中东,但是也希望能够达到“乱而有控”的目的。

目前,美国人在中东的政策基本上可以这样勾画:“亲以”(亲以色列)、“挺沙”(挺沙特)、“反伊”(反伊朗)、“压叙”(压叙利亚)、“削俄”(削弱俄罗斯)。

国家大使②|刘宝莱:我对中东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刘宝莱于埃及亚历山大市海滨。 受访者供图

澎湃新闻:在这种状态下,中国是如何从大国外交的高度来认识中东地区?

刘宝莱:中国从大国外交的角度看中东,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要看到中东的战略地位和优势;第二,人们经常问的“中东之问”,中东向何处去?第三,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密切合作,和中东国家的关系。

第一点,中东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是欧亚非三洲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有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为世界的能源和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另外,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源储藏量占世界的一半。中东有五大市场,一是经贸市场——中东地区每年的进出口贸易可能将近2万亿;第二是能源市场;第三是劳务工程承包市场;第四是科技市场;第五是军贸市场。

第二点,中东向何处去?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这个问题做了明确的答复。习主席2016年访问埃及,在开罗阿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就中东向何处去指出,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习主席还提出中国在中东的“三不原则”,即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第三点,中东是中国的“大周边”。中东地区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三次大撤侨都在中东。第一次是1990年8月,从科威特撤侨大约5000人,其中包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同胞,以及新加坡的华人。第二次是2011年的2月从利比亚撤侨,撤出大约35000人。第三次撤侨是2015年9月份,从也门撤侨,撤出大约900人。

所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能够大大推动中国同中东地区国家的全面合作。我们现在同中东地区国家的关系上升到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合作论坛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今后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澎湃新闻:刚刚您也提到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国家的实施情况,目前应该有18个阿拉伯国家都已经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但是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是遇到了挑战。您怎么看?

刘宝莱:我们现在在中东地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下几个方面。第一,中东地区总体局势相对稳定,但局部动荡,一些国家政局不稳,这影响了双方的合作。第二,(中东)地区有些国家经济困难,融资非常困难,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建设和进展。第三,恐怖主义泛滥,使我们中国的公司人员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另外,还有美国从中捣乱破坏。特朗普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多方面的阻挠,而且私下做一些国家的工作,叫他们不要和中国搞合作项目。这对我们推动“一带一路”有负面的影响。

澎湃新闻:除了国家层面,从民间层面来看呢?您认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应该如何实现“民心相通”?

刘宝莱: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相互了解不够。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交流。一是加强上、中、下(层)的互访和交流。第二是加强民间的交流。另外还有出版双方的有关的书籍杂志,从文字上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语言的交流,要使更多的人懂阿拉伯语,有更多人的学习中文,能够通过中文更了解中国。我们应该加强做年轻人的工作,组织大批的年轻人到中国来参观考察,增长知识,这样才能加强心灵的沟通。

中阿之间的民间交流,领域广阔,内容丰富,包括媒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建议媒体可以到中东地区各国去拍纪录片,这样可以增加大家的相互了解,也使中国观众更了解阿拉伯世界。不要一提起中东来,就认为(中东)就是动荡,就是丢炸弹,就是搞恐怖主义。其实这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主要的是中东地区还是有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值得大家去访问参观、借鉴。

上一篇新闻

洪律师投身影视之路

下一篇新闻

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破7,出境游如何操作更省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