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 星期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游学笔记

题记:博物馆是一间好的学校,教授的内容就像思维导图一样,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枝丫。好的组合更凸显展览主体的价值。美术不是术,美学不是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深根植,不再遗忘。隆重介绍这间博物馆。

“新加坡国立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NUS LKCNHM)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沿革可以追溯至1889年的莱佛士博物馆,新加坡开埠者莱佛士先生是一位狂热的动植物爱好者,他的藏品占目前馆藏50多万件的九成以上。1972年,新加坡政府将国家博物馆中的自然历史类馆藏,交由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动物学系,此后建立了莱佛士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但绝大部分藏品仅限于研究用途。为了给这些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建一座永久的,可向公众开放的、并兼顾研究目的的博物馆,李氏基金注资4600万美元,修建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也是目前整个亚洲区域内,唯一的专业性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由本地建筑师设计,占地2500平方米,公共展览分为一楼和二楼两个部分,一楼为生物多样性展厅,分为15个主题区域,二楼为生物遗产展区。三至六楼用于科研及其他行政工作。”——来自网络,复制粘贴。

【陈列之美】

直奔主题,展品陈列之美,每一组展品都是艺术品,流连忘返,太棒了。

你品你细品,经典打印机上的纸还没完全出来,背景图片的状态与打印机的方向、红色笔记本的特别之处、鸟类标本与介绍等构成的序列感。

鸟类学家刚脱下外套,放下相机与望远镜。彩色的鸟类与入门的壁画其实是有关联的。心无挂碍,无挂碍处,无有恐怖。只是图案。门口的壁画还有甲虫,估计能把一些害怕的人拒之门外了。大学的时候必须捉十种昆虫交给老师,我们求虫若渴、一见如故。

对植物标本有感情,仿佛可以闻见干叶的味道,第一次做植物标本,小学五年级暑假,福州少年宫生物兴趣小组,指导老师姓吴,一身蓝布中山装。感谢乌山小学班主任陈老师,知道我喜爱绘画,推荐我去学习。当时吴老师指导我们做标本,就已经讲解了植物枝叶的合理分布及整体构图,植物仿佛重生于纸上。

【不再恐怖】

仍然是陈列之美,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对于成年人来说尚有些胆怯,何况孩童,所以需要增添一些动漫元素分散注意力。

不再恐怖,可爱的细胞漫画,游弋于大厅之间作为玻璃分隔很精妙。注意到灯光与柱状导视牌了吗,展示台也是导视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见下图。

【导视系统】

室内外的导视系统(包括展台、门廊)都像切掉了一个角,不规则灵动多变。这是自然矿石的形态。其实整体从建筑来说,博物馆就像从地里长出来的一个原生态的巢穴,不是落下,而是升起的。仿佛地壳运动之后的结果,植物层层覆蓋,山海变迁。包括所有的室外景观小品、廊架,无一不在模拟矿石结晶体的状态,不是因为几何形状好看而设计,是紧紧围绕着核心定位。我们有很多住宅区不明所以直接抄袭,学到了皮毛没有理解本质。当然了,调侃一句,小区底下有金矿。

【材料意象】

材料暗示地壳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扭曲,火山熔岩喷出的瞬间凝固。巨大的米白色飘板更像是一种人工的“中介”或“桥梁”,同时增强了力量感。否则每一种外墙材料都太有个性,组合在一起群龙无首。在体积不大的体量中,需要这样的“断层”手法进行交接与过渡。当时在场解构,试图还原设计过程,或许没人会告诉你图纸变化的真相,自己要多琢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高差处理】

【内外之窗】

【角落的光】

【后记】

2017年的行程,怎么说也是炒冷饭了,抱歉。不过时间越远,记忆线却越独特。没有第一时间写出来,也许是期待带上孩子再去一次,想写完美的笔记。只是没想到再也没去过。从来不完美,所以我们何不认真地笑,笑出皱纹;认真地吃,吃到扶墙;认真地记录,认真地游学,山海经或许就是十万年前的世界笔记。

认真去做,一切都会感召而来,即使再小的博物馆,也令人念念不忘。不要常想还会有下一次,当下就是唯一的一次。每次学习,每次作业,每次笔记,每次交流。时至今日,我不改初衷,总有人和我一样,认真地活给自己看,舞台上无数的生命匆匆走过,我不是唯一,也是唯一。

(END)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爆款美食攻略

下一篇新闻

◤武汉肺炎◢ “疫境”中求存 李国煌力保20员工饭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