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 星期一

史上3次大流感 新加坡如何防控

在20世纪,全球曾发生过3次流感大流行: 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1958的“亚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这3场流感分别导致全球4000万人,200万人和100万人死亡,其中就有2次传播于我国境内。作为热带国家的新加坡,也同样遭受流感流行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新加坡的干预措施及经验教训,分析政府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必要策略。

01 大流感应对过程

1918年的大流感是由在西欧首次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在新加坡,6月和7月,流感相对较轻,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10月和11月,暴发了更严峻的流感疫情,导致了较高的肺炎发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1918年,新加坡的年死亡率为每千人43.85人,达到1915年~1921年死亡率的峰值,但当年报告流感死亡病例仅为844例,预估死亡病例为3500例左右。

尽管1918年国际社会对流感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知识的了解仍不完备,但新加坡政府还是制定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建议感染者自我隔离,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及早寻求治疗,对住院病人的探望也受到限制或禁止,同时每天对公共场所的地板进行消毒。在第二波疫情高峰期,学校关闭了一周。同时,建议民众采取预防措施,如减少疲劳和保证室内通风,并鼓励民众用高锰酸钾和氯化钠对鼻子、嘴巴和喉咙进行消毒等。到1918年11月底,在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流感仍在传播,但新加坡当地流感已经结束,这得益于新加坡政府有效的干预措施。

1957年,暴发了新加坡史上最严重的流感疫情,该病毒被命名为H2N2。1957年4月底~5月初,农村卫生官员WK Ng博士在新加坡的离岛布拉尼岛首次发现疫情。5月中旬,疫情达到峰值。在暴发期,流感病人占公共门诊就诊人数的65%以上。由于许多人可能被错误分类,这次流感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数应比记录的要高。

为了应对流感,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四项重要措施。一是关闭学校将近2周,约有670所学校的26.2万名学生受到影响。二是建议民众远离拥挤的地方,当地公司记载的员工缺勤率在10%~30%之间,这项措施对于经济有负面影响。三是开设流感治疗中心,设立学校保健诊所、妇幼保健诊所、志愿诊所以及免费诊所作为流感治疗中心,同时减少非必要性手术,以释放人员来控制传播。四是对航空器及船舶进行检查。

1968年暴发的流感疫情是最温和的一次。8月初,在香港持续数周的流感传播到新加坡,高峰期出现在8月16日~25日,每天医院就诊率增加了65%。这次疫情对公司的出勤率产生了影响,但由于流行程度相对较轻,未采取广泛的公共卫生措施,教育和卫生部门考虑了学校停课等措施,但随着流感不断减弱,并未执行。

02 防控策略带来的启示

及早预见,尽早预警。新加坡政府已经在应对流感疫情中意识到预警机制建立的重要性,但是,流行性疾病仍然是一个难以监测的对象。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例,其感染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很难与一般性感冒、风寒等区别开来,这使得流感在临床难以确诊,尤其是在非流行时期或疫情发生初期,存在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病毒或腺病毒的可能性。流感也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症状。利用实验室技术进行监测能够对病毒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识别,但如果对所有流感病例进行测试,费用会很高。因此,流行病学监测可以通过采样与病毒学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尽早发现传染病流行前兆。

重点关注医务人员的感染情况。医护人员不仅在疫情暴发期间面临工作量剧增的压力,同时也受到感染风险激增的威胁。就诊人数暴增,致使医疗机构往往超负荷运转,医生、护士的感染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定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健康保障,诊疗资源优先向医护人员倾斜。

不能忽视监测死亡率。21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和对病毒病理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流行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对粗算死亡率的依赖程度已经很低,但是如果流行性疾病起源于基线死亡率高的欠发达地区,则可能会错过死亡率变化的预警提示。因此,一个有效运转的监测、采样和数据收集网络对及早发现流行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重点区域的疫情监测。托儿所、学校等公共场所人口高度密集,聚集人员多以青少年为主,抵抗力较低,且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容易成为疫情高发地。此外,1957年、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以及21世纪初期的SARS病毒,均发源于东亚农村地区,在数周之内传播至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随后又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因此,疫情监测工作尤其是在疫情蔓延初期,应当高度重视学校、托儿所等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以及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的疫情监测,防范疫情在以上区域蔓延。

防止疫情随人员流动而扩散。进入21世纪后,人们出行半径迅速扩大,人员流动量急剧增长,疫情扩散风险也随之升高。政府部门应当根据事件等级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疫情随人员流动而扩散。包括,做好交通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消毒、通风、卫生清洁工作,利用科技手段加强乘客身体状况检测;限制公共运输运输工具的客座率或运营密度等。

推进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发。除了做好监测之外,在新加坡的3次流感疫情中,疾病预防一直是重点工作。1968年,在没有有效抗病毒疗法的情况下,大规模免疫接种被用做预防手段,尽管针对流行流感病毒株的疫苗接种并未赋予有效的免疫效果。不断改进疫苗生产技术,能够提高疫苗异型免疫力和对抗病毒亚型变种的能力,有效减少流行病的传播。

简单的公共卫生措施也行之有效。在缺乏流感病理学知识的1918年,新加坡政府采用了患者自我隔离、加强公共设施消毒和增加通风等措施。在3次流感流行中,均建议公众避开公共场所,其中2次采取关闭学校等措施。2003年,SARS疫情暴发期间,新加坡政府依然采用这些措施并取得较好效果。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与评级中心主任 王俊

编辑:张丹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䶮

上一篇新闻

24小时玩转新加坡圣淘沙

下一篇新闻

在我30岁之前,为了赚下10万新币,有什么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