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黄埔探索建设低碳社区、零碳社区,王石点赞黄埔“双碳战略”

就在2021年的尾声,12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2021国际“零碳社区”城市创新论坛在黄埔区知识城举办。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和推动者,黄埔区正在积极创建一批国际“零碳”社区,以小切口、大变化牵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会上,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表示,按照“双碳”经济的打造要求,知识城的潜力很大,“未来会产生新的黄埔模式,第一个典型就应该在知识城。”

黄埔区积极创建国际“零碳”社区

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双碳”行动中也贡献了“黄埔智慧”。论坛上,黄埔区委副书记陈智勇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此次,首届全球“零碳”社区论坛活动是落实中央会议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的具体实践,向“3060”总体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黄埔探索建设低碳社区、零碳社区,王石点赞黄埔“双碳战略”

黄埔区委副书记陈智勇致辞

据了解,作为首批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的称号,2020年获得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首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下一步,知识城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低碳发展中努力发挥领头羊探索作用,将在迳下村探索建设低碳社区、“零碳”社区,为实现“双碳”目标探索黄埔方案。

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元师分享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施“双碳”战略。他指出,黄埔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作为中国和新加坡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知识城目前正在积极创建一批国际“零碳”社区,以小切口、大变化牵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黄埔探索建设低碳社区、零碳社区,王石点赞黄埔“双碳战略”

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元师发表主旨演讲

“知识城这两年发生的变化让人惊讶、惊喜。知识城不仅引进了新加坡的研发项目,国内几所大学的研究生院也在这里开展教学和研发,确实让人感受到黄埔速度、知识城速度。”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表示,按照“双碳”经济的打造要求,知识城的潜力很大,“未来会产生新的黄埔模式,而黄埔模式的第一个典型就应该在知识城。”

黄埔探索建设低碳社区、零碳社区,王石点赞黄埔“双碳战略”

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发表主旨演讲

此外,在减碳排放中,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是重要的一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李秉仁分享了一组数据,从2005年到2019年,建筑能耗从9.3亿吨增加到22.33亿吨,碳排放从22.34亿吨增加到49.97亿吨;2019年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基本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他提倡,推广发展装配式建筑,来提高建筑规划水平,把传统的建造方式大量的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也减少碳排放量。

可以看见,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发生。

“双碳”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碳中和背景下,要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回顾2021年,随着碳中和被推到时代的风口,绿色金融也备受关注,加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领域投融资规模超过2.2万亿元,包括财政支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碳市场交易等投融资方式。其中,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580亿元。业内有预测表示,未来我国将有超过100万亿元的投资涉及绿色发展及“双碳”目标。

当前,“碳中和”是一个值得投资的机会吗?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当天,多位业内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星河资本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胡贲、基石资本合伙人执行总裁王启文接受了奥一新闻记者的采访。

王启文表示,碳中和产业涉及很多方面的技术,包括电动汽车、光伏、合成生物,甚至包括芯片这些领域。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如材料的突破、工艺技术的突破等,对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不断技术革新、迭代去推动超推动产业的发展。

“当前碳减排的技术成本远超过经济社会的可行性,如何能把一些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经济生活过程中,使得它成为一个新的范式,是一个全社会的变革。”胡贲指出,产业的发展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侧的规模效益问题,需要同时建立两个网络。以氢能源汽车为例,一方面要有更多的用户买车,另一方面需要建更多的加氢站,这是一个生态启动的问题,在产业生态不成熟的情况下,往前推进面临一定的困难,仍然需要政策层面的鼓励。

碳中和产业中,挑战和机遇并存。“碳中和所涉及的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王启文表示了乐观态度。胡贲认为,大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现在产业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过程中机会很多,而风险也不小。

绿色金融如何支持减碳产业发展?世界银行气候变化专家吴垍翀表示,从碳定价政策工具来看,主要包括碳交易、碳税等形式,都是以市场化的手段实现资源配置,优化配置,并且完成节能减排。从经济学的角度,采用这一类绿色金融工具,是最有利、成本效益最高的。

王启文建议,对于减碳产业,政府需要提供更大的投入,比如可以设置专项的引导基金,通过银行委托给市场化的机构做专业化的管理;其次,对于专业的投资机构,希望建立一个资源的共享平台,来促进产业发展。

奥一新闻记者 冯潇慧

上一篇新闻

“黄埔样本”来了!未来五年这么干

下一篇新闻

南方观察|牵起“牛鼻”,黄埔进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