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深论|“小城”有大美

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是世界最美图书馆之一。据说为了藏书,图书馆地底全部挖空,由隧道相连,图书被装在盒子里通过传送带传来传去。数百年过去,漫步于牛津大学城的人们,仿佛依然能够嗅到来自地底深处的袅袅墨香。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波士顿一鼓作气拆除了所有高架,将立体交通网移植于地下,这座全球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也因此拥有了令人赞叹的空气质量和市容风貌。

其他如新加坡、东京、赫尔辛基、蒙特利尔等,几乎所有世界一流城市的地下,都是看不见的精细与智慧。

近期,深圳道路开挖频繁,广受市民关注,也引发笔者好奇。

事实上,无论是城市空间里架空的“蜘蛛网”,还是裸露于地面的各类管线,不仅有碍观瞻,且易存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只能“开膛破肚”。

说到底,城市地下管道的规划与利用,实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极其考验执政者城市规划者的智慧,考验建设者的匠心,更考验市民的耐心和容忍度。

那么,有没有一种解决方案,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类工程管线既集于一体又各自分工明确?能否让保障城市顺畅运行的“生命线”移入地下一劳永逸?如何前瞻性改造科学化施工,减少反复修补?

据笔者观察,深圳目前正在以一城之力推进上述实践。

深圳是一座“小城”。面积小,1997平方公里,相当于1/8个北京、不足1/3个上海;年纪小,城市建成至今不过才40年,人均年龄32岁。

深圳又是一座“大城”。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车辆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城市发展、更新速度快,由此带来的全城水、电、气等地下管线容量、负荷都超级大。

城市空间越小,地下管线的功能与作用就越大。一旦有碍,就容易引发城市内涝、道路塌陷、管线爆裂等事故。

“小城”如何解决大难题?可以说,仅在地下规划建设方面,一向高标准严要求的深圳,所遇难题相对其他城市更早也更紧迫一些。

不妨借鉴他山之石。由于空间匮乏,新加坡一直以“向上”建高层建筑和“向海”填海造地的方式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如今却将目光投向地下,希望将公用事业、运输、仓储和工业设施修建于地下,其最具雄心的地下工程之一是通过管道将冷水泵入滨海湾周围建筑物的巨大冷却系统,还有一条东南亚最长的地下高速公路、一个地下弹药库和一个在海床下用来储存石油的岩洞。

深圳和新加坡类似。空间小,腾挪余地更小,地下空间开发尚未形成规模。除了地铁建设,目前开挖的大部分属于补上历史欠账部分,如水污染治理,燃气管网更新等,这些项目大都工期紧、规模小,较零散,很容易引发市民热议。

越是看不见的地方,越要用心经营;

越是看不见的施工,越要保证质量;

越是看不见的规划,越要超前且科学。

深圳的地下,不只是城市“生命线”的铺设,更应有着眼长远的防空、救灾等设计。

越是美好的,往往越不能轻易获得。人生如此,城市亦是如此。

波士顿中央大道隧道改造工程历时15年才完工,工程复杂程度和难度都被世界公认,其对城市的贡献却是长久恒定的。

伦敦地铁刚开始兴建时,备受质疑,建设者几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轨道工程。

值得庆幸的是,深圳这座“小城”,地下管网改造建成后,依靠看不见的健康“动脉”,城市管理运营将获得质的提升,更好的深圳指日可待。而比这更美的,则是万千市民对城市建设升级的理解与包容。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

作者:鲁军

上一篇新闻

吉祥航空春运保障启动,预计总共执行1.5万个航班

下一篇新闻

2021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瑞士居首,中国跻身前40;德科集团与北京外企成立合资公司LHH FESCO | 美通社头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