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求突破 再迎创业新高潮

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现代化的国家级经开区,矗立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济南市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于1992年12月成立,2012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四大“国”字号招牌熠熠生辉;12家世界500强以及几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这里集聚;拥有合作院士等高端人才40余人,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15家,顶尖人才荟萃,高端平台众多。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勇立潮头的锐气、海纳百川的胸襟、敢做善为的担当,主动扛起实体经济发展的大旗,聚力打造省会城市产业新生态。

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轻装上阵”

2019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摁下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启动键。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省委和济南市委的安排部署,不等不靠,紧锣密鼓,聚焦主责主业,回归发展本源,积极剥离社会事务和开发运营职能,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实行小管委会、大公司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人员、机构的大幅瘦身,营商环境的再优化,体制机制的大顺畅。

“管委会+公司”模式,“分”向发力做强主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管委会+公司”模式,打破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从源头上为开发区实现了“松绑”。将开发运营职能“分”给公司运营,保证了管委会将人员精力集中攻坚主责主业。

改革后,管委会整合撤销综合服务中心、投资促进中心2个事业单位建制,下设综合服务部(党建工作部)、投资促进部、经济发展部、发展规划部、科技人才部、财审部、审批服务部等7个内设机构。相较于改革前,管委会内设部门科室减少25个,精简78%。建立起了高效的运营配合协调机制,实现了“大部制、扁平化”的目标。

人事改革打通经济发展“引才链”

人才是引领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坚持选人用人实干实绩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突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内挖外引,选贤聘能,最大限度优化干部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从优势视角搭建开发区干事创业队伍。

内部竞聘打破“论资排辈”,有能者居之。全体起立,重新竞聘,首先面向章丘区、管委会招纳贤士,挑选出专业强、干劲足、适应开发区工作的人员;将不适于发展节奏的“闲人”调整出去,防止了“全体起立”后又“全体坐下”,打破了以往的“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机制。

年轻化成为本次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的亮点。部门正职、部门副职、一般岗位三个层级,采取“资格审查+适岗评价+面试评审”的加权累计积分方式,依次有序开展竞聘,部门正职面向章丘区公开招聘,部门副职和一般岗位在开发区内部竞聘。纪工委全程跟踪监督竞聘工作,面试环节邀请相关专家,与区委组织部共同组成面试队伍,保障竞聘工作公平公正。经过层层选拔,最终56人成功竞聘,人员精简达到57%,平均年龄下降8岁,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4%,原20名部门中层领导干部,通过本次改革,仅有3人留任,部门中层实现了“大换血”,使年轻干部的干劲更足,动力更强。

社会招聘延揽优秀人才,五湖四海选贤任能。“考经验、看本领、评能力”,拿出20%比例面向社会招聘,包括部门正职、部门副职、一般岗位。部门正、副职学历要求在研究生及以上,一般岗位学历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公告发出后,立即对接招聘公司,依托其资源和渠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最终成功招录19名优秀人才,平均年龄30.4岁,全部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1人(1人为中央党校博士后),占比57.9%;双一流院校7人(清华大学1人),占比36.8%。

通过人事改革,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用人实现了“当家作主”,打破了身份限制,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岗位人员动态管理机制,以岗定薪实现了 “职务能高能低、收入能增能减”,切实改出了活力、改出了动力。

简政赋权引上管理效益“快车道”

剥离社会事务,精简内设部门,整合事业单位编制,开发区瘦身强体已基本实现,为了高效回归经济发展本位,保障管委会、镇街、企业协同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氛围,按照省市改革要求,通过赋予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权限,有效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发展困境。

三级联动,赋予经济管理权限。一方面移交职能,聚焦主责主业。将涉及9个街道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全部移交,实行属地管理,从社会事务中实现了“脱身”;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发运营建设职能交给国开公司运营,完全将重心放在双招双引、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主责主业上,实现了向“圆心”聚焦。另一方面立梁架柱,制定权责清单。“脱身”是为了轻装上阵,按照“先急后缓、逐步承接、稳步推进”的原则,迅速启动了权责清单的梳理工作,对照省、市、区三级权责目录清单,结合保留的经济管理职能,主动对接区直有关部门,认真梳理,精准承接。第一批累计承接88项审批权限,其中省级49项,市级14项,区级25项。

赋予财政权,提升发展造血能力。财权改革是保障发展的“发动机”。围绕财税管理体制,市、区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最终确立了“核定基数,增量分成”的财税分成办法。即以西片区埠村、圣井、龙山、枣园四个街道和属地乡镇的财税收入,按一定比例划给开发区,有效提升了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保障能力。

此举不仅是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济南“东强”战略、主动“西进”发展规划的有力支撑,而且促进开发区与街道、乡镇共同发展,打破分离后的多项壁垒,实现共建共享。财政收入增量可以继续运用到开发区内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服务政策兑付的方方面面,促进发展良性循环。

特色园区撑起动能转换“主战场”

在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座标准化的现代厂房拔地而起,特色园区已成为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时代的靓丽“名片”。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科技部主要领导揭牌,济南市唯一对接意大利的高端平台,总投资120亿元,总规划占地1000亩,建设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据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区是与意大利国立科学院联合倾力打造,聚焦意大利创新性产业,同步融入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以色列、新加坡在内的多个技术领先国家的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为基础,致力于打造一个以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智能装备为产业方向并可协同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创新产业园区。

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仅仅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建设“省会产业高地”的目标定位,加快腾笼换业、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完成了济东智造新城、济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示范园、凤凰山工业园、生命健康科技园等10多个特色园区的建设任务,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为本土优质企业入园发展和双招双引项目落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园区“三分建,七分管”,关键是加强园区的运营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按照“招商、填空、补链”的思路,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立平台公司山东明水国开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有效了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特色园区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引进了包括哈工大机器人、汉诺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平台在内的80余家企业,2020年实缴税金2.5亿元。

四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策。以前,传统的机械制造、交通装备、食品饮料和精细化工是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自改革后,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确立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技术“一高带三新”的产业发展新方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中国重汽、伊莱特、山东章鼓等龙头企业,以现有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招引一批智能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现代化高端大型设备制造业项目落地,打造1500亿级的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依托圣泉、明泉化工、北京人工晶体研究院等重点企业,瞄准晶体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纤维、高性能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新材料领域进行招商,打造300亿级的产业集群。新医药产业,依托科兴生物、博科生物、华润双鹤利民等龙头企业,瞄准防疫用品、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开展招商,打造300亿级的产业集群。新信息产业,依托龙山人工智能谷、蓝海领航、山大地纬等信息科技项目,招引一批优质项目,推动与实体经济广泛融合,打造100亿级产业集群。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没有项目的产业,只能是空中楼阁。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项目立区、项目强区。2021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了36个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达到180亿元。据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36个重点项目中,制造业类项目占到了80%,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6个。与此同时,依托特色园区建设,抓住企业腾退转移的重大机遇,对企业念好“转”字决,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流程再造等方式,推进80余家实现了转型升级,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华丽蜕变。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产业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同样项目的集聚离不开双招双引的硕果。双招双引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存量提升、增量扩张带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按照主导产业方向和园区产业定位,瞄准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领域,积极引进符合本地特色的前景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展“补链、强链”行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尤其克服疫情影响,线上招商与线下招商相结合,2020年至今年签约和承接入园项目30个,总投资330余亿元,其中江河未来集团项目单体投资200亿元,为产业规模的壮大注入了新活力,增加了新动能。各项经济指标的逆势上扬就是最好的褒奖。2020年全年,2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4.17亿元,同比增长35.69%;工业增加值271亿元,同比增长19.94%%;利税143.15亿元,同比增长128.2%;利润115.57亿元,同比增长185.27%。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软实力”

为项目方提供优质服务,帮助项目实现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在项目建设上,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了“领导包重点企业”“项目专员”、联席会议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帮助项目方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要素配套和手续办理等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高效。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成立7个服务小组,实现110家企业全覆盖、零报告,确保企业复工复产率100%,并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34家企业减免租金近700万元。同时,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及时组织企业参加“青鸟回巢,共赢未来”2020年济南市青年人才空中招聘会,组织开展“选择明水,共赢未来”园区企业青年人才招聘会,提供岗位206个,招聘人数1045人,有效解决了30余家企业用工需求。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特色园区服务、产业扶持等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在特色园区服务上,每个园区成立一个工作专班,“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全心全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确保企业所需;在产业扶持方面,签约引进基金规模103亿元,旨在为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抢抓“东强”机遇,坚决“西进”发展

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新十字方针,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东强”战略的主阵地,将抢抓齐鲁科创大走廊、齐鲁智能智造大走廊、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轨道交通8号线、中国(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等重大历史机遇,用足用活用好各类政策资源,主动“西进”,全力以赴发展西片区,构建 “两廊两带,一区两城三园”发展新格局(两廊:齐鲁科创大走廊和齐鲁智造大走廊;两带:东巨野河景观风貌带和绣源河景观风貌带;一区:中央活动区;两城:科创智慧城和山大创新城;三园:重汽配套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及物流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

“三大路径”,发挥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一是成立工作专班。强化招商力量配置,以改革为契机,成立专业招商队伍,并指定专人负责外资外贸工作。每周定期专题探究外资外贸工作,切实增强招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对管辖范围内的进出口企业进行全面摸排,摸清底数,做到应统尽统。同时,研究用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和济南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举措,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服务力度,挖掘企业潜力,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确保全年进出口额增长20%以上。三是突破外资利用水平。积极做好外资企业协调服务,在鼓励引导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的同时,用好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中白新材料产业园、山东智慧电力产业园和汉诺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结合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国际化招商,招引更多优质的外资企业落户,并探索海外投融资机制,破题实际利用外资工作,确保全年增长20%以上。

“三项精准”,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精准招商强链条。围绕四大产业,瞄准汽车、特种钢、有色金属等重点领域,实行专业化招商,制作招商地图,开展敲门行动。重点做好企业招商、资本(基金)招商、协会招商、园区招商、线上招商的文章,补齐产业链,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二是精准推动项目建设。认真研究政策方向,把握宏观导向,盯紧投资动向,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盘子,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重点加快江河集团、蓝海领航二期、房德科创新材料城、中白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尽快投产达效。三是精准提升科创水平。用好山东先进材料联合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联合创新中心及下步“山大系”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利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机遇,争取政策扶持,推行“互联网+”“5G+”等新业态,以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打造“智慧工厂”“智慧车间”。

这里是投资兴业的热土,这里是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进一步深化巩固改革成果,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内生动力,以敢创敢闯、善作善成的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为济南建设现代化强省会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责任担当。

来源: 明水经济开发区

上一篇新闻

东浩兰生集团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达成紧密战略合作

下一篇新闻

第三届“中国新发展奖”获奖图书揭晓,聚焦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