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半年值得关注的12项新技术方向(上篇)|全球投资趋势
2022转眼过半,上半年受多重因素和宏观周期叠加影响,国内VC投资整体降温明显,一方面是募资趋紧,上游资金水闸收窄,另一方面是二级市场估值回调、IPO破发增多,两者均对VC信心预期产生实质影响。从投资角度看,行业赛道结构转型趋势加剧,过往相对低门槛的投资领域几乎消失殆尽,剩下的都是高挂树梢顶端的难摘果实。上半年国内VC市场整体略显沉闷,未见到新的挑大梁主流大赛道出现(即便是芯片半导体可能也已过了去年高点,大医疗健康跨越周期需长期深耕另当别论)。而趋势一旦形成,将持续加速发展,直至新的扭转性力量出现。
身处当下趋势中,进化是核心主题。对不少VC机构而言,这意味着之前摸索积累的成功打法可能会变成一把锋利双刃剑,人性使然的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身投资方法论和逻辑理念的更新适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VC机构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认知和资源实力以外,还要寻找探索值得布局的未来大方向。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新事物、新风向往往诞生于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尤其是低潮之后的蛰伏期间。
“全球投资趋势系列”内容将继续秉承“向先胜后战的顶尖高手学习”的方法论,坚持“读原文、读深度”的定位,希望站在全球VC行业的最前沿来感知、捕捉和预测新趋势、新方向。本篇万字深度内容将学习CB Insights年初发布的《12 Tech Trends To Watch Closely In 2022》趋势预测报告(文末查看70页英文原版报告PDF获取方式),该报告系统分析了美国VC行业今年重点关注的12项前沿技术创新。相比国内,美国VC行业新动向通常存在一定时间提前窗口期。站在2022年上下半场切换节点,将这12项新技术按照科技、消费、医疗三大方向重新归类为以下细分行业,对于2022下半年乃至明后两年重点投资新领域的研判有不小意义:
1. 直达消费者虚拟化身
DTA(Direct-to-avatar)
伴随元宇宙、NFT和虚拟数字人市场的逐步升温,大众时尚品牌将会all in虚拟数字人经济,其低开发成本和海量用户基数会源源不断的吸引新进入者。
Roblox 平台上一款价值 4115 美元的 Gucci 包,艺术家FEWOCiOUS x虚拟潮牌 RTFKT 联名的一个价值 5 万美元的运动鞋NFT, Fortnite 游戏中一件价值 8 美元的Balenciaga外套......
2021年,NFT和元宇宙的爆发,叠加Roblox 和 Fortnite等虚拟世界的崛起,刺激了时尚品牌们进一步尝试虚拟商品。
在这些虚拟世界中,用户们以虚拟化身来实现互动,他们可以通过服装、配饰和其他道具来个性化自己的虚拟形象。除了虚拟世界,在 Snapchat、Zepeto 和 VRChat 等社交平台,虚拟形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类虚拟数字人身份正变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对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Z 世代来说。有项调研曾报道,Z世代更喜欢“在线”而不是“离线”的感觉。
在此背景下,直接向消费者的数字身份销售产品——即DTA 模式(Direct-to-avatar)可谓应运而生。这将为时尚品牌和更多的零售商带来巨大的品牌塑造和变现商机。2022年随着品牌商纷纷下注虚拟世界, DTA商业模式预计将会正式崛起。
近期一些时尚品牌和虚拟平台间的合作凸显了在虚拟世界中触达用户的市场潜力。例如,Gucci 在 Roblox平台上推出过为期两周的“Gucci Garden”虚拟品牌空间活动。据报道,Gucci这次活动吸引了大约 2000 万人次访问,并产生了数十万笔用户交易。
但限定版合作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品牌商同时也在通过以下各种方式来探索自身的DTA策略:
· 在虚拟世界中推出虚拟数字店铺或者体验店(例如,运动潮牌Vans在Roblox平台上合作推出的互动滑板公园Vans World)
· 瞄准基于区块链的虚拟世界(例如,Adidas最近在The Sandbox购买了一块虚拟土地;苏富比Sotheby’s在Decentraland开设了一家虚拟画廊
· 开发自己的游戏,并可直接从游戏获利(例如,Off-White 推出的游戏OFFKAT;LV 推出的NFT移动app“Louis: The Game”
· 用NFT做实验探索(例如,2021年12月,Nike收购了a16z投资的虚拟球鞋NFT工作室RTFKT
对于数字商品来说,NFT(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质化代币)是一项关键性赋能技术。按Index Ventures 投资总监 Rex Woodbury 的说法,NFT能证明自身的稀缺性和真实性,因此用户能够声明拥有这种经区块链验证的数字资产独家所有权。这对于寻求进入激增的虚拟商品转售市场的品牌商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例如,数字时尚设计公司The Fabricant能够从每件数字服装转售中获得5%的特许授权费,正是归功于NFT技术。
虽然品牌商入局DTA模式的潜力巨大,可以通过铸造NFT 或者推出游戏内虚拟内容方式,但机会主要取决于1)品牌化以及2)货币化。
品牌商通过进入虚拟世界可以接触到大量年轻用户群体,因为这个群体在其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例如,Roblox的活跃用户平均每天要花2.6个小时在平台上。
纽约知名VC机构Lerer Hippeau投资人Meagan Loyst预测,品牌商最终可能会与用户转变的创作者们(users-turned-creators)直接合作(以Roblox平台上130万开发者为例),因为这些创作者们拥有开发这些虚拟商品的技能和经验。例如,Gucci与Roblox平台上的创作者、设计师cSapphire和Rook Vanguard一起合作开发虚拟商品。
在虚拟环境中,品牌商比在现实世界拥有更多自由空间去定制和测试产品,特别是现实世界中的供应链、库存、人力等物理约束和材料成本等因素都变得不再是问题。Meagan Loyst写到,“理论上,品牌商在元宇宙中变现的潜力是无限的,因为创作和复制数字商品远比实物商品要便宜。”
以Epic Games旗下Fortnite为例,据报道在2019年11月和12月之间,Fortnite售出了330万件NFL品牌皮肤,给他们带来了大约5000万营收,作为他们与NFL的合作关系部分约定。
DTA直接销售给用户数字身份的潜在upside远超我们目前所见。鉴于目前大多数虚拟商品都是虚拟平台特有(比如Balenciaga外套只在Fortnite中有售)或者以加密收藏品形式存在(比如RTFKT的球鞋),品牌商们选择下注的未来则大为不同。像Genies和Wolf3D这类虚拟化身技术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用户能够跨平台使用的虚拟化身产品。随着互操性(interoperability)的逐渐出现,消费者将有更大动力去购买能够跨平台流通的虚拟商品,就像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一样。
短期内,时尚品牌们会选择已有大量用户的虚拟平台(比如,Roblox平台有美国半数以上的儿童用户,Fortnite和Zepeto平台则有数亿用户),大力投资于其中虚拟商品和体验的开发创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时尚公司涌入线上竞争(包括全数字化时尚品牌DressX),他们将需要更小的平台来做各种尝试,以保持对该领域的学习,并争取走在未来发展趋势的前列。
鉴于虚拟商品市场高达1900 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机会,DTA模式不仅仅会被时尚奢侈品牌所采用,所有试图抓住元宇宙浪潮的品牌们预计都会加入其中,从职业运动团队到连锁餐饮企业。其他机会领域还包括:
· 娱乐行业:面向消费者虚拟化身的事件活动有潜力比在现实世界中吸引更多受众(和获得更多收入)。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 ,2021年8月Ariana Grande在 Fortnite 平台举行的三天虚拟演唱会,吸引了数百万参与者,并且带来了 2000 万+美元收入。
· 房地产行业: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和消费者进入虚拟世界,购买和拥有“虚拟土地”或“虚拟资产”可能会成为这领域公司瞄准的一个重要市场。
· 支付行业:新兴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会强化DTA交易和活动,颠覆传统支付系统。为虚拟货币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机构已经表现出了强烈兴趣。
正如Decode_M创始人Mike Berland所说,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局虚拟世界,创造品牌的FOMO将需要更多有创意的方式来获取目标用户。品牌和零售商们需要了解他们的目标受众群体,否则,他们可能会被用户疏远,或者难以达成计划方案。
2. 加密货币安全市场日益增长
Crypto crime
随着黑客不断变换攻击手段,加密货币安全市场空间将继续扩大,以应对持续上升的网络犯罪问题。
当前市场对加密货币的兴趣度远超以往。从Starbucks、Whole Foods 到 KFC 等,越来越多的餐饮、零售商都开始接受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将其作为可选支付方式的机会日渐增多。
随着该项技术逐渐普及,其伴生的网络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在加密交易中非法活动占比不到1%,但自2016年以来,加密犯罪的报道数量平均每年增长了 312%,包括黑客从投资者手中窃取货币、加密投资相关的骗局等。
以2021 年 8 月事件为例,黑客从DeFi平台 Poly Network盗走了价值 6 亿美元的代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加密货币盗窃案。虽然资金最终被追回,但该起事件证明了加密货币安全脆弱性产生的代价会有多大,而这起事件并非个案。
另一种针对加密货币的犯罪行为是利用勒索软件攻击来索取加密货币赎金。伴随加密货币日渐广泛使用和普遍接受,现金可能不再是罪犯们的第一选择,因为加密货币交易不涉及银行之类的中介机构,也不带有个人身份识别信息,黑客们可以在勒索上百万美元同时还保证完整匿名。并且,加密货币支付是永久性的。一旦钱被转出去了,原持有者是很难追回来的,除非对方将其退回。黑客们还可以进一步把这些加密货币“洗”到不同数字钱包中,这样几乎就是无法追踪了,简而言之,这称得上是完美犯罪。
罪犯们同样盯上了比特币ATM机器,这些设备在美国越来越多地方都有安装,比如沃尔玛。网络诈骗犯迫使受骗者在ATM交易过程中扫描某种特定二维码,把钱转到他们的加密货币钱包中。而因为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去中心化特点,这些ATM机器实际上很少受到法律监管。
所有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将推动加密货币安全合规市场在2022年实现显著增长。美国监管机构已经发声,希望建立相应的加密货币市场保护机制以减轻相应风险。但在持续连贯性的监管到位之前,创业公司们已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来填补加密货币安全市场的空白。
诸如 PassFort、Chainalysis、TRM Labs、Solidus Labs 以及 Elliptic 这些公司都在尝试将区块链相关风险降到最低,用各种自有的解决方案,包括 AML反洗钱(anti-money laundering)、KYC账户持有人强化审查(know your customer)、交易可见性(transaction visibility)以及智能合约代码安全(smart contract code security)等方案。
投资机构也在出手。网络安全领域的融资整体上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该领域的创业公司共完成近850笔融资,融资金额达 280 亿美元,同比增长136%。
该领域中专注于加密货币安全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包括:
· Base Zero:为金融机构客户提供加密资产安全托管解决方案
· CryptoPolice:打造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防诈骗验证系统
· PhishFort:为加密货币公司提供反钓鱼解决方案
像Coinbase这类加密货币交易所也开始出手投资该领域创业公司,以保护自身及客户资产安全。2021 年 9 月,该巨头参与了区块链安全平台Forta 23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2021 年 12 月,该公司还宣布了收购加密安全创业公司Unbound的计划,而一周前 Coinbase刚收购一家瑞士数字钱包创业公司 BRD。
金融服务公司在加紧拥抱加密货币的同时也开始进入该领域。例如,2021 年Mastercard 收购了加密货币AML(anti-money laundering反洗钱)合规公司 CipherTrace,而PayPal 收购了加密货币安全公司 Curv。
但目前这些加密安全解决方案大多侧重于保护加密交易,却忽视了个人加密钱包安全问题。而且,网络犯罪的手段变化多端。加密货币中有一类被称为 Privacy Coins(隐私币)的,比如像Monero这种隐私币,可以让用户以匿名身份转入和转出加密货币。黑客们在近期一些案件中有强迫受害者支付隐私币的行为,这使得不少交易所选择将这类加密货币作下架处理。尽管这类加密货币对于黑客们来说要变现出来还是有些挑战的。
区块链分析平台 Chainalysis 研究主管 Kim Grauer 认为:“隐私币的应用还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程度。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流动性不如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加密货币只有在你可以用来买卖商品、服务或将其兑换成主流货币的情况下才有用,而对于隐私货币来说,这要困难得多。”
截至 2021 年,全球加密货币用户已超过 3 亿,已有18,000多家企业接受加密货币支付方式。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和个人将财富配置到加密货币领域,并使用加密货币进行交易,网络黑客们造成的影响代价也在上升。预计2022年会出现更多的诈骗、黑客攻击和非法交易事件,而这也会吸引更多融资创业公司进入到这个快速变化市场中。
3. 消费者隐私保护博弈加剧
The consumer privacy battle
2022年消费者隐私保护将成为战略级优先业务,互联网科技巨头们将难以再进一步获利。
过去 20 年里,亚马逊、Facebook(Meta)、谷歌和苹果这些科技巨头积累了无可估量的的用户数据。
消费者数据的不断产生和收集虽然刺激了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对安全的关切,并在过去几年掀起了消费者隐私监管浪潮(例如,欧盟的GDPR法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开始对自身数据是如何被巨头所管理的产生了更多质疑,这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自身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的控制需求。例如,在欧盟GDPR法规生效三天后,NGO组织La Quadrature du Net就代表12000名消费者向谷歌、苹果、Facebook(Meta)、亚马逊和微软发起了一项正式的隐私投诉。该投诉最终导致了亚马逊在2021年7月被处以8.87亿美元的罚款,是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笔GDPR罚单。
监管机构和消费者所采取的行为并非是毫无后果的。高管们对隐私和合规管理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显示了消费者数据保护已成为各行业的优先级任务。
投资机构同样开始出手,近几年加大了消费者隐私保护领域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
· OneTrust:一家隐私管理服务领先平台,2021年完成了迄今为止的第四轮“过亿”融资(mega-round,指融资金额过亿的轮次),累积融资金额高达9.37亿美元,而该公司在2020年底的估值仅51亿美元;
· LogicGate: 一家GDPR和CCPA(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合规解决方案供应商,2021年6月完成了一轮“过亿”融资,累积融资金额已达1.58亿美元;
· BigID:一家数据隐私平台,2018年至今已完成10轮融资,累积融资金额已达2.46亿美元,2021年完成最新D轮融资后,其估值已达13亿美元。
过去数年中,不断提高的监管力度、消费者关注度以及创业公司的加速进场都显著提升了消费者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迫使科技巨头们分别往以下不同方向前进:
一些科技巨头在压力之下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
· Google:宣布计划在2023年底前逐步取消第三方cookies,同时推出“隐私沙盒”(Privacy Sandbox)技术,以实现在保护用户隐私同时做到个性化广告投放;
· Apple:2021年4月在其iOS 14.5版本更新中推出了App 反追踪(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功能,允许用户禁用某些app的广告跟踪。这次更新迫使app开发者不仅要允许用户拥有是否被跟踪的选择权,同时也要求在用户使用app前提供明确选项的弹窗提示,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其他科技巨头诸如Facebook(Meta)则选择了做逆行者,这引发了关于数据隐私丑闻事件的强力审查和处罚。2019年7月,该公司由于违反了消费者隐私保护法规,收到了FTC开出的一张高达50亿美元的罚单,创下史上最高罚款记录。同时,科技巨头们之间也掀起了口水战,FB的CEO Mark Zuckerberg对苹果iOS 14.5版本更新的隐私规则嗤之以鼻,而Tim Cook则呼吁其停止在自有app以外对用户数据的大肆收集。
消费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监管端也会推动更多严格法规在今年生效,种种因素将共同导致消费者隐私保护变成行业的优先策略。在这个大转变进程中,最快受影响的是三方数据收集将被加速抛弃。其中,受制于科技巨头的广告营销行业将遭受最大损失,同时,任何依赖三方数据做广告的B2B或者B2C公司也将面临不小损失,将不得不大幅调整自身广告策略。据Google预测,出版商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潜在的营收损失将高达50%以上。
因此,许多机构急于收集第一方数据(first-party data,即消费者直接向企业提供的个人数据信息),以便在第三方网站上继续投放定向广告。然而,事实将证明使用这些第一方数据会更有利于大企业,而对那些没有足够数据或者收集能力欠缺的小型企业则相对不利。
鉴于该场景正逐步浮出水面,“内容相关定位”(Contextual Targeting,Google 推出的互联网广告服务,即所发布的广告与网页内容相关)今年将卷土重来,因为这种广告服务允许企业在没有第三方或第一方数据的情况下,提供与内容相关的广告服务。例如,GumGum,一家“内容相关定位”的智能广告创业公司,利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CV & NLP)来分析网页、视频、图像和其他数字内容,能在无需第一方数据情况下帮助广告主实现最佳广告位置投放。
最终,这波消费者隐私保护大潮很可能将最有利于科技巨头们。尽管其中一些巨头们目前还在使用三方数据来强化他们的广告工具,但长期来看,他们凭借过去20年大型并购所积累起来的海量第一方数据将形成压倒性的竞争优势。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将不得不采用新解决方案来适应一个无cookie的大环境,同时重新设计他们的广告运营方式。
正如某人所说,消费者之年可能只是科技巨头们掌握未来数十年的垫脚石。
4.“先买后付”干掉信用卡
Killing the credit card
“先买后付”的购买模式将更加普遍,并且产生更大价值,同时Z世代年轻消费者们将逐渐远离传统信用卡。
全球性的Covid-19大疫情推动了电商购物继续高歌猛进,POS融资(即销售结算时向客户提供分期还款的金融业务)或者说“先买后付”模式(BNPL)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而与此同时,信用卡行业的债务余额却跌到了2017年以来的最低点。
目前,美国支付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借记卡和预付卡)整体市场规模大约在8万亿美元体量,BNPL模式只占整体支出的很小一部分, 预计其业务占比在2022年会出现较大转折。
一大批BNPL 创业公司,包括 Affirm、 Klarna 以及 Afterpay(最近被 Block即Square 收购),在2021年的融资金额和数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到 2025 年,BNPL市场预计会出现10到15倍的增长,GMV交易总金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
即便是科技巨头们也纷纷入局BNPL领域:
· Amazon:2021年 8月,与电商分期付款服务提供商Affirm合作,允许购物者分期支付50美元以上的商品。Affirm 是其BNPL服务独家供应商;
· Apple:据报道正和高盛Goldman Sachs 合作开发一项名为“Apple Pay Later”的BNPL服务产品;
· Google:Google Pay与Afterpay、Klarna达成合作,在店内提供BNPL服务。
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的消费者共同推动了BNPL行业的增长,他们占到BNPL总用户的75%。出于对债务和隐形费用的担心,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通常不愿承担信用卡利息和费用。
BNPL模式灵活,消费者在线购买商品时可以选择分期付款(常见是分成4期),如果用户按时还款的话,则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或罚款,也可以选择在POS销售结算时以提前确定的固定利率借款方式。
即便是更长期的借款或者逾期还款,这种模式相比信用卡仍有较多优势,比如BNPL巨头Klarna,其标准年利率为19.99%,逾期费用为7美元/月,远低于信用卡公司收取的 25到40美元的逾期费。
此外,用户更倾向于选择 BNPL服务商提供的信贷产品,因为有更大机会通过审核。例如,Affirm自营的信贷承销模式比竞争对手的审核通过率平均要高出 20%。该公司最近推出的“借记卡+”(Debit+ card )产品业务,主打零透支费(行业通常每笔收取35美元)、零注册费、零年费和零逾期费,而且允许用户在购买商品后24小时内改为分期付款形式。
实际上在这个金融等式的另一端,是BNPL服务商向那些期望以便捷支付模式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零售商们收取费用。事实证明,这种模式能够跑通且产生收益:Klarna目前仅在美国就拥有高达2000万客户,平均年龄为33 岁。
据Klarna美国市场负责人David Sykes提供数据,BNPL模式通常用在小额商品购买中,平均订单金额在140美元左右,常见是用在服装和化妆品购买订单中。
但这种情况在2022年可能会开始改变。
消费者已经开始使用 BNPL服务来购买家具和家用电器等更高金额的商品。据AWS一项研究统计,美国43%的成年人有兴趣使用BNPL服务来支付各种商品和服务,范围从汽车、家庭装修到医疗服务。一家来自加州的BNPL创业公司Sunbit已进入该领域中,开始提供从汽车零部件、医保服务到牙科诊所等多种产品和服务。
目前来看,大部分消费者在做大额购买支出时,通常都会先上网搜索,然后在线下当面完成交易。这部分是因为使用BNPL服务完成大额在线购买还比较新,因此还需要更多努力来建立客户信任。用这种新的借债方式购买一件价值140美元衣服是一回事,但要用这个新方式来购买一辆新车却是另一回事。
与此同时,部分垂直领域看到了客户线上大额购买的快速增长。在线汽车经销商Carvana在21年Q2售出了10万辆新车,营收同比增长近200%。同类玩家Vroom也宣称自己的电商部门销售同比增长了172%。这两家都是直接提供在线BNPL服务。
随着消费者日益依赖数字渠道来进行互动,同时对BNPL服务更加熟悉,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消费者从2022年开始逐渐选择BNPL这种形式来完成更高金额的支付。BNPL服务商已经开始提升他们提供的额度上限,比如Affirm现在能通过的上限已达17500美元。
但BNPL模式并非没有风险。消费者仍然可能会债台高筑,甚至也可能会用他们的信用卡来支付BNPL还款,而这又会产生他们试图避免的手续费。另据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最近一份报告分析,BNPL的实际债务情况“并不透明”。
从2022年开始,消费者将需要小心谨慎跟踪自己的BNPL支出。与此同时,支付网络公司和信用卡发行公司很可能也会与BNPL公司合作,或者推出他们自己的BNPL服务来保持自身竞争力。例如,像Splitit和Four都已经与Visa和MasterCard合作,Capital One也在测试自己的一款BNPL产品。
最终,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白牌BNPL服务商逐渐开始合并。像Amount、Limepay以及Pledg这些公司都在帮助品牌商建立自己的BNPL解决方案,使他们得以保持自己的品牌,同时对产品有更多的掌控力。
5.“ 从实验室到餐桌”的新蛋白
Lab-to-table
实验室培养肉最终将会被允许端上餐厅桌台和放上零售门店货架,并与传统肉类以及植物基替代产品同场竞技。
实验室培养肉 (Lab-grown meat,也称cultivated meat)实际已存在多年,该项技术使用动物源细胞培养物(animal-derived cell cultures)来生产肉类产品。但用户目前想要食用这些实验室培养肉产品的话,还必须先签署一份免责声明。因为这些培养肉公司一直在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目前仍无法把产品推向市场。
但这并不意味着培养肉没有大市场潜力。据估计,培养肉到 2040 年可能会占据美国肉类消费的三分一,并超过植物基替代肉。而在全球这个高达2.7万亿美元的肉类大市场中,培养肉即使占据其中一小块份额也将是巨大无比的市场。随着监管机构逐渐放宽培育肉进入主流市场的限制,传统肉制品供应商和领先植物肉公司很快将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目前,仅有一家公司Eat Just获得了允许销售培育肉的监管批准,该公司已经获得了新加坡当局批准,可销售其用细胞培养物制作的鸡胸肉。在2020年12月,该公司旗下品牌GOOD Meat完成了世界上首笔培养肉销售订单,在新加坡1880餐厅中推出“无鸡肉”的鸡肉产品。
Eat Just累积已完成7.07亿美元的融资,用于生产其纯素和细胞培养食品,在2021年3月的最新一轮融资中估值已达26亿美元。据CB Insights旗下Industry Analyst Consensus分析,未来十年肉类替代市场将达1400亿美元规模,这家公司正是这个不断壮大的市场的一部分。
以色列和新加坡一直是培养肉创新的热点地区,鉴于其相对有利的监管环境。虽然大多数公司还不能商业化销售旗下产品,但他们正仍在产品开发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在以色列,像Aleph Farms、SuperMeat和Future Meat这些创业公司都拿到了融资来进行自己的培育肉产品开发。SuperMeat甚至还在一家餐厅中进行了测试,尽管该餐厅并未完全向公众开放,同时也要求客人在尝试他们的培养鸡肉汉堡前签署免责声明。
对于美国创业公司来说,2022 年可能是大规模进入培养肉领域的一年,将会看到监管层面的动作,甚至有可能部分获得最早一批核准。
在美国,培养肉同时受 FDA 和USDA(美国农业部)监管。其中,FDA负责细胞培养的监管,而USDA主要负责细胞培养食品的生产和标签监管。2021年9月,两大监管部门发布了一份公开征求意见稿,内容主要是关于实验室培育肉类产品的标签管理。USDA还承诺在未来5年投资1000万美元用于建立“国家细胞农业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Cellular Agriculture),将成为美国政府资助的首个培养蛋白研究中心。
一批培养肉创业公司已经宣布了他们期望在今年能开始商业化销售,其中一家是Upside Foods(即之前的Memphis Meats,培养肉领域的领先玩家)。2021年末,该公司开设了一家面积达53000平方英尺的培养肉牛排和禽类产品处理工厂,目前为止最大的培养肉生产设施,年产能可达50000磅以上。
在等待监管批准的同时,Upside Foods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产能设施、产品包装和品牌建设,还给自己的员工、记者以及像Richard Branson这样的投资人提供产品试吃。米其林星级厨师Dominique Crenn与该公司达成了合作,为其提供烹饪咨询,并计划最终在其餐厅Atelier Crenn中推出Upside的培养鸡肉菜品。
Eat Just同样也表达了获得更多地区和市场批准的期望,期待它的培养鸡肉产品也能够像旗下其他纯素蛋黄和鸡蛋替代品一样,尽快被摆上美国零售商店的货架。该领域其他值得关注的创业公司包括Wild Type、BlueNalu以及Finless Foods,这几家都在致力于开发细胞培养的海鲜类产品,像三文鱼和黄尾鱼之类。
实验室培养肉的益处包括,比传统畜牧农场更少的资源消耗,以及缓解了用户对动物虐待和屠宰行为的担忧。据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培养肉与传统的养殖肉类相比,可以降低96%的排放、减少45%的能源以及96%的水源消耗。
与植物肉相比,培养肉在味道、气味和质地上都要与传统养殖肉类更为接近,让其对传统食肉消费者更具吸引力。植物基的替代品要么是模仿肉类(像Impossible Foods “滲血” 的植物肉汉堡,就是用食品工程方式来模仿肉的外观和味道),要么是提供一种替代产品(比如黑豆汉堡或豆豉),而实验室培养肉是真的肉,与传统畜牧产品有着相同的味道和口感。
尽管如此,培养肉技术也并非没有问题。其中一项主要挑战就是成本问题,虽然价格趋势将会逐渐往下。例如,总部位于新加坡的 Shiok Meats 计划开始销售他们的细胞培育虾肉产品,目前价格降到了在每公斤37美元左右,但这个价格仍然是传统虾肉的两倍,尽管他们的价格在数年前还高达7400美元/kg。据研究公司CE Delft估计,到2030年细胞培养肉的价格将降到与某些传统养殖肉类持平的价格水平。
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如果想扩大业务规模,使其产品价格在市场上具有吸引力的话,就必须不断努力改进技术。同时,在市场上想获得成功也需要不断的消费者教育以及品牌建设努力,来抵消任何因“人造”或者实验室培养食品概念所关联产生的“倒胃口因素”(ick factor)。
不管怎样,2022年将成为Impossible Foods 和Beyond Meat这些植物肉领先玩家艰苦应战培养肉对手的开端。培养肉创业公司同样会给传统肉类巨头像Tyson、Smithfield、Hormel以及Cargil等带来不小的威胁,尽管已有部分巨头意识到其中机会,并已坚决出手投资。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能动作稍显迟缓,但并非停滞不前。今年的监管变化很可能会对培养肉新产品的推出和上市产生重大影响。
6. 零碳排放势在必行
Net-zero or bust
气候科技正成为VC新宠,但高昂的资本代价以及含糊的宣传将对投资人带来严峻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正成为一个庞大产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做出“零碳排放”承诺,消费者在花钱时也更倾向于选择可持续发展品牌。类似美国近期签署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这类政府支出,也会带来数十亿以上的资金投入到气候变化应对领域当中。
食品、能源、时尚、交通以及更多行业都在反映这一趋势,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减少碳足迹,以及努力满足股东们对于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些议题日益成为企业高层们关注的焦点,在2021年各大公司的财报及电话会议中,“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或者ESG被提及的频率也显著提升。
VC机构也在迅速出手捕捉机遇。
气候科技(Climate tech),是一个能帮助解决气候挑战的广义概念,涵盖了低环境影响蛋白、碳封存混凝土(carbon-sequestering concrete)以及零排放汽车等所有相关技术。2021年气候科技变成了VC热点赛道,而这个趋势仍在加速。
据CB Insights数据,仅可再生能源领域,2021年融资金额同比就大幅增长了4倍以上。而这个热潮在气候科技其他细分赛道也得到体现,在能源储存、氢能、碳捕捉、替代蛋白、垂直农业、电动汽车、智慧建筑等领域,融资金额都连创新高。
对于专注气候科技的VC机构来说,2021也是一个大年份。美国的气候科技基金 Lowercarbon Capital仅在几天内就成功募集了8亿美元,据其创始人Chris Sacca表示。而在欧洲,2021年才刚成立的气候科技专业基金World Fund也成功募集了约4亿美元。
该领域机构的投资回报也可以颇为可观。例如,可持续时尚鞋履制造商Allbirds在2021年11月以20亿美元市值成功上市。还有8 月份上市的电池回收公司Li-Cycle,当时市值也达到17亿美元。
资产管理巨头BlackRock的CEO Larry Fink在2021年10月曾表示,他认为未来的1000家独角兽企业都会来自气候科技领域。
但前路可能崎岖不平。气候科技领域的竞争正在逐渐升温,看看替代蛋白和电动汽车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竞争对手就可想而知。同时,投资机构也得睁大眼睛辨别出那些公司的“漂绿”(greenwashing,指企业仅为自身环保形象而进行投资或者营销宣传)行为,包括那些肤浅的气候友好谈话或是粗劣构思的可持续项目。
企业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触及气候科技,包括吸碳产品开发、资源节约型商业模式以及低碳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但实际上,评估一家初创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需要评估其每件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鱼和熊掌往往难以兼得。例如,生产一种新的“节能”产品所需的能源,可能远超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节约的能源。
气候科技同样也面临着令人担忧的 “硬件创业艰难”(hardware is hard)挑战。
一些最具潜在影响且利润可观的气候科技创新领域,比如电动汽车、垂直农场、地球工程技术和新能源等,对于资本的密集需求可能十分惊人,光搞出原型产品可能就耗费不菲。
例如,核聚变创业公司伴随气候科技的爆发,在2021年获得的融资金额也大幅提升。这些公司通过模仿太阳的核反应来产生无碳电力。如果研发成功的话,这类技术将能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人类文明将得以永续。
但是建造一个“小太阳”的代价并不低。2021年12月,一家MIT的衍生企业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完成了一轮高达18亿美元的Series B融资,以继续开发他们所展示的SPARC反应堆(Smallest Possible Affordable,Robust,Compact)。
这其中需要承担极大风险,但是VC机构正是为风险而生。气候科技领域在全球出现越来越多的“过亿轮”融资(mega-rounds),表明VC机构已做好准备,大力推动资本密集型的气候科技向前发展。
随着气候友好型技术在许多领域逐渐成熟,以及投资机构的需求暴增,2022年将是可持续投资的突破性时点。这一年有望看到更多的高估值项目退出,以及气候科技领域不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该领域中某些知名项目的失败将难以避免,但是至少目前,他们还影响不到投资人的高昂情绪。
——上篇完——
参考资料:
《12 Tech Trends To Watch Closely In 2022》,CB Insights
获取70页英文原版报告PDF,请后台留言。
Thanks for your like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