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大宗祠传奇李火德 著名侨领李嘉诚、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先祖
韩江流域这一片广袤的土地,3百万公顷的土地上山川毓秀,江河长流,土地肥沃,民力富庶,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客潮两大优秀民系的人文发展,演绎了多姿多彩的韩江文化。
上杭李氏大宗祠传奇
陈伟家
本篇看点:李火德是唐代宿将李渊第28世孙,是著名侨领李嘉诚、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先祖;李氏大宗祠主祀火德公,祠堂文化条理清晰,人文渊薮,201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上杭县城驱车约1小时,一路青山和田畴,山村棋布,过蓝溪桥,是稔田镇官田村,一处位于官田下村赛大坵的河谷盆地上有一座“李氏大宗祠”。这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车停大宗祠的一刻,鞭炮响起,我知道这是闽赣一带客家人过年的“热情”,凡有客人来到,就要举行这样的“欢迎仪式”。
李氏大宗祠侧的田园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百里之外的永定县湖坑乡举人李梦兰倡议在此地建大宗祠,以纪念宋末闽西客家李氏始祖李火德公。此举一石激起千重浪,李氏海内外裔孙纷纷义捐,推举火德公22世孙、官田人李高风任建祠总理,道光十八年(1839)宗祠落成的时候,这座宏大的客家民用建筑悉数花去了两万多两银元。大宗祠堂号“惇叙堂”,有客房104间、房厅26间、三栋大厅,占地5600平方米,房屋后包处分封散居各地的宗支脉系房号,“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坟茔,继合食于庙宇,即尊祖、敬宗、修族举而三善矣”。至此,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的火德公后裔,纷纷来此寻根问祖,蔚成地方一大盛事。
官田村四周群山叠翠,黄潭河蜿蜓而过,山水相依,风景秀丽。李氏大宗祠系庭院式中国古建筑,大门牌坊中央刻以“恩荣”二字,楹联写着:“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硬山顶三进四落两花巷及后包的砖木结构建筑,厅房划分井然,既带有客家宗法制度下的祠堂格局,又兼有潮州祠堂建筑特点。远望祠堂,层层升高的“三进”具有步步高升的特点,外观又具有潮式“下山虎”型制,飞檐高翘如飞翔之状,隐合李氏卜居宁化石壁堡时先祖李珠旧训“绵远幸泽”,在人如蝼蚁的石壁堡,李珠期望他的子嗣都远走高飞。
李氏大宗祠内
上杭李氏来自陇西望族,李珠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七代裔孙。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李珠次子木德和四子火德,从“客家蜂窝”宁化石壁堡出发,经汀江来到上杭胜运里丰朗村,次子木德离开上杭,继续外迁,四子火德一个人留在了丰朗村,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而又勤耕力作,发展成“殷于资”的地方贤达,其“为人直谅温悫,有孝义忠信之行,非其义不苟取”,由于他敦睦乡邻,“不啬施予”而被尊为李氏“闽西始祖”。据传,火德至63岁时仍膝下无子,其夫人伍氏怂恿他另纳移居丰朗的潭州太守陈梅山之女为妾。几经周折,得以成婚。尔后奇迹般地育下三子二女,李氏后裔自此而呈几何级数蕃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其后裔演绎扩大,裔孙分布海内16个省、市、区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传火德公寿终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享年87岁,行葬之时风雨大作,因避雨,灵柩暂放处陷落成湖,地理先生号此为“螃蟹游湖”之地,便在原地造坟。并称其子孙外迁可得兴旺,无意承先隐合了李氏祖训。这可能是客家地区地处僻壤,鼓励向外寻求发展的鞭策之语。
宗祠内的布告榜
李氏自29代起,裔孙从丰朗村迁出至本乡大湖村,后迁永定湖坑,而有倡议建祠的举人李梦兰。又一支沿着汀江西去两广,一大部分人入地潮州府地,在韩江流域演绎了“客家潮汕化”的人文景观。走向粤北的李氏后人遇“湖广填四川”而也有入川者;第三支则寻找先民足迹回迁江西、湖南一带,形成了庞大的族系。在这些后代中,惇叙堂第14世祖李明山播迁潮州开基,其脉系于民国十七年(1928)诞生了商界奇才李嘉诚,李嘉诚为李火德第23世孙;有移居大埔的李氏后人、火德公第28世孙、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还有世界球王李惠堂、广东省委书记李坚真等俊彦灿若星辰。
大宗祠后包处的分封房系住房
官田李氏大宗祠于1990年5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经国务院核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民间祠堂文化中,实属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祠内祠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