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普 | 炎症性肠病,都是冰箱惹的祸?
炎症性肠病(IBD)
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两种病,特别是克罗恩病,在30年前我当住院医师时很少见,但现在逐渐多起来了,而且很不好治,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国外学者将其与冰箱的使用联系起来,他们在《柳叶刀》(《Lancet》)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出美国、芬兰、法国、英国IBD发病增多的时期,幅度与这些国家应用冰箱的先后与多寡相一致。
(三维胃肠结构 图片来源:搜医绘)
这在中国也是如此,过去IBD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使用冰箱,IBD从此开始多起来。
冰箱惹祸的缘由在哪里?
以前吃不完的饭菜无法保存,要么重煮再吃,要么干脆扔掉。有冰箱后,可将其贮存,有的甚至贮存达数月之久。在4℃,绝大部分细菌都不会生长,但有极少数细菌可缓慢生长。
这些被冰箱筛选出来的细菌吃进人体肠道,那里营养丰富、温度适宜,更容易繁殖,于是引起IBD。
(图片来源:Pexels)
这种说法对吗?
学术界不断发出争议,我也持有不同观点。
我们将自然界两个事物任意联系,一般都会得到两个结果,要么有关要么无关,得到阳性结果就认为两者有因果关系。
(图片来源:Pexels)
这有科学根据吗?
譬如,屋内有个人,屋外有棵树,人长树也长,能认为二者相关吗?因为人不长树也长啊,反之亦然。前面走着一对男女,你能认为走到一起就是夫妻吗?
其实是兄妹,说不定是刚认识的陌生人呢!“两者同时存在”,只是符合了判断两个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条铁则中的第一条,第二条是有前者必然引起后者,第三条是去掉前者后者必然消失,符合这三条才属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IBD就是冰箱惹的祸。
既然不是或不全是冰箱惹的祸,那到底是何原因导致IBD呢?
人们已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两条规律:一是没有细菌肯定不得IBD,说明细菌在里面确实起作用;二是有细菌不一定得IBD,说明遗传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发现,在同样条件下,人体Nod2基因出现多态性易导致IBD。Nod2基因主要编码防御素或者溶菌酶,这一类蛋白是由小肠的潘氏细胞分泌。小肠腺体的基底部有一种嗜伊红的潘氏细胞,这种细胞过去很少被研究,它分泌的防御素可使小肠内不长细菌或很少长细菌。
如果有一天能把潘氏细胞克隆出来,它所分泌的防御素可是人体自己产生的,比青霉素等其它抗生素都要好,而且目前没观察到耐药。Nod2基因出现多态性会使小肠潘氏细胞产生的防御素不如通常情况下的好,一旦细菌感染,就易导致IBD。
(病毒细菌微生物高清图 图片来源:搜医绘)
但是,这个理论只适宜解释西方病患群体。
在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还有中国香港等地,人群中根本没有Nod2基因的多态性,没有这种多态性为什么同样发生IBD呢?
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说明还有别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这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主要内容来源:樊代明院士谈“整合医学”系列)
版权保护声明:
西安科普是以传播科学科普知识为主的公益性公众号,均不通过采编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参与任何商业活动、获取商业利益。本公众号采编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特此鸣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