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荷兰在线特约撰稿 文 | 辰君

荷兰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以其著名城市鹿特丹为例,博物馆公园四周环绕着鹿特丹艺术厅(Kunsthal)、 荷兰新研究院(Het Nieuwe Instituut)、 沙博博物馆(Chabot Museum)、 鹿特丹自然史博物馆(Natuurhistorisch Museum)、 索内费尔德公寓(Huis Sonneveld)等诸多知名文化场馆,是历史文化爱好者们探寻历史奥秘、汲取文化精华的必经之地。

走在鹿特丹的街头,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喷薄而出的艺术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荷兰在艺术保护方面的创新理念与技术。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开放包容 荷兰文物展示方式大胆革新

世界上的大多数博物馆仅展出6-7%的馆藏,其余94%的文物只能屈身于阴暗仓库一隅。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但一个名为“公共艺术仓库(Art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项目则大胆突破了这一桎梏,力图“将全部艺术品开放给民众”,秉持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理念,其建筑内99%的空间都对外开放,馆内15.1万件艺术藏品也将全数展出。同时,私人收藏家也可以租借场地,享受博物馆专业、高品质的文物收藏、修复服务。

这个公共艺术仓库附属于位于博物馆公园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Boijmans Van Beuningen Museum)。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与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合称为荷兰的三大美术馆。它始建于1849年,设计典雅,馆内收藏着中世纪至21世纪重要的艺术作品共151000余件。2019年初博物馆宣布闭馆,开始长达7年的修缮工作。

为了在博物馆闭馆期间继续展出藏品,自2015年起,知名荷兰建筑事务所MVRDV负责设计与建造了公共艺术仓库项目,打造了全球首个向观众全方位展示“文物修复、转移、保护与储藏全过程”的文化场所。

这个高39.5米,呈碗状,建筑表皮面积达6609平方米,由1664块镜面玻璃镶板拼接而成的建筑不仅有着独特的外观设计,还有着别出心裁的藏品陈列方式。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我们平常所见的展览,一般将文物按年代、流派区分,而公共艺术仓库颠覆了这一约定俗成的摆放方式。其馆内文物将混合摆放,一切可能作为陈列的空间都将得到充分利用。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博物馆拥有一个高40米的巨型中庭,连接着各层的陈列室。作为第一展览地点,这个中庭将成为一个垂直展览中心,屋顶天光将这片空间点亮。各种文物或悬挂于楼梯周围,或放置在悬吊空中的玻璃陈列柜中,人们经由从中庭交错跨越的楼梯拾级而上,近距离欣赏艺术品的典雅与精致。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而在各层的陈列室中,文物将以在仓库中同样的形式,紧密地悬挂在一排排架子上。印刷品、画作和相片等一些较为脆弱的展品将被存储在密闭的空间中,不直接对外开放展示,但是参观者可以随时提交申请,以欣赏这些作品。电影和录像集则将于特别设置的放映室中播放。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寓教于乐 荷兰文物保护理念植根于社会

荷兰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都会考虑通过全方位的展览和文物背后故事的讲解,向民众传递了其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其中,荷兰博物馆带头积极践行这一理念。

例如,去年7月,荷兰国立博物馆启动了伦勃朗名作——《夜巡》的修复工作。为了使游客既能够欣赏名作,同时又能够“参与”修复过程,荷兰国立博物馆用玻璃柜将画作围合,并将巨型扫描机的扫描过程全程展现给游客。这一创新做法使得观赏《夜巡》的游客大增,大家都想来看看这个“大家伙”是怎么运作的。此举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民众文物保护知识科普课。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前文所述的公共艺术仓库也不例外,该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品鉴艺术品的场所,还将艺术品自运抵,到开封,再到维修、储存的全过程逐一展现给游客。位于高层的教育互动室,还陈列有文物储存箱,附有讲解牌,有助于增进大众的文物保护知识。对于一些特定的珍贵展品,游客在进行预约后方可参观,讲解员会带领访客,讲解修复工作和策展背后的故事。

在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闭馆的这七年中,博物馆方将持续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开展各类活动。比如借助“馆藏进校园”活动,鹿特丹的中小学得以为其8-14岁学生增设艺术欣赏课程,动物雕塑、抽象画、17世纪油画、超现实主义作品都将被完好地运送到教室中,供青少年们学习探索,从小培养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创新先行 荷兰文物保护技术探索永无止境

除却在文物陈列和文物保护理念层面的创新,在建筑外观上,荷兰的设计师也通过高新技术进行了新尝试。

为了弥补建筑所占用的空间,MVDRV在屋顶上设计了一座“新型垂直公共城市森林”——他们栽种了75棵白桦树,旨在还绿于民。这些白桦树早在建筑破土动工前就已经开始培育,预计在完工时高度可达35米。为了能够承载树体的重量,建筑师对屋顶的覆土层、结构层都进行了精密的设计和计算。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75棵白桦树组成了一座迷你森林,人们通过巨型中庭的阶梯,可以直接登上屋顶。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是市民还是游客,均可以徜徉在“森林”中,在屋顶餐厅用餐,在游乐区玩乐,同时在高处将鹿特丹风光尽收眼底。

另外,建筑内部还设有雨水收集系统,除了满足内部的用水消耗,很大部分将用以灌溉屋顶绿植,剩余的部分用以充实博物馆公园的水景,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过,公共艺术仓库并不是个例,荷兰人大胆突破,以其先进的创新理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文物保护建筑。

2016年,荷兰国立博物馆、荷兰露天博物馆(Nederlands Openluchtmuseum)、罗宫(Paleis Het Loo)、荷兰文化遗产局(Rijksdienst voor het Cultureel Erfgoed)共同公开招标,希望筹建一栋合用的专业艺术品仓库。荷兰建筑事务所LIAG architects针对此需求给出了独特的方案。

建筑的外观由一个长方体切割而成,一方面满足了各个仓库的尺寸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人流向交通枢纽流动,打通了一个向内凹陷的出口,十分夺人眼球。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建筑的最大亮点是采用了特殊的模块化立面。此模块在形态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四面翻转,组合成立面上绚丽多彩的效果。该模块可采用多种材料复合制作,一形多用,从而形成“窗”模块、“百叶”模块、“太阳能板”模块、“封闭”模块等。

模块在环保节能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其向外凸起的角度可自然采光,并避免因日光直射和温度过高而伤害文物。在需要通风的部分,“百叶”模块的气孔能保证通畅的气体交换。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荷兰人有话说!他们都有哪些神操作?

模块还可以根据不同天气与季节进行自我调节。外立面背后的高保温层能够精确控制温度,从而使得内部房间达到适宜储存艺术品的温度。

不让艺术束之高阁,荷兰高雅艺术进万家

正是在技术层面的创新和精益求精,保证了荷兰文物保护事业的欣欣向荣,也为荷兰艺术走入万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公共艺术仓库为代表,尽管其外形夺人眼球,但内核却更值得关注。建筑师在设计上和技术上做出的诸多努力,都是为了尽可能将所有展品呈现于公众面前,让高雅艺术也能走入万家。

荷兰的艺术品保护与展示,追求真正的“民主化”,决不让艺术束之高阁,而是力求资源开放、社会共享。秉持这一理念,荷兰人在艺术保护领域大胆创新,从未停下过思考与进取的步伐。以多元开放思想为指导展出藏品,让公众能够欣赏到那些往常被尘封的艺术瑰宝。通过打造全民性和开放性的博物馆,将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细节公开展现给民众,唤醒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荷兰人通过一系列实践为文物保护提供技术保障,为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 | 辰君

90后建筑师、撰稿人。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有方空间特约作者,澎湃新闻市政厅供稿人。曾于上海、旧金山、新加坡工作,游历过二十余国。关注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进程中社会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上一篇新闻

旅行|偶尔,想起一个遥远的朋友

下一篇新闻

免费又好玩!全球物价最贵8个城市的隐藏玩法大揭秘,快去薅羊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