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作者:姚赟 来源: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1月23日一早,打开微信,发现多人发来了同一条消息——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消息为同一条:开篇钟院士防病毒,结尾钟南山院士建议,中间主要内容便是“用淡盐水漱一下咽喉的方法”。

查找后发现,1月22日下午16:28,“钟南山院士团队”借着@广州一院的官方微博,已进行辟谣。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除此官微外,在百度搜索“钟南山 盐水”关键词,便能发现不少媒体已经对此消息进行了“辟谣”。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随着疫情的爬坡,消息中掺杂着各种不明来源的谣言。

与此同时,同一件事,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多元空间”。

一边是如洪水猛兽袭来的“恐慌族”,囤完口罩,抢护目镜,而后还需肩负起科普、通达、敦促父母重视的任务;另一边,则是“泰山一族”,不戴口罩去菜场遛弯,一张嘴“当年非典都没戴口罩”,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什么叫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于是,各种游说让父母戴口罩的真实段子出现:


一人感染,全家升天;

我命由天,不由我;

平时辣条都不让我吃,现在我都想下跪求他们买口罩了;

不劝了,我怕气死我自己;

已经不是劝了,是逼他们戴,就像小时候他们逼我穿秋裤一样。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另一类,则是介于两者之间,他们依靠多年的养生经验,先于专家们找到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练瑜伽、盐水洗鼻子、蒸桑拿、淡盐水漱咽喉、抽烟、喝酒、吃六味地黄丸……

所以,这场疫情中,“买口罩的主力军们”任重而道远,除了“抢货”之外,还得学会两项技能——演讲与口才、火眼金睛。


对表:让信息尽可能对称


说到气炸了,父母还是不肯戴口罩——产生这种或对立或平行的原因是什么?或许得从信息来源和理解程度来说。

“昨天我说,75%酒精可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不是叫人人都去喝酒!这是两个概念,75%浓度酒精是用于消毒医疗器件、皮肤等。春节到了,我绝对反对酗酒,大量喝酒对人体有害,尤其是肝脏!”1月23日,李兰娟院士在镜头前对此进行了着重强调。

22日中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刚说出“乙醚、75%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剂都可以有效地灭活病毒”、“56℃,30分钟,就死亡了”等观点,就出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衍生。

“蒸桑拿”“汗蒸”“多喝热水”“多喝酒”等民间野生办法相继出现。这才逼得李兰娟院士在第二天又出来着重强调了——75%酒精可灭活并不代表去喝酒!

而这样的“民间野路子”和谣言,何止这一两个。那,我们又该如何从众多消息中,学会甄别真假。不少媒体对近期部分已经辟谣信息做了整理,盒饭财经(ID:daxiongfan)统计后发现,这些谣言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各种民间防病毒“野路子”。

如,板蓝根和熏醋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吸烟能预防病毒感染、盐水漱口防病毒、燃放烟花能遏制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戴多层口罩才能防住病毒、吃抗生素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吃“达菲”“病毒灵”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服用 VC能预防该病毒,等等——以上这些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没有被专家认可。

二是,对2019-nCov病理、研究进程等方面相关的谣言。

如,SARS病毒没消失过,一直寄生蝙蝠体内;武汉爆发的神秘疾病已被证实为新型SARS病毒等,以上都是谣言。

三是,疫情发展、突发状况、采取措施等方面的谣言。

如,在武汉上空播撒消毒粉液是谣言;北京协和医院辟谣肺炎患者出逃;武汉卫健委副主任感染后逃去上海豪宅,实际上人还在前线;湖北经视主持人带口罩上节目,实际上,这只是一次正确戴口罩的示范。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从上述谣言类型来看,不自觉的慌乱中,我们也会成为谣言传播者。事实上,我们与父母产生“平行空间”的原因,以及导致谣言四起的原因是同一个——并非是观念上或者根源上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初由美国的经济学家G·阿克洛夫提出,属于经济学范畴。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在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而后,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大众传播领域也经常出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

而获取信息的行为,是人类行为与信息来源和渠道的总和。其中,包括主动和被动信息搜寻以及信息使用。因此,它包括面对面的与他人的沟通,以及被动接收信息,例如看电视广告,而不打算对所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父母认为你小题大做,或者危言耸听,根本的原因便是两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恐慌族”拥有畅通、直接、快速的获取信息渠道,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泰山族”,则基本通过电视、纸媒、周边人群信息等较为传统的渠道。

这也是为何,微博上,不少人表示,因父母自己能搜能查,还主动提醒自己戴口罩的情况。当双方的信息变得对称后,不用你游说,不用恐吓,自然他们大概率便会和你站在一条战线上。

亲身经历,当坚持几次手把手带着父母搜索信息,让他们掌握了与你一样的信息渠道后,现在已经开始叮嘱我少出门,出要门戴口罩了。


辨谣言“野生”指南


那么接下来就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当信息对称后,如何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如何能从众多的信息中,高效找到准确的信息。

1月21日,带着口罩的某生鲜平台送货小哥下了电瓶车,开始现场分装刚才点的物品。

“今天是不是买口罩的单子特别多啊?”等待的过程中问了一嘴。手上的活没停下,边分装边抬头看了我一眼,说:“是啊,特别多,不过已经卖没了。”

装完后,他把袋子递给我,补充了一句:“我们那边一个保健方面很厉害人说,吃六味地黄丸可以预防这个。他很厉害的,你可以试试!”

这算得上典型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民间野路子”,如果经过发酵并开始有了一定的传播基础,那就是“谣言”。送货小哥的建议,是一番好心,但是否有用,是否会耽误病情,存在很大的风险。那该如何甄别消息的真假?

我们并非医学专业类媒体,无法从医学角度给予专业的建议。但作为媒体,我们从传播媒介角度整理了系列方法,供大家在这场“战役”中使用。


方法1:评头论足法

这个方法,就是看这一消息,或图片或文字,是否信息完整。一般出自官方的文件,红头和红章是两个重要的要素。

如下图,红头文件的“头部”,一般含有某企业、某单位的名称(有些也会假冒,需要进一步查证是否有这个单位),而后会标注文件编号。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不过不少企业的通知,不会那么严谨,有时也会出现没有“头部”的情况,而这时就需要看看“尾部”——是否有公章。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如看到上图这类,只有一个标题,既没有红头也没有公章的截图,那就要小心了。

另外,谣言发布者往往不会通过精心准备消息中的图片,一般图片都是从网上下载的,图像的分辨率不高,并且手机截图较多。

如看到群内发布的模糊不清的图片,直接需要存疑。


方法2:查找信息源

小心和存疑不代表直接下判断,说这是谣言。

那存疑后,如何鉴别真伪呢?

接着以上图为例。该文件落款为“新昌县人民医院”,那就可以循着这一线索,找到“新昌县人民医院”的官网。当然,也存在地方官网更新不及时的状况,所以还可以就这一文件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如新昌、肺炎。

检索到的结果可能有这几种情况:一是有相关的内容,但链接来源为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二是有多条由权威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三是无相关消息。从这一步就能判断出第二种情况的真实度最高。


方法3:找官媒渠道

但,这类的判断对不少民众来说,过于复杂。直接从官媒正规渠道获取消息,是最稳妥的办法。微信群内模糊的图片、断章取义的截图、没头没尾的一段话、以名人冠名却没有正规来源的内容,都不要直接相信。

那官媒渠道又有哪些?

目前主流官媒选择通报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官方公众号,可以从认证消息处了解,你看到的消息来源是否出自官方。官方微博,则更直接,看是否有“蓝V”的标志。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方法4:学会看链接域名

接下来,就是学会如何判别媒体、官网的真假和权威性了。

我们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例,其链接为“http://wjw.beijing.gov.cn/sy_20013/”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最简单直接的,便是从域名的后缀来判别。

目前国内比较主流的域名后缀有以下几种:

.com注册用户为公司或企业;

.org社团法人组织、团体;

.gov 政府部门;.mil 军事部门;

.net 从事Internet相关的的机构或公司;

.ac 科研机构;

.edu 教育机构,互联网通用顶级域之一,主要供教育机构,如大学等院校使用。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如,北京大学域名后缀为“.edu”,则代表了其教育机构的身份。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域名的后缀为“gov.cn”,表示的是中国政府部门。来自官方渠道的信息,可信程度较高。近期如要了解当地最新的疫情,可从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网上查找。近期,不少媒体的疫情通报信息,也是从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查询得到。


方法4:内容判断法

一是看机构是否真实。

如一些谣言为了增加可信性,往往会引用一些重要机构。比如“据新加坡××电视台报道,××”、“印度斯坦报业报道,××”等,这类谣言中出现的机构可能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简单查询一下关于这些机构的消息,便可以轻松破除这类谣言。

二是,从内容的逻辑和行文来判断。

如何让父母戴上口罩,还能辨别谣言?

如上图,最前边为“钟院士防病毒高招”,最后有落款为“钟南山院士建议”,这一信息的逻辑就有混乱的地方。显然“钟院士防病毒高招”,这是第三人称的转述,而落款一般为书写者,但这里的“钟南山院士建议”,就很有违和感——谁会称自己为“院士”。

正规渠道出来的文件,文笔不一定怎么出彩,但逻辑和用词基本是标准的。


方法5:让子弹飞一会

大学时期,与舍友看恐怖片,每当出现恐怖镜头的时候,都会遮住眼睛,不敢看画面。然而,在尖叫声、阴森的配乐,以及闭眼前营造出的氛围下,脑海里总会脑补出各种场景。

这些场景,往往比镜头中的更恐怖。

大部分时候,粗制滥造的谣言得以迅速被传播,往往是借助了众人着急、焦虑、担忧、愤怒等综合的负面情绪,以及迎合了“对,就是这样的,赶紧给家人看看”的心理。

多等一会,可能谣言传播的速度就会慢一些,产生的恐慌也会减少一份。当然,这里不是马后炮的分析,也没有任何指责转发的意思,只是希望高效的治疗效率,和大众稳定的情绪可以并行。

另外,如果还有其他辨别谣言的方法,欢迎在评论下方补充。

上一篇新闻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转机会无聊 ! 全球机场过境旅行大公开!

下一篇新闻

除了小CK,没有平价高颜值的包包了?当然有!而且小众不撞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