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从通用电气到日本东芝:巨头求变,“一拆三”是良方吗?

美国百年传奇通用电气“一拆三”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而同时谢幕的还有日本东芝集团。

11月9日,美国百年传奇通用电气(GE)发布声明,宣布将拆分为三家公司,分别聚焦航空、医疗和能源业务。

GE历史上首位外部CEO拉里·卡尔普表示:“GE在今天迎来了决定性时刻”。

GE是多元化跨国巨头的缩影,过去几年,GE在不断加重的经营压力之下,不断剥离、出售资产,迅速瘦身,直至如今彻底分拆。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多元化大公司时代的彻底落幕。

近年来,即便是经营依然良好的多元化工业巨头,包括ABB、联合技术公司、霍尼韦尔、蒂森克虏伯等,也在不断拆分。

就在GE宣布拆分的同一天,日经新闻报道称,东芝计划最早将于2023年分拆为三家公司,分别聚焦基础设施、器件及半导体存储器业务。

而11月12日周五,据外媒报道,东芝宣布将拆分为三家独立的公司,预计未来两年股东回报约为1000亿日元。在经历了数年的丑闻和管理不善之后,这是该公司提高股东价值的最新努力。

东芝拆分背后的PE巨头

多元化巨头拆分的背后,往往有激进投资者的身影,通用电气、蒂森克虏伯、ABB的拆分均是如此。

今年4月,英国PE巨头CVC Partners提议收购东芝让其私有化,收购价约合208亿美元,较东芝股价溢价30%。

这是2013年以来全球最大的一起由PE发起的并购。

根据CVC的提议,最早在今年10月份将东芝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之后,CVC将致力于提高东芝的价值,以便在大约3年后重新上市。

但东芝高层拒绝了CVC的收购报价,称相关并购提案缺乏细节。

而对东芝有兴趣的PE不只有CVC一家,美国PE巨头KKR、加拿大投资公司Brookfield、美国贝恩资本、新加坡PE 3D Investment Partners随后都表示了竞购东芝的意向。

对于这些纷至沓来的竞购要约,很多股东自然是很欢迎的。但PE收购东芝也面临难题:

1、东芝的核能业务是日本外汇法修正案的审查对象;

2、原东芝存储器公司铠侠控股的估值因投资者不同而存在差距;

3、东芝的企业规模大,基金很难找到接盘方。

一个多月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Paul Singer的Elliott Management公司加入战局,金融博客Zerohedge称,当时就有传闻东芝这家日本科技巨头将被新的PE巨头Elliott及这些“狼群”投资者拆分。

周五据英国金融时报,东芝宣布排除将整个集团私有化的交易,用业务一分为三的计划来代替,并留出了至少一家公司出售给PE的可能性。

为何PE“围猎”东芝?

1、“落魄的豪门”

东芝曾经是日本的骄傲,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东芝曾创下诸多“日本第一”。1942年,日本第一台雷达出自东芝。战后,东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晶体管电视与微波炉(1959年)、第一部彩色影像电话(1971年)、第一个日文字处理器(1978年)、第一台笔记本电脑(1986年,亦为世界首家)、第一台DVD(1995年)、以及第一台高清DVD(2005年)。

东芝也是世界上芯片制造商中的重要成员。在1980年代,东芝与日本电气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半导体制造商。自1990年代至今东芝一直是世界排名前五的芯片厂,2005年东芝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英特尔、三星电子、德州仪器。

但在2015年爆出财务造假案件及旗下西屋核电公司产生巨大亏损后,东芝不得不“断臂求生”,相继出售了旗下的半导体暨存储产品公司、电视业务子公司、个人电脑业务子公司、工厂系统与服务子公司、船舶电气化业务子公司等。

经过几年的卖卖卖,东芝的业务版图已经大幅缩水,如今业务陷入困境,股价低迷,股东们对管理层充满着不信任。

不过,东芝在目前覆盖的主要业务领域(能源、基础设施、建筑、零售与打印、电子元器件和存储器、数字解决方案),都依然有着不俗的实力。

比如在半导体领域,东芝虽然卖掉了最具竞争力的闪存业务,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厂商之一。功率半导体被认为是在汽车电动化过程中获益最大的半导体产品,也是此次“芯片荒”中缺货最严重的产品。

再比如,东芝依然是日本仅有的几家具备核反应堆制造技术的公司之一,此外东芝还生产用于潜艇的锂电池。

因此,对各大PE来说,东芝依然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标的。

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的财年,东芝集团的净销售额为3.05 万亿日元(269 亿美元),其六个主要部门的销售额均约为2000亿至8000亿日元。

2、内部治理问题重重

据日经报道,因过去多年的一系列丑闻和重大亏损,东芝试图扭亏为盈,但对于这方面的努力,东芝和主动投资者经常产生决策冲突。

目前,东芝股权结构分散,管理层缺乏对股东的强力约束。除了经营决策上的问题外,东芝管理团队的道德问题也备受质疑,除了前些年爆出的系统性财务造假之外,去年又被爆出CEO私下胁迫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投赞成票。

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东芝股价的低迷。

而这些问题恰恰成了PE的机会。

拆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竞争

曾经傲视全球的产业巨头如今做出拆分举动,无疑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但像东芝这样的企业集团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投资要求、投资回收期和资本回报的企业组成。虽然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会带来新的协同效应和稳定的整体业绩,但批评人士警告说,资源过于分散也会拖累公司的资本效率。

比如,可再生能源业务需要提前数十年进行投资,而半导体业务需要根据短期市场波动进行灵活但大规模支出,东芝不得不在二者之间作出平衡,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公司将使股东和投资者更清楚地了解各种业务。

如果新公司加在一起能够超过东芝目前的价值,由此带来的股价上涨也可能鼓励维权股东出售。

实际上,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下,无论是企业家或投资者,都越来越相信将所有业务都收拢在一个集团内并不是件好事。

大型集团可以靠着多元化的业务稳定企业整体的营收,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效率。

股神巴菲特在今年的股东信中提到,大型集团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为表现平平的业务,企业支付了太多费用。

GE历史上最大的竞争对手西门子尽管没有遭受GE的经营困境,但早已做出了行动。2018年5月,西门子将所属的八大业务板块重组为三大运营公司和三大战略公司,西门子集团聚焦运营公司的运营,在战略公司中只持股,业务独立运作。

西门子CEO凯飒曾对记者分析,西门子的大部分业务都是与某一行业中快速发展的专业化公司竞争,而不是和大型企业集团竞争,因此希望西门子能够像竞争对手一样专注,这就需要给这些业务更大的自主发展权,专注其擅长的领域,像竞争对手一样灵活。

有机构分析师认为,GE、东芝的拆分将促使更多的大型企业加入拆分的行列。

大型企业集团已经跟不上时代脚步?

其实未必,典型的如科技巨头向各领域的扩张,俨然将发展为下一个时代的大型企业集团,例如亚马逊的业务已横跨零售、云端甚至医疗,苹果也从专注3C产品的企业,逐渐将触手延伸至影音、金融等各项服务。

只是差别在于科技巨头凭借多元化业务组建出的生态系统,往往在于满足同一批客户的不同需求,而非如传统集团般,不同业务之间面向截然不同的客户。

比如只要订阅亚马逊的会员,就可以享有便利的电商外送、看不完的优质影集,以及全食超市的实惠服务。这使得各项业务间能够良好地发挥综效,每一项业务都能吸引民众成为另一项业务的客户。

以此可见,业务拆分还是业务多元,衡量的标准是能否更好地适应竞争、适应时代。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上一篇新闻

中国抛152亿美债后,美媒:美联储或低头认错,美国人排队狂扫中国货

下一篇新闻

改革开放40年︱张军:激情年代的改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