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邢福义、汪国胜:“全球华语语法研究”任重而道远

蓝字可以订阅哦!

“全球华语语法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研究团队完成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个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洛杉矶)三个国家的调查,并将调查研究的成果编著成六卷《全球华语语法》。

这套书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担任总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担任副总主编,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近日推出的是田小琳教授主编的《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该卷从语法方面对香港的中文书面语进行了全面研究,是对港式中文独特的语法部分的第一次全面梳理和描写。

邢福义教授和汪国胜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前言。今刊两位学者所作前言,以使读者获得对“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初步认识。



前 言

2011年,我们提出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当时提出这一项目,是基于两方面的背景。

其一,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华语(汉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但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地区华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形成了不少差异,给人们的言语沟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如何沟通地区华语,使华语充分发挥其交际功能,这关系到华语在全球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展示。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利于促进华语的交际畅通和国际传播,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认同,使华语成为全球华人大团结的纽带。

其二,回应国际华人学者的倡议。对于全球华语的研究,以往未能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和重视。2005年启动、2010年完稿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只涉及词汇层面。对于全球华语的语法问题,学界至今无人提出研究计划。2009年,周清海先生提出,应将全球华语语法提上研究日程,并多次与我们沟通,希望以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立项并组织对全球华语语法的研究。这一倡议,反映了世界华人的寄托和期望。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用实际行动做出积极的回应。


本项目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问题繁难的浩大学术工程。第一,华人遍及五大洲,华语通行全世界,如此广泛的地区分布,如此众多的使用人口,这是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所难以相比的。第二,华语的使用情况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华人社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第三,世界华语的研究,涉及很多深难的问题。就语法来说,其差异不像语音和词汇那样较为容易发现和描写,往往需要在更深的层次上才能观察到内部的不同;还有,促成华语语法在不同区域形成变异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消除歧异、使之逐渐趋于一致,以便于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在华人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华语语法将会如何发展?这些都是研究中将会触及到并需做出回答的问题。正因为本项目工程浩大,任务繁重,我们经过反复的酝酿和构思,并多方听取意见,才形成项目实施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近远布局;实论结合;主次兼顾。


三个基本思路

1. “近远布局”

“近远布局”是就工作部署来说的。本项目涉及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涉及那么多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由“近”及“远”,分期部署,分步推进。整体工程拟分为两期:“一期”是单点的事实调查和描写;“二期”是各点的比较与研究。“一期”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若干区域,重点调查,积累经验;再推及需要考察的其他区域,全面调查,系统总结。作为“一期”的第一步计划,我们选择了中国的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人群体较大、华语使用频繁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以及在欧美及澳洲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美国,拟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三地区和三国家的调查。

2. “实论结合”

“实论结合”是就指导思想来说的。一方面,着力于全面地调查事实,深入地发掘规律,以展示“整体华语”的语法面貌;同时,还将通过不同社区华语语言生活的考察,分析影响语言生活、制约华语发展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将致力于在事实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宏观上的理论思考与总结,力求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论说,或者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3. “主次兼顾”

“主次兼顾”是就研究内容来说的。面对情况各异、现象纷繁的全球华语语法,研究时该如何把握考察的对象、确定研究的内容?我们的考虑是: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具体来说:重点调查中国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同时也调查其他国家;重点调查华语共同语,在方言突出且使用频繁的区域,也调查代表性方言;重点考察语法问题,也兼顾考察相关的应用问题;重点调查口语,对于有华语纸质媒体和华语文学创作的地区,也兼顾考察书面语。


两条原则

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确定了两条原则。

1. “不求一致”

按原先的研究计划,我们要求采用统一的语法调查大纲和内容框架,术语上也要求一致。但由于各地华语的情况很不一样,要真正执行统一的要求比较困难。第一,要制定出一份统一的适用于不同区域华语的调查大纲比较难;第二,不同区域华语的差异度不一样,比如中国香港和美国。如果都要求统一的内容框架,不太现实;第三,术语的使用上,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等地也有区别,难以取得一致。最后确定的意见是:能够统一当然好,但不强求一律,只要求能反映出各地华语语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面貌。对于某种语言现象的术语或命名,六卷中可能有所不同,这跟作者个人的习惯或认知有关,但我们在同一卷上力求统一,以免误解。

2. “求异去同”

异同是相对普通话而言的。在原先的项目设计中,我们要求对不同区域华语的语法做全面的调查和描写,反映其语法系统的全貌。但对差异度较小的区域华语来说,这样做显得没有必要。为了突出区域华语语法上的特点,我们确定做异不做同,把考察的重点放在语法的差异上。


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个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洛杉矶)三个国家的调查,写出了六卷《全球华语语法》。通过这六个点的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比如:


语法的区域差异

关于语法的区域差异,我们得到两点基本认识。

第一,在不同的华语区,语法的差异程度很不一样。就已调查的六个点来说,香港华语的差异最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港式中文”。美国华语的差异最小,除了“请您先看看一下帖子的内容”(动词重叠带宾语)、“我知道我不够他聪明”(比较句)之类表述和一些带有欧化倾向的说法之外,我们没有发现更多的明显的语法差异。

第二,在差异度较大的华语区,语法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从宏观上看,还是呈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格局。比如马来西亚华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大多是局部的或细节上的,从大的方面来说,跟普通话还是基本一致的。比如,语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词法和句法类型基本一致,等等。更多的则是在一些词语的组合或用法、成分的配置上表现出不同,当然也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形式。例如,像“上述电梯、上述书本、上述道路、上述树木、上述鸡蛋、上述汽车”之类的组合,在其他华语区好像没有见到。


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于差异形成的原因,我们观察到三个方面:语言的接触、方言的影响、语言政策的作用。其实,这些原因我们都是想象得到的,但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具体事实。

1. 语言的接触

就语言的接触来说。比如澳门华语(中文)。我们知道,葡萄牙语作为澳门的官方语言之一,在澳门已有460多年的历史。1849年,葡语成为澳门唯一的官方语言;直到1992年,中文才又回归为官方语言,构成当前澳门社会双官方语言的局面。葡语对澳门中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澳门中文里存在着不少葡语的借词或根据葡语构词法构成的词语。由于葡语在历史上曾处于一语独尊的霸主地位,许多法律文件、政府公文都是用葡语起草的,然后通过直译,转换为中文,因此这样的中文往往会带有一些葡语语法的成分,被称为“葡式中文”。这种“葡式中文”就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2. 方言的影响

就方言的影响来说。方言对区域华语共同语语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重点调查共同语的同时,也兼顾调查比较活跃的代表性方言,比如台湾的闽语、香港的粤语,就是想进一步观察方言对共同语的渗透本套丛书经常会提及汉语方言,包括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等。为遵循有关方面的政策和表述习惯,丛书中根据情况用闽语指称闽方言,用粤语指称粤方言,用吴语指称吴方言,等等,特此说明。例如,台湾地区华语(“国语”)中的“有”字句、新加坡华语的“VVC”式,显然是受闽语影响的结果。香港卷中设了一章,专门讨论香港粤语语法对港式中文的影响。

3. 政策的作用

就政策的作用来说。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对华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使华语在不同的华语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实行“两文三语”(中文和英文,普通话、粤语和英语)的政策,“港式中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新加坡,李光耀先生强调,新加坡华语要跟着中国(大陆)的语言标准,向着普通话靠拢。他认为,“创造自己特点的华语,对新加坡不利,也走不出去。”(周清海《人生记忆》,世界科技出版社2011年)大体相似的语言环境(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方言使用频繁),但在香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港式中文”,而在新加坡却没有形成特点鲜明的“新式中文”。我们觉得,这应该跟香港和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


不同区域华语的发展,总的趋势是趋同,不会是扩大差异,将会是逐渐地缩小差异,逐渐地走向融合。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普通话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各地华语会以一种顺应的姿态向普通话靠拢;为了交流的通畅,消除华语的区域差异,将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和选择。另一方面,华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推进,也会为世界华语走向融合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关于这一点,周清海先生做过富有启发性的论述。(《“大华语”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汉语学报》2016年第1期)


项目的实施得力于团队学者的支持。项目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们组建了一支海内外携手、老中青结合的研究团队。团队中有李英哲、周清海、田小琳等老辈学者,有郭熙、陶红印、徐杰等中年学者,还有一批青年学者。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可以说,这是语言学国际科研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我们先后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2011年12月,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召开了项目启动会,确定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方案。2013年10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召开了项目推进会,交流了前一阶段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明确了后一阶段的研究任务。2015年9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召开了项目总结会,讨论了项目结项和书稿撰写的要求,并就“一期”第二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每次的会议,既是学术的交流,也是友情的享受;六卷书稿,既是团队合作的结晶,也是团队友情的见证。其实,给予项目支持的不只是团队的成员。比如,就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我们先后征询了陆俭明、李宇明等先生的意见,他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商务印书馆的相关领导和编辑自始至终关心项目的进展,为书稿的出版倾心竭力。学界同人的支持和贡献,怎一个“谢”字了得!此外,我们研究中心的谢晓明、姚双云、匡鹏飞、苏俊波和罗进军参与了书稿的修改,他们的贡献也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我们的项目持续了将近十年,但仅仅是起步。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我们只是做了初步的调查,老实说,目前还不可能拿出什么了不起的成果。就已经写出的六卷《全球华语语法》来说,只是涉及六个华语区的部分语法现象,并没有涵盖全部,还有不少问题尚未触及,也一定会有不少细节的或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发现。就事实的描写而言,有些地方还是比较粗糙的,并不是很精细,在规律的揭示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调查,进一步挖掘,深入地揭示特点和规律,并从理论上加以认识和总结,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着力点。我们会始终坚持一点,就是要讲求实干,不浮躁,不浮夸,实事求是地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这是一个项目,也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番事业。这番事业,在我们看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学者来支持这项工作,加入到这项研究的行列。


邢福义 汪国胜

2020年10月18日


(注:为方便读者阅读,本文二、三级小标题为本期编辑所加。)


图书信息




《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

邢福义 总主编

汪国胜 副总主编

田小琳 主编


本书首次对香港社会流通的港式中文书面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港式中文语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面貌,对于深入认识港式中文作为香港的社区语体有着重要意义。内容包括概论、词法、短语、句法、篇章等部分,还论及粤语语法对港式中文的影响。语料涉及范围广泛,包含报纸、期刊、书籍、政府文件及语料库材料;题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方面。研究上,运用了“普—方—古—外”综合比较的方法。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香港地区的语言生活状况

一、香港社会种族分类及惯用语言状况

二、香港社会多元语言文化现象剖析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语言文字政策

一、“一国两制”方针与香港特区的语言文字政策

二、香港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原则

一、研究对象——港式中文

二、研究原则——做异不做同

第四节 港式中文的语体特点和文化源头

一、港式中文与其他形式书面语之比较

二、港式中文的语体特点

三、港式中文的文化源头


第二章 港式中文的构词

第一节 港式中文实词的构词

一、缩略

二、羡余

三、离合

第二节 港式中文外来词的构词

一、港式中文外来词的结构类型

二、外来词对港式中文词汇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 港式中文同素逆序词的构词

一、同素逆序词的界定

二、港式中文同素逆序词的构词类型

三、港式中文的表性别类同素逆序词

四、港式中文同素逆序词的类型学分析


第三章 港式中文的实词

第一节 港式中文的量词

一、港式中文量词与名词形成的独立量名组合

二、港式中文共用量词形成的量名组合

三、港式中文特有量词形成的量名组合

四、港式中文量词缺省形式

第二节 港式中文的助动词

一、港式中文助动词的句法位置

二、港式中文的“可”具有“能”的能力义

三、港式中文的“可以”具有“能”的请求义

第三节 港式中文的代词

一、港式中文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二、指代动物的代词“牠”的保留

三、“今”类指示代词的大量使用

四、文言指示代词“是”的沿用

五、粤语“几”类代词的借用

六、“谁人”文言色彩的弱化

第四节 港式中文的实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二、动词活用

三、形容词活用


第四章 港式中文的虚词

第一节 港式中文的副词

一、港式中文的程度副词

二、港式中文的否定副词

三、港式中文的重复、范围和时间副词

四、港式中文的语气、情态副词

第二节 港式中文的连词

一、港式中文与通用中文句法和语义存在差异的连词

二、港式中文与通用中文存在语用差异的连词

三、港式中文特有连词及搭配格式

第三节 港式中文的结构助词

一、体词性“的”字结构中“的”的缺省

二、谓词性“的”字结构中“的”的缺省

三、“的”字构式中“的”的缺省

四、定心结构中“的”的缺省

五、分数类定心结构中“之”的缺省

六、状心结构中“地”的缺省

第四节 港式中文的动态助词及其他体标记

一、通用中文的体范畴与体标记

二、港式中文体标记“过”“着”“了”的缺省

三、港式中文体标记“了”的羡余

四、港式中文体标记“过”“了”的移位

五、港式中文体标记“着”的替换

六、港式中文的特殊体标记

第五节 港式中文的语气助词

一、港式中文与通用中文用法有差异的语气助词

二、港式中文的特有语气助词

三、港式中文特有语气助词的连用

第六节 港式中文的叹词

一、港式中文与通用中文语用有差异的叹词

二、港式中文的特有叹词

三、港式中文的双音节叹词

第七节 港式中文的虚词活用

一、副词用为形容词

二、拟声词用为名词


第五章 港式中文的组合

第一节 港式中文的介宾组合

一、港式中文介宾组合中的宾语扩大

二、港式中文介宾组合中的成分缺省

三、港式中文介宾组合中的替换现象

四、港式中文介宾组合中的超常搭配

五、港式中文介宾组合的句法位置

第二节 港式中文的述宾组合

一、通用中文的述宾组合

二、港式中文述宾组合中宾语类型的扩大

三、港式中文述宾组合中述语类型的扩大

第三节 港式中文的述补组合

一、港式中文的“多”字述补组合

二、港式中文的“足”字述补组合

三、港式中文的“到”字述补组合

第四节 港式中文的状中组合

一、港式中文状中组合中的“更”

二、港式中文状中组合中的“又”

三、港式中文状中组合中的“再”

四、港式中文状中组合中的“才”

五、港式中文状中组合中的“都”

六、港式中文状中组合中的“也”


第六章 港式中文的句式

第一节 港式中文的差比句

一、港式中文差比句的分析模式

二、港式中文差比句的基本类型

三、港式中文差比句的主要特点

四、港式中文差比句的语体分布

第二节 港式中文的被动句

一、通用中文被动句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港式中文的遭贬获褒类被动句

三、港式中文的形主意被类被动句

四、港式中文的“被”字羡余类被动句

第三节 港式中文的否定句

一、港式中文的否定表达

二、港式中文的“未有”类否定句

三、港式中文的“无”类否定句

第四节 港式中文的兼语句

一、通用中文的兼语句

二、港式中文的使令类兼语句

三、港式中文的非使令类兼语句

第五节 港式中文的“经”字句

一、港式中文与通用中文“经”字句的共性

二、港式中文与通用中文“经”字句的差异

三、“经”字句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港式中文的小句宾语句

一、通用中文的小句宾语句

二、港式中文的体宾动词类小句宾语句

三、港式中文的述宾短语类小句宾语句

四、港式中文的情感形容词类小句宾语句

第七节 港式中文的定语从句

一、港式中文定语从句的位置

二、港式中文定语从句的长度

三、港式中文定语从句的中心语特点


第七章 港式中文的篇章

第一节 港式中文的独立成分

一、通用中文的独立成分

二、港式中文的评价性独立成分

三、港式中文的态度性独立成分

第二节 港式中文的关联词语

一、港式中文关联词语的后项缺省

二、港式中文关联词语的超常搭配

三、港式中文关联词语的语义差异

四、港式中文偏正复句的偏句后置

第三节 港式中文的零形回指

一、港式中文的多样回指

二、港式中文的超长回指

三、港式中文的跨层回指

第四节 港式中文的定指、无定标记

一、港式中文的定指标记

二、港式中文的无定标记


第八章 香港粤语语法对港式中文的影响

第一节 词汇和词法特点

一、词汇特点

二、词法特点

第二节 句法特点

一、粤语口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性

二、量名结构

三、动词”来、去”

四、双宾句

五、比较句

六、动词后缀

七、助词与声调

第三节 粤语口语对港式中文的影响

一、词性的转变及其动因

二、虚词的运用与比较

三、虚词的替换与辨析

四、虚词的缺省及其特点

五、述宾短语组合的特点

六、词语搭配的超常组合

七、港式中文的句子特点

八、指称的使用及其特点

九、词序的变动

参考文献

语料来源

后记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主编简介

田小琳,在香港从事中文教学、研究及编辑出版30余年。曾任岭南大学中国语文教学与测试中心主任及人文学科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现任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词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博士生合作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顾问。并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学术顾问、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副主席。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修辞及社会语言学,参与词典编纂,并研究语文教育。出版著作和教材40部(含合著),发表论文百余篇。